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与组织工作

法治与组织工作

发布时间: 2023-03-26 23:04:52

Ⅰ 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应该是

法律分析: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既是一个相互一致的关系,又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关系。

1.两者在本质上是互为一致的。众所周知,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司法活动的重要指导。

2.在功能上是互为补充的。法律是政策的转化与固化,政策是法律的渊源与来源。

3.两者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指针与方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要学会充分运用法律来贯彻和实现党的政策,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政法工作中,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提升党的领导能力与水平。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党章》 总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使它们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作用。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共产党员必须同党外群众亲密合作,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

Ⅱ 组织工作要在哪些方面重点着力

组织工作要在哪些方面重点着力

着重资源对接,以及安排人员,以及灵活机动的调控组织下的模式和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了!

提高组织协调能力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获取软性能力,组织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所谓组织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在进行管理工作中的计划布置、组织分工、人际沟通协调等活动的能力。
经理在处理日常性、例行性的大量事务时,不仅需要具有这种能力,而且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力。至于在执行重大的、紧急的、非日常性的工作任务时,就更不可缺乏这种能力。大量实践表明,即使是在各有关方面包括下属全体成员都有积极性的条件下,如果经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没能及时跟上,则整个工作必然会呈现出紊乱、低效的局面。相反,经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得准确、到位,就可以起到“黏合”、凝聚作用,就可以在同心协力、井然有序的节奏中把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而不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经理,要想做出业绩是很困难的。
作为一个合格的经理,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科学性的特征,而不是随意的单纯经验性的行为。就是说,经理要做到正确地分解工作目标,制定出本处切实可行的周密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质量要求,及时完成;
(2)合理、妥善地进行组织分工,落实处内各项具体任务,使下属适才适所,各尽其职、其力,认真负责,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实施合理有效的组合,使之发挥出最大效能;
(4)准确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消除群体内外的摩擦和“内耗”,达到团结共事、协同动作之目的。
不同经理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学习和培养,才能逐步提高。
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多门学科知识在经理工作中综合运用的结果。经理要提高这种能力,必须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大,绝不能只局限于精通有限的知识。管理科学的丰富知识和技能,是提高经理组织协调能力的源泉和基础。因为专才只能做好分内业务工作,只有通才才能既熟悉业务又善于管理和协调。
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管理知识以外,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提高经理组织协调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就是由无数的管理经验不断地概括、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经理应当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并注重学习吸收各方面的成功做法,这样日积月累,便可以使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逐步完善和提高。关键在与协调。
1.目标是协调的方向
在一个车间,各个班组、岗位、工序、应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规定的任务,为其他班组、岗位、工序 提供有利的条件。
2.沟通是协调的杠杆
据调查,很多矛盾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车间内部信息、意见传递迅速,彼此联系密切,相互了解、理解、矛盾就少,即使产生了矛盾,摩擦也容易解决,发生了误会也易于消除。
3.协商时协调的重要手段
协调部是强迫命令,而是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上下级之间产生的矛盾、摩擦、误会、隔阂,上级要主动与下级沟通联系,诚恳的解决矛盾,同意思想。
4.明确责任是协调的得力措施
明确相互之间协作中的责任,建立必要的协调制度,并提倡主动支援、配合的精神,产少“扯皮”现象。
5.利益是协调的基础
首要目标就是完成预定的经济指标,因此物质利益是最基本的要素。总之,协调要充分考虑个方面的利益,协调好各班组、各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是做好协调工作的基础。更是衡量一名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标志。
协调的主要方法
1.职责连锁式协调
2.制度式协调
3.例会式协调
4.流程再造式协调

组织部的组织工作有哪些

组织部是党委领导下主管组织、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具体职责是:
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指示、决定,调查研究党的组织工作方面的情况,制定组织工作计划,提出完成党的组织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
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检查督促各党总支、党支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建立健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
三、协助党委做好干部工作。抓好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加强干部的管理,做好对干部的考核、选拔、推荐工作,为党委选拔使用干部当好助手和参谋。
四、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工作。
五、搞好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和党的路线、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真抓好党内评优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拟订党员发展计划,协助党委审查办理吸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工作。
七、协助党委办好党校,做好党的干部、党员和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
八、受理党员、干部申诉,做好党员、干部来信来访工作。
九、做好全校党员党费的收缴工作,负责党员的党籍管理、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接待、办理外调工作。
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好部内同志的思想工作和学习安排及计生、离退人员、档案、信息、保密、治安等工作。
十一、代表学校处理校内外业务范围内的有关事宜。
十二、完成上级组织部门和校党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方面有哪些创新

