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红

道德经红

发布时间: 2023-03-14 15:42:12

Ⅰ 老子为什么留下道德

简单的说就是,老子要出关,守关的官员尹喜一定让他写点东西才放他出关,所以老子就写了道德经。
老子出关的传说:
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他决定离开。老子当时是往西边去(至于老子为什么要西行,最后到了哪里,这个目前还没有定论!),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知道是有圣人来了!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就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他传承点东西,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司马迁《史记》载:“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世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

Ⅱ 抄读《道德经》

        古人读书,有抄书之法,是因为古代印刷术未发明之前,书籍多靠手抄,故唐代以前书籍,书籍都是抄本。读书时用手抄写,虽然方法笨拙,但是对于理解和记忆书籍的内容很有好处。

        昨天晚上尝试抄写经典《道德经》,所用本子是传统线装红色竖格笔记本,采用从右往左的传统书写格式,抄了写了九章,之前自己买了十几本线装笔记本,纸张是道林纸,只适合硬笔书写,这种线装笔记本用来抄写传统经典书籍非常不错。本来自己是准备抄写《论语》或《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但这几本经典比较长,相对来说《道德经》正文大概只有一万多字,每章文字也不长,就一小段,那就先从抄写《道德经》开始吧。

      这种线装本的纸张由于不是宣纸,而是一般的书写纸,不宜使用毛笔,只适宜钢笔或中性笔抄写,我采用1.0中性笔抄写,久不摸中性笔,感觉不是太满意,由于《道德经》每章文字并不多,抄写难度不大,四十分钟,大概能抄写十章,《道德经》正文八十一章,如果每天抄写四五十分钟,一个多星期就可抄完。

    抄写《道德经》的过程中,边读边抄,可以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记忆,抄写完毕,还可以留下一个手抄本,时常翻翻看看,体会手抄的愉悦。

Ⅲ 如果没有老子和《道德经》,世界会怎样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是一个大神级的存在,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道教”的始祖。

老子凭仅借一本短短五千字的小红书《道德经》,扬名四海,万古流芳。这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秒杀现在所有的超级网红大IP。

“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老子,没有《道德经》,会怎样?

老子不过是中国春秋时期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中国众多历史名人之一,他的《道德经》也只是灿若星河的众多皇皇巨著之一。没有老子,中国历史大势一样滚滚向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过,如果真的没有老子的话,世界上会有很多缺憾。

如果没有老子,道教和道家学派将不复存在,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人也找不到自己思想的源头,可能去研习别的什么学问和技巧,比如说金石学、考古学,或木匠铁匠之类,也可能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籍籍无名。

如果没有老子,“老庄”的当红双人组合将不复存在,庄子可能将代替老子成为道家学派的始祖,他可能与列子成为新的组合:“庄列”。没有了老子的加持,道家学派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力量格局,可能要改写,历史也要重写。

如果没有老子,中国的哲学思想可能会倒退几百年,中国人也不懂得辩证法,直到大约2500年后,马克思诞生并开始著书立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马列主义送到中国,才弥补这个缺憾。

人们不会知道“性命双修”之道,也不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理念上,中国人也不懂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中国人也不懂“物极必反”之理,甚至不懂什么中庸之道。

如果没有老子,寺庙里将没有中国元素,清一色都是外来宗教——佛教的塑像和摆设。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道观将不复存在,天下也没有道士,没有道姑,没有道袍和拂尘。

宋真宗也不会在东京汴梁花八年时间(本来预计建造工期十五年),修建金碧辉煌的玉清宫,更不会有人批评这座宫殿“竭天下之才,伤生民之命”。

要知道,在两宋时期,道教依然是“国教”。尤其是真宗、徽宗时期,全国大兴道观,每个州府更是有一座与地方衙门规模相当的道观。单是玉清宫,建造时“役工日至三四万”,据说其规模有两千六百二十楹。如果没有老子,宰相丁谓造宫,不会成为工程理论的一个典型实例。

如果没有老子,中国武术四大门派(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南拳)将不完整,武林格局要重新洗牌。源于佛教的少林派和南拳武术,将横扫天下,两枝独秀。

