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量化评估

法治量化评估

发布时间: 2023-03-14 08:51:13

㈠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指数体系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指数体系
2015-12-22 10:11:27 来源:《财经》

中国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作呈现出综合治理的特征,法律的适用也要考虑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各种复杂因素,主要采取协调、摆平的方式,演化为一种调解艺术或者行政管理手段。综合治理方式势必倾向于功利主义,而不是个人权利的保障

□ 季卫东/文

2015年10月27日,在达沃斯论坛全球议程峰会的分组会上,世界正义工程(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简称WJP)的执行主任波特罗(Juan C. Botero)把前些时公布的国际评估报告《WJP法治指数2015》赠送给笔者。

不出所料,对中国大陆地区法治水准的打分仍然很低,与2011年的结果相比甚至还有进一步下降之势。

根据2015年法治指数评估结果,中国大陆整体得分48,在东亚和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区15个国家中排序第13位,在全球102个国家中排序第71位。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香港特区整体得分76,在亚洲排第6、在全球排第17;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整体得分81,在亚洲排第1,在全球排第9。

中国正在强调依宪执政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的落实,看到法治指数评估的如此结果,的确有一种讽刺意味,甚至令人感到难堪和愧疚,也有可能会在某些群体中激起抵触情绪。

WJP法治指数的可操作性

不得不承认,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标体系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尽管“法治”的概念很难定义和测量,但这个指标体系经过研究、论证以及反复推敲,给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表述,即法治的四项基本原则。

(1)政府及其官员和代理者以及企业、公民个人都可以在法律体系之下问责;(2)法律是清晰的、公开的、稳定以及公正的并被平等适用,法律保障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在内的基本权利;(3)法律制定、运用以及执行的过程是准入的、公平的以及有效率的;(4)称职的、有道德的和独立的代理人或者中立机构达到充分的规模、具备足够的资源、反映社会的需求从而能及时提供司法救济。

世界正义工程根据这样的工作界定提出了由九大构成因素和47个次级因素组成的法治分析框架。

主要内容是限制政府权力(包括立法、司法、监察对权力的制约以及公务员纪律、民主监督、权力依法转移等)、廉政(包括没有行政官员以权谋私、司法腐败、军警贪渎、立法不正等现象)、政府公开(包括公布法律和信息、知情权、公民参与、申诉机制四个次级因素)、基本权利(包括平等对待和无歧视、有效保障公民生命和安全、法的正当程序和被告权利保障、言论和表达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隐私权、集会和结社的自由、劳动权等主要宪法性权利)、秩序与安全(包括抑制犯罪、减少民事纠纷、私人排难解忧不诉诸暴力等方面)、规制执行(包括政府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政府执法没有不良影响、行政手续不被无理延宕、正当程序原则受到行政人员尊重、非经法定程序和充分补偿不得征收)、民事司法(包括民事诉讼的便民和廉价、杜绝歧视、廉洁、不受政府干预、不无理延宕、裁决执行力、法院外解纷方式的便捷及公正有效)、刑事司法(包括侦查的效率、刑事审判及时而有效、矫正和减少犯罪、刑事系统的公正和廉洁以及避免政府不当干预、正当程序和被告权利保障)、非正式司法(包括及时而有效、公正而避免不当干预、尊重和保护基本权利)。

按照上述法治的概念框架,世界正义工程再通过十个步骤来设计问卷,进行电话调查、网络调查或面谈调查并采集、分析数据。

2015年的法治指数报告对评估方法做了进一步改进,最突出的变化是扩大了政府公开的外延和内涵,把统计数据公开、信息质量、信息获取、信息更新都纳入视野之中;关于知情权的设问特别强调了获准的时限、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手续费的合理性等因素;关于公民参与的设问涉及言论和表达的自由以及集会和结社的自由;导入申诉机制的范畴等等。这样就使得打分标准变得更加清晰和确定,当然也排除了某些似是而非的评价。

相比之下,中国有的地方或者部门推出的法治(司法)指数体系的很多评估标准或者设问内容是多义的、暧昧不清的,导致问卷答案和测评结果难免主观任意性较大。

社会环境影响制度运行

冷静地对照法治指数的评估指标和中国大陆地区的现状,可以说整体得分不高乃理所当然,根本就没有必要刻意辩解或掩饰,更不可通过提高分值的方式来营造虚假的法治面子工程。相反,我们应该以这样的低分为鞭策,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进一步加强法治国家建设。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体系已经完美无缺,毫无可以诟病的地方。

