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许可讲解
A. 跨过“道德许可效应”那道坎——方法篇
要达成自己的目的和目标,那就只关注明确目的,认清目标,杜绝“道德捆绑”,
1、首先,自己不必事事都赋予道德意义。
有些巧拆事一旦“被道德化”,就难免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拿着“道德许可证”,什么险关都可能敢来一闯。
比如,想要减肥,早起。。。如果“道德化”,反倒容易因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道德的”,就放松了警惕,反倒放心地让自己吃个冰淇淋再睡个懒觉——自己会对自己说,我又不是“真的就是这种人”。
我又不是天天吃,我又不是天天睡,我已经很坚持减肥了,我已经早期很长时间了,只一次,不能说明什么。。。。觉得自己不是真的这种人,往往就会真的做了这种事。
因此,别给自己绑上“道德”了。同时,既不自己捆绑,也不被别人捆绑。
2、把行为捆绑上道德,还有一个风险,是道德的摇摆,也就是有被别人捆绑的可能性。
有些人能严格奉行“道德”,其中一个制约条件是“怕”。有怕下地狱的,有怕老爹不给钱的。各种真害怕,能对某些行为起到控制作用。
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什么能让我们真害怕。反而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好人”,而且我们还容易受到其他好人的影响。
比如,下决心攒钱,也做到不必要的东西不囤了,坚持好久断舍离了。可是,一刷朋友圈,一篇“女人就该善待自己”,顿时自己对自己说我就是那个应该被善待的女人。
刚下了决心要学英语,交了钱报了班坚持上了几天的课,一刷朋友圈,一篇“中国人只需学好中国话”,再来一个不转不是中国人,让自己顿时理直气壮地今天不去上课了。
所以,提醒自己,别被别人“道德捆绑”了。
扔掉“道德”捆绑,那就来一个目的和目标的技术层面的捆绑吧。告诉自己,目的明确目标达成才是评价自己的某个行为的唯一标准。
自己打算做成一件事,比如,减肥,健身,读书,写作,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基本都能做到。目的要明确,目标要清晰,甚至要具体化到可量化,这些内容大家普遍都认同。
在这个道德许可效应话题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在思考目迟返的、确定目标时,只拿目的和目标做考核标准,在那些明显与自己的目的和目标相违背的诱惑面前,不给自己“对与错”、“好与坏”这类的道德层面的压力。
压力没了,压强就没了。没有压力和压强,也就不必动摇了。
这就是所谓“不忘初心”。在诱惑面前,问,我初心是什么?
我的减肥目标是30斤。我就明确告诉自己,胡吃海塞,不锻炼,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是与减肥目标不相符的行为。
不符合目标,自己说对也不对。
符合目标的,你说不对我也做对。
不关注合理不合理,而是要关注,这事符合自己本来的目标吗?
别怕有病,我这有药——
目标是目标,行动是行动。行动得再好再多再辛苦,只要还没有达成目标,就是还没有达成目标。所以,不要因为积极的行为值得称赞,就忘了自己本来的实际目标是什么。
如果目标是减肥30斤,达到减肥30斤才是目标。在减肥过程中的所有伟大之辛苦,都是手段。
别信那些对自己好一点的话,“对自己狠一点”更能让自己最终收获满意。
敲黑板敲黑板!重点在这里!
死磕的精神值得赞扬,但也不是说一点奖励不给自己,一点也不犒劳自己。
当然要给自己肯定和奖励,当然要犒劳自己。心理学界还有“及时反馈”理论呢,还有“正向反馈”理论呢。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自己表现得好,要及时给自己反馈,犒劳自己,奖励自己。方法是:
列出行动计划是,把奖励项目作为计划的一项内容包括进去。在制定行动计划的阶段,我们的头脑比较清醒,决定也比较理性,这时候一起做出奖励和犒劳的方式,也比较靠谱。
也就是说,奖励犒劳自己的原则是,拿出与自己的目标绝对一致的奖励。
比如,减肥是目标,过程中的奖励可以是约着朋友看一场电影——注意,请选不爱吃爆米花的朋友。达成目标后的犒劳是去旅游——去看金字塔,去逛卢浮宫,走的多,吃的少。
提前设定好奖励项目,省得让自己面对临时降临的诱惑,还得说服自己码宽饥去搜索破戒理由,违心或者不违心。结果呢,往往是增添了“悔不当初”的烦恼。
弘晓心理工作坊:团结,学习,互助,一起向阳成长。
B.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举个例
道德不许可,但法律允许的情况:随地吐痰。法律也不能说是允许,只能说是不制裁。
道德许可,但法律不许可的情况:这个可不好举例子,因为违反法律一般都是违反道德的。有个罪名叫“内幕交易罪”,其实这个罪名是违反人性的。这个罪名也算不上违反道德,谁知道了内幕都会去赶紧“抛空”或“加仓”的。比如一个主租车司机无意间听到乘客(某上市公司高层)对话,关于股票的。他明知道自己的股价会跌,他会不卖出么?
