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的人性

法学的人性

发布时间: 2023-03-19 05:51:39

❶ 法律与人性的关系

人樱掘性是关于人的本质与本性,具有三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历史上,关于人性的学说枚不胜举,均是对首判人性的一种理论假设,现实的人性是一致的。人性作为一个社会概念者颂改,与法律存在着不可磨灭的关系:法律具有人性基础,并以一定的人性为基础,人性与法律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追求自由、正义、公平等。

❷ 法律制度的人性假设

浅谈执法中的法律人性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9-22 17:16:00 ] 作者:张 娅 编辑:Studa_hasgo122

【摘 要】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中,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本文通过对执法与司法中人性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提出实施人性化执法的措施。�
【关键词】执法;人性化;必要性;措施��

一、法律人性化�

法律与人性的探讨在法律理论研究上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西方国家认为,人有理性、非理性;传统文化认为,人分性善和性恶,之所以需要法律,就是要用来矫正人的非理性行为和人的恶习。法律人性化由专门用语向普及化发展,如“制度人性化”、“立法人性化”等等。其表达内容与西方国家认为的良法应尊重人权,保障人权,限制政府的权力等有较多的共同之处。概括来说,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中,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人;理解人的正常情感和需求;尊重人、信任人、关爱人、培养人,使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把人不仅仅当作国家、集体的人,还应把人还原为个人,并与家庭、亲属和环境联系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的改革,其价值选择的人性化取向愈来愈明显。据报载,今年8月27日上午,27名被判刑的罪犯在北京市房山区法院签下“社区矫正保证书”后,开始“回家服刑”。这是北京市今年推出的司法改革措施之——社区矫正,这是执法人性化的体现。再如刑事立法中的缓刑、假释制度是立法人性化的表现,说明法治人性化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以下从执法角度谈谈我国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

二、目前我国刑事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对人民警察宗旨和要求的规定。然而,在刑事执法工作中,不能不令人遗憾地看到,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超期羁押等反人性化执法现象屡屡发生,以至发生犯罪嫌疑人死、伤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民警执法思想不够端正,缺乏严格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和人权观念,漠视犯罪嫌疑人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在侦查办案过程中,漠视犯罪嫌疑人生命权、人格权;特别是对犯罪嫌疑人看管不力、人身安全不能保障;有侮辱、辱骂甚至体罚犯罪嫌疑人现象;对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合法权利,未予及时告知或不告知。�
2、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特权”思想,依法办案、文明办案意识亟待加强。“以管人者”自居,而认为犯罪嫌疑人都是专政对象、低人一等,无所谓尊重不尊重;在审讯过程中,时有动手动脚、变相体罚犯罪嫌疑现象;随意使用留置、传唤等措施,适用程序不规范;在侦查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实体、轻程序”。�
3、部分民警办案素质不高,执法随意性大,证据意识淡薄,执法质量低下。有些民警在办案中不会全面收集证据、科学固定证据、综合运用证据,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揭露犯罪和证实犯罪;有的民警头脑中没有执法质量这根弦,存在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在证据不到位的情况下,就随意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对法律禁止的执法行为,屡禁不止。�
4、执法行为方法简单、态度冷漠,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缺少人情关爱。对群众报案求助推诿、扯皮,特别是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不能耐心接待,造成一些群众心理上难以接受;责任心不强,出勘现场不及时或延迟调查取证,使一些案件成为疑难案件,造成群众来信来访;不能正确树立“亲民、利民、为民”思想,对群众缺乏感情�

三、人性化执法是时代的呼唤�

当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推进,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要求执法工作“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而执法中存在的各种非人性化行为也要求执法的人性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大干警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卫士”、“公正”、“亲人”的形象,真正推行人性化执法。
2)正义、自由、符合预期等是立法人性化的价值取向。正义的观念在西方源远流长,它的概念也包罗万象。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学者都对正义作出了各自不同的界定,但从正义的历史发展来看,正义也有着一些公认的内核,那便是它被认为是人类精神的某种态度、一种公平的意愿和一种承认他人要求和想法的意向。“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乃是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和普遍有效的组成部分。人作为社会动物,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些都是基本的人性也是法律所必须承认的。而“给予每人所应得”的立法正义观与人的本性正相契合,因而必然成为立法人性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至于自由,更是人本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人的潜在能力的外化。只有处于自由的环境之中,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生存价值。人和自由,正如鱼和水,须臾都不可分离。法律保障自由的实现也限制着自由的范围,人性化的法律必然要以保障公众的自由、实现个体的自由为目的,通过合理的限制来保证自由的存在和最大程度的实现。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除了情感和欲望的冲动之外,还有理性的思考,而作为理性的人,在生存和生活中必然有一个先在的预期,这种预期可能是先验的,也可能是基于经验而产生的。它为人们的行动以及相互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和路径。那么,笔者认为这种基于理性的预期是人本性所固有的一面。作为规制人们行为的法律,它的主要功能也许并不在于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但是法律的预期并不必然与人类本性的预期相一致,它可能支持人类的预期,同时也可能背离这种预期。而作为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法律,则必然要求与人性的预期保持一致。当然,我们说人性有善有恶,人性化的法律正是要抑恶扬善,本文重点讨论的也正是人性化的法律要与美好的人性相协调。
正义、公平、平等、自由、秩序、符合预期等价值,莫不与人性息息相关,是人天性所追求和向往的。立法要实现人性化,必须要以这些价值作为基本的取向和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良法化,才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并获得社会成员普遍的服从。
(3)保障人权是立法人性化的核心内容。法治为什么和人权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呢?在法治主义者看来,法治永远都是人性现实的不可或缺的支点。法律之所以对人有意义,是因为法治蕴含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这种看法暗含着一个应然的判断。我们认为法律之所以要保护人性以及能保护人性,主要是因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在现实性上就是我们所称的人权,在原初状态上是我们所称的人的应有权利,即道德权利。实现这些权利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
然而人类的历史并不像浪漫的人道学说描绘的那样,以人为起点和目的,是所谓人性的实现或外化的过程。相反,人类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历史,“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情形时常发生。只有把人的发展、完善这一崇高目标宣布为一项重要的原则,并借助社会强制力来保证实行,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社会制度,有效地促进人类进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第一,人权是一个以人道为社会进步目标的目的性概念;第二,人权是一个以人作为人道主体的主体性概念;第三,人权是一个以权力来推行人道的权威性概念。从上面的三个概念的含义来看,人权表明了人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地位。人权的主体是人,而且是处在特定权利义务关系中的人。人权不仅把人道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实在的个体发展与完善中,而且这里的个体是人道的主体,而不是人道的客体与对象;人权概念里的人,是权利主体,而不是由帝王将相施以仁义的对象。而作为一个法学上的权利概念,人权不仅指承认人们享有的某种实际的符合人道精神的利益和需要,而且它把享有和满足这些利益需要宣布为人的权力。因为,一个人仅仅拥有某种利益、享有某种福利,而不是有权力去拥有或享受它们,这种拥有或享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极其微弱的,它不能转化为主体的道德资格和法律资格,随时可能被其它的考虑所忽略。因此,人的权利的实现当然要借助权力的力量才能获得实现,这种权力就是以法治所表示的力量。因而,我们说,立法人性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保障基本的人权。

四、回顾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人性化”的要求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趋势,我们在立法和法律实施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有些立法只是立法而已并未真正付诸实践或者说并未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我们需要建立真正的立法人性化机制。
首先,立法应当建立在对人性正当考虑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理解人的本能和人道,并与立法目的相结合,所立之法应当是立法者深思熟虑的结果,这就要求建立理性的立法过程。其次,应当建立立法的主体机制。人性化立法要求人必须是立法的主角,立法者与被立法者达成身份上的一致,让公民成为立法的主体。最后,应当建立立法的民主与沟通机制。立法者可以通过听政程序、民意调查,甚至网上投票、立法热线等各种方式与民众沟通,了解民众的需求、意愿和看法,并将它作为决定法律内容的重要因素给予考虑,以保证所立之法更符合人性化的要求。
当然,若要使立法真正达到人性化的目标,所依靠的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说明,更重要的还是要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竞争和试错以得到形式各异的反馈,从而不断地趋于完善,并最终促成法律人性化在执法和司法领域内的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德淼、陈柏峰:法律人性化——一个概念的澄清[J].法商研究,2005(1).
[2]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❸ 为什么学法律的人看待人性很透彻