实际上,通过国家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有些法治指标得分过低,是有悖人们日常生活体验的。这就表明,世界正义工程的测量标准的确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主观性或者视觉上的若干盲点。

一般而言,法治指标体系的设立很难考虑不同的社会结构特征。然而社会环境势必影响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又不容人们忽视。在这里,存在方法论上的困境。

中国及其他特别重视家族团结和人际关系的社会,都具有网络化的结构特征。在网络社会,各种平面互动比较活泼、比较多样化,并在纵横交错的各种通道中传递着复杂的涟漪效应,甚至还有可能诱发混沌现象,因而某个指令对行为的影响很难进行单一维度的、确定的预测。

因此,法律也就很难采取“君临天下”的支配者姿态,而必须融化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在人们的互动关系中进行渗透,并逐渐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这就会使得行政过程势必嵌入很多政治化的契机,使得规范体系本身复合化、多元化,使得自组织机制发挥较大的作用,使得不同情境中的具体秩序互相交错和竞合,最后自然而然会演化出一个综合治理、辩证协调的模式。

由于网络社会存在很多结构上的空洞,需要借助权力来搭桥、整合,所以法律对权力的限制就变得比较困难。

网络社会很容易引起法律秩序的碎片化、特殊化,变成多层多样的,因此是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权力、而不是统一的规则体系成为主要的整合机制。关系网造成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还会使得承包责任制以及对结果责任的严格追究成为最基本的秩序原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作呈现出综合治理的特征,法律的适用也要考虑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各种复杂因素,主要采取协调、摆平的方式,演化为一种调解艺术或者行政管理手段。

综合治理方式势必倾向于功利主义,而不是个人权利的保障。因此,严格适用规则的要求不得不放缓,“适当均衡原则”成为法律秩序的基调。法律实效也主要靠追踪性监控的方式来保障。这种状况设定使得透明化往往被理解为监控的可追踪性,民主参与也往往被理解为决策者对民意的观察、提前反应以及临机应变的调整。

中国的法治指标体系

因为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上述特殊的社会结构对法律运作机制的重要影响,所以测量出来的某些数值难免显得有些失真,与人们的感性认识不太一致。

由此可见,我们在解读这些调查资料时有必要把这些相关因素都考虑进去进行权衡,或者适当修改法治的概念框架和设问内容。

即使纯粹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体系也并非无懈可击。

例如仅就个人权利的司法保障而言,行政诉讼的原告申诉率和撤诉率、民事侵权诉讼的惩罚性赔偿和行政罚款之间的比例之类的客观数据对法治水准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应该适当纳入问卷调查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对法治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合理化改进,以使评估结果更准确地反映法律秩序的实际情况并能有效促进改革,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可行性。

在中国,各种计划指标和详细的绩效考核指标已经存在几十年,成为具有特色的治理手段;有些指标体系在不断改变实务状况,也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刑事案件破案率、公诉案件起诉准确率、上诉改判率、调解结案率等使得司法过程中的制衡机制在不经意间蜕变成了互相庇护、推卸责任的诱因。

一般而言,中国既有的法治指标分别发挥着设定管理的目标值、落实承包责任的抓手、对绩效进行考核和监测的工具性框架、对职能部门及其人员奖惩的具体依据等功能。

在法治指数体系方面,比较著名的有浙江省的余杭法治指数和司法透明指数(由钱弘道、齐奇、王朝霞等提出)以及2015年推出的司法文明指数(由张保生、张中、吴洪淇等提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司法文明指数体系有意识地借鉴了世界正义项目法治指标的概念框架和评估方法,由10个维度(一级指标)、50个命题(二级指标)、97个赋值问卷题目以及190个变量组成。

仔细斟酌已经存在的各种中国法治(司法)指数体系的概念框架和调查方法,可以发现,在问题的清晰性、客观性以及关系合理性等方面还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

也许我们需要在深入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正义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改进法治中国的目标管理和地方政府法治的绩效考核指标,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实际情况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到法治的国际评价之中。

至少,需要学者、法律实务部门以及整个社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法治指数,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和对话,并且努力克服一知半解、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等流弊。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