C. 道德信誉机制和道德证书机制的区别
区别在于两种形式所造成的后果不同。
刘文兴老师分析了两种道德许可现象的形成机制:道德信誉机制和道德证书模型。刘老师还运用了比喻特别强调这两种机制的区别:道德信誉机制下,人们会用过去好的行为进行心理激励,存储“道德余额”,认为不道德行为会消耗余额“功过相抵”,余额不足则会再做一些好的行为。道德证书模型下,人们会认为自己拥有“免死金牌”,甚至本质上认为其不道德行为是道德的,于是“恶贯满盈”。
道德信誉和道德证书是产生道德心理许可的两条独立路径。重要的个人认同和避免虚伪这两个因素可能阻碍许可的发生。
D. 怎样做到真努力
怎样做到真努力
怎样做到真努力。努力是我们面对自己庆嫌想要的东西时应该表现出来的状态,当然结果会因为努力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你知道怎样做到真努力吗,如果想知道就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怎样做到真努力1
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努力状态,努力如果是为了表现,而就会失去努力的意义,我们总是喜欢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表现出有多么努力的状态,而在实际努力过程中却会发现,所谓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表现而做出来的努力,那样是最没有效果的,要想做到真正有效,保持自己低调前行就可以了。
一步步坚持去实行,努力的过程要多漫长就有多漫长,因为漫漫的奋斗过程,考验的不是一刻,更不是一时的努力,努力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让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向往的东西或者是生活,那种美妙的感觉是促使自己向前努力的最大动力。
切勿急功近利,我们总想着通过努力来实现目标,但殊不知有些努力之后的结果,这里面的收获期会很长很长,长的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急功近利只会让我们迷失自己,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努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都会变得模糊,少点急切地追逐。
不要沉浸在固定的思维方式里,我们总是觉得稳定是最好的一种状态,那其实不过是人的一种惰性而已,我们都不喜欢去改变,更不喜欢去创新东西,因此面对看似稳定的状态,我们应该尝试去做出改变,好让自己有更好的'状态去拼搏奋斗。
享受努力过程中的孤独感,孤独的状态不单单是人所处的环境,更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处境,因为在努力时,有时候也许我们不会被人理解,但想想以后会遇到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去依靠他人,那必然无法真正收获自己想要的。
怎样做到真努力2
一、花大量时间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环节。
你羡慕那些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人,于是决定读很多书。但是你沉迷于集邮式地读书,一本接着一本,手不释卷,看到精彩的段落划重点,然后开开心心标记今年读到了第89本,再来11本,百本大计将成。
但是,对于成为「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的人」来说,看书是最简单的一步。记忆、应用、输出、温习,才是更重要的环节。
你在完成你目标的过程中,只愿意做自己得心应手的那一步。
二、谁说看书不勤奋呢?没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你每天的运动量,没有让你的肌肉感到些微的酸痛,那么它不会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
停留于舒适区的健身,是低效的;做事也是同样的。如果你的任务让你觉得愉悦,很好,那说明你没有进入真正的提升区。
稍微踮一踮脚能够到的任务,让你感到需要思考、需要克服困难的任务,才称得上「真勤奋」。
做任何与努力有关的事情,一定有艰难的、需要忍受痛苦的环节。你做不到不去努力,便用最简单的努力,来安慰自己上进的焦虑。如何解决,正面刚呗,没别的办法。
三 、要先有时刻警醒的意识。
第二种情形,从来不去检测自己获得了什么。
你从早忙到晚,却觉得自卜卜己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完成。因为你只是在购买食材、囤积食谱而已,只有你把饭菜做出来,你才能切实地感受到,你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学的东西,要立刻检测,检测自己有无记住,检测自己是否会做题。
记住我这句话:
对于真正的勤奋来说,再功利主义也不为过。你要看到反馈,你要立刻看到反馈。一切不以检测/输出为目的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与第一条有些许交集,但我觉得非常需要单拎出来说。)
四、只是埋头苦学,从来不总结规律。
你会发现,善于学习的人,都是善于总结方法的。在你的求学过程中,你肯定见过很多比别人刻苦,成绩却不甚理想的人;还有一些看似不怎么学习,却始终优秀的人。
要说是聪明与否的差别吧,自然是存在的。聪明与善于找到方法,可能是互为表里的。
这点不作更深的探讨。总之,正确的方法很重要,不要闭门造车,不要只凭借自己的直觉去解决问题,善于反思自身,善于学习他人。
大多数事情都是可以习得的,找到正确的方法,让自己从步行者改为乘地铁。战略上的勤奋,和战术上的勤奋,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五、道德许可效应让你原地徘徊,沉迷于已经努力的幻觉之中。
这点我曾经写过:简单来说,道德许可效应就是,当你为某个目标,付出了一些表面的努力,甚至只是预想了宏伟的计划,就往往把自己感动坏了,觉得自己已经誉弊手在变好了。后面做或者不做,你已经不会那么尽心尽力了。
比如学习英语前,先下载一堆英语资料;想要健身,关注了一堆博主,跑鞋什么的买起来,健身卡什么的办起来。
单单是这些收集资料、收藏文章的行为,已经给你一种「我做了努力」的感觉,给了你道德许可。
你有了变好的可能性,就在眼前,触手可及,这已经足够安慰你。
第一种情形,起码你做了实打实的努力;而,道德许可,根本就是零,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表演。
每个人都曾是、也正在是,这场群戏的演员。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还记得我曾经说,人们喜欢制定那种特别完美的、严丝合缝、高效利用一切整块以及碎片时间的计划么?
啊,不过是能够让你获得道德许可罢了。接着说解决方法。
六、YouTube《如何最快地学习世界上的一切》:
这个方法很简单,大概可以概括为:
1、 将你想学的东西最简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做饭就是做饭,写作就是写作的过程不包括买本子下写作软件,跳舞就是跳舞,而不包括买好看的衣服和鞋子。
2、 在你学习这项技能的前5次,保证用最轻松不费力的方式来重复它。
嗯,我们只看第1条,我们喜欢做一切准备工作,那些可以在开始之后慢慢完善的东西。
一旦放在了开始之前去做,我们就沉迷于这种「道德许可」带来的变好或完成的幻象之中了。
将你想做的事情最简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不搞形式主义,直接开始。
怎样做到真努力3
一、坚持“既定目标”
1、制订好“长期目标”:明确自已对人生理想的奋斗方向。
2、制订好“中期目标”:明确自己对实现理想的五年规划。
3、制订好“近期目标”:明确自己对实施规划的起步安排。
二、付诸“实际行动”
1、要脚踏实地的干。切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要刻苦耐劳的干。切记“有志者,事竟成”!
3、要持之以恒的干。切记“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努力一下之中”!
三、发扬“拼博精神”
1、要“奋发向上、永不服输”;
2、要“败而不馁、胜而不骄”;
3、要“励志竭精、矢志不渝”。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我们只有坚持了既定目标,并付诸了实际行动,且发扬了拼博精神,才能持续的激励自己去不断努力而最终获得成功!
