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发布时间: 2020-12-30 12:27:59

㈠ 老子的道法自然应如何理解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确实含回义又是如何答呢?答案很简单,“自然”二字,从中国文字学的组合来解释,便要分开来讲,“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供您参考

㈡ 老子德经第四十一,四十二章翻译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有志之人听到“道”后,必定立即勤奋地去实行;普通之人听到“道”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粗俗之人听到“道”后,哈哈大笑以为这是奇谈怪论。殊知如果他们不笑,那才算不上是真正的“道”。
所以,《建信》上有这些话:真正明白了‘道’的人,反而显不出精明的样。真正有所进展时,反而会觉得是在后退。看似平坦的大道,说不定崎岖难行。真正有德行的人,却谦虚得有如空谷。太洁白的东西,反而最易染上污点。最完善的“德”反而似乎有不足之处。刚健的“德”行反而了似怠慢的样子。纯真的“德”质朴得有如假的。大得没有边的东西反而找不到棱角,最大的物器总在最后制成。最大的天籁之音反而就象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成为“无形”。“道”秘寄于万物之中,所以无法为它取名。
正因为它是“道”,它才善于帮助万物而无所不成。

大意:
本章阐述道这一完美之物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含藏幽隐而不外露。只有“上士”才能体悟道的效用,绝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产生了太极,使万物得到统一。统一的事物会分裂为对立的阴阳二所,有阳的交合又产生新的第三者,新的第三者又会发生变化,于是就有了天下的万物。天地万物无不包含着阴和阳这两个方面,是看不见的精气把它们调合。
人们最厌恶的,是孤独寡德和凶恶不善的人,可是君王却用它称呼自己以示卑下。所以对待世间事物,有时贬低它,反而能够抬高它,有时抬高它,反而伤害了它。这道理是前人教给我的,我也拿来教人。自逞强暴的人将得不到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之主,如同人之父亲教子一样牢记。

大意:
在本章的第一部分,老子讲述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即到创造万物的过程。第二部分阐述事物的好坏,损益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得道者能自觉遵循这一规律,就像王公自称“孤”、“寡”一样,就像强暴的人却不得好死一样。

