立法教育
『壹』 教育立法的意义
答: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要求。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要求。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贰』 我国教育立法的程序
教育立法是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的前提,是为实现教育的法律调整提供根据的。对教育关系的法律调整取决于教育立法的质量和水平,法律调整的效果信息的反馈又影响新的教育法的创制。因此,教育立法应保持灵敏的常态,积极地对教育法律、法规进行立、改、废,真正让依法治教“有法可依”。同时,教育寺法活动本身也必须依法讲行、有法可依。
教育立法的程序是指享有教育法律创制权的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律的法定工作秩序、步骤和方法。立法程序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活动或过程的事实,而是对立法活动或过程进行约束、规范的活动或过程,强调活动的规范性,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严格立法程序对坚持法律创制的严肃性、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保证立法质量、实现立法科学化和民主化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教育立法程序如下:
(1)提出教育法律议案。在我国,只有依法享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或个人才能向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提出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律的议案。行使教育立法提案权的活动是启动教育立法程序的活动,是教育立法机关进行教育立法的前提。提出法律议案,可以提出立法主旨和理由,而另由有关机关起草该项草案,也可以在提案的同时附有立法草案。
享有提案权的机关、组织和人员所提出的教育法律议案并非都能进入下一道程序,只有经过一定的审查被列入议程的法律议案,才能成为被审议的对象,才有获得通过的机会。
(2)审议教育法律草案。这是立法机关对列入议程的教育法律议案进行正式审查和讨论的程序。立法机关的审议权是国家立法权力的重要标志,对法律草案的审议是立法的重要阶段。审议权不同于提案权可以由几个机关或组织共同享有,而只能由议会或代表机关享有,即具有排他性、唯一性。
一项教育法律草案能否最终成为正式法律,主要是根据审议的结果。审议教育法律草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协调利益、平衡关系、统一意志、修正不足的过程。在审议活动中,必须遵循以下规则:会议公开规则、讨论和辩论规则、提出修正案的规则、一事不再议规则、听证会规则等。
(3)通过教育法律案。这是教育立法程序的关键性阶段,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法律草案经过审议后表示正式同意,从而使法律草案成为正式法律。正是在这个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上,决定了该项教育法案的命运。通过法律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有三种:经过立法机关对立法案表决通过;经过享有立法权的特定机关批准通过;经过全民公决获得通过。
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法律案一般采用表决的方式。表决结果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确定,即一项法律草案只有获得法定多数的表决者的赞成才能通过。
实践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通过制度,即原则通过。某项法律案经立法机关基本同意或原则同意,再授权有关机关根据审议意见作修改后,公布实施。
(4)公布教育法律。公布法律是指享有法律公布权的机关或人员,在一定时间按照一定的方式将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予以颁布的活动。公布法律是法律制定的必须程序,是法律公开性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现行《宪法》、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公布令中应载明该项法律的制定机关、通过和施行时间。
『叁』 为何要完善教育相关的立法
随着互联网抄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袭,对教育治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相关立法。
近期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事件、热点问题或多或少都有互联网的背景,如何界定、解决这些问题,现今的政策法规尚未能提供全部答案。提升治理能力、加强教育法治的迫切性可见一斑。
『肆』 简述教育立法权的内容
教育立法权
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权力。根据宪法和其它有关法律关于法律制定权限划分的规定,我国教育的法律制定权限如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在宪法中规定有关教育的基本原则、制度等,有权制定属于基本法律的教育法。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属于基本法律以外的有关教育的法律,并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教育行政措施,制定教育行政法规,并发布有关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所属各部,委有权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部门性教育行政法规,发布有关教育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3)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在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悖的前提下,有权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4)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常委会,有权拟定本市需要的有关教育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报请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5)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有关教育的自治性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县有关教育的自治性条例须报省或自治区人人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6)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有权发布关于教育方面的决定或命令。其下属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可发布有关教育的命令和指示。 (7)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其它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有关教育的规章。
参考自:王纯山主编,实用教育管理词典,职工教育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170页
『伍』 简述教育立法程序的四个主要步骤。
试述教育立法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 教育立法的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规的活 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和手续。根据我国以往的立法实践和《立 法法》的规定,教育立法一般分为提出法律案、审议法律草案、通过 法律、公布法律四个步骤。
(1)提出法律案 提出法律案是我国立法的第一个阶段,是法律审议、通过、公布 的前提。它是指被授予专门权限的机构和人员向立法机关提出法律草 案,使审议法律草案列入议事日程,成为立法机关讨论的对象。提出 来出法律案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和人员的专有职权。
(2)审议法律草案 法律草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于己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草案 正式进行审查和讨论。在我国对法律草案的审议一般经过两个阶段: 一是专门委员会的审议,二是立法机关全体会议的审议。
(3)通过法律 法律的通过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表示正式同意,使之成为法 律。我国法律和其他议案需由全国人大的全体代表半数通过;全国人 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需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地 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决议,皆以全体代表半数通过为有效。 同时,我国还有立法案经过审议后由有关人大机关决定是否批准通过 的立法。
(4)公布法律
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将己通过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 公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 予以公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提 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自治机关发布;国务院通过的行政法规由国 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 教育立法科学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教育立法要求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实在,人们只有充分认识教育规律,才能科学地制定出符合教育 规律的教育法规,按教育规律办事,使教育法尽可能符合教育规律, 以保障和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立法要求具有可行性。教育法规实施的好坏,取决于教育法 规本身是否具有可行性,即教育法规规定的各主体的权利义务是否清 楚明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立法要求有实效。教育立法的目的是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 保障各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只有达到这些目的,才是有实效的。
『陆』 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是谁最先提出
《中外学前教育史》试卷 A
一、填空:(共30分,每个空2分)
1、颜之推的著作《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 ,也是最早最完整的 。
2、1932年10月,国民正式颁布了《 》,我国从此开始有了 、 幼稚园课程标准。
3、蔡元培在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是 的教育观。
4、 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5、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观是 提出的。
6、夸美纽斯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 》。
7、福禄倍尔被世人尊称为 。
8、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变化,那就是由 向 方向转变。
9、前苏联著名儿童教育家有 和 。
10、 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
二、名词解释:(总分12分,每题6分)
1、完全解放孩子
2、五指活动
三、简(总分28分,每题7分)
1、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2、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包含哪些教育思想?