在突破思维定点中谋划组织工作。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要求,是我们做好新常态下组织工作的根本遵循,昭示我们“理念的创新是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提”。一要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思维定势。牢树“大组工”理念,自觉把“党建工作标准化、干部工作规范化、人才工作集聚化、自身建设示范化”作为服务的实干方向,始终做到为决战脱贫攻坚选干部、配班子,为决胜全面小康聚人才、强基础。二要突破“组织工作神秘不可触摸”的思维定势。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保密性与透明性相结合,积极探索组织工作对接“互联网+”崭新格局的有效工作方式,用好用活新媒介平台和组织工作“民意顾问团”、干部监督观察员等载体,进一步扩大党员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三要走出“组织工作具体平凡创新难”的认识误区。敏锐把握组织工作发展新趋势,善于在工作思维理念、工作载体成效中探索创新工作举措。今年我们要坚持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转化组织工作优势的主战场,大力实施“农村党建电商扶贫”计划,全面推行第一书记“双向”管理工作法,分季度举办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九比九看”流动现场会,并在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党员群众、优秀青年农民中培育选塑一批电商骨干,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在攻克新生难点中推进组织工作。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牢记创新创优理念,坚持在解决问题中推进组织工作。一要勇于争先。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破难创新”专项攻坚行动,推动组工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破解工作难题,形成一批具有渠县特色的实践、理论成果。二要敢于创优。着眼把握“思想建党”新要求,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主线,分领域开展“亮身份、当先锋、比贡献”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更加主动地正视问题找差距、立足岗位作贡献、奋发有为促发展。着眼彰显“为官有为”新风貌,聚焦全面改革创新和脱贫攻坚两件大事,以提升乡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为重点,扎实抓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并以换届为契机加强领导班子专业化建设,切实解决不适应、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三要善于破难。针对“点好面差”、“功能弱化”的现象,要集中打造“三区四路五线”示范带,探索实施“互联网+党建”工程,创新研发村级党群服务“E平台”,试点推广“城乡居民办事不出户APP手机服务”和“微信社区”建设,全面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两委三会”基层治理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整体功能。
在把准服务结点中落实组织工作。今年组织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时时处处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升组织工作境界和水平。一要打造“忠诚组工”。把“讲政治”作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第一要求,强化组织工作优良传统教育,教育引导组工干部重纪律讲规矩、重责任讲担当、重学习讲创新、重作风讲形象。二要打造“效能组工”。开展党性、能力、效率、服务和作风“五大提升行动”,开设“宕渠组工讲坛”,建立“每月学习”、每两周“工作例会”制度,分期分批组织组工干部赴党校、省内外高校学习,强化组工业务、文字口才和多岗实践“三大练兵活动”,喊响“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三要打造“活力组工”。坚持对组工干部既严格管理、又真情关怀,组建“组工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建立组工干部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优化常态服务机制,大力推动先进组工文化建设。四要打造“廉洁组工”。坚持思想、作风、行为“三个从严”,组织组工干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警示教育,着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公道正派、敢于担当、务实创新、廉洁干净”的干部队伍。

从组织工作的内容上,可以看出组织工作具有以下哪些特点

A、组织工作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B、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
C、组织工作是动态的
D、组织工作是封闭的
E、组织工作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2011年组织工作讲话

1.首先向大家问好,以表关心
2.简单回顾2010年的业绩
3.重申2011年的目标,并激励大家共同努力,实现新的目标。

从哪些方面着力来建设法治型党组织

建设法治型党组织的主要措施:要切实加强党组织依法执政和依法办事能力建设,加强党对法治苏州建设的领导,改进党委领导方式,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履职能力建设,牢固树立法治信念,加强法治学习培训,积极推动法治实践;要切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制度体系,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依法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要切实加强法治型党组织引领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法治型党组织引领下的法治 *** 建设工作机制、法治市场建设工作机制、法治社会建设工作机制。

乡镇党代会的组织工作面临哪些问题

一是农村党员流动性大,选举党代表的工作量加重。召开党代会之前首先要选举出基层党代表,这是乡镇党代会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农村党员的流动性显著增强,外出务工、创业等离乡人员日益增多,使农村召开党员大会的难度增加,牵扯了很大精力。二是时间紧迫,对党代表的履职意识教育的难度大。乡镇党代表是党代会召开之前才选出的,他们平时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抓发展上,对参政议政缺乏系统的学习教育,部分代表对自身的职责定位仅停留于“举手划圈”,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强。由于确定党代表与召开党代会的间隔很短,因此,对党代表的履职教育工作存有难度。

Ⅲ 法治工作总结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与人才保障。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法治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治工作总结篇一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2010年法治鼓楼建设工作要点》,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为抓手,以实现民生“五有”为目标,解放思想、破解难题、提升能力、发展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就业援助取得新成绩。截至10月底,全区共新增就业岗位24100个,实现再就业8349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692人,新增城镇单位就业人数15666人,培育自主创业1439人,创业带动就业974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7%。二是职业培训得到新提升。截至10月底,全区完成再就业培训6725人,新生劳动力培训1460人,在职培训2246人,农村劳动力培训775人。培训后在职稳岗率达95%、下岗就业率达80%以上;三是社保扩面取得新突破。截至10月底,全区净增社会保险单位参保13954人,净增灵活就业人员参保7737人,新增城镇职工医保参保23171人,为24939名退休人员进行了免费体检,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率达100%。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失业人员失业金社会化发放率、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发放率、城镇老年居民困难生活补助发放率、“支边、插队(厂)、下放”人员老年困难生活补助发放率全部达到100%。四是执法维权得到新加强。截至10月底,全区劳动保障书面审查用工单位4220家,调处简易案件467件,处理劳动争议案件513件,结案率达100%。

