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
⑴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达的含义非常丰富,很简短的几个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许多人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有各种讨论说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讲一下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娱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个人认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炼之道。
老子所说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道教弟子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称为“道”,也叫“修道”;这种修炼之道如果放到佛学里面来表达,就会被称为“法”,有时候也被称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来便有“道法自然”一说,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还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会有所成就。
⑵ 在《道德经的“道”,到底是什么
道,是中抄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袭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道”生天地万物,生仙佛,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阴抱阳,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终极的真理。
⑶ 《道德经》,道是什么
我TM真心佩服拿着马哲分析2000年前的人物思想,然后一边告诉我们要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
⑷ 道德经的“道”指的是什么
先前讲到老子写道德经是为了在末法乱世到来之际,所采取的:“于高屋之上,事先建屋檐而待,以挡雨漏”的行为,
那么,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何物呢?

毛泽东曾经说过: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道德经如果有个纲的话,学起来会事半功倍的。道德经这个纲是什么呢?
这个纲就是:生生不息、共生共荣、生长收藏。
记住了这12个字,就记往了道德经的魂。道德经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12个字展开。
正如佛家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所说的:“真实不虚”一般,这十二个字,对于道德经而言,也是真实不虚的。
但这十二个字,只是纲,并没有讲出“道“的全貌。
道德经里的“道”,指一切规律。除了自然规律外,还有地脉(人与外界)与人性。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自然规律、地脉、人性,都是道德经里“道”的范畴,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哪一个才是最根本的道呢?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里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以得出的答案是:自然是最根本的道、
这里有二个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
人有二个属性:第一个属性是关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作为道、天、地、人四域之一的人的属性。这里的属性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个分子,人的属性是自然的属性的展现。从这个角度讲,人与自然是一体的;社会道德要符合人性与自然规律;
人的第二个属性是社会的属性,即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从这个角度讲,人是需要与社会属性融为一体的,所以,道德经讲要:“人法地”,即人要遵循社会规则。
只所以这样,是因为道德经是说给世俗社会听的,是自然规律在世俗社会应用的规则。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地:
地与人一样,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地,包括山川形势、草木土石,地的属性是自然的属性的展现,地与自然是一体的;地脉要符合人性(自然中的人性)与自然规律;
地脉的第二个属性是社会,即地脉是人的组合,是人的共同意志。因为是人的共同意志,所以要“人法地”,人要遵循社会规则。
所以,这句话应该拿本子记下来:因为道德经是说给世俗社会听的,所以,这里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所谓的地,是社会,是有一定空间与地域限制的人的组合。
至此,我们可以给出最终的答案,道德经的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自然之道,即:生生不息、共生共荣、生长收藏。
第二:是人伦,即在自然属性之外的,作为社会属性中的人,应该遵循的规则;
第三,是地脉,即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内的人群所应该遵循的规则。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⑸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起点。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开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为起点。
德:心行、行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博学的起点,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行为,使人改邪归正,以臻圆满善境。」
《大学》起始的「道」只有一种翻译:「起点、出发点」,即「从头开始行走到尾」。
《道德经》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该版本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与现在的通行本差别更大,可以断定现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删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引自网络)为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对其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读可谓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对应的第一简中根本就不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几个字,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一简
从通行本与《郭店楚墓竹简》的诸多对比中可发现,文字内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会导致意思全变,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变成相反含义,可见通行本已发生了很大的流变,与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没有多少关系,现代人以通俗通行本为基础解读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后人以老子之名创造出来的一个伪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础上的空中楼阁,是以玄解玄、故显高深的自娱自乐;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从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础才能正确误读,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远是少数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⑹ 《道德经》中“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道者,复无所不包,无所不纳,一切制存在的,一切可能存在的,一切正在变化的,都属于道。道在天空中也在大地中,在智者中也在尘土中,在金银中也在屎尿中,凡所存在,凡所变化者,皆不离道。因为离道者早已不存。
“道”不是“什么”,因为,如果有一物,它是了“什么”,那就等于规定了它的范围和边界,有了范畴。也就必然有了
不属于这个范畴的事物:而道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因此没有边界
没有范畴。一切想要定义“道”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妄图限定它。而道确实不可限定的。人的思维天然有局限性。总是要将事物限定和划分后才能处理,因此当人在问“道是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限定他。
⑺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
《道德经》的来历
老子,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洛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曾做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馆长。道家开山始祖,著道家经典《老子》,分为上、下篇。

读《道德经》,静水推荐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
静水笑沧笙//感谢您的来访//欢迎留言赐教//欢迎点赞/关注/订阅
⑻ 老子道德经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所谓的道并非道德,而是一种存在的规律,也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不过这些都要自己去体会,别人是只能点拨却不能传道.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精髓.道存在于任何空间,任何地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千变万化只有掌握道的真谛,才能理解到的真髓.能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道就是实际存在的.这就是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自然远远超过我们所想的空间,也不是一个宇宙能概括的了的.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自然本来就是“无”的,“无”生的“有”也就是我们现在认知的空间即我们能理解的空间.此所谓:“故常无,万物之始.常有,万物之母”.总而言之,道德经所讲的道是片面的,不是老子本意的道.老子以道入道,早就超越了现在的认知.万物可以以万道入道,“道”就是一样的也是唯一的就是“一”.此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的道理.世人生于道却不知道,这就是人的悲哀.
⑼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9)道德经道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⑽ 《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老子写道德经的本意是什么。
老子回写道,释迦摩尼写佛答,耶稣写圣经,他们都是在阐述一个东西:宇宙生命的本来。
道,就是宇宙生命的本来。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揭示宇宙生命整体的生命特征的经文。
“道”其实就是一个名。“名可名非,常名”,因此也有人说佛、上帝。就好比我们说“大海”也是个名,但大海的本来就不只是一个名这么简单。或许是汉字中,道,有深远、返回、规律、无尽头等意味,老子才使用“道”作为本来的命名吧。在二十五章,老子也说是“强为之名曰道”,意思是勉强取的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