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我国对安乐死的态度以及立法情况
❶ 谈谈对安乐死的看法
1,首先明确回答你安乐死是一种文明的死亡状态,安乐死的立法是必然的。我国已经就医学界、伦理学界、法学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为安乐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进行探讨了。
2,安乐死与道德没有冲突,我国从立法原则上来看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人权重要性。实施安乐死是为了将死亡过程文明化、科学化。他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濒死者在死亡过程中减轻或消除死亡痛苦。安乐死对象应该是医学上无法挽救且存在痛苦、自愿要求解除痛苦的濒死者。安乐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濒死者的生命质量和尊严的尊重
他必须是要求者本人意识清醒状态下作出的决定或真诚委托。其他象医生,家属和监护人的建议和要求都是无效的。所以说安乐死是濒死者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现,是尊重他人权的体现,任何不属濒死者的人都不允许申请安乐死的。我聊天室曾经也为安乐死这个话题讨论过两次,众说纷纭。我的主张就是在尊重当事人人权和实际客观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安乐死是不违背道德的。
❷ 中国允许安乐死吗
在我国,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对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所谓安乐死,通常是指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嘱托而使其无痛苦地死亡。
母亲身患重病, 瘫痪在床, 女儿女婿打工赚钱, 为母治病, 终日端茶喂饭、 洗脚擦身。 母亲实在无法忍受疾病的折磨, 一次一次哀求家人帮忙购买毒药, 让她尽快解脱。
终于, 女婿买来毒药, 女儿、 女婿和老伴儿眼睁睁地看着她服下毒药。 数个小时后, 她离开了人世。
这起令人唏嘘不已的案件发生在浙江台州, 2018 年 6 月 1 日, 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女婿、 老伴儿有期徒刑 3 年, 缓刑 5 年; 判处女儿有期徒刑 2 年, 缓刑 3 年。 这个判决算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中非常宽宥的处理了。
该案涉及安乐死这个让人无比沉重的话题。
一般说来, 安乐死可以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 前者是采用积极的措施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 如给患者注射或服用剧毒药品、 麻醉药物让其迅速死亡; 后者则是通过停止、 放弃治疗, 让患者自然死亡。 包括我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消极安乐死持容忍态度, 但对积极安乐死则认为属于犯罪。
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积极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2001 年 4 月 1 日, 荷兰国会众议院、 参议院分别以 104 票赞同、 40 票反对和 46 票赞同、 40 票反对、 1 票弃权, 通过了安乐死合法化法案。
紧随其后的是邻邦比利时, 2002 年 5 月, 该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当然, 两国对于安乐死的条件有严格的限制。 荷兰法律要求安乐死只能对 12 周岁以上的人实施, 而且必须符合 「合理关怀标准」 (Due Care Criteria), 否则其行为还是构成刑法中所规定的受嘱托自杀罪, 最高刑为 12 年监禁。
❸ 法律安乐死
安乐死的问题在中.国尚未正式讨论,但促使安乐死问题激化的那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中.国已大量引进并推.广。1⑨88年7月5日,中.华医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法.学会、上.海医科大学以及其他有关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与会的各.界代.表一致认为,尽管中.国在实际工作中,安乐死,特别是消极的安乐死几乎经常可以遇到(积极的安乐死,在中.国已经公布至少7个案例,实际上大大超过此数),通常并不引起法.律纠纷,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还不存在为安乐死立法的条件。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意见与国外大体相同。
安乐死“犹抱琵琶半遮面”
自1994年始,全国人代会提案组每年都会收到一份要求为安乐死立法的提案。在1997年首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看来安乐死立法已不能回避了。但法.律实现的是大多数人的意志,安乐死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志,眼下尚无科学性的调.查结果。而且法.律付诸实践,就有极大的强.迫性,一旦安乐死立法,它就像横在病人面前的一把双面刃,用得好,就可以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剥夺病人选择生命权.利的借口,被不法不义之徒滥用。
因此,在我.国,虽然上.海等地有悄悄实施安乐死的案例,但安乐死并未获得合法地位。据现行刑法解释,安乐死属故意杀.人罪。对于其法.律后果,一直有两种争论。一方认为,安乐死不能阻止行为的违法性,仍构成刑法上的杀.人罪,但处罚可以从轻。另一方认为,安乐死虽然在形式上具备故意杀.人罪的要件,但安乐死是在病人极度痛苦、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提前结束其生命的医.疗行为,而医.疗行为是正常行为,因而可以阻却其违法性,不构成杀.人罪。
1⑨86年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曾历经6年艰难诉.讼。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儿女的要求,为患者实施了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审理了6年后,蒲终获无罪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仍是违法的,只不过由于蒲连升给患者开具的冬眠灵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
在民间,也许是人们对医学预防死亡、延长生命的印象太深了,因此很多人认为医生的道.德责任是救死扶伤,任何安乐死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人说,我.国的国情是,很多人向往和追求的不是“死”的权.利,而是需要保卫“生”的神圣权.利。
法.学界人.士出言亦很谨慎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胡云腾认为,安乐死立法和怎么实施是密切联.系的,实施安乐死影响到能否制定这个法.律。目前看来,我.国无论在医.疗技术、医生的职业道.德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
“社.会的立法需求现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尽管社.会上一些人.士呼.吁安乐死立法”,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刑法研究室主.任陈泽宪说,“从我.国的一些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现行的一些法.律障碍来看,都不具备实施安乐死的条件。”
但这并不能阻止要求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病人应有尊严死去的自主.权,这是拥护安乐死的人很充分的理由。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安乐死》一文中说:与其让他们(植物人)无辜地,在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无从行使自己的权.利的状态下屈辱地呼吸,不如帮他们凛然并庄严地结束生命。这才是对他们以往人格的尊重,才是人道。曾是安乐死合法化提案的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儿童医院儿科专.家胡亚美说,安乐死可以节约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把它用于更有治疗希望的病人身上。