一、加强领导,明确法制建设工作职责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局成立了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法治建设工作的组织、计划、协调和实施工作。并将法治宣传、学法用法目标纳入局属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及绩效考评之中,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下达任务,保证目标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法治建设工作汇报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安全防范制度及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还建立了节日、重大活动安全教育及定期排查等工作机制,督促和教育干部职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同时,做到“一岗双责”,要求干部职工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负责业务范围内的法治建设工作,确保法治宣传等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实行阳光政务。通过触摸屏、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行“五个公开”,即工作人员的姓名、职责、工号公开;各项办事程序公开;各项政策法规公开;各种服务项目、法律依据及有关资质公开;各项收费项目、依据和标准公开。保证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深入宣传,营造法制建设工作氛围

一是制定法治宣传计划。年初,研究制定了《2010年劳动保障局法治宣传计划》,明确了今年法治宣传指导思想,宣传主题,宣传活动内容、方式及时间、主办科室等。二是做好经常性宣传。通过局机关及人力资源市场大型宣传专栏、街道和社区公示栏、局门户网站等各种形式公示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及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处理、劳动监察案件处理等行政执法程序、内容和时限。局统一在劳动保障所(站)制作了政策宣传橱架,将劳动保障主要业务、办事程序、服务项目、法律依据等入橱上架。同时,还将就业证办理、就业优惠证办理、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离退休人员养老生存验证等12项劳动保障业务办理的内容、程序及要求,分别制作成宣传册(单),放置服务窗口,供群众取阅,并设立政策法规咨询台,现场接受群众咨询。三是展针对性宣传。利用就业再就业政策培训,将政策法规送进课堂;利用大型招聘会和咨询活动,将政策法规送到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手中;结合“四进四培”活动,把政策法规宣传资料送到企业职工、社区群众、军营军嫂和学校学生手中;利用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流动的机会,发动街道劳动保障所(站)的工作人员,在车站、街头及安德门民工市场,设立政策法规宣传站(点),把政策法规发放到民工的手中。目前,我们共发放各项政策法规宣传资料8000余册,接受政策咨询2000余人次,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了知法用法、依法维权的良好氛围。

三、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一是检查在建工程,确保节前稳定。对辖区内近50家在建工地的劳动合同签定及民工住宿等情况进行了逐一疏理,要求做到“民工有住宿、工资有专卡、月薪按时发”。并深入民工宿舍了解住宿情况,随机抽查民工,了解工资发放等情况,摸清了工地实情,对违规行为责成工地进行了及时整改。检查共涉及民工6700多人,其中合同制民工5500多人,零散工599人,未发现露宿街头等现象。二是应对突发案件,及时化解纠纷。春节前,通常是劳动用工纠纷特别是因拖欠工资引发的群访群诉案件的多发季节,全区共发生了4起。案发后,办案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稳定员工情绪,共追回拖欠工资120多万元。同时,深入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劳动保障、公安、工商联合执法,共取缔非法职介3家,并从32家合法职介中,评选出8家诚信单位,有力地净化了区域内用工市场环境。三是发挥网格作用,规范企业用工。实行区、街联动,严把三个环节,抓好网格内企业的劳动保障书面年审工作。首先,严把合同签订关,确保了合同签订率达100%。其次,严把社保缴费关,确保缴费基数与工资总额相符,杜绝了漏报瞒报现象。第三,严把上门巡查关。对未主动年审的用人单位,集中上门巡查,指导企业及时办理了年审手续。四是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案条件。6月份,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会室正式搬入新址办公。新办公场所总面积为304平方米,设有两个仲裁庭和一个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配有4名专职仲裁员和3名协理仲裁员,办案条件在城区中属于前列。省厅、市局以及区政府领导共同为新址揭牌。同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以区仲委会为中心,以街道调解中心为依托,以企业自主调解组织为补充,形成了开放式的社会化调解网络,共快立、快审、快结劳动争议500多件,提高了办案效率。五是加强部门联动,规范调解运行。首先,会同区司法局、区法院和工会等部门,定期通报劳动用工案件受理、仲裁和诉讼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对群体性纠纷及时相互通报,做好预案,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其次,在调处群体性和重大劳动争议案件时根据案情需要,与司法、法院、工会等部门组成联合调处小组,共同化解了劳动争议。第三,借助区、街劳动保障网格化管理平台,用调解建议书的方式向用人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及时纠正了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在调解劳动争议案件时,向用人单位发出劳动争议仲裁建议书,提出解决问题和改进的建议,推动了案件的有效处理。六是开展上门指导,消除矛盾隐患。组织业务骨干走进企业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指导近百家企业建立了劳资沟通对话机制,让劳动双方及时表达意愿,将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做到了超前防范。

