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法治要素
Ⅰ 法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法治的基本要素是依法执政,民主监督和实施问责,如果缺少了监督和问责,就只能是一个摆设。
Ⅱ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要素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领导的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Ⅲ 法治基本含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法律分析:1、法治作为一个动态的或能动的社会范畴,其基本的意义是依法办事。
2、现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办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办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标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法治)四个缺一不可的要素.这四个要素的实质是依法办事。
5、法治不是单纯的法律秩序。
6、不是任何一种法律秩序都称得上法治状态,法治是有特定价值基础和价值目标的法律秩序,即是有价值规定性的社会生活方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Ⅳ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的要素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会公报着重做了阐述和强调。公报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1、我们的法治道路要扎根自己的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等法治思想影响深远。今天搞法治建设,应根植中国土壤,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能抛却,也无法抛却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
2、我们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
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说过,“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建设决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特别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必须立足这个基础去不断发展完善。
Ⅳ 简述法治的基本要素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版理机制、社权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具体体现
1.立法方面。强调法治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反映中产阶级的利益;二是研究国家的情况;三是考虑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强教育;四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2.执法思想。国家执政人员要严格执行法律。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严格依法执行;法律规定不详的或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法律的原则来公正地处理和裁决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5)现代法治要素扩展阅读:
优越性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法治社会的法律作为成文的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由于没有特别针对某一部分人群,所以具有普遍适用性;
第二由于条文明确规范,所以能够约束社会每个人和每个全体的行为;第三法律不随时间或者具体应用情况而改变,这些保证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
第四法治社会的法律出发点为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为法律制定的本身提供了正当性。而对于以上的每一条,人治社会都无法给予保证。
Ⅵ 法的要素包括哪三个要素
法的要素包括规则,原则和概念三个要素。
法律的基本特征如下:
1、以人民民主思想为基础。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掌握国家权力;
2、由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现代法治重视人权保障;
4、强调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法律一经通过并实施,在全国具有统一效力。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第五十九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法律规定。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Ⅶ 法治素养的三个基本要素
法治素养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用法能力。
1、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
2、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
3、用法能力,即个人将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内化后运用在生活实践中行为的体现。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自己的守法行为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法治素养的提升:
1、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普法,使普法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智慧普法,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普法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
2、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培养,深入推进依法治校,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培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法治习惯。
3、把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作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重点,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