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甲本
A. 帛书道德经为何不避讳恒字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抄汉墓的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在其中的三号墓中同时发现了两本《老子》的帛书。根据推测,这两本帛书《老子》,其中的甲本抄写时间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的抄写时间也在汉文帝登基之前,距今两千多年,之所以能确定抄写年代,主要的证据就是邦和桓的避讳,帛书《老子》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恒”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国”,而“恒”则保持了原貌,这也是历史学家推测其抄写年代的重要依据;
B. 求《帛书甲本道德经》
度娘搜搜上找
老子《道德经》甲本原文释义-珍藏版
C. 到底是《道德经》还《德道经》
帛书甲本《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称为《道德经》。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谈点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存在是先验的,不以个体认知的程度而转移。道就好比道路,本来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没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于自己本来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个体对道的感知、理解、体验、探索的过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个体独特体验的结果。不同的生命个体因为生存环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差异,导致不同个体对道的理解不一样。
如黄河之水东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区却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现象。不同人对黄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异性。尽管黄河总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认知所得却可以不同。这里面的差异只说明不同个体对道认知的境界和层次。每个个体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过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经验的继承,也需要生命个体自己去实践、体验、思考、探索。如果不继承前人已知的道(经验),凡事都要亲历。那么因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够在低层次上对道进行探索和体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大体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纸堆、做书虫,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这样的道不过纸上谈兵尔。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求道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道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生命个体的不断探索而逐渐显现。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个体是否得道而转移.例如每个细胞中都有DNA.其上有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密码.这个事实和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这个遗传规律(道)并不因为人类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过程,不同个体对道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一种道,被个体认知越多,这种道的实践影响就越大,德对道的发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这条路,这条路就从崎岖小路变成了康庄大道。
越是高层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对论,到现在都还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但是这个道总是存在的。
以上讨论了道与德的定义,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关系,谈点看法。
在上古,没有文字、没有语言。前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很难传给后代.每一个个体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认识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为和模仿、印随、条件反射等后天行为.因此,对道的理解和现在的动物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是先德然后道.是标准的《德道经》时代.
人类在有了语言和文字以后,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前人求道的结果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向后人传递.特别是在掌握了独特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后,人类求道的能力大为提高。德也达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这个时代的人类求道就有了两种方式.继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实践再总结---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类虽然有一定道的积累,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毕竟很肤浅,老子说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强调德道是对的.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验道。也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因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别强调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于道,德前而道后.是为《德道经》。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由夏商到战国,中国的文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道.于是就有人提倡绝圣弃智,把一些科学的探索和精美的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只是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现实斗争的需要,这种思想表现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统的时代,特别是独尊儒术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百姓的探索精神进行阉割和打压,只要能够让百姓听话,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对已知的真理都要掩盖,更不主张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包括对老子<德道经>的篡改,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
把<德道经>改为<道德经>有这样一些危害.
《德道经》强调以德为主.作为个体的人更多的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悟、验证、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开放的、无限、发展、持续的规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和真理的无穷,是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经》更多强调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于是道变成了有限、僵化、静止的规律。以此指导的人生强调对前人的道僵化的继承,墨守成规。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主张对前人的批判和发展。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道与德的关系,可以有先德后道、先道后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种方式,在屈折反复中发展和提高。
《德道经》或者是《道德经》的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让进取、发展、开放、持续的《德道经》恢复其本来面目吧!
D. 帛书《老子》甲本译文一和二是怎么来的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下)
道 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九三】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九四】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九五】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随),恒也。是以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九六】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不上贤,[使【九七】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圣)人之[治也,虚【九八】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九九】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渊)呵始(似)万物之宗。锉(挫)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一〇〇】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圣)人不仁,以百省(姓)[为刍]【一〇一】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虚而不淈(屈),踵(动)而俞(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於中。浴(谷)神[不]【一〇二】死,是胃(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一〇三】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一〇四】舆(与)?故能成其私。上善治(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争),居众之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一〇五】心善潚(渊),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动)善时。夫唯不静(争),故无尤。㨁(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一〇六】而]□之□,□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䮦(骄),自遗咎也。功述(遂)身芮(退),天[之【一〇七】道也。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涤)除玄蓝(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一〇八】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一〇九】谓玄]德。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一一〇】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使人目明〈盲〉,驰骋田腊(猎)使人[心发狂。]