金庸武侠小说也要重写,金大侠甚至会感觉无从下笔。因为武侠江湖六大门派(少林派、武当派、昆仑派、峨嵋派、华山派、崆峒派),几乎只剩下少林派一脉,而独角戏往往没什么写头,更没看头,勉强写了,他的书也卖不掉。各类武侠电影、电视剧也将不复存在,或者让人看了索然寡味,快速切换频道。

如果没有老子,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四海龙王、灶王、土地神都将不复存在,八仙过海的故事也不会被演绎得如此动人,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也要改写。甚至齐天大圣孙悟空也将不复存在,因为没有师傅教他武艺,他将会继续在花果山水帘洞,过着原始穴居生活,做他的人间美猴王。

明朝的吴承恩,苦思冥想了很多个日夜,脑子里一直在翻滚着神魔鬼怪的影子,但就是像“茶壶煮饺子”,怎么也倒不出来,《西游记》至死也没有动笔。

中国神魔小说将会少了这么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将拱手让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将会缺了一部,变成三大名著,只剩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现在的孩子们,将看不到《西游记》《大话西游》这些脍炙人口的影视和图书作品,也不认识齐天大圣孙悟空,中国人的独立、反抗、无畏、开拓精神也缺了一个依托。

如果没有老子,孔子就没有了一个伟大的问学对象,历史上也不会有这一次伟大的思想碰撞。

杜甫与李白的相识,曾被后世称为“四千年历史上继孔子见老子之后最伟大的相遇”,是“青天里太阳月亮走碰了头”。如果孔子遇不见老子,那么,这两位唐朝诗人的另一次伟大相遇,便没有了参照和呼应。要知道,论“中国四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相遇”,孔子问学老子的经历当排第一。

儒家和道家,中国最庞大的两个学问流派的创始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他同样伟大的粉丝,碰撞出了穿越千年的思想火花。据说,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婚丧朝聘到典章制度,从“持盈之道”到万物的生成化育等问题,老子还引荐孔子向擅长音乐的大夫苌弘求教乐律、乐理。

如果没有老子,孔子在礼制、乐理乃至哲学思想方面的造诣,可能要大打折扣。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可能也不会留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著名对联。

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衰败得不像样子,他决定出走,远走高飞,到西域去。函谷关是必经之路,守关的长官是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瞭望,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来,他料想到必然有大人物来访,紧接着,就看到了老子。他老人家气宇非凡、仙风道骨,正骑着一头青牛,慢慢走来。

成语“紫气东来”,就是从这里来的。“紫气东来”甚至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无论帝王之家、寻常百姓,都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如果没有老子,你们家的春联横批,将会少了这四个祥和贵气的大字。

尹喜当然认识老子,就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一些墨宝,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这尹喜,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是周朝大夫、大将军、哲学家、教育家,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庄子把他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或许是遇到了知音,或许是为了一张通关护照签注,老子也是够拼的,洋洋洒洒写了5000多字,81个小章节,还分为《道经》《德经》上下两篇,这就是传世经典巨著《道德经》。

据说,关令尹喜被老子的渊博深邃所吸引,跟着老子出走散关,教化西域。这是后话。如果没有老子,关令尹喜会继续守关,世界上也不会有《道德经》

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这种说辞太过神秘、附会,更确切的说法是老子“天生老相”。如果没有老子,当今那些天生老相的少年大叔、少年大妈,便没有了挡箭牌,只有独自黯然神伤了。

如果没有老子,很多成语我们都不会写,也不会用,更无法理解其精髓。

我们形容一个人品行高尚,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就不能用“上善若水”这个成语了。形容跟随我们经历种种磨难的兄弟,或者饱经战火洗礼的革命烈士、革命英雄,纵然他们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无畏,我们却不能说他们“出生入死”。看到别人家庭园富丽堂皇,财富煌煌让人眼红,或者学识丰富,也不能说“金玉满堂”。

我们对某个人、某件事物、某句话感到厌烦或无视,我们不会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与朋友的疑虑、误会、隔阂消除了,也不会说“涣然冰释”“冰释前嫌”。表达互为因果、互相转化的辩证哲学,我们不会说“祸福相依”,更说不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说不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我们说不出“赤子之心”。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我们写不出“目迷五色”。形容生活美满、安定,我们写不出“安居乐业”。吃饭清淡无味,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我们写不出“淡而无味”。为亡故的人唱赞歌,我们写不出“虽死犹生”“死而不亡”。