3、简述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内容?
4、简要评述福禄倍尔对世界幼儿教育史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总分30分,每题15分)
1、陶行知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有何现实意义?
2、试分析、评价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柒』 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
、教育立法指的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有关教育的法规。 教育的法规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宪法中的有关教育的条款和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家地方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地方性教育法规,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教育命令、章程、条例、决议等规范性文件。 一般教育法规由教育行政部门执行,对教育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由司法部门负责。
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全部教育法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准则,是制定和执行教育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中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应与中国总体法的原则相一致,即教育法要以合宪原则、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法制统一原则等总体原则为指导,教育法的制定不能违背这些总体原则。在此基础上,教育法又应反映教育的自身特点和规律,不能简单地用总体法的原则来代替。因此,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法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方向性
《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这一规定既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性质,又指明了我国教育应当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包含着依法约束人们在教育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国教育法在坚持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时,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高度重视。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教育应当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作出贡献。然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只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人类文化还包括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只有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教育还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成为我国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奋进的深层文化动因。
公共性
(一) 教育公共性的含义
《教育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教育法之所以要确立教育的公共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从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教育不仅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还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全人类发展的共同需要。
第二,个体发展的活动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作用于每一个受教育者,每一个受教育者又将自己的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因而,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体活动也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成为整个社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第三,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教育工作是培养个体的具体行为,它虽然对于个体而言是谋生的手段,但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公共性原则的体现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法》第二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说明,教育法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在中国境内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都应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坚持教育要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二,《教育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这一规定要求教育要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负责,保证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转。
第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汉语言文字是我国普遍通用的官方语言文字之一,也是国际认定的联合国工作语言文字之一。因而,将汉语言文字规定为我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能够满足我国大多数人和地区的教学需要,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允许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这既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又给予其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因此,在教学语言文字上的法律规定,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平等性
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规定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一般包括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三个层面。
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入学机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公民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性。《教育法》第三十六条中也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
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获得教育条件、教育待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对此,《〈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教育法》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应当为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的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一)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二)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同时,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教育法》第四十二条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后,有获得学校和社会公正评价的平等权利。这种平等主要体现为学业成绩和品行评价上的平等、进一步求学机会上的平等、就业机会上的平等等。《教育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第四十二条第(三)项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二)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
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针对我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教育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尽快实现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法则规定国家对这些地区及人群给予特殊的帮助和扶持。《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实施。
此外,女童、流动人口子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也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终身性
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为终身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谁都不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获得终身享用的知识,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以补充能量。
终身教育认为:在现代科技、现代生产、现代社会条件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打破人的一生中仅限于青少年时期的正规学校教育,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为实现终身教育,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这些教育既包括或多或少有组织、有计划的正式教育,也包括任何场合中的、自发性的非正式教育;既包括胎教、幼教、普教、高教,也包括职教、成教及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既包括就业、生计教育,也包括老年、闲暇教育等。只有不断地建立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促进它们的相互沟通和衔接,才能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进而保证终身教育的顺利实现。
『捌』 教育为什么要立法
你好
教育立法,就是为了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均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立法就是有个保障,假如你没有,法律就给你救济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