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六十六章

道德经六十六章

发布时间: 2023-03-16 06:33:49

A. 道德经【66】: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处下不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一、原文(通行本)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悄族能与之争。

二、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想位于民众之上,一定要用言辞表示谦卑;想要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后面。

所以,圣人虽然身处上位,而人们感觉不到压力;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未感到受伤害。天下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厌恶他。

因为他不与任何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三、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再次强调了“处下”的智慧。其实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多次阐述过,如第三十启渣弊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为下”。 

为了说明“处下”所带来的效果,老子开篇以江海做比喻。江海之所以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百川都来归服于它。

王勃有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重景象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流传。

孤鹜和落霞为动,秋水和长天为静。动静交融,妙境重生。不难看出,四个景象位置最低的便是江海梁铅中的“秋水”。

而我们在欣赏这幅诗画时,第一眼往往会钟情于亮丽的落霞和飘逸的孤鹜,或广袤的长天,而容易轻视善于处下的“秋水”。

落霞、孤鹜伙同长天倒映在秋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实相映,浑然一体。如果舍弃位置最下的“秋水”,这幅诗画便顷刻间索然无味。

一棵大树,你能看到的只是枝、叶、干,而最重要的“根”部却深深地埋在土壤里。

一次远行,位置最下的“足”却是你驰骋千里的利器。

因此,位置最下的事物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处下,是一种甘居低处的谦卑,更是一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智慧。

“大者宜为下”。一个强大的人甘愿处下才是真正的“处下”;而一个碌碌无为、自暴自弃的人长期处下,就不是“处下”,而是“堕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B. 老子《道德经》第66章解读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昌者重,耐皮薯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读

本章讲王道善下而不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吸纳河流大川流入,是因为地势低洼,所以成为众多河川的汇流之地。水唯下方成其大,唯虚则能广,唯静则能照。静水流深,深渊藏龙。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所以圣人若想让民众归附,应居上而不骄,以谦和的言语来与其交流;若想领导民众,则应充分发挥民众的才干,支持其事业,助其发展繁荣。圣握侍人礼贤下士,富民兴邦,才可垂拱而治。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所以圣人身居高位,而不施以苛政;领导国家,而不伤害民众的利益。上下相孚,才德称位,才可高枕无忧,得到民众拥戴追随。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上礼贤,则下荐贤;上让能,则下举能。官民融洽,和谐共荣,彼此不相排斥也不相厌恶,共同建设美好家国。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不与民争利,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圣人一争高下。恬淡虚静无为不争,是万物之本,也是万物修道的法则。圣人虚乃能容,静乃能明,不争故无尤。

C.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为百谷王》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为百谷王》翻译与解读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01。是以圣人欲上民02,必以言下之03;欲先民,必以身后之04。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05,处前而民不害06。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01。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02。

今 译

江海能成为百川之王,由于其处于卑下,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如同圣人想在民上,必须以谦卑处于民下;想在民先,必须先民而后己。这样,圣人尊居上位,而人民才不感到受压迫;身在民前,而人民才不会以为有害。天下人民都乐于拥戴而不会厌恶他。他不与人民争利,所以天下也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评 议

本章是讲“后其身而身先”的君人南面之术;同时其中也蕴含有颂扬谦逊退让、反对居功自傲的思想。所以,河上公为本章命题为“后己”。

本章具体讲了这样两点:其一,老子首先采用文学的比喻手法,说明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由于它处于卑下,成为百川归往之处。意在劝导帝王,必须明白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的哲理。其二,老子认为,如果治国者想身居高位,必须首先谦卑待民,先民后己,不与民争利。这样才能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推戴,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其争利了。所以说,这章是老子教诲君人的南面之术。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不难看出,孟子从老子思想中吸取了营养,建树了与民同乐的理论。先秦诸子,虽各立学说,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不争的事实。

注释



01谷:川谷流下的溪水。王:《说文解字》曰:“王,天下所归往也。”三句:谓江海处于低下,众流归之,故能成为百谷之王。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故海能成为百川之王。

河上公曰:“江海以卑下,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者,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按河上公曰:“以卑下,故能为百谷王也。”

林希逸曰:“百谷之水,皆归之江海。江海为百谷之尊,而乃居百谷之下,此借物以喻‘自卑者人高之,自后者人先之’之意。”

吴澄曰:“百谷之水同归江海,如天下之人同归一王也。江海之委在水下流,能下众水,故能兼受百谷之水为之王也。王之所以能兼天下之人者,亦若是。”

奚侗曰:“江海为百谷所归往,故以‘王’喻。盖王者,天下所归往也。然百谷所以归往之,故以江海善下也。六十一章‘大者宜为下’,即此谊。”