这些成语,我们都说不出,写不出,悟不到。据不完全统计,出自《道德经》成语就有80多个。如果没有了老子,中国的成语宝库将会塌了一角,成语词典的页码也会减少很多,孩子们上语文课或许也会减负一些,但他们汉语的表现力也会弱爆了。

是的,如果没有老子,在很多个场合,我们突然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了。

我们劝导别人要虚心,或者形容一个人十分谦虚,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不会说“虚怀若谷”。劝导别人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多指缺点),不会说要有“自知之明”。

教导孩子脚踏实地学习,从头做起,循序渐进,我们不会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不会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更不会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教导孩子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说不出“取长补短”。

指导下属做事要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我们说不出“慎终如始”。或许,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也写不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凄美惆怅的句子。

批判一个嘴炮口无遮拦凭空捏造,把没有的说成有,我们不会说“无中生有”。安慰朋友长期不得志,或者在担当重任前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很晚才成就,我们不会说“大器晚成”。

讨厌一个人贪得无厌,不能说“得寸进尺”。形容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得不偿失,不能说“寸进尺退”。听到最洪亮最美的声音,我们不能说“大音希声”。

与人绝交,彼此不联系,不交流,不来往,我们不能说“老死不相往来”。说人仁慈宽厚,我们不能说“以德报怨”。遇到难啃的骨头、难解决的问题、难搞的恶势力、难改变的观念,我们不能说“根深蒂固”。 

历朝历代的将军不懂得“功成不居”,官员也不知道用“和光同尘”这种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与世界和解,安身立命。

我们不会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不会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不会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也不会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我们不懂“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更不懂“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芸芸众生”,这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大巧若拙”,更不知道“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智若愚”。没有了老子的指引,没有了老子捧献的智慧和语言词汇,我们最终会发现,我们真的很无知。

如果没有老子,很多伟大的诗词歌赋和文章,也写不出来,或者黯然失色。

近代的陶渊明写不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淳朴的句子。当今的社会新闻报道和警察文学中常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写不出来。陈继儒的《幽窗小记》和洪应明的《菜根谭》中,也写不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类妙句。 

《孙子兵法》中,三十六计中,会少了一个重要计策“欲擒故纵”,或者说“欲取姑予”。这本来是老子最早总结的处事智慧,意思是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先付出些微的代价,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老子以精炼的词语,呼应着另一个民间智慧: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

兵法中也不再有“哀兵必胜”的劝诫,这用来形容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也表示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男欢女爱的动人情感故事里,也少了“天长地久”的誓言,当代更不会有一家同名的连锁婚纱影楼。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写不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的感人名句。

如果没有老子,世界会怎样?

地球依然转动,太阳照常升起,四季交替往复,万物成长荣枯,人们秋收冬藏休养生息。

机器照常轰鸣,飞机翱翔,电波穿梭,车站挤满远行的人,淘宝和京东挤满买买买的剁手党,抖音和快手挤满加了美颜滤镜的漂亮网红小姐姐,微信朋友圈每分钟都在刷新……

但是没有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我们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韩志/文)

Ⅳ 老子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道德经》

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后人对此既关心又无知,只能不断地猜测。倒是洛阳人找到了一些有关老子下落的蛛丝马迹:栾川有、洛宁也有……但这都是真的吗?

2500多年前,老子要离开洛阳时,面临着走向的选择。

东边是他的家乡,南边是楚国,但他没往东走,也没往南走,更没考虑往北走。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方最有吸引力。老子从文献中,知道西方有函谷关、大散关,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更远的地方,流淌着两条神秘大河,河流流经的地方,有一种宗教在召唤人们……

这,无疑在召唤老子。他骑上青牛,往西边走去。



这时的老子真的是老了。沿着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晖直接涂抹在他脸上。这张脸已经非常苍老: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宛若两道白色瀑布,顺着陡峭的脸颊,夸张地飘落;而那长长的白胡须,被风往前吹着,好像探路的触角,指向了西方。

历代绘制的《老子出关图》,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但在洛阳下清宫,我看到的《老子骑牛图》远没这么夸张。这里的道士讲:下清宫原名青牛观,是老子炼丹修道时拴牛的地方。附近有条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

但这里有个疑问:历代《老子出关图》上,老子骑的都是一头水牛,为啥不骑“老实肯干”的老黄牛呢?