四、提升素质,增强做好法治建设能力

一是强化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年初,制定了年度业务学习计划,明确了局干部职工特别是执法人员学习的内容、时间、方法和要求。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先后2次分别请省厅和市局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专家前来授课。结合宣传学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先后3次组织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培训。我们还特别规定行政执法人员不仅要熟悉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而且还要学习《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并统一参加市局组织的考核,不合格不得上岗。二是完善机制,加强人员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书”、咨询接待登记等服务制度,进一步落实了工作人员考评、一次投诉查实待岗等管理制度,把工作人员的工作、管理、绩效与奖金、评优、调岗待岗等挂钩。并建立了连带责任追究制度,既追究违反制度规定的当事人责任,也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保证了政务服务公开透明,群众办事方便快捷,人员管理严格有序,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三是注重结合,增强服务意识。坚持把做好综治及平安建设工作与劳动保障中心工作、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三帮”“四进”、“五服务”等活动,切实为基层和企业解难题、助发展、惠民生,努力提升服务效能。

五、创新实践,全面推动人力资源保障事业发展

(一)全面推动人事工作,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抓好机构改革。在“区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优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严把26个环节,积极稳妥推进区政府大部制机构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根据机构改革对本部门的要求,围绕新职能、新目标,继续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召开了政风行风述职评议大会,面向企业、社区发放了政风行风民主测评表,满意率达95%以上。二是加强公务员管理,优化队伍结构。按照“凡进必考”的要求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招录了12名公务员,其中11名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力推进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共任免科级干部105名。面向全国法院系统公开选调了10名法官,提升了整体办案水平。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南京公务员学习网”开展公务员“5+X”能力培训工作,实现了网上学习、网上测试、网上考核。目前,全区1500多名公务员学习进度名列全市前列。三是加强事业单位管理,积极引进人才。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对全区128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进行了审批。开展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六大人才高峰”、“省创新创业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前期创业服务、引进外国专家资助项目等评审推荐工作,大部分项目都进入省市评审后期。四是落实军转安置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对53名2009年度军转干部进行了分配安置、培训和公务员登记。特别是创新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了“鼓楼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政府网站上开辟出涉及退役金查询、就业信息、医疗政策等内容的服务专栏,进一步加强了与全区212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联系沟通,使广大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各方面信息得到及时反馈,提高了全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服务水平。

(二)深入企业开展服务,积极争取就业主动权。一是深入企业调研,破解难题。针对“就业难”、“招工难”的双重矛盾,深入爱儿时代、江东软件园等5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为企业提供招聘、培训、终解备案等就业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矛盾。二是实行“四送”服务,助推发展。在全区开展了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服务活动,“送政策、送人才、送服务、送信息”到苏宁、博西电器等重点企业,助推了企业发展。同时,积极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各项优惠政策,进行了重点帮扶。全区共发放社保、岗位等补贴3700多万元。三是开展就业评估,筹集岗位。以“项目落地、政策落实、服务到位、岗位到人”为目标,对南自高科技软件园、南大苏福特软件城等总投资约126亿元的8个建设项目开展了就业评估,进行了就业形势分析,预计建成后将新增就业岗位3.7万个,为下一步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四是激励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创业金陵潮”活动,进行创业政策宣传,引导全民创业;鼓励社区创业,在工人新村社区建立了创业指导室,推动了“全国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创建;为132家创业单位发放场地租金补贴24万元,降低了创业成本;加快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组织大学生创业项目专家组对7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了审核论证,其中2个项目已通过审核,创业扶持资金正在落实当中。

(三)千方百计开发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一是部门联动助推重点人员就业。会同市警察协会、区公安分局联合举办了“鼓楼区警属暨困难人员就业招聘会”。苏果超市、太平洋百货、苏宁物业等近50家单位为招聘活动提供了1500多个岗位。会同区妇联联合举办了“迎三·八女性专场招聘会”,43家用人单位共提供岗位2589个,为女性就业创业拓展了空间。会同区双拥办举办了“迎‘八一’拥军爱民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近千个。会同区机关工委举办了“党心联民心牵手行动”专场招聘,提供岗位200多个。二是春暖行动促进外来民工就业。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春暖行动”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通知》,春节前后,在中央门、汉中门长途汽车站以及南京火车站等地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7900多份;依托300多家企业,筹集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举办了近20场民工专场招聘会,使2000多人实现了成功就业。在江东街道成立了“新南京人服务中心”,为外来民工提供了就业、培训、维权等服务,并积极落实优秀农民工政策,为1名具备高级技师职称的优秀农民工办理了落户南京的手续。三是慈善岗位援助困难人员就业。以困难人员认定工作的开展为契机,对全区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摸底调查,为他们逐一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举办了60多场专场招聘,筹集了近2000个慈善岗位。同时,积极配合湖南路04、05片拆迁,对片区内600多名劳动年龄段人口逐一调查,针对其中的11名失业人员和200多名临时就业人员,组织欧尚超市等40多家单位举办了专场招聘,提供岗位500多个。四是丰富内涵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以首届全市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在系统内开展业务培训,并组队参加竞赛,获得一等奖;与区爱心助学协会合作,组织部分大龄延长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女性参与到协会“爱心班”困难学生家庭的走访中,并举办了“爱心引领、奉献传承”的主题座谈会,引导失业人员在获得社会帮助的同时,奉献爱心,感恩社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按照“数据真实,信息齐全,操作规范”的要求,对各类人员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市民卡办理服务,共发放市民卡26万张。