个人觉得,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保持比较理智、冷静的心态,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辩的渗高信息中能客观的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至于一根筋,只能人云亦云,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
当然,半瓶醋不行,甚至比全然不懂更误事,因丛握尺为这样的人往往自以为是,提出似是而非的一些观点,却反而有更多的人皮游相信。

❹ 法学专业的学生是不是都觉得自己特牛逼,因为自己懂法律,是这样子吗

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不牛逼!引用张明楷的话说,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回必须经受答各种痛苦的经历,无法承受的人趁早出局。入学第一天法学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知道,这个专业要背最厚的书,参加最难的考试,忍受最低的一次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精神上脱胎换骨。法学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点毁掉他们的童年,他们就无法真正成熟!法学是统治者的事业,如果不毁掉他们的平民心态,怎么能进入领导者的行列! 法学是研究人性恶的科学,如果不深刻的直面邪恶,他们又怎么能彻底的明白正义!所以,法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不牛逼,反倒只能是苦逼,但是,能够走过这份苦逼而依然保持兴味盎然,那之后或许应该肯定他们多多少少算是了不起的!

❺ 法律学多了就渐渐丧失了人性

法律学多了就渐渐丧失了人性

法律学多了就渐渐丧失了人性,现在很多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是会选择法学的,无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法学都一直受广大同学们欢迎。以下看看法律学多了就渐渐丧失了人性。

法律学多了就渐渐丧失了人性1

原意是想告诉学法之人,不要因为自己法律人的身份就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做题(判案),要有朴素的常识和人性。

说到丧失人性首先就会想到著名的“不做人”的dio,而dio正好是学法律的,与这句话完美对应,不可谓不妙。

希望各位法律人士保持初心,不要成为法律的机器人。

2022学法学专业以后就业方向是什么

一、公务员

传统观念认为,在公、检、法系统从事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工作是“铁饭碗”。这类工作的薪资报酬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是和咱们法学专业对口的工作。

想要成为法官、检察官,小伙伴们首先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司法考试可以说是法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考试,过关率在30%左右,如此严苛的过关率正是为了保证司法系统工作人员的质量。另外,想进入公、检、法这样的单位,除了需要通过司法考试以外还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

但是,随着法学专业的扩招,公、检、法单位的人员渐趋饱和,小伙伴们想要成为一名公务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如此,小伙伴们也不要轻言放弃,至少为自己拼搏一次,实在艰难也不要一味坚持,咱们法学专业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其实很多。

二、律师

依旧的黄金职业。律师这个词总会让人想起思维敏捷、风度翩翩等词语,与枯燥的公检法从业环境相比,一直是年轻的毕业生们的理想选择。律师也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wto,律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语和国际法的律师职业前景十分看好。

律师的收入根据能力大小,高的年薪能拿到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低的可能只有1万元左右。根据经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的专项不同,收入也会有差别。目前我国对律师的从业资格采取的是严格准入制度,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考试。

三、公司法律顾问

毕业生们的新选择。法律顾问是我国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集中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法律咨询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还有一部分供职于政府法律咨询部门,但是这一部分不是一般本科生能够做到的。

一般政府部门对咨询人员的学历要求较高。至于薪水,外企中的法律服务人员年薪10万左右,要求精通英语或某国语言;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开价在年薪在5至7万左右,但是对于不同的大学和专业也有所不同;小型企业开价则在年薪2万左右。

单学科就业:让优势发挥到最大。除了律师和法律顾问人员之外,由于法学概念上的广泛涵盖性,也存在着大量的单学科优势就业。一般此类职位对专业要求较高,人数较少,但薪水绝对高

四、法制宣传

对媒体感兴趣并且有相关潜力的小伙伴们可以将眼光转到法制宣传方向。这类工作大多是在各级电视台和报社的法制栏目担任主持人、编辑或者评论员等等。现在媒体越来越重视节目的专业化,在招聘有关法律类节目和栏目的从业人员时,更看重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应聘者,这类人才的加入有利于节目专业化。

这类工作要求小伙伴们不但掌握扎实的法律功底,而且要有节目主持的潜力和标准的普通话。如果是做编辑,就需要较好的写作能力。小伙伴们不用自卑于缺乏播音主持的专业基础,只要你的心中有一个“主持梦”或者“编辑梦”,就可以勇敢尝试,法学的专业背景会带给咱们不同于别人的优势。