安乐死引起热议
“安乐死”一直是引起社.会各.界颇多争议的话题。
来自英国的Debbie Purdy,(2014年获得.法庭裁定在她将来若执行安乐死时其家人无须负上法.律责任)以视.频方式参与是次发布会,发表她对生命的看法,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去决定自己的生命。
香.港医学会副会长陈以诚医生则表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安乐死的立法问题尚面.临诸多障碍。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副主.席简柏基反复强调了生命的可贵性,对生命应该始终保持希望。
法.律现状
在我.国,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对实施积极的安乐死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所谓安乐死,通常是指为免除患有不治之症、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痛苦,受患者嘱托而使其无痛苦地死亡。安乐死分为不作为的安乐死与作为的安乐死。不作为的安乐死(消极的安乐死),是指对濒临死亡的患者,经其承诺,不采取治疗措施(包括撤除人工的生命维持装置)任其死亡的安乐死。 这种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安乐死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没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安乐死(本来的安乐死、真正的安乐死),这种行为不成.立犯罪;
(二)是具有缩短生命危险的安乐死(间接安乐死)。这种行为虽然具有缩短患者生命的危险,但事实上没有缩短患者生命,也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三)是作为缩短患者生命手段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即为了免除患者的痛苦,而提前结束其生命的方法。
现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对积极的安乐死实行了非犯罪化。而我.国对于安乐死还是持反.对态度的。
立法之路
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中.国尚未为之立法。
在1⑨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提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是中.国妇产科学和儿科专.业的泰斗。严仁英在议案中写下这么短短几句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尝试。在随后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2003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胡亚美教授的委托,向大.会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安乐死”并建立相关法规的建议。
2003年7月22日媒体报道称,广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在会办本省政协委.员该提案时指出,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宪.法。有关负责人说:“不管实行‘安乐死’是自愿与否,实际上是对生存权的剥夺,而生存权是宪.法直接保护的权.利。”
❹ 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吗
安乐死在中国不合法。
生命是公民作为权利主体而存在的物质前提,生命权一旦被剥夺,其他权利就无从谈起,所以,生命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保护公民的生命权不受非法侵害,是我国法律的首要任务。故意杀人罪是,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生命是行使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公民的生命都受法律保护。生命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安乐死属故意杀人罪。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审理故意杀人罪应注意下列问题:
1、直接故意杀人与故意间接杀人的不同点是:
(1)直接故意杀人有明确的杀人目的,对其行为会引起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抱着希望的态度;而间接故意杀人,对被害人是死是活,并不积极要求,而是听之任之,完全采取放任的态度;
(2)直接故意杀人有未遂,间接故意杀人则不存在未遂。
2、经他人要求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是否构成本罪,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看法,主要是针对“安乐死”,“安乐死”的法律责任问题应通过立法解决。在立法未能解决前,经他人主动要求或者征得他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仍应认定构成本罪,原则上应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但属情节较轻,量刑时应从轻或减轻处罚。共谋自杀的行为,在相约自杀的过程中,没有强制或者诱骗的因素的,不具备本罪之特征,不应定本罪;也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3、对故意杀人案件量刑时,一般对情节较轻的认定是防卫过当杀人的;基于义愤杀人的;因受被害人的长期迫害而杀人等等。而对间接故意杀人案件的量刑一般应轻于直接故意杀人案件。若犯本罪属俗称“大义灭亲”的量刑时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❺ 求:我国关于安乐死的规定
我国没有制定具体的相关规定,但是对安乐死是持反对态度的。
法律现状:
在我国,在法律未允许实行积极安乐死的情况下,实行积极安乐死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不能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也不宜以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为根据宣告无罪。当然,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
(5)我想知道我国对安乐死的态度以及立法情况扩展阅读:
安乐死的立法之路:
由于安乐死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道德、伦理、法律、医学等诸多方面,中国尚未为之立法。
1、在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提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是中国、妇产科学和儿科专业的泰斗。
2、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3、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4、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尝试。
5、在随后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6、2003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胡亚美教授的委托,向大会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安乐死”并建立相关法规的建议。
7、2003年7月22日媒体报道称,广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在会办本省政协委员该提案时指出,立法实行“安乐死”有违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