E. 为什么有的人会学坏
「心理学」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坏人?7种让好人变成坏人的情
7种让好人变成坏人的情况
好人是幸运的
他们当中许多人都不知道
自己离变坏只差一次不幸遭遇的距离
那些明白的人可以巩固自己的善良
他们不会那么快违背自己的原则
对于那些想知道到底在哪些情况下
人会由好变坏的小伙伴
我们列举了七种情况
这并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清单
但是它包含了经常导致大多数道德问题的情形
那些走上错路的人
通常都是从这其中某件事情开始的
1,悲剧、灾难
当不幸发生在你或你亲近的人身上
很难不去怨天尤人
即使没有人有错
不幸的人之后就可能对不值得信任的人感到愤怒
当一个人见自己作为不幸的受害者时
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样对待那些没有经历过不幸
跟他们一样的痛苦的人是合理的
2,贫穷
当一个人处于比其他人更难过的境地时
怎么样的措施都不会太过分
对他们来说,生活就只剩下生存
因此,他们可能会依靠偷盗或暴力谋生
甚至更糟糕的方式来获取他们被剥夺的资源
3,成瘾
对任何事物的依赖,特别是毒品
会导致一个人违背自己的道德
来维持状态寻求安慰
一个总是在生活在寻找慰藉的人
可以为了达到目的做任何事
上瘾会控制一个人的生活
4,道德优越感
当你做了一件好事
就可能会对他人产生道德优越感
或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但是产生道德优越感的人通常不止于此
事实上,这是常态
道德许可现象是指
当人们做了好事后,就会觉得做坏事是合理的
本质上,对许多人来说道德行为是一种平衡
所以,如果有人在经过流浪汉面前之前向慈善机构捐过款
他们更有可能忽视这个流浪汉
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善良指标
5,虐待
虐待是一个恶性循环
遭受过虐待的人,通常会在未来虐待他人
因为这是他们熟知的行为方式
虐待可以是暴力,控制,歧视,或是任何对方非自愿的剥夺
只为满足自身的渴求
然而,许多曾遭受过虐待的人
都发誓说绝不向他人施加同样的痛苦
因为他们感受过剧烈的痛苦
所以这些高尚的人会打破这个循环
6,意识形态状况
政治和伦理事务让人沉醉
每个人都想感觉自己对改善社会做出贡献
也就意味着,他们许多人会忠实于
那些他们认为会促进更伟大的事业的思想
然而,某些人美好的事业总是会和其他人产生冲突
以及这件事到底如何伟大只要自己知道
如果它阻碍你与人的交往,并且阻挡你的目标的实现
那又该如何选择
受到某些思想控制的人
会把道德理想置于道德行为之上
7,富裕
贫穷是道德坠落的一个极端
富裕则是另一个极端
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善良的人
变得不那么友善
如果一个人生活富裕
也就意味着他有足够的钱满足所需
他们可能会自高自大,而不是认为自己幸运
这些人认为他们比那些没他们富裕的人工作更努力
或更聪明
并倾向于将每个不幸的故事
都当做关于懒惰的警世故事
这些人可能为了金钱十分努力
但时运通常占据着重要地位
总结
有的人在经历了以上所有情况后仍然保持善良
但一旦面临这些挑战依然保持善良就更加困难
遇到这些事就变坏很容易
善良需要勇气
跌到能爬起来
并且不愿他人重蹈覆辙
这才能保持善良
F. 《自控力》核心观点整理(1-5)
总体结构上按照原书的章节展开,使用金字塔式的表达方法。
序言部分和思想部分概括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每一个章节首先使用序言引入背景、冲突、疑问;然后导出本章节的核心思想,之后用多个下级思想来论证核心思想念基,每一个下级思想则用相应的案例支持。
深入剖析部分和意志力实验是读者实践部分,深入剖析帮助读者使用新观点、新视角来面对之前的意志力挑战,加强自我意识;意志力实验则提出多种可行的解决本章节论述的问题的方法。
前额皮质的左边区域负责“我要做”的力量。 它能帮你处理枯燥、 困难或充满压力的工作。 比如, 当你想冲个澡的时候, 它会让你继续待在跑步机上。 右边的区域则控制“我不要”的力量。 它能克制你的一时冲动。 比如, 你开车时没有看短信, 而是盯着前方的路面, 就是这个区域的功劳。 以上两个区域一同控制你“做什么”。第三个区域位于前额皮质中间靠下的位置。 它会记录你的目标和欲望, 决定你“想要什么”。 这个区域, 的细胞活动越剧烈, 你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
虽然原始冲动并不总对我们有利, 但想彻底摆脱它也是不对的。 如果没有了欲望, 人们就会变得沮丧; 如果没有了恐惧, 人们就没法保护自己、 远离伤害。 在意志力挑战中获胜的关键, 在于学会利用原始本能, 而不是反抗这些本能。
大部分人作决定的时候就像开了自动挡, 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作决定, 也没有认真考虑这样做的后果。 最可恨的是, 我们有时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作了决定。
神经学家发现,如果你经常让大脑冥想, 它不仅会变得擅长冥想, 还会提升你的自控力, 提升你集中注意力、 管理压力、 克制冲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在你的前额皮质和影响自我意识的区域里, 大脑灰质都会增多。
更难的事是什么? 想象你正面临一个意志力的挑战。 更难的事是什么? 为什么它如此困难?
认清两个自我。 你的意志力挑战是, 如何描述相抗衡的两个自我? 冲动的你想要什么? 明智的你又想要什么?