(四)不断提升劳动技能,着力增强培训实效。一是抓好技能鉴定,提高鉴定水平。积极做好全市计算机初级技能鉴定统考等工作,严格按照考务管理要求,规范申报和考核流程,确保了鉴定质量;与南京医药中专培训中心、新雅慧培训中心、公交培训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医药商品购销员、汽车驾驶员等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并与高新开发区、南京技师学院等单位协调了技能鉴定相关事宜,为进一步拓展鉴定业务打下基础。二是规范内部管理,提升培训质量。研发了职培控制台系统,及时发布培训信息,动态掌握街道培训报名情况,实现了区街培训信息互通;同时,制定了《街道职业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街道的培训考核指标,并就培训组织实施中的办理流程、组班形式、信息输送、收费管理等环节作了详细规定,对培训的过程管理、质量督导以及考核指标的统计口径作了统一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培训质量。三是加强办学合作,拓展培训领域。一方面,在各街道开展了SYB(创办你的企业)、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等培训,培训学员1200多人。另一方面,与欧索营销员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开办了育婴师初级培训班,与江苏安吉天地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厂内机动车辆驾驶培训班,进一步拓展了培训项目、领域。今年8月,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被省厅评为“江苏省创业定点培训机构”。四是深入开展调研,筹建实训基地。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软件外包、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为中心,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培训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拟定了《鼓楼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为提升培训规模层次奠定了基础。

(五)努力扩大社会保险,切实保障合法权益。一方面,开展社保扩面,扩大参保规模。以私营企业、楼宇经济、餐饮服务业为重点,进行“拉网式”扩面,扩大了养老、医疗等保险覆盖面;抓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确保跨地区顺畅转续,实现了“无障碍”、“无缝隙”对接;开展2010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申报审核工作,组织了14场申报培训,参培单位1100多家,做到了数据申报准确,基数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做好养老服务,促进老有怡养。对7万多名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了“四走访”、“五慰问”、“六服务”;为6万多名退休人员办理了养老金领取资格验证;为2万多名退休人员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并利用流动健康体检车深入养老院以及高淳等地为行动不便和家住郊县的老人进行了上门体检;对810个特困退休家庭、692名孤寡老人、2名百岁老人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金115.8万元;4月份,与市局联办了“迎青奥,展风采—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首届健身表演大赛”,我局获得了优秀组织奖,我区选送的参赛节目获得了一等奖。5月份,区政协十届十五次主席会议专门听取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及老年众益院建设情况汇报,对我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0月份启动了“缤纷秋日,翩跹夕阳—老人节‘快乐活动周’”等活动,推动了老有怡养、老有所乐。

法治工作总结篇二

一、加强领导,确保组织落实。

为了认真搞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立了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为组长,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分室,负责普法依法治理的日常工作,以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落实。党工委今年多次研究并召开专门会议布署安排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通过提升干部职工法律素质,达到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稳定、服务民生和谐,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的目标。

二、搞好宣传,确保措施落实。

1.通过培训深入宣传。通过举办“六五”普法培训班,组织干职工认真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与招商引资和项目协调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六五”普法的深入开展。

2.通过法定纪念日分类宣传。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认真组织好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3.通过新闻媒体扩大宣传。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认真做好开展“六五”普法、“十二五”时期依法治理启动阶段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新闻报道工作,宣传依法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好的经验、做法,扩大社会影响。

4.建立健全普法教育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全面实施普法教育工作,达到普法教育的制度化、经常化,在原有“五五”普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六五”普法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并将普法工作作为效能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其他中心工作一起考核兑现。同时加强平时的督办检查工作,对积极参与学习的个人及时进行通报表彰,对不参加学习的给予批评,并限期整改,有力地促进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联系实际,确保学用结合。

1.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学习方法。我们按照普法的内容,重点学习党的xx大、新党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劳动合同法》、《信访条例》、《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在学习中,我们一是利用每周星期一集中学习,由管委会主任、科长授课;二是各科室开展定期学习。各科室根据各自的情况,结合业务培训学习,制定计划,安排时间,采取定期分科室学习的方法;三是开展一帮一学习活动,由先进带后进,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的学习方法;四是大力提倡自学,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将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弄懂弄通。

