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方面
① 思想道德品质包括什么内容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实现执行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道德品质方面扩展阅读
思想道德品质的价值: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② 我的成长目标道德品质方面怎么写
1.道德规范方面的目标
关心学习。懂得学习的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既是自己的义务又是自己的权利;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
关心他人,尊重、爱护、帮助他人。
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劳动观念,积极参加劳动,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
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
确立关心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
2.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方面的目标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
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拥护、热爱中国共产党。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
具有现代意识,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率,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并能进一步树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
有基本的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知法,守法。
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的精神。
能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二)思想品德心理的发展目标
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诸方面心理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具有义务感、责任感、诚实、正直、关心别人、珍惜友谊、守信、自尊、自主性、积极进取、勇敢、乐观、毅力、自制力、好学、勤奋、刻苦、认真、爱惜时间、喜欢思考等良好心理品质。
(三)思想品德能力发展目标
1.思想品德认识能力
具有以道德思维为主,包括对人们之间道德关系、思想关系、政治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的能力。也就是具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评价能力,对社会思潮的分析、评价能力,对社会信息的辨析筛选能力,对社会政治的定向能力,对行为后果的预测能力等。
③ 怎么写道德品质评价表
1、如下表所示:
拓展资料:
1、历史上各种伦理学说都根据其所代表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相应的道德品质的范畴体系。 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提出了以 "仁"为核心的,包括"智、仁、勇","恭、宽、信、敏、惠"和"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品质的范畴体系。
2、同人的其他品质或品性相比,道德品质的一般特征是综合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高度凝结着个人自觉的意志和信念,并因此表现为道德行为总体的稳定倾向。
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现实社会关系状况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参加社会实践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个人的主观努力和自我修养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对于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来说,更应注重于参加革命实践、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和自我道德修养。
④ 形容人道德品质的词语
形容人道德品质的词: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乐于助人、拔刀相助、舍己为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绳锯木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温柔敦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大公无私、拾金不昧、真心实意、诚心诚意、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等。
(4)道德品质方面扩展阅读
孜孜不倦
【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出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白话文:于是更加潜心于书海中,看书勤奋不知疲倦。
【示例】: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近义词】废寝忘餐、孳孳不息、业精于勤、如饥似渴
【反义词】无心进取、游手好闲、虚度年华
2、拾金不昧
【解释】: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出自】:清·《歧路灯》第一百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小养成~的好品德。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路不拾遗
【反义词】敲榨勒索、见财起意
3、刚正不阿
【解释】: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示例】: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刚强正直,不逢迎
【近义词】持正不阿、执法如山、奉公不阿
【反义词】不识好歹、阿意取容、点头哈腰
4、专心致志
【解释】: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白话文:棋也是数(计算)的一种,而且是浅易(平常)的。如果不专心致志的来学的话,也是学不好的。
【示例】:不由我不专心致志搞这一套。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全神贯注、诚心诚意、屏气凝神
【反义词】神不守舍、心猿意马、魂不守舍
5、乐于助人
【拼音】[ lè yú zhù rén ]
【解释】很乐意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们。
【近义词】助人为乐、乐善好施、雪中送炭
【反义词】落井下石、漠不关心、惹事生非、奸诈贪婪
⑤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5)道德品质方面扩展阅读: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
第二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⑥ 人类的优秀道德品质是什么
(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杜甫咏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的秋风所破歌》);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观点、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所谓“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
(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他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论语·述而》)。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墨子从人与人的朴素尊重的功利原则,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原则。他认为,人与人的矛盾、纠纷,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爱”,困此人应当“爱人若爱其身”,而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这种人际相爱不仅表现在心理上的同情与关心,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实际利益。“兼和爱”而“交相利”,默家冲破了儒家“爱有等差”的等级观念,而倡行兼爱到利的普遍性。力争使之“广施周遍”、“广达四海”。
(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在《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
(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
在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而儒家一派在这方面的思想资料最为系统,儒家学派为人们构画着“三纲八目”的修养系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明确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各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这里的“修身八目”详细地规划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八个阶段,而且他们认为,道德修养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们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学派既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完整体系,肯定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还为指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道德修养方法,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等。他们特别注重“立场”的修养意义,认为“立志”是做人的开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夺帅焉,匹夫不可以夺志”(《论语·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远大,崇高“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员与议也”(《论语里仁》)。“克己”是说为达到一个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与主观偏见,使自己的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学习”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经典里,“学习”主要是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学习与了解。《论语》的开篇词,便是孔子对道德学习的感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将道德学习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不仅要学习经典,还要向道德先进典型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学而》)。“内省”就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察觉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即时发现即时改正。曾参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上)。明代的学者王阳明,总结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对曾参“内省”的丰富和发展。他主张每个人应经常在闲暇之时,把自己的好利好货等私欲认真的清查出来,按照圣贤的道德理论,严加批判,将之消灭干净。“如去盗贼,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务必使其扫除净尽”;“又如猫之捕鼠,一眼盯着,斩钉截铁,务必将其消灭净尽,廓然大公,方始为快”(《传习录·下》)。“慎独”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礼记·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为在无人所知,无人关注的地方,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须自觉主动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独”的方法和境界,是一个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反映,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
⑦ 形容道德品质的词语有哪些
形容道德品质的词语有:自以为是、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先人后己、顶天立地
一:自以为是
读音:[ zì yǐ wéi shì ]
基本解释
是:对。 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详细解释
1.【解释】: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2.【出自】:《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二:舍己为人
读音:[ shě jǐ wèi rén ]
基本解释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详细解释
1.【解释】: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2.【出自】:《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三:助人为乐
读音:[ zhù rén wéi lè ]
基本解释
帮助人就是快乐。
详细解释
1.【解释】:帮助人就是快乐。
2.【出自】: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四:先人后己
读音:[ xiān rén hòu jǐ ]
基本解释
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详细解释
1.【解释】: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2.【出自】:《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五:顶天立地
读音;[ dǐng tiān lì dì ]
基本解释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 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详细解释
1.【解释】: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2.【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⑧ 道德品质包括哪些
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
道德品质也称“德性”专,简称“品德”。由道德属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8)道德品质方面扩展阅读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⑨ 人的道德品质有哪些
人的道德品质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此外还有文化素质、心理专素质、身体素质属等等许多,都是把一个特定的范围词加在“素质之前”,从而确定所指素质的范围或方向。
道德品质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人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从道德领域看,则包含: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