记录你的意志力选择。 至少选一天, 注意观察你做的关于意志力的决定。
5分钟大脑训练冥想。 在脑海中默念“呼”和“吸”, 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当你开始走神的时候, 重新集中注意力。
想要探究自控时贺物的身体状态,要先明确两种不同的威胁的区别(下面从神经学的角度解释):
I
应激反应会让你面对最原始的欲望,而这正是你当下最不愿看到的。自控力需要另一种自救的方式,一种能对抗这种新威胁的方式。
你的身体已经开始对奶酪蛋糕作出反应,你的大脑需要让身体意识到你的目标,同时克制住冲动。要做到这一点,你的前额皮质就要传递自控的要求,降低控制心率、血压、呼吸的大脑区域的运转速度。
虽然“三思而后行”和应激反应都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但你可能发现它们看起来不像本能。反而,吃奶酪蛋糕才更像人的本能。生理学家通过心率变异度指标来反应处于压力和平静状态下不同的身体状态,量化身体的意志力“储备”。
压力 -> 交感神经系统 -> 心率上升 -> 心率变异度下降 -> 产生焦虑和愤怒
自控 -> 副交感神经系统 -> 心率下降 -> 心率变异度上升 -> 集中注意力,保持平静
压力和自控的生理学基础是互相排斥的。应激反应让身体获得能量、按照本能行事。这些能量不会流入大脑,因此你也就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三思而后行”反应将这些能量输送进大脑——不是大脑所有的区域,而只是负责自控的前额皮质部分。压力让你关注即时的、短期的目标和结果,自控力则需要你的大脑有更广阔的视野。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压力,是提高意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时间自控 = 慢性压力,有害身体健康。正如适度的压力是有意义的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当的自控也是必需的。但是正如慢性压力会影响健康一样,试图控制所有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也是一剂毒药,会给你带去过重的生理负担。
什么是威胁?对你的意禅高液志力挑战来说,什么是需要克制的内在冲动?
压力和自控。试着找出持续一整天或一整周的压力,看看它对你的自控力产生怎样的影响。你有过强烈的欲望吗?你发脾气了吗?你把要做的事拖到了明天吗?
呼吸出你的自控力。把你的呼吸降到每分钟4~6次,将身体调整到适合自控的生理状态。
5分钟给意志力加油。出门活动,哪怕只是在周围转转,也能减少压力、改善心情、提供动力。
睡眠。打盹或补觉可以消除睡眠不足的影响。
放松能让你恢复意志力储备。躺下,深呼吸,让“放松的生理反应”帮你从自控和压力造成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但是注意:这儿所指的放松是真正意义上的身心修整即生理学上的放松。
期末考试周被称为“死亡周”。在期末考试期间,很多学生几乎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控制不了。他们烟抽得更多了,还放弃了吃蔬菜沙拉,吃了更多的法式炸薯条。他们的情绪更容易爆发,也更可能发生自行车事故。他们不洗澡,不刮胡子,也不怎么换衣服。24小时没有吸烟的戒烟者可能大吃一顿冰激凌。更让人不安的是,正在节食的人可能会背着配偶偷情
很多你认为不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其实都要依靠这种有限的能量,甚至要消耗能量。比如,试图打动约会对象、融入一家企业文化和你价值观不符的公司、在糟糕的路况中上下班,或者是干坐着熬过无聊的会议,都是如此。每当你试图对抗冲动的时候,无论是避免分散意志力、权衡不同的目标,还是让自己做些困难的事情,你都或多或少使用了意志力。甚至很多微小的决定也是这样,比如在超市的20个牌子里挑出你想要的洗衣粉。如果你的大脑和身体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再作决定,你就是在拉伸像肌肉一样有极限的自控力。
自控是所有大脑活动中耗能最高的一项。虽然低血糖能解释很多意志力失效的情况,但并不是说糖分是意志力的关键。当资源不足时,为了保存能量,大脑不愿意给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诱惑、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绪:也就是说大脑发现可用能量减少时,就会削减用于自控的能量。而资源充足时,大脑转向选择长期投资。
意志力的上下波动。本周,记录你的自控力,特别注意什么时候你的意志力最强,什么时候你最容易放弃。
你的疲惫感是真的吗?下次你觉得自己太“疲惫”而无法自控的时候,看看自己能不能挺过第一波疲惫的感觉,向前迈出一步。
意志力饮食。确保你的身体摄入了足够的食物,能为你提供足够多的能量。
意志力锻炼。本周,选择一件事来做(“我想要”的力量)或不做(“我不想”的力量),或者记录一件你不曾关注的事情,以此锻炼你的“自控力肌肉”。
发现你的“我想要”的力量。发现自己最重要的“我想要”的力量,也就是你脆弱的时候给你动力的东西。每当你面对诱惑、想要放弃的时候,都想一想这个东西。
不是每一次自控力失效都是因为真的失去了控制。有时,我们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在诱惑面前屈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假设:是不是所有的意志力失效都是由软弱引起的?有时候,我们反而会成为“成功自控”的受害者。
所有被我们道德化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 如果你去锻炼了就说自己很“好”,没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今天去锻炼了,明天就不去了。简单说来,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重要的是这些纵容自己的人都认为自己作决定时能够自控,没有失控。他们也没有罪恶感,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奖励,并以此为傲。他们这样为自己辩解:“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种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使我们堕落。因为我们很容易认为,纵容自己就是对美德最好的奖励。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向诱惑屈服了。
首先, 我们基本不会在“好”行为和“坏”行为之间建立联系。
更普遍的是, 即便有些事情我们本可以做,但实际上没有做, 我们仍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表扬。
如果想到某些事情时, 我们没有感到一阵恶心, 没有强烈的负罪感或巨大的焦虑感, 那它就不是错误的。
道德许可让我们相信, 放弃节食、 打破预算、 多抽根烟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款待”。 这很疯狂, 但对大脑来说, 它有可怕的诱惑力, 能让你把“想做的事”变成“必须做的事”。
很多人都相信, 罪恶感和羞耻心是最有驱动力的。 但我们是在骗谁呢? 最能带给我们动力的事是获得我们想要的,避开我们不想要的。 将某种行为道德化, 只会让我们对它的感觉更加矛盾。 当你把意志力挑战定义为“为了完善自己必须做的事”时, 你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我为什么不去做呢? 这不过是人性使然——我们拒绝别人强加给我们的、 对我们有好处的规则。 如果你把这些规则强加在自己身上, 那么从道德的角度和自我进步的角度来说,你很快就会意识到, 自己不想被控制。
大部分人认为, 取得进步会刺激我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其实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 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
这不是说进步本身是个问题, 问题在于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 更进一步说, 问题是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目标, 而会听从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使关注长期目标的自我停止思考,然后放纵自己的自我就出出现,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释放”。 你曾努力克制的目标会变得更加强大, 诱惑也会变得更加难以抵挡。
有时候, 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 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
我们想到未来的选择时, 就会很容易犯下大错。 我们不断期望明天能作出和今天不同的选择,这种盲目的乐观精神让我们能在今天放纵自己——尤其是当你确信自己下次不会作出同样选择的时候。但这种期望是错误的。
只要使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 就会产生光环效应。
我们之所以会奖励自己的良好行为, 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认为, 真正的自己想做坏事。 从这点来看, 每次自控都是一种惩罚, 只有放纵自我才是奖励。 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看待自己呢?
