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法治

中国法治

发布时间: 2020-12-29 22:13:05

⑴ 中国是法治社会吗

中国当然是法治国家,只是法治还不够健全,很多法律都有待完善,但是中国人口太多,要想法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不现实,希望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依旧,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很多农村的法治建设太落后。

⑵ 中国现在是法治社会

中国历来是封建社会,因为中国搞封建主义搞了2000多年,搞上了瘾,所以封建制度才更符回合中国答国情。面法治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故我国还是人治为主,等再过几百年或几千年不想搞封建主义了,那时就有法治社会了。

⑶ 中国当前的法治环境

我们当前的法制环境虽然比原来有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是需要在某些方面继续加强和提高,立法也要跟上,现在很多方面法治还不健全,需要完善法治。

⑷ 中国是不是法治社会

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社会,不能以某领导讲话为标准,更不能以某法学家的著书立说为指针,也不能用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风俗人情、文化差异来人为地披上某种颜色,以区别一般性法治国家所固有的根本特征。
就法治社会概念而言,它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不同政体与国体的国家,法治社会的标准是一样的,并无特色与非特色之分。
当代中国,那种动辄就强调社会主义特色的一些伪法学家,充其量不过是道貌岸然为专制政客所豢养的门客,是新时代的封建腐朽思想的辩护神和卫道士,在真理面前永远不堪一击。历史的垃圾箱便是他们最终归宿。
就当代中国而言,本人认为,目前没有法治社会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气候。因此说,我们目前法律的历史车轮所处的位置并非法治的轨道。究其原因如下:
一、当代中国的治理不符合法治社会的一般标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治理结构,虽然他们意识形态各异,社会制度千差万别,但就法治社会来说,其衡量标准就像我们给一个人下定义一样,有其一般性和普遍性,法治社会的标准,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正如美国宪政之父潘恩所说:“在民主的国家,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国王就是法律”,尽管我们对美国这个在国际社会经常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有诸多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法律至高无上,这从克林顿与与莱温斯基的桃色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总统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根据美国宪法规定,他仍然逃脱不了被弹劾的命运。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法律从其创制到法律实施都没有遵循一般法律所应当经过的程序,法律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摆设。法律并不具有权威性。
第二、政府及政权更迭依法进行。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为大众服务。正如罗伯斯皮尔所说“政府是人民的创造物和所有物”,这种阐述在美国独立宣言中第一段有很好的诠释。政府是保障人民权利的,人民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或建立自己的政府。一位法学教授到法国参观巴黎市政厅,惊讶的发现市政厅没有门卫,于是好奇地问:为什么你们的政府机关没有站岗的?讲解对他好奇地反问:这里为什么要有人站岗?难道市政厅不是让市民自由出入表达民意或寻求帮助么?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即便在基层,政府机构和政权的产生也过多地披上政治色彩,政府和民意往往很难一致统一,甚至不能代表最广泛的民意。在民主国家一般是法律创设政府,在中国,自古以来要么是专制政府没有法律,要么改朝换代创设法律。政府及政权的更迭不是法律作用的结果,恰恰相反,法律是政府或政权更迭的结果。
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英国法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到:“法律应当不论权贵贫富,更不应以特殊情况而有所出入”。通俗的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主要的是法律实施人人平等。但就当代中国,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一部法律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发生不同的效力,地分南北,人分贵贱,同样一个犯罪构成,不同的人被科以不同的刑罚,同样一起交通事故,受害人还要分农民市民,就连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北京上海的学生竟然和同一个祖国其他地方学生考分不一样,如此等等,大家对此已经麻木的习以为常了。
第四、政府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凡是法制国家都建立了权力约束机制,这是因为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正像我们每个人不能为自己做手术一样,腐败如果没有预防制衡机制,那么政府的运转就无法做到公开透明运行,腐败就会永远不能铲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一点,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里是这样说的:从事物的性质来看,要防止腐败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综上,法治社会的标准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其通常所说的基本标准,就是上述几条。以上述几条衡量我们的社会及其治理,我们会发现其并不具备上述特征。

⑸ 中国有哪些法制栏目

1、《今日说法》是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日播法制栏目。节目以“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宗旨,全力打造“中国人的法律午餐”。

节目于1999年1月2日起每周一至周日中午12:35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由李晓东、路一鸣、元元主持。

(5)中国法治扩展阅读:

《今日说法》以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普法宣传,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讲述者,这个讲述者根据一定的叙述方式给观众“讲法律故事”,并且穿插情景再现和采访目击者或知情人的画面来把观众牢牢吸引住。

从“讲故事”的方式来看它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多为倒叙或是作铺垫,在节目开头设置悬念,抛出疑问等,使电视叙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让观众不再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节目最后的专家点评也是亮点,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对案情条分缕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网络-今日说法

网络-普法栏目剧

⑹ 中国法治网是真的吗

都是纸上谈“法”,只能作为打发时间用的

⑺ 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条,行政法规353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从此,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极其重大的成就。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由上可知,我国法治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时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法治建设也历经曲折和磨难,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也的确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国法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把我国法治建设胜利地推向前进。

⑻ 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

中国抄法治建设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人人享有平等权利,人人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活动,做事不超越法律底线,为了国家安全,制定了《反分裂法》,为了环境保护,制定了《环境保护法》,为了国家的利益,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制定和修改了一百多部法律,这些法律对于建设祖国,保障人民生活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向小康社会迈进。