我市某中学曾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学生说:老子专门骑水牛,因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寻找水源;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坐着舒服,水牛脊背宽阔,像卧铺,可躺下休息,还可盘腿吹笛;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喝牛奶!这头牛就像一个车载牛奶公司,他可以随时补钙,防止老年骨质疏松症。

可是:老子骑的是一头公牛!牛角上还挂着酒葫芦呢。

这是笑话。其实还是听听专家的见解吧——很简单,2500多年前,洛阳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乡,水牛多得很呢——如此看来还是专家牛,一下子就拽住了牛鼻子!

话说老子一直向西,心中并不好受。其一:他犯了渎职罪,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让人给抢运到楚国去了!为此,朝廷罢了他的官。其二,各诸侯国势力渐大,周王室不断内讧,这些明争暗斗使他厌烦,他要出走!

走吧走吧——洛阳已经不可留恋。老子微闭了眼睛,老青牛睁大了眼睛,朝廷闭上了一只眼睛,任由老子逃离洛阳。但走得匆忙,老子没带关牒!

没带关牒,咋过函谷关呢?一个现实难题,摆在老子面前。



函谷关,在如今灵宝境内:“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如今此地已建了城楼式关门和游览区。但真正的函谷古道,是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紧靠黄河岸边。

话说这日清晨,关上旌旗招展,关下的通关之人来来往往。关令尹喜一大早就来守关。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望东方——古人有望气之学,若看到紫气,必有贵人至。

不一会儿,果然有紫气从东边飘移过来,渐渐地近了、大了。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

来者是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一头青牛,这便是老子。

老子出关,是在公元前485年,算来已经86岁了。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

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见他不说话,就又继续赶路,往关外走去了。尹喜急坏了!是啊,这是清晨啊,又不是黄昏投宿问店的时候,有什么理由拦住人家求教呢?

正懊恼间,尴尬事发生了:老子要过关,却没有带关牒——好!尹喜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离开洛阳时匆忙,老子忘了带关牒,或者因犯了渎职罪,压根就不敢去领关牒。没有关牒,不准过关,这是规矩。这正好给了关令尹喜一个机会。《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似乎是在强迫老子著书了。老子是不太愿意的,但若不答应,人家不会放自己过关。

所以有人说:老子简直是被“枪”逼着,才写出五千言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符合两位当事人的身份。你想啊:那五千言一字一意,是何等的珍贵!上篇下篇,气韵连贯,可谓最动听最深刻的杂言哲理诗。这种好东西,必是在最愉悦的心境下一气呵成的,哪里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早有文人为我们描绘出当时情景:尹喜见了老子,道:“我是函谷关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观天象,见东方紫气云集,知有圣人来到,已恭候多时了。愿先生到寒室一叙,学生想聆听先生教诲。”

老子顺其自然,与其畅谈,似遇知音。不觉黄昏来临,乃秉烛夜话。尹喜问:“天下人都知先生是得大道的圣人,却很难领悟您的思想。先生能否指点一二?”老子道:“我的话浅显易懂,但有人认为说得太宽泛、不具体,所以不得要领。其实不外乎三条: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曰俭约,去贪去欲;三曰不争,无为而治。”

又问:“何为去欲?”

又答:“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生计,凡事有所取舍。”

“先生思想果真博大精深!敢问先生出关西游,可有向往?”

老子回答:“我要到那小国寡民的地方去!我愿人们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井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到自然纯朴中来;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尹喜充满向往:“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良久不见回答。看时:老子双腿盘坐,双目拢合,呼吸均匀,已进入梦乡也。尹喜道:“真乃世间第一高人矣!”