想要走出“道德许可”的陷阱, 我们就要知道, 那个想变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想按核心价值观生活的自己。 如此一来, 我们就不会认为那个冲动、 懒散、 容易受诱惑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 我们就不会再表现得像个必须被强迫完成目标、 然后为作出的努力索要奖励的人了。
善与恶:当你的意志力挑战成功时,你会不会告诉自己你很“好”,然后允许自己做一些“坏”事?
你是否在向明天赊账?你是不是告诉自己明天会弥补今天的过错?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是否真的弥补上了?光环效应:你是不是只看到了坏东西好的一面,如折扣省钱、零脂肪、保护环境?
你觉得自己是谁?当你想到你的意志力挑战时,你觉得哪部分的你才是“真实”的你?是想追求目标的你,还是需要被控制的你?
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当你想改变行为的时候,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某种行为。
取消许可,牢记理由。下一回,当你发现自己在用曾经的善行为放纵辩护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你做“好”事的原因,而不是你应不应该得到奖励。
进步可以激励人, 甚至可以提高未来的自控力, 但前提是, 你要把自己的行动当做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 换句话说, 你要清楚自己做了什么, 并盯紧自己的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你要愿意付出更多。 人们很容易接受这个观点, 只不过我们一般不会这么想而已。 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总在寻找停下来的理由。
一个实验:在病人的大脑中植入电极,表现得和奥尔兹的小白鼠如出一辙。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刺激的频率,结果他们平均每分钟会电击自己40次。休息的时候,研究人员给他们端来了食物,病人们虽然承认自己已经很饿了,但仍然不愿意停下电击去吃点东西。一个被试者在电流切断后仍然按了200多下按钮,直到实验人员要求他停下来为止。 #奖励的承诺
如果说,受刺激的大脑区域奖励给它们的不是极大的快感,而仅仅是承诺它们会有快感呢?每当这个区域受到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说:“再来一次!这会让你感觉良好!”每次刺激都让小白鼠寻求更多的刺激,但刺激本身却不会带来满足感。并非只有大脑中的电极能激活这个系统。世界上充满了能带来刺激的东西。从饭店的菜单和直邮广告,到乐透彩票和电视广告,都能让我们变成真人版的奥尔兹和米尔纳的小白鼠,去追寻对快乐的承诺。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对“我想要”的东西深深着迷,而说“我不要”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当多巴胺给我们的大脑安排寻找奖励的任务时,我们就展现了自己最敢于冒险、最冲动、最失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如果奖励迟迟没有到来的话,奖励的承诺(和一想到要停下来就不断增长的焦虑)足以让我们一直上瘾。
神经科学家现在怀疑不够活跃的奖励系统正是抑郁症的生理学基础。他们的奖励系统并非完全不活动,只是不能创造出完整的“我想要”或“我想得到它”的感觉。这就使很多有抑郁倾向的人失去了渴望,没有了动力。
是什么让你的多巴胺神经元不停燃烧? 是什么给了你奖励的承诺,迫使你去寻找满足感?
神经营销学和环境的刺激。 观察一下零售商和营销人员如何刺激奖励的承诺。
渴望的压力。 注意观察, 欲望是如何引发压力和焦虑的。
奖励的承诺带给我们的压力和快乐几乎不分上下。渴望并不是总能让我们感觉良好。有时候,它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堕落了。这是因为,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让我们追求快乐,而不是让我们快乐。它并不介意给我们来点压力,即便这会让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觉得不快乐。
为了你的“我要做”挑战释放多巴胺。 如果你总是拖延着不做某些事, 试着把它和那些能让你的多巴胺神经元燃烧的事联系在一起, 促使你自己去做那些事。
其实人们一直以来都在用奖励承诺来克服癖好。我们也从神经营销学家那里学到一些东西,试着把我们最不喜欢的东西“多巴胺化”,或者将“无聊的”事情“多巴胺化”(从存钱养老到及时缴纳税款)。
测试奖励的承诺。 做那些大脑告诉你你会快乐、 但似乎无法让你满足的事, 比如吃零食、 购物、 电视以及与网络相关的、 浪费时间的事, 注意观察自己放纵时的感受。 现实和大脑的承诺相符吗?
人们通常会误把奖励的承诺当做幸福。但是一些人会发现,当他们真的关注放纵的感受时,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自己想象中那么多的东西。另外一些人发现,这种体验完全无法让他们满足。这就暴露了奖励的承诺和实际体验之间的差别。这两种观察都会让你对曾经无法控制的事有更强的自控力。
当人们注意到奖励的承诺不过是假象时,魔咒就解开了。如果你强迫你的大脑,让它一边期待着奖励——获得快乐、幸福和满足,结束痛苦和压力,一边真切地感受现实状况,那么大脑最终会调整它的期望值。当我们把自己从错误的奖励承诺中解放出来时,我们常常发现,我们误以为的快乐源泉,其实正是痛苦的根源。
G. 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避免被道德许可效应绑架
前几天朋友找我聊天哭诉:“我减肥又失败了,怎么办呀,眼看夏天就来了,好焦虑呀!我是不是森梁键这辈子减肥都无望了,我真是太失败了!”
