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义礼
① 仁义礼智信是是什么意思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1)道德仁义礼扩展阅读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
一般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② 麻烦给我推荐几本 道德仁义礼智信 的好书
推荐抄这位同学看一本书<游子吟袭-永恒在召唤>网上有的,(这本书可以使人真正了解基督教,信耶稣并不是修身养性,束缚自己,而是接受上帝救恩,脱离黑暗权势,进入光明国度,)其实人只有了真正的信仰,才会看到生命的荣耀和宝贵,也会有成熟的价值观,在恋爱中也会有真智慧。并由此找到生命的意义,过一个丰盛的、真正能带给我们满足的人生。脱离低级情欲的人生。并且是一个在爱与感恩中欣然尽责的人生。
③ 老子说道德仁义礼,为什么没说到法
老子讲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讲的是仁义礼智信
前两种思想:我版个人觉得这更是一种人格权
而所谓的法,我认为这是小到家 大到国需要使用的一种标准
所以 应该是属于上诉两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较强调自身,而法反而是对公众的。
④ 仁义礼智信每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5、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4)道德仁义礼扩展阅读:
仁义礼智信的构成和发展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⑤ 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意思
1、“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
2、“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义”本来含义是适宜。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
3、“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
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
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但是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
4、“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写作“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
5、“信”:忠于职责,诚实守信。
所谓“信”,即诚信,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说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
(5)道德仁义礼扩展阅读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深入具体的阐发。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
从此,“五常”往往与“三纲”合称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维护当时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则。
汉以后,历代儒家人物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对“仁义礼智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其具体内容不断丰富而复杂,其中确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斥之为“吃人”也并不过分。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
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
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
⑥ 麻烦给我推荐几本讲---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好书
周易,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是一本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情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品力作,该书的出版正逢其时,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伴随中国整个现代化过程的重大问题。我们曾经出现过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把一切中国被动挨打、贫穷落后的根源都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和文化运动,这种思潮和运动总是想重新构建中国文化的特质,这种努力的勇气令人感叹,但是文化宛如江河之水,抽刀难断;我们也曾出现过一味崇尚和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的仪规形制津津乐道、刻意模仿的思潮和文化运动,这种思潮和运动总想把现代化拉回到传统的价值体系之中去,这种努力很少能取得什么成效。可以说,今天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受到这两种思潮和运动的冲击。但是,有一点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这本书开宗明义所指出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深厚道德根基。我们坚信,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能够得到更为丰富的滋养和展示,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也就是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传统美德必将更好地融入现代化所要求并于现代化相适应的道德情操之中,人们必将用现代的文化价值体系来诠释传统美德的内容与价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我认为《中国人的美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⑦ 道德仁义礼智信耻是什么意思
引用一篇
为避免被恶人利用来阻碍道行,故不贴出处。
失道而后德(4)
四、皮与毛:道德仁义的亲密关系
“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这四句,《老子》帛书和通行本都没有每句“而后”后面的“失”字,笔者是根据韩非
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补订的。差了这4个“失”字,这四句的意思离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间众多注家将这四句串解为:大道丧失以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以后才有仁爱,仁爱丧失以后才有正义,正义丧失以后才有礼节。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对此有注云: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爱现也;言仁衰而分义明也;言义衰而施礼聘,行玉帛。这就是对着讹脱的文字想当然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礼,而且讲过“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讲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丧失之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之后才有仁爱……”。
当然,道、德、仁、义、礼,有其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按韩非子的说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翻译成白话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实际内容,而实际内容带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泽,可色泽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义,就是关于仁的事情。办事有一定的礼节,而礼节也有一定的规章;礼,就是义的规章制度。
所以,老子说,失去了道以后,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后,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后,也就失去了义;失去了义以后,也就失去了礼。
有个成语叫“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大意讲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我们可以以此类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义的“皮”,义是礼的“皮”。道都没有了,德往哪里依附呢?德没有了,仁往哪里依附呢?仁没有了,义往哪里依附呢?义没有了,礼往哪里依附呢?
“夫失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通行本这一句作“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非常不好理解。一般的人都把它视为下一句“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的对文。但很难解释清楚。“前识者”与“礼”不成对应,“道之华”与“忠信之泊”也不成对应。按坊间的翻译,“礼是内心忠诚淡薄的表现,也是祸乱的开端”,这与我们惯常对“礼”的定义、印象是很有偏差的。“礼者,所以貌情也。”“礼者,外节之所以谕内也。”如果硬要将礼解释成“内心忠诚淡薄的表现”,那这样的礼,只能是虚伪的礼。
笔者在清人魏源的《老子本义》一书中查到此句的一个注解。魏源引汪仲伊云:“夫”字单以虚词发端,老子无此句法。上下篇但云“夫唯”,不单云“夫”也。“夫”乃“失”之误。“失礼者”四句,与“前识”句对文见义,于上文“失仁”、“失义”,亦意脉相通。魏源感叹道,“汪君言是也”。
发现“夫”为“失”的误植后,此句语义就豁然开朗了。失去了礼以后,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为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上一句语义搞清楚了,这一句也就好解释了。“前识者”并非众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实(朴实),处道之华(浮华),也是愚昧的开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有人说“大丈夫”之“大”,在此谓其智之大也。笔者认为,大丈夫一语,应是老子的有感而发,做人要厚道啊。老子云:智慧很高的人,立身于淳厚而不立身于轻薄,立身于朴实而不立身于浮华。这样的高人懂得舍去那轻薄和浮华,拥抱这淳厚与朴实。
当然,这样的高人也就是上德之人,可以臻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样的高人,对于吾辈而言,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实在是高啊。
⑧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道德中仁义礼智信的作用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来影响经济基础。儒学独领风骚如此多年,势必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所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的伦理观,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影响十分重大。“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从四德”即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三从”指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谓贞顺(品德),妇言谓辞令(辞令),妇容谓婉娩(仪态),妇功谓丝炱(手艺))。说到这里,想到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她从小就聪明伶俐,学做女红,却为一个“举动自专由”的理由被婆婆遣出夫家。在那样一个社会,刘兰芝遵从三从四德了,却因为出身卑微而遭到婆婆的不满。这就是“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所造成的。再如五常中的“信”,主张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论语》中提到的“见利思义”等,均留给我们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⑨ 老子的,道 德 天 地 人,仁 义 礼 君子 圣人,各是什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老子 道德经 全文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