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上德
⑴ 道德经的“德”是什么意思
1、道德经复的德可以理解为德行、品制德修养。
2、在道德经中,这个德是不能离开道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体用关系,道是体,德为用。所以对德也就不能单纯停留在品德或德行上理解了。
3、道可以描述为,本来具有的、就应该这样的一种规律、准则或规范;而德就是对道的具体实施,也就是依道奉行者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
4、而老子所提倡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上德,这个上德简单说,就是依道奉行,而不以自己有德来自居,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实施和体现。
⑵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2)道德经中上德扩展阅读: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⑶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题文诗:
德者得也,至德不得,以无为心,以虚为主,
至虚至无,至始至幽,至实至有,不求而得,
不为而成,至德无名,上德至情,至情无为,
才情自生,上德至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
无执无用,真情遍在;下德有情,有德有名,
求而得之,为而成之,立善治物,故德名有,
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本在无为,母在无名,
弃本舍母,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
伪亦必生.仁义礼节,有为下德,仁德之厚,
用仁非能;行义之正,用义非成;礼敬之清,
用礼非济.仁义固情,礼以约情,情不得尽.
载以至情,统之至德.用夫无名,故名以笃,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用不以形,御不以名,
仁义可显,礼敬可彰,情之所至, 形名俱有.
正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王弼注: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兼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真而义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闲,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以无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德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劳而事昏,务而治薉,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听彼所获,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为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忧患,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自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自解: “上德”没有把道德具体规定下来成为死规定,(顺其自然)所以是有道德的。“下德”遵照规定的“礼法,道德”,死规定,坚守不失,其实内心深处早已经没有了道德。
比如: 公交车让座,没有规定的时候就是道德,当成为规定的时候,就不是道德了。反而会造成很多无德的现象。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自解: “上德”的无为,就是顺其自然,浑然天成的。下德的无为其实是有所为的,有些做作。
比如: 六亲和睦,是顺其自然的,如果六亲不和睦有很多问题,那就可以分开“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追求“看似”的六亲和睦,而做了许多的规定,那就落入了下乘。
再比如: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等的成语所形容的家庭和睦的情况,如果是自然无为而成的就是上乘,如果是刻意追求的就是下乘。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自解: “上仁”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而 “上义”就要有所作为,有所解释,才能让人知道是“义”。
比如: 如果不忍吃动物的肉,是上仁,那么用各种言辞,各种理论,解释让人觉得不能吃肉是理所当然的“义”,那就是落入了下乘。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自解: “上礼”要有所作为,如果无人应和,就会强迫别人来遵从了。
比如: 某些场合要求必须如何着装,这当然是上礼,但就有些生硬了。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自解: 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限制越来越多,规定越来越死。所以,当人心中不知道怎么符合道的时候,就用"德"来加以限制,当不知道怎么符合“德”的时候,就用“仁”来限制、规定,当用“仁”也无法完善的时候就用“义”来表述,当“义”也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用“礼”来约束,“礼”如果也约束不住的时候,就使用暴力了。
“礼”是死规定,靠死规定约束的时候忠信之心基本上就没有了,是混乱的开端。
我个人的感觉,法可能比礼更低一个层次。但也不一定,欢迎讨论。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自解: 称自己是先知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这里不要相信有先知。不过先知预测,等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趋之若鹜的事情,在这里做了一个了断,让人不要去追随先知。
道教,佛教,基督教,看来这三种教都从本质上反对先知,算命,神秘兮兮的预测啊。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自解: 所以大丈夫取厚(从道到礼人心中的忠信越来越薄)自居,不取薄。以实相处,不以虚相处。去掉浅薄,去厚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