2.联系工作实际,坚持学用结合。我们结合开发区工作实际,充分利用与企业家接触多的优势,认真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并加以灵活运用,加强法制管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内部管理,开展文明单位、平安单位创建活动,治安情况一直保持良好,截止目前,我单位无行政违法案件,无群体性集体上访事件,无打架斗殴、无刑事案件,维持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xx年,我们按照上级要求,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六五”普法的前期工作,达到了一定的普法效果。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工作,要充分联系实际,解决好本单位的实际问题,要加强宣传力度,依法行政,掀起普法教育活动的新热潮,努力创造良好的科技法治秩序和社会环境。

法治工作总结篇三

一年来,我区民政系统法制工作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在区法制办的配合下,以依法行政为目标,以贯彻落实民政法律、法规、规章为核心,通过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水平,加强了民政法制法规的学习宣传,提高了全局的法制工作水平。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打好基础

为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据我区民政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依法行政工作规划和《红岗区民政局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红岗区民政局一九九九年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方案》等近10项80余条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首先,狠抓了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根据民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制定了教育学习计划,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地学完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础知识》,《黑龙江省执法人员必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与各街道党委、杏树岗镇、兴隆牧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责任状,推行公示制、承诺制,设立监督台,健全和完善错案追究制度,形成制约机制。对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设立举报电话。

其次,下大力气抓了民政法律、法规的汇总、分解工作。我们组织精干力量,对民政工作中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做了统计、归类和分解,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执法制度。包括《依法行政工作制度》,《民政局责任人行政执法岗位职责》,《民政局错案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第三,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拓宽和延伸依法行政的重要措施。向社会公开民政工作的政策法规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坚持做到“五个公开”。一是全区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各业务部门责任人管理职责分开;二是办事法律依据公开;三是办事程序公开;四是办事结果公开;五是管理规定公开。

二、强化监督,规范运作,确保落实

憗推进基层组织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全区15个村委会和104个居委会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抓住今年“爱心献功臣行动”的契机,起草了《红岗区民政局“爱心献功臣行动”方案》,并组织18个单位为12户优抚对象解决住房难的问题,为8户优抚对象解决医药费9450元,聘请区人大、区政协、区纪检委主要负责人和各基层单位民政助理共10人作为义务行风监督员,随时监督,反馈行政工作开展情况,使我区民政工作实现了程序公开化、行为规范化、权限法定化、责任明晰化的“四化”目标,使政府的扶贫政策在健康的法制化轨道上运行。

三、依法行政,统揽全局,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以依法行政统揽民政工作,把依法行政这根主线贯穿到民政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了人人守法,事事依法,不断提高执法水平。首先,把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深化,细化。举办法律业务学习40期,职工干部每人法律学习笔记达到2万字以上,并在窗口服务单位婚姻登记处做到了法律卷宗和各项文书都齐整无缺,档案保管合理,受到市民政局执法检查组的好崐评。同时,每项业务都明确了执法主体,执法责任,执法程序。

其次,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民政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一是改革救灾款物发放形式,走自我积累脱贫致富的路子。二是积极发展经济,增强实力,变输血型救灾为造血型救灾。设立扶贫捐赠站,设专人管理,并将所发放的救灾款物都向民众公开,做到持证上岗,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检查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学习。

今后,我们将继续结合实际,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重点进行治理,培养和树立的先进典型,干部和职工依法办事,为我区的经济繁荣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Ⅳ 加强法治治理工作好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基层政府法治建设
1.加强干部法治教育、完善政绩考评机制。要把对基层干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紧紧围绕基层工作实际,不断充实和完善法治教育培训内容;树立法治导向,完善政绩考评机制,把是否学法用法作为基层干部实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标准,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2.深入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将依法行政纳入基层政府目标管理;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开展县级综合执法试点,推进行政执法权向乡镇延伸。
3.加强对行政权的规范和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快推进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纠错问责、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二)切实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
1.加强县(市)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随着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为适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数量的快速增长,必须加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建设。要按照人员力量应与机构所承担的职能职责相匹配的原则,配齐配强基层政府法制办人员,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机构支撑和人才保障。
2.加强基层政法机构建设。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法院、检察室、派出所、司法所等派出机构建设,扩大编制、充实人员;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立基层权、责、事、财相匹配的法治装备和财政保障制度,使之与目前承担的繁重任务相适应。
3.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要适应司法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加强基层法官、检察官职业保障和培训,拓宽法官、检察官的遴选渠道,注重司法辅助力量建设;要适应平安合肥建设的新任务,加强基层警力建设,特别要按照有关规定,提高待遇保障,配齐配强社会治安辅助力量,缓解当前基层一线警力紧缺的矛盾;要适应社区矫正的新特点,加强基层司法所执法力量建设,着力解决责权不匹配的问题。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基层依法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注重新兴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要选拔培养政治素质高、法治意识强的人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努力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为依托,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加强居(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建设。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厘清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责权边界,让社居委回归自治本位;要突出重点,对社区“综合减负”,更好的发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功能。
3.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组织是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指导,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基层依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深化法治宣传、培育法治文化
1.创新普法教育方式。要继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注重创新“法律六进”、“江淮普法行”等载体,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进重点普法教育对象学法用法和新市民等社会群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促进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法治建设中,要注重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和《合肥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传播正能量、提升精气神,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深化法治合肥建设为目标,以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要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完善固化律师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律师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业优势。
(五)深化科学立法,提升法治水平
1.加强立法调研,深化立法协商。科学立法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关键。在制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要通过完善立法协商机制,深化立法协商,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2.尽快理顺开发区法治关系。政府职能转移与下沉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关键对下放职能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要有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开发区是我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目前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应按照依法行政的思路,通过地方立法或政府规章的形式,理顺法治关系、明晰执法主体,促进开发区加快发展。
3.积极推进“五小”行业治理法治化。“小餐馆、小发廊、小旅店、小网吧、小歌厅”,一直以来是我市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虽经多年探索,仍有诸多困扰,基层反映强烈。应加强对“五小”行业的立法研究,通过完善法规规章实现“五小”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不断提升我市文明创建水平。