【一一一】难得之𧷴(货)使人之行方(妨),五味使人之口𠷹(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一一二】故去罢(彼)耳〈取〉此。龙(宠)辱若惊,贵大梡(患)若身。苛(何)胃(谓)龙(宠)辱若惊?龙(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一一三】若惊,是胃(谓)龙(宠)辱若惊。何胃(谓)贵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一一四】有何梡(患)?故贵为身於为天下,若可以𨒙(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可〉以寄天下。视之而弗【一一五】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致)计(诘),故𡇯[而为一。]【一一六】一者,其上不𠈅,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於无物。是胃(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一一七】恍。随而不见其後,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谓)[道纪。古之【一一八】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识)。夫唯不可志(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一一九】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淩(淩)泽(释),□呵其若楃(朴),湷[呵其若浊,𣼥呵【一二〇】其]若浴(谷)。浊而情(静)之,余(徐)清。女〈安〉以重(动)之,余(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一二一】成。至虚极也,守情(静)表也。万物旁(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於其[根,曰静。]【一二二】情(静),是胃(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妄),㠵(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一二三】沕(没)身不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案(安)有不信。[犹呵]【一二四】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姓)胃(谓)我自然。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智)快(慧)出,案有大【一二五】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孝)兹(慈)。邦家𨴽(昏)乱,案有贞臣。绝声(圣)弃知(智),民利百负(倍)。绝仁弃义,民【一二六】复畜(孝)兹(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一二七】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一二八】[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巸(熙)巸(熙),若乡(飨)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兆),若[婴儿未【一二九】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馀,我独遗。我禺(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俗)[人昭昭,我独【一三〇】若]𦟲(昏)呵。鬻(俗)人蔡(察)蔡(察),我独𨴽(闷)𨴽(闷)呵。忽呵其若[海,]望(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一三一】以悝(俚)。吾欲独异於人,而贵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恍)唯忽。[忽呵恍]【一三二】呵,中有象呵。望(恍)呵忽呵,中有物呵。𣾧(幽)呵呜(冥)呵,中有请(精)吔〈呵〉。其请(精)甚真,其中[有信。]【一三三】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𠇑(父)。吾何以知众𠇑(父)之然?以此,炊者不立,自视(示)不章,[自]【一三四】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𥺌(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一三五】居。曲则全,枉则定(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一三六】视(示)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一三七】[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哉),诚金(全)归之。希言自然。飘风不冬(终)朝,暴雨不冬(终)日。孰为此?天地,【一三八】[而弗能久,又况]於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於道,德(得)者同於德(得),者〈失〉者同於失。同德(得)【一三九】[者],道亦德(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寂)呵缪(寥)呵,独立[而不改,]【一四〇】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远,远曰反。道大,]【一四一】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一四二】为巠(轻)根,清(静)为趮(躁)君。是以君子众(终)日行,不离其甾(辎)重,唯(虽)有环官,燕处[则昭]【一四三】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轻)於天下?巠(轻)则失本,趮(躁)则失君。善行者无勶(辙)迹,[善]【一四四】言者无瑕适(谪),善数者不以檮(筹)𥮥(策)。善闭者无(关)籥(𨷲)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𦄿]【一四五】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圣)人恒善㤹(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谓)𢘽明。故善[人,善人]【一四六】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资),唯(虽)知(智)乎大眯(迷)。是胃(谓)眇(妙)要。知其雄,守【一四七】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鸡〈离〉;恒〈德〉不鸡〈离〉,复归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为天下[浴(谷),]恒德乃【一四八】[足];德乃[足,复归於朴。]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忒);德不貣(忒),复归於无极。楃(朴)散[则【一四九】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一五〇】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热)或[吹,或强或挫,]【一五一】或坏(培)或撱(堕)。是以声(圣)人去甚,去大,去楮(奢)。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於]天下。[其事好还,师之]【一五二】所居,楚朸(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䮦(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一五三】果而毋得已居,是胃(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胃(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夫兵者,不祥之器[也。]【一五四】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一五五】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一五六】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一五七】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哀)立(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恒无名,楃(朴)唯(虽)【一五八】[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谷〈合〉,以俞甘洛(露)。民莫之【一五九】[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犹【一六〇】小]浴(谷)之与江海也。知人者,知(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一六一】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一六二】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弗]【一六三】为主,可名於大。是[以]声(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执大象,[天下]【一六四】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一六五】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将欲拾(翕)之,必古(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一六六】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古(固)予之,是胃(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一六七】脱於潚(渊),邦利器不可以视(示)人。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𢡺(化)。𢡺(化)而欲【一六八】[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楃(朴)。[镇之以]无名之楃(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静),天地将自正。【一六九】
E.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哪些帛书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10多种帛书,共20余万字,黑墨书写,字体为小篆和隶专书,是公元前2世纪或更属早时期的作品。
这些帛书包括《老子》抄本两部,《老子甲本》为汉高祖时的抄本,《老子乙本》为汉惠帝时的抄本。每部分上下篇,次序恰与传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老子》又名《道德经》;而新发现的帛书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另有《战国策》一部,约1.2万字,大部分内容是今本没有涉及的。还有《周易》,也比今本多4000多字,而且六十四卦与今本不同。帛书中有整部佚书,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28篇,是记载战国时期苏秦、苏代等人的言行,约1.1万字,大都不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为校证有关苏秦史料,提供了大量新的历史资料。
有关科学方面的《五星占》,用整幅丝帛抄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它反映汉代天文学已达到的水平。
F. 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为什么会有甲本和乙本的区别呢++、、
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分两个抄本,主要区别是抄写年代的不同:
1、甲本的专文字属介於篆隶之间,文字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 邦"字讳,其抄写年代,应当是早於高祖在位时期,因此推断可能是在秦汉之际;
2、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字讳,但是仍然使用"盈"和"恒"两字,因此推断其抄写年代可能是在文景之前。
其中,帛书老子"甲本"是历史上最好的版本,脱漏较少,内容完整,包括其後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发现的"简本老子"也无法比拟。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
G. 在哪里能买到帛书甲本《道德经》
中华书局的《帛书老子校注》,里含甲乙本道德经,连同历代学家的解释,和甲乙本与通行本的对比,注解非常不错。
H. 是谁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经
谁都可以篡改,不过是一本书罢了,引领入门即可,如果觉得能力够,时间充足,我现在也可以改编一部道德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