㈡ 如何对一个国家进行政治风险的评估

对于政治稳定性以及政治效率评估,可参考“国家风险国际指南(ICRG)ICRG评估”。其方法由美国国际报告集团于1980年创立。1992年,ICRG评估方法的创立者转投PRS集团。ICRG每月对140个国家进行风险评估并对26个国家进行年度风险评估。ICRG评估法对3类风险指标(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及其22个变量进行综合评估对于政府贪腐评估,可参考“透明国际”评估。透明国际是一个监察贪污腐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从1995年起,透明国际制定和每年公布清廉指数,提供一个可供比较的国际贪污状况列表。对于司法健全性,可参考“法治指数”,法治指数是由美国律师协会联合国际律师协会、泛美律师协会、泛太平洋律师协会等律师组织发起的“世界正义工程”(theWorldJusticeProject)中提出并得到世界各国响应的、作为衡量一国法治状况的重要“量化”标准和趋于完善的评估体系。但是仅为体系模型,并未对各国评级。“欧洲司法效率评估”针对对欧洲的司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设计。

㈢ 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一、制度建设(占总分值的15%)
基本要求:政府立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民主性明显增强,质量明显提高;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制定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评估机制健全,制度执行力得到有效保障。
(一)提高政府立法质量。
1.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起草工作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条文内容不与上位法相抵触。
2.推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的法规、规章起草工作机制,加强立法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和成本效益分析,立法内容明确具体,制度安排科学合理,制度执行措施有力,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强。
3.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设立的主要制度,依法咨询专家学者的意见;邀请专家参与起草或者委托专家起草的,专家意见在送审材料中独立说明。
4.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通过政府网站或者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时间不少于30日。政府规章经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和普遍发行的报刊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实施日期与公布日期的时间间隔原则上不少于30日。
5.依法开展规章备案、评估和清理工作。
(二)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
6.规范性文件规定事项符合制定机关职权范围,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事项,不违法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
7.制定规范性文件经过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采取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或者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公开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8.政府规范性文件在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前报送本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发布前报送本级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9.规范性文件在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载体上统一发布,并按规定上报备案;上一级政府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进行年度或者季度通报,并向社会公布通过备案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10.推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按期修改、废止或者重新制定规范性文件。未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每两年开展1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三)量化指标。
11.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报备率和报备及时率、规范率均达100%,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审核率、统一发布率均达100%.。

12.社会公众对政府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80%以上。
13本级政府或者部门没有发生因规范性文件存在违法事由,被本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或者撤销的情形。二、行政决策(占总分值的10%)
基本要求:行政决策规则明确、程序完备,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基本形成;民意调查、听取意见、专家论证、社会听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成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行政决策后评估、跟踪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一)健全行政决策制度。
14.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行政决策的范围和权限,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行为。
(二)推行重大行政决策民意调查、听取意见、专家论证制度。
15.重大行政决策事先向社会公布,开展民意调查,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并通过适当途径反馈或者公布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16.行政机关作出重大行政决策,按规定组织专家对行政决策的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社会风险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咨询论证。
(三)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和风险评估制度。
17.制定、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听证目录,并按规定组织听证;听证参加人具有广泛代表性,产生方式和名单向社会公开;听证程序规范合法;听证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向社会公布。
18.建立健全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科学评估决策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未经评估或者评估不通过的,不予决策。
(四)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
19.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前,由政府或者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未通过的,不作出决策。
20.重大行政决策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五)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跟踪反馈和后评估制度。
21.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通过跟踪调查、抽样检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决策实施情况并反馈决策机关研究。
22.适时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并广泛收集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相关决策是否需要作出调整或者停止执行。
(六)落实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23.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行政决策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主体、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
24.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决策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七)量化指标。
25.涉及民生重大决策的听证率、民调率均达100%;没有发生因违法决策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者集体上访事件的情形。
26.没有发生因违法或者不当决策被上级机关责令纠正或者撤销的情形;没有发生因依据违法决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情形。
27.社会公众对行政决策的总体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80%以上。

㈣ 检察机关文化墙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根基的民族,一项没有文化的事业也是没有根基的事业。从2007年开始,我们坚持“规范与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在规范执法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上求突破,研究制定了以检察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推动了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检察文化建设取得的收获

两年来,我们坚持深入推进“文化育检”工程,不断创新和丰富检察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检察文化对检察工作的巨大推动力已经初步显现。

——通过检察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在机关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和组织保证功能。显露出很强的生命力和推动力,干警中形成了崇尚学习、爱岗敬业、争先创优、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氛围,干警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院上下风清气顺。

――通过检察文化建设,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干警思想政治素质、强化了干警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了干警执法行为、增强了干警办案能力,无违规、违纪办案和违法事件发生。

——通过检察文化建设,促进了检察机关全面正确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推动了检察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各项检察业务较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检察文化建设,提高了检察机关的管理水平。检察文化建设的“双重递进式”管理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检察人员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执法为民意识,工作效率和办案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检察文化建设,激发了全体干警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对政法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了执法活动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二、检察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围绕主题营造氛围是开展检察文化的基础,围绕制度提升素质是开展检察文化的关键,弘扬精神创建品牌是开展检察文化的核心。