㈢ 求助一篇关于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文章 要求结合管理学原理和实际、不少于2000字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鹅的步伐,猩猩的醉舞由
第二十二章开始,接连到二十五章为止,反复地申明,道体自然,切莫乱加造作,因此,当起用因应在万事万物时,亦须效法天地自然的规律,“曲全”而成事。本章衔接上两章内涵,再提出反证,作为正面的告诫。因此开始便由“企者不立”讲起。什么叫“企者不立”呢?且看我们现在有许多公司,取名叫企业公司。什么叫“企”呢?把脚尖踢起来,不断向前开展叫“企”。这样跟起脚尖来,能站多久呢?其实,是难以长久立足的,练过功夫的人,也不过站一短暂的时间。平常时,人们很少要那么跟起脚来站立,也许是个矮子,为了与人比高,才这样做,或者,偶然远望,才那么踢起脚来。但是,到底是站不久的。这便是“企者不立”的道理。“跨者不行”是说跨开大步在走路,只能暂时偶然的动作,却不能永久如此。如果你要故意跨大自己的步伐去行远路,那是自取颠沛之道,不信,且试跨大步走一二十里路看看。大步走,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因此,老子用这两个人生行动的现象来说明有些人的好高骛远,便是自犯最大的错误。“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骛远。如果把最浅近的、基础的都没有做好,偏要向高远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愿自毁。由这两个原则的说明,就可明白“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四不的道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这些根本病态。举一个现在社会上常见的例子,当我们经常到一家名餐厅宴会,这家会做菜的名厨师,在我们吃饭当中,出来打一照面,招呼贵宾的时候,我们就要向他恭维几句,或者敬他一杯酒,表示他做的菜真是高明,不然,他就很扫兴,“喀然若丧其耦”了!如果说,你的菜做得天下第一好,那么,虽然他这时还挂着一脸的油烟,累得要死,可是心里的滋味,却舒服得很,这是一般的常理。所以,老子在这里再三说明,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但从道理法则上讲,这些心理的行为,却是“余食赘行”。“余食”是多余吃的。等于一个人饭已吃饱了,再吞一口都吞不下去,但还要再吃一个大面包,这一下非得胃病不可,甚至还要去看医生,或者是要开刀呢!赘,就是瘤子,等于甲状腺肿大,脖子就会长粗了。我们正常的身体,在任何部位,长出一个瘤子,那当然是多余的。像我们合掌的时候,五指就够用了,有的人长出六个指头,这就是“赘指”。多一个指头就麻烦,手套还要另做。“物或恶之”,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然的定形,变体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过分地长出来一个多余的附件,不但自己增加负担,而且令人讨厌。何况一个平常的人呢!假使你这个人已经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又何必一定要别人加说一句你太高明。你是不是高明,别人慢慢自会看清楚的。假如自己天天喊我很高明,除了做广告以外,那还有什么用呢?所以有道之士,自处绝不如此,绝对没有这种心理行为,才算合于道行。投鞭断流的苻坚但是,所谓“有道者不处”的“有道者”,难道是专指“入山唯恐不深,避世唯恐不远”的山林修道之士吗?当然不是如此,综合老子所谓的“道”,既不如佛家一样的绝对出世的,也不是如儒家一样的必然入世的,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的。换言之,有体有用,道体在形而上的自然,道用却在万物万事,平常日用之间。因此,他的道,也正如孔子的门人曾参所着《大学》一书中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不能离开此道。因此,老子前后所说的知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在体而言,有同于佛说的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用而言,又同于孔子所说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恰如其分。所以,它不但只限于个人自我的修养,仅是修道者的道德指标,同时,也是所谓帝王学——领导哲学最重要的信守,最基本的修养。我们现在随便举出古今历史上两个事例,说明凡是要立大功、建大业的人,只要一犯此四个原则,绝对没有不彻底失败的。第一个例子,就是东晋时期,史称五胡十六国乱华的时代,秦王行坚的故事。苻坚就其君——姚生,自立为王,正当东晋穆帝——司马触升平元年(公元三五七年),他起用了那个在野的名士、平时们虱而谈天下事的王猛为政,不过十三四年之间,北灭燕云,南胁东晋,大有不可一世的气势。在过不了几年,王猛得病将死(王猛当政也只十六七年),苻坚不但为他百计祈祷,并且还亲自到病榻访问后事。王猛对他说:“善作者不必善成(成功不必在我之意),善始者不必善终(也就是《易经》坤卦无成有终的意思)。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又说:“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告诉他,切莫轻易南下用兵图谋东晋)。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大患,宜渐除之,以安社稷。”王猛一死,苻坚三次亲临哭丧。而且对他的儿子(太子)苻宏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我景略(王猛字)之速也。”过不了七八年,苻坚一反常态,不顾王猛的遗嘱,便欲将百万之众,南下攻击东晋。当他聚集高级臣僚开军事会议时,左仆射(相当辅相的权位)权翼持不同的意见说:“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未可图也。”太子左卫率(相当于侍卫长官,警备总司令)石越曰:“今岁镇(天文星象的岁月,镇星)守斗(自南斗十二度数起,到须女星的七度,属星纪,正在吴越分野之处)。福德在吴(古代抽象天文学,认为太岁所在,其国有福),代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苻坚却坚持自己的意见说:“天道幽远,未易可知,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这便是苻坚的最大自伐、自矜之处。会议席上,文官武将,各人就利害关系,正反面的意见都有,始终无法决议。苻坚便说:“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当时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一个人,如王猛一样,教他先求修明内政,建立最高的文化政治以巩固基础的建议了!散会以后,将坚特别留下亲王的阳平公——苻融商量,苻融说:“今伐晋有三难,于道不)顺,晋国无衅。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苻坚听了他的意见,便正色地说:“汝亦如此,吾复何望”。苻融听到他的坚持自见与自是,愈觉不对劲,便哭着说:“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鲜卑、羌揭,布满哉甸。