Ⅳ 如何把依法治国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组织工作当中

一要加强干部法制教育。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大力弘扬法治理念、倡导法治思维、引导形成法治意识。要着力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职能,要全面学习、宣传四中全会精神,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要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上作出表率。对全区科级以上干部、基层党员干部、区级优秀人才进行法治教育培训,形成常态化的干部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制度。组织部门要精心制订学习计划,做到干部、人才、党员全覆盖,真正使法治精神入脑入心。

二要依法发挥干部任用管理职能。组织部门要严格执行新制定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优化干部分析研判和领导干部酝酿、推荐、考察、选拔、考核办法,将依法治国的具体内容纳入干部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作为领导干部选拔、奖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

三要依法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组织部门要着力发挥党的建设工作职能,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依法治国的坚强堡垒。要树牢“法治思维”,要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法形成抓基层、抓党建的导向。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切实抓好村“两委”换届工作,狠抓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健全落实各项党建工作制度和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将法治建设贯穿于组织工作联系服务群众全过程,形成党员干部依法办事新常态,真正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依法治国的动力。

Ⅵ 如何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

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组织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着力点明确到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发展上来,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组织部门要精心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贯彻活动,结合职能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把宪法法律列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的必修课。注重选拔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干部;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依纪依法从严管理干部;依纪依法持续反对和克服“四风”,在健全体制和制度上下功夫,防止“四风”复发和反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以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为抓手,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Ⅶ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会工作