启示一:围绕主题营造氛围是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基础

通过文化育检,队伍的凝聚力和党组的号召力不断增强,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得到全面提升。其重要一点就在于围绕主题营造氛围。创建检察文化展室、开设 “岐山检察讲坛”、摄制检察文化专题片、弘扬岐山检察精神等形式,紧紧围绕检察队伍建设这一灵魂工程,把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融合在一起,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围绕“展示个人风采,激发工作活力,凝聚团队精神,提升检察形象”的主题,体现出把坚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贯穿始终的要求,使长检文化发挥出导向、凝聚、约束、激励功能,让干警时时处处感受到“于无声中润物,在康乐中育人”的效果。

启示之二:围绕制度提升素质是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关键

检察文化建设是平台,规范化建设是目的。从制度建设入手,注重制度建设,真正使其内化于干警的心灵,外化于干警的行为,使各种无形的制度产生有形的力量,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注重发挥“六个导向”的作用:一要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二要树立科学发展的导向;三要树立崇尚实干的导向;四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导向;五要树立鼓励创新的导向;六要树立执法为民的导向。要大张旗鼓的褒奖贡献突出的干警、支持一身正气的干警、鼓励老实干事的干警、鞭策相形见绌的干警、教育跟风行事的干警、惩处违法违纪的干警。在全院上下形成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勤勉敬业的责任意识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启示之三::弘扬精神创建品牌是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

检察文化建设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岐山的特色在哪里?就在于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岐山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长期积淀的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周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发挥本地的优势,从周文化中汲取力量,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最终使全院上下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效应。通过催人奋进的格言,内容丰富的宣传栏,天天更新的局域网,定期或不定期的研讨会,不断向检察人员进行灌输与影响,形成无时无处不在的检察文化攻势,来影响与塑造检察干警。时时处处向干警输入先进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通过成立读书会、文体活动、摄影书画、疑难案件讨论、网络宣传,满足干警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营造学习、工作相得益彰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想

检察文化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对检察干警产生影响的,这对检察机关进行检察文化整体设计和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推进检察文化的建设、营造先进检察文化氛围的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司法公正价值观在检察干警群体中形成的过程。抓准检察文化建设的支撑点、结合点、着力点和价值点,全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实现了检察文化由“虚”向“实”,由“硬”向“软”,由“内”向“外”的转变。

一要抓准检察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今年,市县两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全面展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检察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实质上看,检察文化建设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检察文化建设是提高干警素质的有效手段,契合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检察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做为第一要义的价值体现;检察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就在于不断深化对检察工作规律的认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检察业务、检察队伍、检务保障和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化。所以,我们要借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东风,把检察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要抓准检察文化的支撑点,精心打造岐山检察文化品牌

进一步改善检察文化的“硬环境”。在会议室、楼道墙壁悬挂各类格言,在全院范围内征集“干警格言”,制成工作牌,打造检察文化阵地,营造检察环境文化;在全院开展“岗位培训、技能练兵”主题活动,更新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形象。在改善硬环境同时,全方位开展岐山检察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在广泛宣传内涵、理念的基础上,提高广大机关干部的认同感。强化检察文化的“亲民、便民、为民”意识,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软基础”,提升软实力。

三要抓准检察文化建设结合点,在执法办案中展现人文关怀。继续探索检察文化与检察业务的深刻融合,在确保案件质量同时,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办案思想,将检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加强案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案件流程管理,提升执法办案质量,突出人文关怀精神。探索开展 “亲情化社区矫正”和“刑事和解”的新路子,探索建立刑事申诉公开审查及反馈机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检察文化理念。

四要抓准检察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全面提升检察队伍综合素质。要始终坚持将提高检察干警的综合素质作为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立足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大力开展典型案例剖析评议、调研论文评比、参观取经和经验交流等活动,引导全院干警在工作中学、在交流中学、在比较中学、在别人身上学、在思辨创新中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强化干警业务技能同时,注重检察理论能力培养,提高队伍的理性思考能力、动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干警撰写调研文章、经验材料和心得体会。

五要抓准检察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全力推动检察工作不断创新。将推动检察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牢牢把握检察文化的动态性特征,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机制。创新办案机制,推行了被告人认罪案件简易程序,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工作机制,“侦、捕、诉”快速办理自侦案件联动机制,未成年人案件“两前一后”工作机制,不捕、不诉案件共同析案机制,刑案和解撤案机制等工作模式和机制。创新考核机制,进一步量化评估、奖优罚劣,激发活力。