深入聊过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她数次给自己立减肥Flag,却没有一次成功的,因为她每一次都是败给了道德许可效应。
道德许可效应是当自己对某事有一个明确的道德标准之后,在做出与这项道德标准相关的行为和判断时,反而更倾向于违背这项道德标准的行为。
道德许可效应会使我们忘记自己最初的目标,就拿减肥这件事来说,当我们精心制定的减肥计划实施了一星期甚至半个月之后,我们会沾沾自喜,觉得已经在道德标准上取得了足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个时候即使冒出“奖励自己一顿山珍海味”的念头我们也会觉得不值一提,虽然这个念头不用此巧想就知道是不利于我们实现减肥目标的,但道德许可效应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认为功绝对大于过。
再比如,我们制定了早睡的目标,等我们坚持了一个月甚至是更短的时间之后,我们自认为取得的成就感就会许可我们熬一次夜,同时计划也就宣告失败了。
然后新一轮计划开始,坚持,然后再一次次许渣绝可中断,如此周而复始,最终得到的反馈就是一连串道德许可效应带来的深深的罪恶感和沉重的焦躁感。
为了实现目标,我们要学会不让道德许可效应绑架我们,不轻易向诱惑妥协,用高度的自律方式去打败它。
我们该如何破解道德许可效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明确自己的目标,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
当我们计划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明确自己的目标,也就是不忘初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目标可视化。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要着急立马去做,你所做每一件事情之前要先停下来问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目标是什么?花时间去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目标可利。
2、明确目标的同时规划好利于实现目标的阶段性奖励。
平常我们会接触到很多诱惑,尤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身边的诱惑会被无限放大,从而诱发自我放纵。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的目标设置合理的阶段性奖励,比如正在减肥的你已经坚持了一周,可以奖励自己去看一场电影,吃一小块低热量的甜品,这样的奖励会非常有助于你实现减肥计划,而不是盲目地克制自己后最终导致爆发性的无节制的行为。
想要学会和道德许可效应和谐相处,我们需要培养自己高度的自律性,让优秀的习惯形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H. 《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
导言 欢迎阅读意志力入门
>> 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
为了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
>>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为何失控。
>>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础。认识到自己的意志力存在问题,则是自控的关键
01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什么是意志力?为什么意志力至关重要?
>> 实际上,对于你打算拖到明天或是下辈子再做的事,你得学着“说要”。就算你心里再焦虑不安,就算电视节目再魅力难挡,意志力都会逼着你“今日事今日毕”。即使你并非心甘情愿,它也会逼你完成必须做的事。这就是“我要做”的力量。
“我要做”和“我不要”是自控的两种表现,但它们不是意志力的全部。
>> 你还得有第三种力量:那就是牢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 想要做到自控,你就得在关键时刻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我想要”的力量。
>或告> 意志力就是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力量
我们为什么会有意志力?
>> 意志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
两个自我导致的问题
>> 在原有的冲动系统和本能系统之上,我们进化出了自控系统。
>> 当下的你想要这个,但如果不要的话,你未来的生活会更好
>> 决定放弃的一方并没有做错,只是双方觉得重要的东西不同而已。
>> 恐惧和厌恶正是两种自控的本能
>> 如果没有了欲望,人们就会变得沮丧;如果没有了恐惧,人们就没法保护自己、远离伤害。
>> 意志力挑战中获胜的关键,在于学会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这些本能。
>> 自控系统和生存本能并不总会发生冲突。在某些时候,它们会相互协作,帮我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 意志力第一法则:认识你自己
>> 自控力是人类最与众不同的特征之一。此外,人类还拥有自我意识。
>> 如果没有自我意识,自控系统将毫无用武之地。
>> 如果你想有更强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识
>> 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样的决定需要意志力。
>> 请至少选一天,把你作的决定都记下来。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回想你作的决定,分析哪些有利于你实现目标,哪些会消磨你的意志。坚持记录你的决定,还有助于减少在注意力分散时作决定,同时增强你的意志力
>> 你甚至不用设定一升盯个自控目标,只需要看看你能否及早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情况最容易让你有冲动,想些什么或暗示什么最容易让你放弃冲动。
训练大脑,增强意志力
>> 神经学家发现,如果你经常让大脑冥想,它不仅会变得擅长冥想,还会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压力、克制冲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
>> 研究发现,经过仅仅3个小时的冥想练习,他们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就有大幅提高。
>> 一项研究发现,持续8周的日常冥想训练可以提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相应大脑区域里的灰质也会随之增多。
>> 专心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冥想技巧,它不但能训练大脑,还能增强意志力。它能减轻你的压力,指导大脑处理内在的干扰(比如冲动、担忧、欲望)和外在的诱惑(比如声音、画面、气味)
>> 1.原地不动,安静坐好。
>> 2.注意你的呼吸。
>> 吸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吸”,呼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呼”。当你发现自衫笑明己有点走神的时候,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这种反复的注意力训练,能让前额皮质开启高速模式,让大脑中处理压力和冲动的区域更加稳定。
>> 3.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么走神的。
两种不同的威胁
>> 意志力,就是选择去做最重要的事情的能力,即便那是件困难的事
意志力本能:三思而后行
>> 每天进行20分钟放慢呼吸的练习,就能提高心率变异度,降低欲望和抑郁程度。
充满压力的国度
>> 压力让你关注即时的、短期的目标和结果,自控力则需要你的大脑有更广阔的视野。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压力,是提高意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意志力是种生理本能,它和压力一样,通过不断进化来保护我们不受自身伤害。
自控的肌肉模式
>> 重要的意志力规则: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我想要”做的事,那就把它安排在你意志力最强的时候做。
为什么自控力存在局限?