太子独与弱卒,留守京师。臣惧变生肘腋,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尝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苻坚仍然不听他的意见。等到回到后宫,他最宠爱的妃子张夫人,也苦苦来劝谏他匆出兵侵略东晋。行坚便说:“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换言之,军事的事,不是你们女性所应该参与意见的。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苻铣也来劝谏。苻坚便训斥他说:“天下大事,孺子安知。”换言之,你这个小孩子,哪里懂得天下国家的大事。大家没有办法阻止行坚的主观成见,便来找他最相信的和尚道安法师,请他设法劝阻。道安婉转劝说,也不成功。弄得太子苻宏没有办法,只好再拿天象来劝谏说:“今岁在吴分。又晋君无罪。若大举不捷,恐威名外挫,财力内竭耳!”苻坚还是不听,转对儿子说:“昔吾灭燕,亦犯岁而捷。秦灭六国,岂皆暴虐乎?”这样一来,只有一个人在冷眼旁观,待时而动,乘机而起的燕人慕容垂,独对苻坚说:“陛下断自圣心足矣!晋武(晋武帝司马炎)平吴,所仗者张杜二三巨而已。若从众言,岂有混一之功乎?”这一下,正好投合苻坚的心意,因此,便大喜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谁知不到一个月之后,秦王苻坚,自统六十余万骑兵南下,一战而败于测水,比起曹操的兵败赤壁,还要悲惨。慕容垂不但不能与他共天下,正好趁机讨好,溜回河北,不但复兴后燕,而且还是促成行坚迅速败亡最有力的敌人。我们读历史,看到历史上以往的经验,便可了解古人所推崇的古圣先贤的名言学理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可贵。譬如行坚的暴起暴亡,抵触老子所说的四不戒条,无一不犯,哪有不败之理。将坚虽有豪语,所谓“投鞭足以断流”。其实,正是他投鞭以断众见之流,因此而铸成大错、特错。所以老子说“故有道者不处”,正是为此再三郑重其言也。山泉绕屋知深浅第二个例子,也是现代史上众所周知的国民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推位让国”,由袁世凯来当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结果,他却走火入魔,硬要作皇帝,改元“洪宪”。一年还不到,袁大头就身败名裂,寿终正寝,所留下的,只有一笔千秋罪过的笑料而已。袁世凯个人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他的为人处事,素来便犯老子的四不——一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原不足道。《红楼梦》上有两句话,大可用作他一生的总评:“负父母养育之恩,违师友规训之德。”袁的两个儿子,大的克定,既拐脚,又志在做太子,继皇位,怂恿最力。老二克文,却是文采风流,名士气息,当时的人,都比袁世凯是曹操,老二袁克文是曹植。我非常欣赏他反对其父老袁当皇帝的两首诗,诗好,又深明事理,而且充满老庄之学的情操。想不到民国初年,还有像袁克文这样的诗才文笔,颇不容易。袁克文是前辈许地山先生的学生,就因为他反对父亲当皇帝,作了两首极其合乎老子四不戒条的诗,据说惹得者袁大骂许地山一帮人,教坏了儿子,因此,把老二软禁起来。我们现在且来谈谈袁克文的两首诗的好处。乍着吴棉强自胜,古台荒槛一凭陵。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灵室转明灯。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起首两句便好,“乍着吴棉强自胜,古台荒槛一凭陵”。吴棉,是指用南方苏杭一带的丝棉所做的秋装。强自胜,是指在秋凉的天气中,穿上南方丝棉做外衣,刚刚觉得身上暖和一点,勉强可说好多了!这是譬喻他父亲袁世凯靠南方革命成功的力量,刚刚有点得意之秋的景况,因此他们住进了北京皇城。但是,由元、明、清三代所经营建筑成功的北京皇宫,景物依稀,人事全非,那些历代的帝王又到哪里去了!所以到此登临览胜,便有占台荒槛之叹。看了这些历史的陈迹,人又何必把浮世的虚荣看得那么重要!“‘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华池太液,是道家所说的神仙境界中的清凉池水。修炼家们,又别名它为华池神水,服之可以祛病延年,长生不老。袁克文却用它来比一个人的清静心脑中,忽然动了贪心不足的大妄想,犹如华池神水,鼎沸扬波,使平静的心田永不安稳了。跟着便说一个人如动心不正,歪念头一起,便如云腾雾暗,蒙住了灵智而不自知。一旦着了魔,就会梦想颠倒,心比天高,妄求飞升上界而登仙了。“偶向远林闻怨笛,独临灵室转明灯。”这是指当时时局的实际实景,他的父兄一心只想当皇帝,哪里知道外界的舆论纷纷,众怨沸腾。但诗人的笔法,往往是“属词比事”,寄托深远,显见诗词文学含蓄的妙处,所以只当自己还正在古台荒槛的园中,登临凭吊之际,耳中听到远处的怨笛哀鸣,不胜凄凉难受。因此回到自己的室内,转动一盏明灯,排遣烦恼。明室、灵灯,是道佛两家有时用来譬喻心室中一点灵明不昧的良知。但他在这句上用字之妙,就妙在一个转字。“转明灯”,是希望他父兄的觉悟,要想平息众怨,不如从自己内心中真正的反省,“闲邪存正”。“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最后变化引用苏东坡的名句:“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劝他父亲要知足常乐,切莫想当皇帝。袁世凯看了儿子的诗,赫然震怒,立刻把他软禁起来,也就是这两句使他看了最头痛,最不能忍受的。另一首:小院西风向晚晴,嚣嚣恩怨未分明。南回孤雁掩寒月,东去骄风动九城。驹隙去留争一瞬,蛋声吹梦欲三更。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这起首两句,“小院西风向晚晴,嚣嚣恩怨未分明。”全神贯注,在当时民国成立之初,袁世凯虽然当了第一任大总统,但是各方议论纷纷,并没有天下归心。所以便有“嚣嚣恩怨未分明”的直说。所谓向晚晴,是暗示他父亲年纪已经老大,辛苦一生,到晚年才有此成就,应当珍惜,再也不可随便乱来。“南回孤雁掩寒月,东去骄风动九城。”南回孤雁,是譬喻南方的国民党的影响力量,虽然并不当政,但正义所在,奋斗孤飞,也足以遮掩寒月的光明。东去骄风,是指当时日本人的骄横霸道,包藏祸心,应当特别注意。“驹隙去留争一瞬,安声吹梦欲三更。”古人说,人生百岁,也不过是白驹过隙,转眼之间而已。隙,是指门缝的孔阀。白驹,是太阳光线投射过门窗空隙处的幻影,好比小马跑的那样快速。这是劝他父亲年纪大了,人生生命的短暂,与千秋功罪的定论,只争在一念之间,必须要作明智的抉择。留声吹梦,是秋虫促织的鸣声。欲三更,是形容人老了,好比夜已深,“好梦由来最易醒”,到底还有多少时间能做清秋好梦呢?“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人要有自知之明,必须自知才德能力的深浅才好。但是,他的父兄的心志,却不是如此思想,因此,总使他念念在心,不能平息,不能心安。这是多么好的两首诗。所以引用它,也是为了说明历史的经验,证明老子四不的告诫,是多么的正确。袁克文的诗文才调,果然很美。但毕竟是世家出身的公子,民国初年以后,寄居上海,捧捧戏子,玩玩古董,所谓“民初四大公子”之一。无论学术思想,德业事功,都一无所成,一无可取之处。现在我们国诗论诗,不论其人。我常有这种经验,有的人,只可读其文,不必识其人。有的人,大可识其人,不必论其学。人才到底是难两全的。至于像我这种人,诗文学术,都一无可取之处。人,也未做好。只好以“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蒙童”勉强混混而已。