四、推进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推进法治理念教育。法治理念文化,是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它是整体行为方式和物质表现的统一,追求的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文化,以实现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公正诚信、浩然正气的作风转变,达到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展现检察机关的时代精神。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政治方向,切实增强高举旗帜、捍卫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始终牢记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这个检察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始终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正确方向;二要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方针不动摇,在大局中谋划、在大局中推进,找准履行职责和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为岐山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三要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四要努力提高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新认识,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道理,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论述;五要继续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不断深化认识,更新理念、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公信力;六要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要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办实事、解民忧、保稳定;七要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检察队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深刻懂得社会、熟悉国情、了解民意,在执法办案中要将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八要坚持和服从党的领导,切实落实请示汇报制度,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统一起来,把执行党的政策与执行国家法律统一起来,积极争取县委对检察工作的大力支持,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

(二)围绕检察形象塑造,着力推进“六种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检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干警良好的品德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一是以制度规范行为;二是以职业道德养成行为。大力弘扬“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培养检察人员特有的职业品性和职业操守;三是通过基本礼仪表现行为。通过礼仪常识讲座,检容检貌基本要求知识竞赛,干警文明行为展示等教育活动培养检察干警良好的行为,树立检察干警品行高尚、公正严明的良好形象。

语言文化是在长期的检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检察工作特色、比较固定的法律专业术语和基本文明用语,它是检察文化的重要体现。计划修订《检察干警法律用语、礼貌用语汇编》,明确规定法律用语的适用范围;礼貌用语的设计上注重人文关怀,体现法律为民、法律便民的基本出发点;建立督察纠错制度,对干警在工作中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法律语言和文明用语的行为提出批评和督察建议。通过规范用语,逐步提高干警文化品位。

环境文化是检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美、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环境,对干警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了干警的爱岗敬业、创新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检察院办公大楼,在装饰上以法律文化为主导,在不同区域分别布置了法律人物、法律名言、人生修养等方面的格言、哲理故事和书画艺术作品。建起了图书室、健身房、电子阅览室、检察文化展室,把环境绿化美化纳入整体规划,对草坪、花园、文化墙、警示牌等设施进行保养,处处折射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和桥梁,它如同一双无形的手,发挥着检察文化的管理作用。必须坚持做到 “四化”:一是规范统一化。以省市院规范化文本为基础,建立符合本院管理实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二是职责明确化。管理体系根据检察工作特点,合理界定各部门的职能和各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做到了定岗定责。三是工作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文本清晰显示每一工作程序、每一办案环节及流程走向,并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设立控制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控制体系。四是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了检察业务各个重点环节的质量标准,不仅使工作流程中的各执法环节衔接更加规范,而且为监督、考核执法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此外,我们还要从强化检察效能入手,建立健全业务工作运行机制、岗位目标管理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等,用机制来规范干警的行为,调动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规范运行、有序开展。

科技文化是检察文化的有效支撑,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更新和推进对检察干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期举办各种装备操作技能知识培训,指导干警熟练掌握网上办公办案、数码照相、摄像技巧、同步录音录像等系统的操作,充分发挥现代化装备的效能;定期举办现代科技知识讲座,让全体干警了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新成就;定期举办技能比武、竞赛,努力提高干警的装备应用能力和水平。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廉政文化是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建章立制,制订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进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干警观看反腐倡廉专题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三要围绕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检察干警素质。检察干警的素质如何,对是非的评断、法律的理解和适用直接影响到法律监督的质量和司法公正。提高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首先注重检察干警的品性培养,使其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使其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要重视检察干警的心理调适。由于检察工作的特殊性,加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磨难与困扰的严峻挑战、不良人际关系的持续刺激、外界压力的过重期望等因素,部分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的检察干警可能会出现偏激、抑郁等心理疾病。因此,需要经常性地通过心理激励法、心理咨询法、心灵陶冶法、面谈咨询法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正,增强自我适应能力,调节好心理状态,积极去适应社会的发展,主动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最后,要大力提高检察干警的专业素质。加大职业培训投入,着力加快队伍建设,把检察干警职业素养全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在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把握检察文化建设的规律,完善检察文化建设的机制,对于检察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解决好检察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推动检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妥善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绝不能超越内容,否则就会成为形式主义。检察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提高广大干警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着眼于通过文化建设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打造强大的团队精神和发展动力。在检察文化的形成中采取一定的载体是必要的,但要紧紧围绕检察文化的核心来进行,同时要渗透文化的理念。要注意克服那种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的认识,也要克服那种只知抓教育而忽视载体的倾向,要把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二是要妥善处理速度与效率的关系。检察文化的形成有其内在的规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检察文化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人为或者刻意的塑造检察文化,只能是呆板和生硬的,缺乏生机与活力。要树立长期建设的思路,认真设计检察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和现实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抓好检察文化建设。