这也就充分解释了为什么我会在没有存款的时候花更多的钱,反而有存款后,会更有动力存钱以及规划长远的目标。
>> 资源不足时,大脑会选择满足当下的需求;资源充足时,大脑则会转向选择长期的投资
>> 资源不足时,大脑会选择满足当下的需求;资源充足时,大脑则会转向选择长期的投资
>> 你的血糖含量降低时,你的大脑仍旧会考虑短期的感受,会去冲动行事。大脑的首要任务是获得更多能量,而不是保证你作出明智的决定,实现你的长远目标。
训练“意志力肌肉”
>> 让人们控制自己以前不会去控制的小事,以此来训练自控力肌肉。
>> *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不随便发誓(或者不说某些口头禅)、坐下的时候不跷脚、用不常用的手进行日常活动,比如吃饭和开门。
>> *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都做一些事(但不是你已经在做的事),用来养成习惯或不再找借口。你可以给母亲打电话、冥想5分钟,
>> * 增强自我监控能力:认真记录一件你平常不关注的事,可以是你的支出、饮食,也可以是你花在上网和看电视上的时间。
自控力是否真的有“极限”?
>> 疲惫不是一种身体反应,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
从圣人到罪人
>> 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
>> 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
>> 道德许可”不仅会批准我们做坏事,也会让我们错失做善事的机会。
>> 任何让你对自己的美德感到满意的事,即便只是想想你做过的善事,都会允许我们冲动行事。
>> 我们通常相信本能,只有当需要解释自己的判断时,我们才寻求逻辑。
>> 道德许可”最糟糕的部分并不是它可疑的逻辑,而是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
>> 不要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是目标本身。
关于进步的问题
>> 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
>> 进步可能让我们放弃曾经为之奋斗的东西。这是因为,两个自我相互竞争会进一步打破二者之间的平衡。
>> 你取得进步的时候,你的大脑就停止了思维进程,而这个进程正是推动你追求长远目标的关键
今天犯错,明天补救
>> 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的时候,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
“我想要”的神经生物学原理
>> 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动,而不是快乐。奖励的承诺保证了被试者成功地行动,从而获得奖励。当奖励系统活跃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
多巴胺的阴暗面
>> 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让我们追求快乐,而不是让我们快乐。
欲望的重要性
>> 奖励的承诺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没有奖励的承诺却肯定会带来不快乐。有了奖励的承诺,我们就会屈服于诱惑。没有奖励的承诺,我们则会失去动力。
>> 欲望是大脑的行动战略。
>> 欲望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欲望将我们引向哪个方向,以及我们是否足够明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从欲望的声音。
>> 我们的大脑错把奖励的承诺当做快乐的保证,所以,我们会从不可能带来满足的事物中寻找满足感。
为什么压力会勾起欲望?
>> 压力把我们引向了错误的方向,让我们失去了理性,被本能支配了。这就是压力和多巴胺“强强联手”的力量。
>> 真正能缓解压力的不是释放多巴胺或依赖奖励的承诺,而是增加大脑中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让人感觉良好的催产素。这些物质还会让大脑不再对压力产生反应,减少身体里的压力荷尔蒙,产生有治愈效果的放松反应。
决定改善心情
>> 乐观给我们动力,但少许的悲观能帮我们走向成功。
>> 情绪低落会使人屈服于诱惑,摆脱罪恶感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 失败的时候,请原谅自己。面对自己的挫折,持同情自我的态度,以免罪恶感让你再次放弃抗争。
出售未来
>> 我们会这么容易选择即刻的满足感,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还没有进化到能对未来的奖励作出回应。
>> “即时奖励”会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奖励系统,刺激相应的多巴胺产生欲望。
>> “未来奖励”则不太能激活这个奖励系统。
“我应该”的力量
>> 自控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这使得意志力和诱惑都具有传染性。
这难道不讽刺吗?
>> 压抑人的本能时,就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效应
>> 韦格纳提出了一种对抗讽刺性反弹的方法。这个方法本身就很有讽刺意味——这个方法就是放弃自控。当人们不再试图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它们也就不会再来烦你了
10 结语
>> 如果说真的有自控力秘诀,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确实有一个,那就是集中注意力。
I. 读《自控力》:关于一致性效应和道德许可效应的思考
首先简单解释一下一致性效应。一致性效应,即指人的言行有趋于一致的倾向,人们嘴上说什么,那他们做出相应行为的可能性会更高。美国心理学家西奥迪尼所著《影响力》中,举了一个美国福利社的例子。每年这些福利社都会亲自打电话到一些家庭中,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为福利机构捐款,被询问的人一般都想着敷衍过去就说会捐款的。所以一般当他们第二天碰到需要捐款的情况时也都会捐。而那些没有被问及这些问题的人更倾向于不捐款。
这种效应很容易解释,因为人们倾向与做一个言行一致的“君子”,如果一个人说到而做不到,他们会感到难受,他们不想被别人认为是个言行不一的人,也讨厌自己类似人格分裂的行为举止。所以,我们非常看重始终如一这种优秀的品行,而且也理应如此。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则改善我们的生活,就是当你想做某件事情但怕自己坚持不下的时候可以把他说出来,或者发到朋友圈,这时候就会逼迫你自己坚持做下去,这是有道理的。
有趣的是我在《自控力》中看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案例:
研究人员将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分为两组,第一组判断以下命题,你是强烈反对、有些反对、有些赞同,还是强烈赞同。命题一:大多数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大多数女人更适合在斗斗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工作。被问及这一组问题的大多数女生或多或少会产生反感,他们希望提问者赶紧收起问卷,别再提这种愚蠢的问题。甚至有些男生也会驳斥和质疑,提及的是否问题过于粗鲁。相比之下,第二组的问题看起来更让人接受。命题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命题二:有些女人更适合在家里看孩子。第二组学生的态度更加中立一些,人们不太容易驳斥这样的问题,但看起来还是带有一些性别歧视。
判断完这些命题后,学生要在一个模拟招聘场景中做出选择。他们的任务是判断几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这份工作所处的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候选人中有男也有女。对这些驳斥过性别歧视观点的学生来说,这看起来是项非常明确的任务。他们当然不会歧视一个雀销游符合条件的女人。但普林斯顿的研究人员发现,情况正好相反。和那些勉强同意第二组命题认为性别歧视不那么严重的学生比起来,那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个职务。当研究人员询问学生的种族主义观点,并提供机会让他们表现对种族的歧视时,也出现了这种前后不一的情况。
这个研究让许多人很吃惊。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当你表达一种态度时,你更可能按这种准则行事。毕竟,谁愿意做伪君子?但普林斯顿的心理学家揭示了一个例外,这和我们对表里如一的渴望背道而驰。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跟我一开始一样,陷入了无尽的困惑,为什么一致性效应没有发挥作用?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完全相反的两个立场?之前的书白读了?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实验者想到了之前自己的言行,然而这并不能使他们在接下来做出理性的判别,是什么力量如此强大,推动他们变得言行不一呢?明确驳斥性别歧视言论的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道德许可证。他们已向自己证明了,他们没有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这就让他们在心理学家所谓的“道德许可”面前不堪一击。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在这个例子里,学生们因为驳斥了性别歧视的言论而感觉良,因此放松了警惕,更容易作出有歧视色彩的决定。他们更可能根据直觉的偏好作出判断,而不去考虑这个决定和他们“追求公平”的目标是否一致。这并不是说他们想歧视。他们只是被自己之前的良好的行为所蒙蔽,没看到这些决定会带来的伤害而已。
“道德许可”不仅会批准我们做坏事,也会让我们错失做善事的机会。比如,和那些记不起曾做过善事的人比起来,有行善经历的人在慈善活动中捐的钱要少60%。如果工厂经历想起自己近期做过善事,就更不会花钱去减少工厂造成的污染。
这就能解释之前的困惑了,一致性效应并没有生效,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大脑中另一股非理性力量--“道德许可”。恰恰是他们将之前的自己错误的放在了道德的高塔上,给他们未来的胡作非为开了绿灯。一致性效应更多的是对应之前的一言和之后的一行中,而道德许可效应的场景更多是
发生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行为。
关于这两个心理学效应的矛盾,我想我有另外一个层次的解读。就是万物不是绝顷销对的。一致性效应不是处处生效,道德许可效应也有他特定的场景,他们表面上相互矛盾,其实往往互相制衡,甚至本质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是大脑非理性的体现——大脑通常的使命是让我们感到快乐和舒适,而不是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人类在作任何一项决策的时候,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原理在发挥作用,还可能牵扯到当下决策个体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和价值体系。其复杂程度不是简单的一个心理学效应可以解释的通的,至于哪个效应会起主导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的心理学实验数据不会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现,百分之百十分罕见。世界上很少有绝对的对或者绝对的错。就像初中政治老师教我们做选择题时说的:“遇到带有‘绝对’、‘一定’这样字眼的选项,第一时间排除掉它”。
关于道德许可效应的案例,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计划的存养老金能满足那个想存钱的你,同时释放那个想购物的你。整理好文件可能会满足那个想工作的你,同时释放了那个看比赛的你。坚持一周锻炼满足了那个想健身的你,同时释放了那个想来顿烧烤犒劳自己的你。我们总是把进步作为道德许可,当做放松甚至放纵的借口。这就意味着,你总是前进一小步,退后两大步。
我们不像那些专业的心理学者,知道哪些场合下,哪种效应会生效,并且熟知这些原理和利害。但是当你发现这些效应在工作生活中渗透和运作的时候,你是选择当一个愚人,顺应与被操纵?还是当一个智者,保持理性与清醒。
J. 你知道道德许可效应吗
第一次听说道德许可效应是在一个网课上,听完主讲人阐述完这个观念,我觉察自己深受其害。道德许可效应大概是指:当我们做出一些有利于向目标前进的行为后,接下来更容易纵容自己朝目标反方向的行为。例如,为了达到减肥的目标,我应该多做运动、少吃甜食。在坚持两天做运动和不吃甜食之后,我决定给自己一个奖励,而这个奖励就是吃两块蛋糕。这时候的我已经陷入道德许可效应。
当我们向目标迈进一步时,心里产生的愉悦感会允许我们放纵一下自己,认为放纵自己偶尔堕落是对自己向目标靠近的奖励。类似的事情有很多,如看一个小时书之后纵容自己玩更做冲长时间的手机;控制自己少买几件东西之后会在网上竖渣买更多东西作为奖励;连续几天早睡之后纵容自己晚睡一会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存在道德许可效应,我们应该怎么克服呢?
时刻记住什么是自己的目标。当我们产生放纵自己的念头时,如果能想起自己的目标、知晓放纵自己会远离目标,那我们便离成功更近一步。当我们经过运动后想要吃甜食时,想想甜食会毁了一天的努力而且会导致更坏的后果。冷静下来想想,相信大部分人会拒绝纵容自己。
如果你是那小部分人,还在纠结贪恋一时之快,那想想眼前的快乐会不会带来后悔,放弃纵容自己是否会带来更长久快乐。如果你回答吃甜食能带给你快乐,因此选择吃甜食。你是否想到不吃甜食,可以让自己离减肥成功更近一步,减肥成功以后可以获得苗条的身材、他余胡悄人的赞赏等。对比之下,你就很有可能放弃吃甜食,从而离目标更进一步了。当面临诱惑,请从长远的角度来进行选择。
当你全身心投入到完成目标中时,你会有长久的动力和感到源源不断的乐趣,这可以很好地避免道德许可效应的产生。
其实,避免道德许可效应产生的最好方法是使自己形成习惯,让自己的潜意识与之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