02欲上民:河上公曰:“欲在民之上也。”按:王弼此句无“圣人”二字。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等皆有“圣人”二字。是。

03 以言下之:河上公曰:“法江海,处谦虚。”

吴澄曰:“言下之,卑屈其言而不尊高。”

奚侗曰:“王公自谓孤、寡、不 ,是‘以言下之’也。”

04欲先民:河上公曰:“欲在民之前。”以身后之:河上公曰:“先人而后己也。”

林希逸曰:“以身后之,稽乎众,舍己从人是也。圣人非欲上民、欲先民而后为此也,其意盖谓圣人欲处民上民先,犹且如此,况他人乎?语意抑扬,稍过当耳。”

吴澄曰:“身后之,退却其身而不前进。此圣人谦让盛德,非有心于上人先人为之,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奚侗曰:“成功不居,利万物而不争,是‘以身后之’也。”

05重:有两种不同训释:(一)压迫,压抑。林希逸曰:“圣人虽处在天下之上,而民不以为压己……不重,不压也。”奚侗曰:“处上而不压抑,而民不以为重。”高亨说“此处指压迫”(《老子注译》)。

(二)灾难。吴澄曰:“重,难也。圣人能下之后之,处人之上,人不以为难。”按:非是。

06害:有三种不同训释:(一)指害圣人。河上公曰:“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如父母,无有欲害之心。”

(二)谓为忧患。吴澄曰:“处人之前,人不以为患。”

(三)指害民。林希逸曰:“虽处居天下之前,而民不以为害己。”奚侗曰:“处前而不壅遏, *** 不为害。”按:林希逸、奚侗所说,符合老子本意。

01乐推而不厌:河上公曰:“圣人恩深爱厚,视民如赤子,故天下乐共推进以为主,无有厌之者。”

吴澄曰:“天下乐于推戴,使之处上处前而不厌恶。”

奚侗曰:“是以天下乐于推戴,而未尝厌弃也。”

02“以其不争”两句:河上公曰:“天下无厌圣人之时,是由圣人不与人争先后也。”

林希逸曰:“举天下皆乐推之而不厌者,以圣人有不争之道,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吴澄曰:“盖以其卑抑退逊,不争处上处前,故天下之人莫能与之争上争先者,而圣人得位时,竟得以上人先人也。董氏曰:‘德下之则形上矣,德后之则形先矣。’扬雄云:‘自下者人高之,自后者人先之。’”

奚侗曰:“二句在此章为赘语,盖二十二章文,重出于此。”按:奚侗此说,不可取。

D.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六十六章全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兆中,是以能为百浴王。圣人之在民前也,必以其身后之。其在民上也,必以其言下之。故居前而民不害,居上而民不重,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读摘录:

宇空祥宙若浴,包容万物,创生之能量生生不息。

海因其低而得百川,人因其低而用人,国家因其低而广纳文明。

本章治国态度明确,不增加民众负担,就不要赋税繁重。不害民众,就不要把民众拖入战争。保卫和平秩序,降低赋税负担,民众就拥有富裕和安全,这就是民众的心愿,道理很清楚。一切相反的作法,增加赋税,就是增加负担。引发战争,就是伤害民众。

治理天下,一点不复杂。朝廷不以战争和酷刑来伤害百姓,不以管制和重税来增加民众负担,而是保障安全、自主与富裕,这就是理想社会。

不争名利而争得民心,即是“不争之争”。“不争之争”,是争名争利者永远不可战胜的。

随感:

又到一年春茶时。明前茶雨前茶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茶树经过秋冬的休养生息,积蓄了丰富的能量,其鲜爽度也是其他时节的茶所无法比拟的。

古人认为养生应顺应四季,春天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开始转盛。适当品饮春茶,与春茶本身具有的向上生命力相协调,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这也是循道而行。

于人而言,以德服人,靠人族亏山格魅力取胜往往最为长久。就像一盏芽色春茶摆在眼前,虽无言,春意已盎然。

E. 道德经(66)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其善于处下,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所以嫌梁坦圣人在上统治百姓,就要以谦下姿态对待百姓;渣猛

圣人要在前领导人民,就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

所以,圣人在上而百姓没有沉重负担,圣人在前而百姓没有受害。

所以天下人民乐于拥戴他而不感厌烦。

正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注释

[1]百谷王:百谷河滩所汇集。

[2]重:累、不堪重负。

[3]害:受害。

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本章说明圣人如水,虚怀若谷,谦下自处,所以能在上领导人民;圣人以人民利益为重,先人后己,大公无私,所以能在前领导人民。老子以此再次强调无为而治的道理,唯有与人不争,才能无芹桐与之争,无往而不胜。