三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应该主动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要大胆创新,结合我县和我院的实际,尤其要在博大精深的周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文化内涵,推动检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是处理好主体和领导的关系。建设检察文化的主体是广大检察干警,但领导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组织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依靠和发动每一名检察干警,共同推进检察文化建设,共同享有检察文化的成果,形成共建合力。领导干部要高点定位,身先士卒,把好检察文化建设的方向。

检察文化建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检察文化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促进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检察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配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时俱进、统筹协调,进一步发挥检察文化的巨大作用,努力提高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检察事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㈤ 怎样建立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法治评估指标体系

(一)建立分类考核制度,完善相关制度和规定
分类考核就是对不同部门、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在坚持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职位分类所建立的岗位职责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公务员绩效考核要在坚持德、能、勤、绩、廉五项指标的前提下,增强现行考核标准的针对性,建立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类别公务员的分类考核制度。其一,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应按职务和职级分别考核;其二,对从事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务员,应针对职位的特点,除运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还应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补充性的考核方法;其三,要在已有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基础上,增加公务员任前考核(包括录用考核、调任考核、晋升考核)、任期考核、专题考核等。建立分类考核制度,出台完善绩效考核的指导性文件,以保证分类考核体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逐步实现制度化和法制化。
(二)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公务员绩效考核至关重要。要明确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的原则,对于如何定量,可采取事实记录绩效考核法、相对绩效考核法和绝对绩效考核法、360度绩效考核法等现代考核方法,将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分配合适分值,为体现重点考绩原则,宜将考绩分值比例适当提高;为反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德、能、廉三个方面可实行按等级计分的办法,而对勤、绩两个比较容易量化的方面,则可以将各岗位公务员的工作或服务态度、出勤率、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工作效果和贡献等各方面明确分值。采取考核标准量化,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单凭主观意愿或随大流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确保考核过程和结果公平、公正。
(三)科学运用考核结果,积极落实激励机制
公务员考核结果在认定上应充分运用考核结果,防止平均主义倾向,保证激励功能的发挥。一方面,可以考虑在优秀与称职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一般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考核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机关在对公务员个人考核的同时,应加强对各部门的考核。考核结果为优秀的部门可以适当提高该部门公务员评为优秀等次的比例,反之亦然。此外,应使考核结果真正为公务员的后续管理环节服务,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奖惩、晋职晋级、辞退制度相结合,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如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将之与晋职晋级挂钩;对评定为基本称职者扣发一定数量的奖金,以示警告;对考核不合格者严肃淘汰,严格公务员辞退制度。

㈥ 什么是量化评估

说白了就是先实地考察,然后根据考察事物的具体情况及数据给出评估…

㈦ 如何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如何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