五、其他方向

会计师和审计师也是不错的选择,小伙伴们需要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拿到资格证书。法学出身的`小伙伴们精通我国的商法、税法、经济法和审计法等的相关规定,往往会受到企业家们的青睐。

新型商务律师主要针对商务活动中的法律问题开展工作,比如代理追债、代理商务谈判等。这类律师可能身兼好几家企业的法律顾问或者外部董事,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当高。刚毕业的我们还不能成为商务律师,但可以将其作为目标,在长期的工作中磨练自己,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商务律师。

另外,小伙伴们还可以去烟草专卖局、进出口动物检疫局或监狱管理部门等政府强制监管部门工作。

咱们法学专业学习的法律课程非常广泛,这固然有多而不精的弊端,但也为咱们开辟了更多的就业方向。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侧重点,咱们只要选定合适的工作,加强学习咱们薄弱的知识,突出咱们本身的优势,就能在工作中慢慢成长起来。

2022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好不好

从律师从事的工作又可以把律师分为诉讼律师和非诉律师。概括而言,诉讼律师是指需要参与诉讼(纠纷解决)的律师,非诉律师是指无需参与到诉讼活动中的律师。

诉讼律师和非诉律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作内容、工作强度、薪资、职业方向等方面。

工作内容是诉讼律师和非诉律师最大的区别。绝大部分诉讼律师从事民商事、刑事诉讼有关的工作,俗称“打官司”。而非诉律师则更多涉及ipo、m&a、合规、境外投资等领域。因此对于诉讼律师来说,良好的法律功底和较强的业务技能非常重要,而对于非诉律师来说,出色的英语能力、法律文书功底更为重要。此外,从事刑事辩护业务的诉讼律师需要面对较高的职业风险。

从工作强度上看,非诉律师常常必须面对无休止的加班、在家工作和节假日加班,内资所的工作强度略低于外资所。高强度的加班要求非诉律师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身体素质。相对而言,诉讼律师的工作强度低于诉讼律师。

从薪资来看,非诉律师的薪资相对较高。顶尖内资所给本科生的起薪能够达到2万元/月,同时还有一笔可观的年终奖。诉讼律师的薪资差异较大,在一些案件来源比较稀缺的律所的诉讼律师往往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从职业发展来看,诉讼律师在发展数年后往往面临开拓案源的问题,该问题在规模较小的律师事务所更为严重。非诉律师相对更依赖团队,独立开拓案源的压力相对要小得多。在工作数年后,无论是出色的诉讼律师还是非诉律师都有可能成为律所的合伙人。

法律学多了就渐渐丧失了人性2

1、法学专业简介

法学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法学思维,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纲精神;了解外国的法律和法学动态;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律师实务、司法鉴定、法医等技术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成为既能从事立法工作和司法实务,又能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

2、法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专业服务、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新能源

5、法律

6、房地产

7、制药/生物工程

8、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法务、律师、专员等工作,大致如下:

1、法务专员

2、法务经理

3、法务主管

4、法务

5、律师助理

6、法务助理

7、律师

8、法务总监

工作城市:

毕业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北京

2、上海

3、深圳

4、广州

5、杭州

6、成都

7、武汉

8、南京

3、法学专业就业前景

法学专业,曾一度被人们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但是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法学就业的寒冰期已到来。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一般本科生就业的情况中,而且一些知名的法学院校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法学类专业整体薪酬水平,相比之下比其他行业要高些。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经济类、财经类等一些专业就业难度来说,法学类就业出路较窄。甚至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法律系统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对法律人员素质要求非常高,再加上法院、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法治部门无法接受这样大批的学生涌入,多数学生毕业后只能转行。

法律学多了就渐渐丧失了人性3

一、法学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社会需要来看法学专业是大有发展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经济类、财经类等一些专业就业来说,法学类就业出路相对较窄。

我国目前的`法学类专业设置根据所在院、校的侧重点不同,人才培养方式也各具特色,主要有三种:专门的法学院,如中国政法大学;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律系或法学院。

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如清华大学。专门的法学院学科划分较细,专业化程度高,可使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律系或法学院的特色在于可以发挥多学科优势,学生可以跨系选课,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就业难的影响因素

第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存在冲突。法学毕业生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却不能立刻从事与法律专业关系极为密切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等法律职业的工作。