正因圣人无为而治,与民无争,一心爱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人民不感觉上面有压力,不感觉前面有盘剥。所以能自治而化,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一个人只有虚怀若谷,才能更多地择善而从,得到更多人帮助,学习到更多智慧,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大发挥;一个人只有大方博爱,善于分享,惠泽更多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爱戴,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先予后得”,这样的人,因为不拒小,才能成其大;因为不自私、不与人争,才能拥有更多。

一个自处低下,守柔守弱守卑,甘于人下,不与人争,退居人后,默默无闻,绝不张扬,低调为人处世的人,往往因为没有争竞之心而成为大家尊重的对象,进而推举拥戴之,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争取就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顺道而行,是否有实力,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

F.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如何解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主题是“谦下不争”的道德,在本章中老子告诫人们要有一颗平等的心,不要因自己的私欲而并拍亏去盲目的争。同时能将谦下和平等合二为一,有机结合应用于生活当中。这是一种非常难得宝贵的品质,拥有一颗平等的心才能够施人以粥,不争才不会成为“嗟来之食”,更不会因此毫无功德。

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第三段中,老子把道赋予圣人的身上。这也说明无形无名无心无欲,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性格特点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品质。如此才能够让君王们做到扪心自问无愧于子民,如此万民才能够心悦诚服。在第四段经文中老子提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意在表达不争的美好品质,这也是整部《道德经》所在宣扬的奥义。

G.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老竖;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自解】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自解: 江海之所以,能芦含橘成为百谷之王,所有的河流都向它汇聚,那是因为它善于陪团处在地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自解: 所以圣人,想要做人民的领导者,就要言辞谦下。想要带领人民,就要吧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自解: 所以这样的圣人在上位,人民的负担不重。居于任命之前,而对任命没有害处。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自解: 所以天下都乐于推举他而不感到厌烦。因为他从来不争夺什么,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

H. 咩野叫「惟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意思是:因为圣人不与人相争,因而天下人没有人能与他相争!这里是教训作领袖的必须谦卑。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思与「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同小异。其中「夫」为文昌稿言文中的发语词,表提示作用,没有意义。但这句并不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说话!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夫惟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正因为不去争斗,所以不会招来怨恨责怪。这里是教导作领袖的要学习水的柔弱,包容万物,就可以免除争斗。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两句说话都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简单来讲,就是他不同人争(天下、权力、金钱等),你又怎么同他争呢!也就是指此人胸怀大志,并非不想争,而是不屑与人争。如此才可以担当重任。 两句意思相同,「其」=「夫」,都是指不争之人。
参考: 自已
古之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惟其不争,故天拿唤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见故明,不要有成见,不争上风,有远见有内涵而深藏不露。 不自是故彰,自己拥消迅凯有真理,反而不自以为是,受表彰而不张扬。 不自伐故有,做出极大功绩而不夸张,则功勋更显浩大。 不自矜故长,长久。 曲则全,恬淡之志,谦和之心,诸葛武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老子一贯人弃我取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惟其才可担当大事,任重而道远。 希望帮到你!
参考: 水连天碧云淡风情网

I.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一、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善于处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所以要想站在上面领导好人民,必须在言语上懂得谦逊;要想站在前面领导好人民,必须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所以圣人在上面领导大家而大家没有感到沉重的负担,在前面领导大家而大家没有感觉受到伤害。所以天下人都乐于拥戴他而不会感觉厌倦。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2、南怀瑾《老子他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包含了一切的山谷水流,百川皆归于海,海能容纳一切细流,所以称之为海。老子再三用海来比喻,形容一个人的学问、道德、品格的修养。“以其善下之”,因为大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容纳了来自各处的淡水、咸水、清水、脏水等一切的水,“故能为百谷王”,而成为土地上最大的海洋。这是物理自然的道理,因此人的修养要像海洋一样,能包容一切。

“是以欲上民”,要想做一个领导人,一个居上位的人,“必以言下之”,最少要做到说话不刻薄,态度也要尽量谦虚。“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想领导大家,自己必须把本身的利益摆在后面。“后其身而后身先”,有好处时,领导人要让被领导的人先得,剩下来才自己去拿。

“处上而民不重”,他虽然居在上面最高的地位,“而民不重”。这是说老百姓感觉到没有重压,没有觉得有压力。“处前而民不害”,领导人站在最前面,一般人并不觉得他占了先,也没有妨害了大家。“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因此,古代历史上的圣君明王,天下归心,那是自然而来的。“以其不争”,因为他不与人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世界上没有人敢与他争。不是不敢与他争,而是不想争。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放低自己,人心就会向您汇集