一、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现代法治观念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存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搞“土政策”的现象,关键在于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的观念树得不牢。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依法办事的极端重要性,使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依法办事是岗位职责所系。领导干部的职责是法规赋予的,其许可权与职责紧密相连。领导干部作为党委决策的谋划者,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的建设和发展。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强化依法决策、依法指导、依法办事的意识。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程序中,领导干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双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树立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与其自身所处法律地位相称的法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意识必然成为与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诸多基本素质同等重要的必备的基本素质。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律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诸多方面、诸多层次。领导干部主要应具备的就是现代法治观念。因为现代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观念。现代法治观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与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有严格的区别,而且与人治、德治观念的本质区别有严格的界定。若我国的领导干部真正具备了以现代法治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则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就更加完整,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反之,不仅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而且我党确立的依法治国目标也难以实现。
现代法治观念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因其具有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表现为依法行政。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的执法工作者和法学理论界经过研讨,已就“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一观点达成共识。依法行政是依法办事这一现代法治的核心,也是在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表现。
现代法治最终表现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施行和适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树立现代法治观念的基础上,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即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状态,即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秩序。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还必须同时具备依法为国家服务的法律意识。因为按现代法治的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权利的实现,义务的履行,责任的承担,必须有依法制约公共权力的法律秩序。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职务行为中行使的公共权力,是凝结著全体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也必须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无限的,更不能公权私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领导干部必须明确自己手中执掌的公共权力,不仅仅是治理国家,调控社会的工具,而且更是服务社会,保护每个社会成员享有自己权利的手段之一。领导干部不仅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管理者,而且是依法办事的社会服务者,和与其职权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我国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与上述现代法治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形成才有希望。
二、加强学习,切实提高依法办事的本领,推进依法行政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必须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
我国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有多年,公民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大为提升,与之相比,一些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却停滞不前,反而落在了群众的后面。现在这种情况已不少见:某个部门作出了一项决定,但民意普遍反对,媒体也提出不同声音,最后倒逼 *** 不得不改变原先的决定。究其原因,是少数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差距,不习惯依法办事,感到凭法规办事不如凭习惯办事方便,遇事查法律法规不如凭老经验顺手,所以出现了以言代法、以情代法的现象;有的抓工作随意性大,管理没有严格的章法,甚至把脱离实际的一些规定视为所谓“严要求”、“高标准”。显然,学好法律法规的确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如何提高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关键在于领导带头。一个单位能否坚持依法行政,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各级党委要把领导干部法律法规的学习摆上议事日程,纳入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之中,形成制度,抓好落实,把对法规制度的学习作为干部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成考核使用干部的一个条件来衡量,把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作为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方面来对待,使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法制学习的自觉性、责任感、紧迫感,努力提高法律素质,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领导干部个人而言,要带头学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持之以恒,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形成群众性学习法律法规的良好局面;要带头依法办事,始终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懂得自己手中的权力越大,肩上的担子越重,要慎用手中权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依法办事;要带头严格守法,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自觉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以法律法规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推进依法行政,责任在党,关键在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掌握大量执政资源的“一把手”,恪守依法治国的理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是提高执政能力、促进依法行政、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切入点在于树立法治理念。推进依法行政,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现实过程,但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的革新过程。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法治理念,以信念上的坚定带动行为上的自觉,以行为上的自觉维护法治的尊严。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游离于法纪之外,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以及如何做,杜绝领导行为“缺位”、“错位”和“不到位”。
第二,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关键点在于严格依法办事。对领导干部而言,依法行政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在工作生活中遵纪守法,更重要的是要求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依法办事。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时候,领导干部都要想一想是否存有法律依据、是否合乎法定程式。无论在何时、何地、何人,都不因位高权重而无视法律,不因人情干预而践踏法律,不因一知半解而曲解法律,确保一切领导行为都符合法律的规定。对不依法办事、不依法行政的行为,也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坚决制止,严肃处理,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和执法氛围
第三,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突破点在于自觉接受监督。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监督对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滋生的重要作用,努力克服台上讲台下不讲、人前讲人后不讲、对下讲对上不讲、对人讲对己不讲等种种弊端,自觉接受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监督。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掌权思源,用权为民,置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对群众的批评意见,要欢迎而不能反对,要鼓励而不能打击,要亲近而不能疏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式办事,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尊重其他同志的意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

浅谈基层执法如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是一个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和广大人民群众、管理相对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执法工作是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外形象的一个展示,也是我们对外宣传法律法规的有效形式。目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程序的不断加快,基层执法人员迫切的需要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我作为一名基层执法人员,下面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基层执法人员需要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在基层执法工作中,有不少执法人员往往认为,执法就是罚款、就是收费,没有真正认识到执法在对行政相对人进行惩治的同时,还应起到一个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应该坚决杜绝以罚代管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改变执法中存在的态度蛮横、执法不文明的现象,杜绝执法工作中职权不法定、违反程式实施行政处罚现象的出现,坚决消灭头脑中重处罚、轻监管的观念,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在当前,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基层执法人员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真正转变执法观念,做好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地方医药经济健康发展的药监卫士。 其次,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近年来,国家、省、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八不准”、“八条禁令”、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对于这些规章制度,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在系统内落到实处。同时,建议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着力点和把手,应以此为契机在系统内部开展执法评议,确保执法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执法人员;设立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调动每一位基层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根据执法责任制确定的每位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责任分工,建立执法人员个人执法责任制考核档案,采取自查、半年考核、年终评比等方式,督促执法人员落实执法责任制;在队伍建设上要严格确保准入关,确保执法人员素质过硬、理论水平扎实,要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召开办案经验交流会、复杂、难点案件讨论会、通过网路自学等方式,不断地对执法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要通过采取相应的考核措施,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后,加强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制假售假分子的造假手段也越来越隐蔽,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人员在平时的办案工程中要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研究、分析和总结,整理成系统性的指导材料,为以后的执法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而且,在执法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因此在执法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新的指示,不断更新知识,努力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自身的办案能力。 在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今天,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义,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作为我们基层执法人员,不仅要知法、学法、守法,更要在执法工作中将法律法规宣传出去,让执法工作不仅仅是打击制假售假的“拳头”,更是法律法规宣传的“视窗”。 穆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如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加强公共监督和问责制度建设。。。

