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青年法治

青年法治

发布时间: 2020-12-30 05:18:35

A. 论述青年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意识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搞好角色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年龄优势和知识才能优势,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重些。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要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要有很强的道德荣辱观,自觉地、高标准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搞好角色定位。
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具有年龄优势和知识才能优势,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重些。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且“德”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大学生要坚持全面发展,更要坚持“以德为先”,要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大学生,要有很强的道德荣辱观,自觉地、高标准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学好本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方面做出表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B. 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结合自己实际弹一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怎样培养法治思维?认真细致的。做好青年的本职工作,这样的思维。

C. 当代青年应具备怎样的法治精神

体验相关的法律制定之后,它的法制结果是比较好的一种行为。

D. 青少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学会合法自卫,
合法正当防卫,
也要见义勇为,学习一套功夫

E.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复国家,青少年制应该做到:

1、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3、依法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勇于同破坏法治中国建设或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言行作斗争。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应当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依法治国,更不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作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的意志具有最高性,而作为人民意志集中体现的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自然也具有至上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具体来看,法律权威主要体现在法律至上与法律信仰两个方面,前者可视为法律权威的外在权威要素或外在影响力,后者则为法律权威的内在权威要素或内在影响力。

F. 法治为什么与青少年息息相关

因为宪法的权威源自民众内心的真正拥护和真

诚信仰。脑中有法,心中明法,才不会回逾法犯

法,才能更好的懂法用答法,维护好国家社会个人

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

强则国强,他们的法治素养必将对未来的社会形

态与整体国民素质带来莫大的影响。

把宪法教育作为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

的核心内容,明确目标,科学安排,积极实践,

深入研究,构建宪法教育的长效机制,养元固

本,融会贯通,是真正的奠基工程。

除了大力推进,还需要持之以恒。宪法观念的

树立,法治精神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

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校要坚持从细微处入手,

从点滴做起,贴近生活实际,以丰富的途径与形

式,逐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法律素质,努

力把每一个青少年儿童都培养成合格的小公民。

G. 如何有效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

(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和侵害。这就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否则,便会因为不知法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今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多: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可以参加学校的法制教育活动学习,也可以学习专业的法律书籍,可以收看电视的法治节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专业人士咨询。在初中阶段,我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但是作为青少年,应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青少年只有学会了自护,才能在犯罪侵害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临危不惧,运用有效的防卫手段,敢于和善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二)坚决摈弃不良习惯,做遵纪守法好学生。《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具体规定了作为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不购买阅读不观看黄色书籍和音像制品,不去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营业性娱乐场所。要与正直、诚实、守信、能够帮助自己上进的人交朋友,不要与对自己道德品行产生不良影响的人交朋友,要坚决杜绝与校外不良青年的来往。近几年的司法实践中,青少年违法犯罪在社会总体违法犯罪人数中的比例,已明显上升,这除了青少年受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形势下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错乱迷惘的原因外,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也是青少年误入违法犯罪歧途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青少年学法、慬法、知法、守法刻不容缓

H. 青少年法制教育有那些内容

小学低年级(1-2年级):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

小学高年级(3-6年级):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初中阶段(7-9年级):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8)青年法治扩展阅读

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年轻后代,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民主的训练和守法的教育,懂得和善于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而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又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结合。

对学生,通过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和大学的法律常识课和宪法讲座、少先队和共青团的班级活动,以及课外、校外活动等进行民主与法制的教育。

I. 如何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

一、从小做起,树立法律意识。
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
三、观看法制宣传视频或者电视节目,增强法律意识。
四,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活动和志愿活动,亲身体验实践,增强法律意识

J. 如何让法治成为青年的信仰

大学,作为青年进入成人社会的预备阶段,大学生经常在校园内、社会上看到与法治背离的情形。对此,不少大学生感叹,法律的实践效果与他们内心中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存在以情代法、执法不严的现象,冲击着青年人的法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青年正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文化思想,加之,在教育体系内,法治教育并不充分,青年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缺位”。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已经有这样一种共识,“法治中国”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保障的支柱。因而,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何让法治成为青年的信仰就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一段脍炙人口的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将形同虚设。”对于法的重要性,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解释,各有侧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让青年具备法治信仰,一定是将法治从法律条文,内化为一种约束、一种责任感。绝不会逾越法律的底线,这是一种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信仰。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当下的青年,虽然在中学、大学阶段,学习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对于法治的认同还远远不够。相对于冷冰冰的法条如何因势利导,让法制观念直击青年的内心深处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大学已经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以增强大学的法律意识,同时也是德育课程的重要阵地。可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对这门课并没有“精耕细作”,有的学生甚至觉得上课有些“无聊”。作为教师,要在课程上下功夫,既不能对内容泛泛而谈,也不能只讲重点。试着运用理论+案例的方式,让课程成为法律常识课程的同时,也进行法治信仰教育。
毕竟,法治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空中楼阁,法律条文也不能唤起人们的尊重。对于青年,只有让法治的实践与内心的标准产生“共振”,法治的魅力才能释放出来,让更多的人信仰。因此,让法治成为青年的信仰,就不妨为青年提供具体的情景。比如,中学阶段,学校完全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制定校规,让学生组织监督校规的执行。正如有人所言,法律就是解决纷争、创造合作关系的程序。
对于青年而言,让法治要成为信仰,并非只是个别法律条文的理解,而恰恰是一种质疑。如此,在实践中完善法治、理解法治、尊重法治,最终才能激起青年对法治的认同感,才能走出将法治等同于工具的误区。(章正)

热点内容
司法案例评析 发布:2025-04-08 18:01:55 浏览:60
电话录音在法律的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4-08 17:57:07 浏览:311
蓝海现代法律服务中心 发布:2025-04-08 17:56:32 浏览:148
法院大楼 发布:2025-04-08 17:53:29 浏览:247
论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发布:2025-04-08 17:53:24 浏览:669
木笼刑法 发布:2025-04-08 17:52:45 浏览:209
劳动合同法问答题 发布:2025-04-08 17:51:24 浏览:117
婚姻法男上人男的赡养 发布:2025-04-08 17:47:03 浏览:571
用法治思维统筹开展各项工作 发布:2025-04-08 17:37:49 浏览:92
保安律师 发布:2025-04-08 17:35:26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