“江海所以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浴王。”老子在这里打了个比方,说江海是百浴之王,最后河水一定要向它奔流而去。因为江海善于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所以水都往低处流,都流到这儿。我们其实看不到每个人的心,但是所有的人心放在一起就像一片海洋,如果您放低自己,人心就会向您汇集,这是一个看不到的水系表。

(2)态度决定成败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圣人之所以能做领导者,带领着大家往前走,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利益、名誉、地位,都放到了大家的后边。“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领导者的位置在众人之上,他应该领导大家往前走。他的言语一定要尊重大家,对大家说好话,把自己的位置放到下边。

“故居而民弗重也。”您只有做到了放低自己、尊重大家,大家被您领导才不会觉得负担沉重。“居前而民弗害”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后面,大家才让我做领导,我一定不能借这个机会去捞取自己的利益。“天下乐推而弗厌也”,天下人才乐于推着您往前走,乐意让您做领导,乐意来成就您;而不会讨厌、痛恨您,离您而去。

(3)领导不跟员工争,最后别的公司跟您就没法争

“非与其无争与”,对于领导者来说,千万不要和您领导的人去争名誉、地位、利益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您为了大家谋福利,不跟大家去争利益,大家就会来成就您。“争”不是与世无争,不是您什么都不做,而是作为领导不跟员工争。

当一个普通人真正明白道的道理,知道自己争的东西没那么重要,就不会跟别人争了。这时候只要您把自己的事做好,最终您会发现,别人没法再跟您争了。您做得很出色,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境界。

三、我之体悟——“不争”是极高阶的打法,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力

这一章,老子又再讲“争”和“不争”的问题。我们听见“不争”,一定会本能的排斥,包括我自己也是,心里会出现一万个“草泥马”“凭什么”“居心叵测”。但若能冷静下来观察定会发现,老子说的确实是对的。

首先,无论在哪个方面过于好“争”,都不会有好结果。好“争”言语之人,必招人厌恶。利益好“争”之人,必招人痛恨或者嫉妒,发展多会受限。好“争”权利之人,活的小心翼翼,精疲力尽。好“争”名誉之人,常被人看不起,反而得不到名誉。

其次,陷在“争”的状态里,无论如何都是痛苦的。“争”是在玩零和游戏,是在已有资源下你争我抢,这个行为并不创造新价值。人一旦陷入争夺之中,整个心神都会被占据,要不处于患得患失的恐惧中,要不处于分配不公的愤怒中,要不处于互相欺骗的煎熬中。所有的争抢,都会让你痛苦又迷茫,但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萨特写过一个剧本,名字叫《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互相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之中,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他人就是地狱。

再者,“争”会蒙蔽我们双眼,让我们看不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现代社会,基本生存资源已经不稀缺了,只要我们不懒,都能各得其所,根本就没有争的必要。我们之所以还要去争,完全是出于本能或者心理需要。“争”是人的生存本能,是存在我们基因里的恐惧,是人性。商家促销,很多时候就利用了我们这个弱点。我们喜欢各种形式的竞赛,也是这一人性的体现。它在过去保护了我们,却也在现在限制了我们。我们本可以用于创造的人生精力,却白白把消耗在了无意义的争抢中,未产生半分价值。

可见,“不争”其实是更高阶的人生打法。人只有退出纷争,才能看清形势,才有可能分辨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么看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绝非虚言。

J. 道德经六十六章原文译文

道德经六十六章原文译文如下: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析:

第六十六章讲“善下”和“不争”的好处。圣人之所以“善下”和“不争”,并不是为了得到它的好处粗告行,而是顺着道的法则自然无为。如果刻意为之,就会沦落为虚伪和权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中国的哲学里,“王”是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天、地、人的统一及相互贯通和彼此契合,也指人与人、人与世界所达到的最和谐的状态。此外,王还反映了古人对治国者的最高要求,所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也就是能够以整个天、地、人为出发点并能使之达到和谐统一的人。

热点内容
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都适用劳动法调整 发布:2025-01-13 13:40:31 浏览:716
2011年司法考试刑法题 发布:2025-01-13 13:03:40 浏览:156
民事诉讼法143条规定 发布:2025-01-13 12:44:07 浏览:843
民法典删除的法律 发布:2025-01-13 12:44:02 浏览:711
刑法人员 发布:2025-01-13 12:36:07 浏览:865
法院没给票据 发布:2025-01-13 12:33:17 浏览:995
什么是职业道德含义 发布:2025-01-13 12:32:26 浏览:147
江西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3 12:31:05 浏览:978
上海达尧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13 11:48:29 浏览:506
法学会如何 发布:2025-01-13 11:35:25 浏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