在工作理念上,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
“法不阿贵,法不阿权”,“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呈现职工群众权利意识强与法律意识弱并存的某种“初级阶段”特征,一方面职工群众反映诉求和民主参与的愿望日益强烈,但同时这方面的能力水平明显不足、渠道不畅,法律意识薄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厌讼”、“青天情结”等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再加上行政权干预司法、司法腐败、执行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一方面职工群众对司法不信任,司法公信力下降,失去司法信仰,另一方面也促使职工群众对司法不尊重,把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通过非司法程序解决冲突的途径上,甚至于把纯粹的法律问题也通过非司法途径来解决,上访、闹事成了必然。一些人信奉“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恶不信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采取上洋访、拦截领导车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等方式违法上访,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为此,必须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充分认识任何组织、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国家行为和公民行为都要遵从法律、依法办事,如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牢记人民是真正的主人,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并且属于人民,带头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实现从行政强制到民主法治理念的转变,摆脱依靠行政强制的路径依赖,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和公平正义观念,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通过民主法治来妥善协调人民职工群众内部的利益关系、化解干群关系矛盾,最大程度地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增强守法意识,强化“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法治观念,充分认识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守法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公民的福祉,也是维权的有力保证。没有任何权利是绝对的,维权是权利的使用,但维权必须依法进行,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权利意识”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权利如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学法遵法守法用法,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履行法律义务,以合法合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在工作方式上,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法治方式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法不严则无治”,“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法规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法规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皇权至上,权大于法,人治大于法治,缺乏法治传统文化熏陶和制度保障,再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些领导干部仍热衷于计划经济那套行政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有的甚至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制度和组织之上,崇尚个人专断、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方式,否定法治原则、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程序。为此,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变化,研究和把握职工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大依法开展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机制,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开展职工群众工作,依法按章程办事,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劳动关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职权的能力,不断提升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把职工群众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把职工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切实解决好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增强职工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借用外力,整合资源,善于借助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志愿者、公职律师等各界力量,积极推动《劳动法》等劳动法律法规赋予职工群众的权利落到实处。要加大工会劳动法律法规监督力度,积极配合人大开展劳动执法检查,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强化行政监察,监督企业自觉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依法用工规范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另外,“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司法权威与司法腐败,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司法不公是司法腐败之源。要树立司法权威,确保司法不受行政的支配和干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统一行使司法权,其它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司法机关的权威地位提供制度性的尊重和维护,营造独立的司法环境,建立权威的司法体制。要精心打造一支值得职工群众信赖、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强化司法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和自律意识,牢固树立司法公正意识和办案质量第一观念,惩恶扬善,匡正压邪,确保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审结案件,最大限度杜绝错判案件的发生,筑牢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要加大惩处贪赃枉法者的力度,及时惩办和清除司法队伍中的害群之马。要充分发挥司法作为解决矛盾纠纷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重建司法终结涉诉涉法矛盾纠纷的良性循环机制,坚决纠正“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等现象,以法治方式解决职工群众工作中一些复杂棘手问题,确保权益损害能得到及时公正的救济,使司法途径成为职工群众主动自觉而理性的选择。
在工作机制上,要加强源头参与,增强法制基础
《劳动法》等一些劳动法律法规经过近20年的实施,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用工市场化和劳动关系法治化对劳动法律法规的配套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法律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贯彻落实,陷入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名义上有法可依,实质上无法可行的困境,迫切需要加快配套立法进程,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力。为此,必须加大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力度,积极代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推动尽快启动《劳动法》修订工作,让其真正成为规范劳动关系领域一般关系的母法,对《劳动全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增强其操作性和执行力。还要重点推动制定企业工资支付、劳动监察、工资集体协商、企业民主管理等方面相应配套法律。比如,要从法律层面明确规定所有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实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主动积极参与就业、分配、社保、安全卫生、住房、教育等政策的制定。推动制定符合国情的社会责任标准,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参与各项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充分反映职工群众的诉求和呼声。要推动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职工参与度,推动建立健全职工建议征集制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落实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要推动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动作、职工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
在干部素质上,要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
对于广大工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法律不仅是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依据和“尚方宝剑”,也是他们“为官从政”、尽职履责的安全绳和保护伞。各级工会干部必须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时刻保持头脑中有法治这根弦、行为上有法律这个度,坚持依法行使权力,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决不行使法律未赋予的权力,决不干预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决不懈怠法律所要求的责任,为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掌握好法律武器。
各级工会干部必须带头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努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提高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的能力。
一是要着力提高依法建会的能力。加强对《劳动法》《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学习研究,全面掌握其要义精髓,依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重点加强对两新组织、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的工会组建工作,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是要着力提高依法管会的能力。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工会、办好工会为职工,尊重职工和会员主体地位,下移工作重心,加强分类指导,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激发基层活力;做好工会经费审查审计监督工作,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深化工会资产监管,依法促进工会资产发展,不断壮大服务职工的实力,使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组织是最可信任的“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
三是要着力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针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卫生、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力度,推动劳动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主动与立法机关建立工作联系制度,组织职工就重大法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向立法机关反映职工诉求和工会主张,努力从立法源头上保障职工利益,提高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善于用辩证思维和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服务教育群众,协调利益冲突,化解利益矛盾,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职工享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四是要着力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切实履行法律和工会章程赋予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群众各项合法权益,突出维护职工群众的劳动经济权益,更加注重维护职工的就业权利,促进更多职工实现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进而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要牢记党的重托、不忘工会职责,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走出高楼大院,摆脱文山会海,破除衙门作风,破除机关化、行政化倾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听真话、明真相、掌实情,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形成正确判断,在矛盾的初始阶段及时将其协调化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Ⅷ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法治是国家机关有效管理与优质服务、社会组织有序管理与优化服务、社区有效自治与优良服务的基本依托。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根本要求,关系到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实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管理
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在这里我也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做“学法、懂法、守法”的表率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而前提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好学法、懂法、守
法、用法的表率。这样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二、要切实加强依法行政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党对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一贯高度重视。十年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2010年底,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为我国法治建设树起了新的丰碑。我们要用法治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服务大平
台,以最大限度地用法律来保证民生政策的落实和持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要真抓实干
同志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我们要避免说空话,说大话,否则就会像赵括一样,只能是纸上谈兵,最终兵败而亡,误己误国。我们抓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做到说实话、做实事。在法律的框架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在创新社会管理上真抓实干,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亲情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我们相信,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熟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显示出无比旺盛的活力和无限美好的未来

热点内容
2018年学生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3 07:48:00 浏览:200
劳动法在私企 发布:2025-01-13 07:41:46 浏览:9
什么道德问题 发布:2025-01-13 07:29:46 浏览:392
法律硕士非法学两年制 发布:2025-01-13 07:26:04 浏览:290
律师杨军 发布:2025-01-13 07:16:54 浏览:149
法治实残 发布:2025-01-13 07:15:18 浏览:311
民法素材 发布:2025-01-13 06:38:02 浏览:162
罗马法对民法的影响 发布:2025-01-13 06:25:34 浏览:567
增资经办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3 05:29:32 浏览:666
法律硕士辅导班招生 发布:2025-01-13 04:50:05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