次日东方发白,尹喜推开房门,老子已经走了,几案上摆放着墨迹未干的竹简,共五千言。尹喜因知乃老子所撰,故书名《老子》。至唐改称《道德经》。

据说尹喜读后,似闻天籁,官也不做了,赶紧追老子。对老子说:“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一笑,顺其自然,带他走了。至于这是不是真的?谁也闹不清。

闹不清楚的岂止这个?就连老子的归宿,也都是一个谜。



关于老子的归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是“老子化胡说”,始见《后汉书·襄楷传》。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是说老子肩负重大使命,到西边教化胡人,并且后来成了佛。但自古到今,在西方没找到老子的任何踪迹和遗物,所以此说存疑。

第二,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这说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肃河西的居延地区。

第三种说法:老子出关之后,根本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到栾川,最后在洛宁去世,并葬于洛宁寿安山。

持第二种说法的人,列出了老子在甘肃的大致线路: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

老子在临洮去世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持第三种说法的人,一般为洛阳人。媒体工作者李泰轩认为:老子一生,始终没远离河洛地区,所以洛阳郊县大有老子踪迹。他推断老子西出函谷,不过为表明自己不投楚国,所以老子向西,意在入秦不入楚,但走着走着,忽想起西边是“周”的根据地,故而半途折返,回到栾川,青山绿水,正好隐居。

栾川人也认为老子出关是虚晃一枪,出关后马上掉头,沿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辗转至栾川隐居,故有老君山。如今的老君山,确有残碑文物为证,还有老君河、老君庙以及四月初八的庙会,都是纪念老子的。

洛宁人李德龙却认为:老子最后落脚洛宁,并在此病死,安葬此地。理由是洛宁县城东5公里寿安山南麓有祖师墓,其实就是老子墓。依据其一是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如今,祖师墓周围果然有四条深谷,宛若四条游龙。其二是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他还有很多依据。当然,他有多少依据,别人就有多少质疑。反正无论哪种说法,都似乎说服不了人。这都是被司马迁那句“莫知其所终”给忽悠的!

不过“西出函关”、“紫气东来、“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到后来都成了典故,也挺好,其文化意义已超过考据意义了,其审美价值也超过考证价值了。而且老子、尹喜两位高人在函谷关一邂逅,就把一个只有军事意义的关卡,绾成了一个历史节点,赋予了文化内涵——从此让道家文化有了一个神秘走向和青色弥漫……

Ⅳ 请教道德经中的“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红颜3150:你好。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用白话说天所专以厌恶(的属人),谁晓得它的原因呢。也就是说“这就是自然规律,可又谁知天意呢?”
这一章就是讲天谋、不争、不言、不战而善胜。
这一章有一句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原文是疏而不失)。

Ⅵ 《道德经》可以称作老子吗

不可以的!楼上错误!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上面论述得很清楚,不在多说了。 作者是不可以用书名号的。 如果这样《论语》也可以叫《孔子》了?《逍遥游》叫做《庄子》?不严谨。 如果借用作者,应该用引号而不是书名号。谢谢 追问: 主要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 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 太上老君 ,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经》 (又称《 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 无为而治 ,其学说对 中国哲学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 道教 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另老子一词在口语中有多种用法。 http://ke..com/view/14383.htm 网络 上的,但是我觉得 《老子》 应该不太……,所以出来问一下。 还有, 《逍遥游》 只是 《庄子》 中的一篇: 庄子 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 寓言故事 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 庄子 》(被道教奉为 《南华经》 ), 道家经典 之一。《 汉书 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 道家 的作品。 《庄子》在 哲学 、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http://ke.soso.com/v45241.htm) 回答: 我的意思是古代 诸子百家 ,国人大多习惯以名字简称。可是名字用 书名号 后泛指其作品是不精确的。只是表达起来方便,呵呵,楼主误会啦! 另外,楼主的追问叫我受益匪浅,先谢谢啦!
求采纳

热点内容
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都适用劳动法调整 发布:2025-01-13 13:40:31 浏览:716
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题 发布:2025-01-13 13:03:40 浏览:156
民事诉讼法143条规定 发布:2025-01-13 12:44:07 浏览:843
民法典删除的法律 发布:2025-01-13 12:44:02 浏览:711
刑法人员 发布:2025-01-13 12:36:07 浏览:865
法院没给票据 发布:2025-01-13 12:33:17 浏览:995
什么是职业道德含义 发布:2025-01-13 12:32:26 浏览:147
江西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3 12:31:05 浏览:978
上海达尧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13 11:48:29 浏览:506
法学会如何 发布:2025-01-13 11:35:25 浏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