⑼ 中国法治应该怎样向前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法制建设30年”;“法治之路不可逆转”,“人治是死路一条”;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问题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需要认认真真地讨论,把似是而非的东西搞清楚”;对中国的法治进程持谨慎乐观态度;甚至“法律职业化不可逆转”、“不能为了让人民喜闻乐见,而把法律的语言的专业性去掉”等等,我都同意。

除了中国的法治是否应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外,我与贺的根本分歧在于:法律职业群是否应遵循社会各界共同倡导的道德规范;对法律的理解、适用能否违背一个社会基本的常识、常理、常情;离开了人民的参与,能否最终保证司法公正。简言之,现代法治归根结底应该是 “机械的规则之治”、“法学家之治”,还是 “人性之治”、“人心之治”、“常识、常理、常情之治”。我认为,正是对上述问题的错误回答,导致了较长时期内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与目标的渐行渐远。

强调法律与社会基本伦理分离,主张“法律职业并不是要遵循社会各界共同倡导的道德规范”,是(至少长期以来曾经是)我国法学理论界普遍流行的观念。将“法律”凌驾于常识、常理、常情之上,凌驾于司法人员的良心之上,这种观念不仅与“司法人员必须依照良心履行职责”这一世界各国宪法普遍规定的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相悖,更是在实践中导致了法律职业群基本伦理迷失的恶果。记得在一次讲座中,当我谈到 “司法必须讲良心”、“讲法必须讲理”时,一大批来自全国的一流的法学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我:什么是良心?什么是常识、常理、常情?常识、常理、常情到哪里去找?良心到哪里去找?当这些法学权威们普遍不知良心为何物,不知常识、常理、常情为何物时,我们能够奢望“法律在法官之上”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司法人员的犯罪率以大大超过司法人员的职业化进程速度增长,司法腐败成为民众最不满意的社会现象,2003年以前的5年中,司法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率几近普通民众的5倍,难道就真的不足以引起我们法律人的深思吗?

认为对法律的理解可以偏离社会基本的常识、常理、常情,强调合情合理不合“法”的必须依“法”办,这种“讲‘法’不讲理”的主张,可以说是传统法学不民主、假民主、反民主的集中体现,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人治、导致专制,必然结出“权大于法”,“有权就是法”。

为什么主张法律可以偏离一个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常识、常理、常情,必然导致人治,必然导致专制?首先是因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一个神话。几千年来的法学家们都追求着这样一个法治之梦:好的法学家与好的统治者一起制定出好的法律,然后让普通民众都知道法律的内容;当人们知道法律的内容后,就会按照法律的规定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就会因此而建立。这个“法治梦”的实现,显然必须以普通民众都了解法律的具体规定,并按照法律的具体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前提。然而,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这个前提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先学“交通法”再上街?又有多少人会先学有关银行、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再到银行存款、取款?多少人可能先学“民法通则”、“合同法”或者“消费者保护法”再到商店买东西?我常说,如果真有一个人先学法,再按法律的具体规定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个人一定是精神病!事实上,指导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只可能是买卖要公平、不能无故损害他人利益、做事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敬慕英雄、鄙视小人等一个社会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常识、常理、常情。当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只可能按常识、常理、常情行为,常识、常理、常情就应该是人民利益最基本的要求,人民意志最基本的体现。主张法律可以偏离一个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常识、常理、常情,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是意味着少数人可以将自己意志(少数人对法律的理解)强加到了民众的身上吗?这不是人治,不是专制,是什么?

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方向,我的一贯主张是:(1)观念上,对法律人的业务教育必须与良心教育相结合,良心教育优于业务教育,以良心教育来促进业务;(2)制度上,司法体制的职业化必须与民主化相结合,民主化必须优于职业化,必须以民主化来促进职业化。为什么司法体制的职业化必须与民主化相结合?我只想说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古代几千年,西方近代近200年,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法治发展史无一不在证明:一切没有人民参与的司法,最终必然是走到人民对立面的司法;离开了人民的有序参与,要建立“一种权威的、公正的机制”来解决“谁的权力大谁说的就是‘真理’”等社会问题,要保证“法律在法官之上”,保证“教皇、国王、法院院长、苏丹”这“四种统治者都要在正义之下、在法律之下”,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都只可能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⑽ 中国法制社会

你好,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是一个法治社会。

希望能够帮到你。

热点内容
刑法二百二十六条 发布:2025-04-29 03:42:01 浏览:872
扬州法院网 发布:2025-04-29 03:36:56 浏览:668
民法总则第164 发布:2025-04-29 03:36:34 浏览:770
根据证据理论和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4-29 03:33:55 浏览:435
写合同法论文 发布:2025-04-29 03:33:14 浏览:561
新劳动法又出三招 发布:2025-04-29 03:33:08 浏览:117
行政诉讼法地域管辖 发布:2025-04-29 03:30:13 浏览:897
湖北法官助理办法薪酬 发布:2025-04-29 03:22:33 浏览:384
刑事诉讼法指定管辖的名词解释 发布:2025-04-29 03:21:52 浏览:536
蓝底律师袍 发布:2025-04-29 03:21:42 浏览: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