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这项考试一般在每年9月份考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难度大,通过率仅为10% 左右。法学毕业生通过四年的法学专业课学习,却因为不能通过法律资格考试,而被与所学专业具有最密切关系的职位拒之门外。

第二、毕业生就业倾向于政府机关、公检法等机构由于职位有限,因此在报考公务员中会出现几百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局面,这样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

第三,法学专业毕业生转行发展困难,其他专业毕业生又大量涌入法律行业,使得原本就激烈的竞争更加严峻。现有的司法考试体制并不限制其他专业的人报考,很多其它专业包括自考法律的毕业生通过率也占相当一部分。

三、就业方向

律师:要求通过司法考试,有一定工作经验。律师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由于现阶段国内法律本科人才供给过多,而社会对本科法学毕业生的质量认同程度下降,因此就业情况不是很好,但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的需求还是很有前景。毕业生入行可先从律师助理职务入手。

公务员:最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的火爆已经清楚地反映了这个职业的吸引力。

❻ 法学的本质是什么

法律的本质是公平正义,外化为法律条文与立法、执法的机构与人员。古代先贤有的认为人性本善如孔子都倡导教化人向善以德服人,有的认为人性本恶如荀子与法家等倡导法制制度。西方宗教认为人生而有原罪即人性恶,需要制度的约来,这种制度可以是教义,教人向善。发展到启蒙运动教义淡化,人权,法制强化。这都是从人性本源出发,追求公平正义。

❼ 法律不外乎人情是什么意思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瞎稿,道德也即人情,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人情的存在。法律一般不会超出人类的情感之外,即基本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的感情思想。也就是说,法律富含人性化。中,“人情”不能作社会上流传的人情世故来理解,而是指人类的情感。

我国现行的社会制约主要靠法制和道德,在法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靠道德支持,然后法制再把公众道德转换为法律规范人们,故而在运用法律之时要考虑事件的来龙去脉,综合处理,不得只凭结果判断与定罪。

(7)法学的人性扩展阅读

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规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严谨性。它由特殊的逻辑构成。构成一个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每一个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行为模式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标准和方向。其中行为模式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培神告可以这样行为,称为授权性规范;

②、必须这样行为,称为命令性规范;

③、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规范。

❽ 中国的哪个朝代的法律是你觉得最人性化的

中国的哪个朝代的法律是你觉得最人性化的?

还有网友认为汉代的法律应该是人性化的,通过大汉天子就可以看到,汉武帝的自律和眼界,由于他统治的时代很励志,所以才有了更好的汉代盛世,才会有如此优秀的成就。由此可见,法律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保障,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也是与时俱进,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保证,大家觉得现在的法律好吗?

❾ 法律不外乎人情是什么意思

“法律不外乎人情”意思是: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也即人情,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人情shu的存在。

法律一般不会超出人类的情感之外,即基本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的感情思想。也就是说,法律富含人性化。中,“人情”不能作社会上流传的人情世故来理解,而是指人类的情感。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的手段。

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有坦举州些国家则会以它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

(9)法学的人性扩展阅读

一些法官缺乏最起码的法律敬畏,丧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批条子,打招呼,跑关系,权大于法,钱重于法,让蔽情过于法,甚至甘心充答旁当黑社会的保护伞,导致同案不同判,出现一起又一起的冤假错案。

本来,走进法庭的那些弱势无助的受害者,都是把法律作为维护自身尊严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线希望,在他们的意识中都把法官想象为公正无私、惩恶扬善的拯救者形象。司法腐败,不仅严重地动摇威胁着法律的平等性、权威性,也极大地扭曲消解着人们的公平观念、法治意识。

❿ 法家怎么看待人性

性本恶,因此要依法制国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冲斗正“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销肆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散悔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热点内容
最新货车法规 发布:2025-01-13 10:48:54 浏览:907
考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3 10:41:50 浏览:733
2016并购基金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3 10:30:11 浏览:110
员工安全责任书有法律效应吗 发布:2025-01-13 10:29:49 浏览:685
法院团委 发布:2025-01-13 10:08:27 浏览:680
检察院和法院领导班子成员 发布:2025-01-13 09:25:05 浏览: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1-13 08:34:39 浏览:19
2018年学生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3 07:48:00 浏览:200
劳动法在私企 发布:2025-01-13 07:41:46 浏览:9
什么道德问题 发布:2025-01-13 07:29:46 浏览: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