一、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1、加强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工作,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学法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
2、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 ;
3、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的制度 ;
4、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列入各级 *** 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内容。
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措施是:
1、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
2、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教育和宣传 。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考核制度
要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考核工作,并完善考核制度。
四、积极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 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基本要求,但营造全社会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在更加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上。《实施纲要》明确要求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 *** 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实施纲要》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概念,将“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单列一节,体现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在公务员通用能力框架中的地位和对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建设的重视。
2、《实施纲要》总结了《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若干意见》实施以来的经验,对担任领导干部的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实施纲要》在1999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中提出“要不断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教育和培训在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的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实行领导干部的学法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要求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培训。
4、《实施纲要》强调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列入各级 *** 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内容。
5、《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应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的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并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完善考核制度,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刻,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著 *** 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 *** 及其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一、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意义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主要是指公务员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和观念,按照法定职责和许可权实施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能力,主要包括: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行政法律意识;掌握本部门执行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具有适用法律的能力;具有用法律思维来研究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 *** 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观念有所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的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仍然是影响 *** 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的制约因素。这就要求对公务员特别

依法行政能力是公务员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毋庸讳言,相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公务员提出的较高要求来讲,公务员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仍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依法行政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培养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我国 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专政的历史,人治的传统根深蒂固,社会公众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公务员队伍素质虽然较高,但也同样需要培养法律意识。一是要做到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二要要做到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当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时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三是要做到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2.确立依法行政的价值取向,提高公务员执政为民的思想。要做到执政为民,就要服务于民,公正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首先,在行政观念上,依法行政应既服务于公益又服务于私益,公务员依法行政必须坚持把维护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各项工作之中。公务员依法行政应当体现国家意志与人民意志的一致性、体现对上级机关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避免那种仅局限于单纯的公益或者单纯的私益的狭隘服务意识。其次,在行政手段上,通过行政制裁、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计划等多元化手段服务于民,以避免行政方式的机械和僵化。
3.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公务员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要进一步拓宽对公务员的监督范围和内容,除了继续加强廉政监督外,还要突出对公务员履行职责能力的监督,始终保持其能在法律的规范下依法办事;加强对公务员工作绩效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的及时顺利完成。一是各级 *** 应当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对 *** 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要创新层级监督新机制,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探索层级监督的新方式,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三是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独立开展专门监督。同时,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
4.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工作实效。一是建立和健全自上而下、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的评估体制。不光是领导对下属的评估,还必须有下属对上级领导的评估以及平级之间的相互评估,制定依法行政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办法。二是建立考核评估的量化指标体系。要通过设定 *** 法制机构设立及人员的配备、依法行政工作经费的保障、工作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对地区和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满意程度、 *** 和部门领导是否依法决策等具体量化指标,突出对依法行政工作实施领导情况的考核;要通过公民,对行政法律、法规的知晓情况, *** 和行政执法人员对规范 *** 共同行为和本部门负责实施法律法规的熟悉掌握情况,大众媒体对行政法律法规宣传情况等具体量化指标,对 *** 法制宣传教育质量进行考核评估。三是建立以社会公众为本位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利用社会公众对公务员进行评议,不断推进和深化依法行政工作。
5.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教育和培训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公务员政治上的成熟是以理论上的成熟为基础的,有了理论上的成熟与坚定,就有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才会有行为上的正确。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广大公务员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学习了解与其工作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政策,培养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各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培训部门的培训,要把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列入对公务员任职、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案例教学、案例分析,使公务员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到底有哪些法定职权、应遵循哪些法定程式、承担哪些法定责任。

热点内容
劳动法不与员工续签合同的规定 发布:2024-11-19 04:25:26 浏览:859
重庆法律咨询顾问工资 发布:2024-11-19 04:00:48 浏览:615
南通大学法律硕士 发布:2024-11-19 03:35:22 浏览:887
法学新生导论 发布:2024-11-19 03:22:01 浏览:37
规章制度执行管控 发布:2024-11-19 02:34:02 浏览:443
公司科室章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02:12:19 浏览:691
三河法院院长 发布:2024-11-19 02:10:47 浏览:798
经济法选修考试题答案 发布:2024-11-19 02:08:03 浏览:803
民事诉讼法的证据提交 发布:2024-11-19 02:02:36 浏览:128
新婚姻法必须有四样东西归男方 发布:2024-11-19 01:39:13 浏览: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