㈣ 《道德经》中第二十五章有一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解

简单说就是这大自然冥冥中有秩序存在。
人可以从有序的规律中学会很多东西。
是唯物主义的第一阶段,朴素唯物主义

㈤ 下面哪一句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版东西,没有清楚权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楼主以空白来形容道的存在,正是21章的精髓,楼主高人,高人啊!

㈥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老子《道德经》首章之尾句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形容“道”之深邃,为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之总门户。作者在此以虔诚轻叩之态,译注和研究《道德经》,尝试以入“道”境,“以观其妙”。编写和出版本书,旨在:弘扬老子思想,汲取先哲智慧,提高道德素养,利益人类社会。
《道德经》古往今来版本众多而各异。本书以西汉文帝时之《老子河上公章句》本为蓝本,同时参照战国时之竹简本、汉初时之帛书本以及三国时之王弼本等古本,并借鉴历代有关注家学者之成果,经过反复推敲而加以校定。本书按81章排列顺序,依据河上公本排出,帛书本与之不同者加以说明。对较为难懂的字、词均进行注释,其中,对有争议的字、词则参考历代名家之注释并予以注明。各句大意,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为帮助读者更易于把握,文中主旨对全章之主要意义作了概括总结。每一章最后附有札记,介绍了注家对河上公本之该章标题的见解和对该章的分析,以便读者拓展视野。
作者通过如上几个方面,既介绍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参以己意,不囿于成说,提出了不少新得新见,深入地讨论了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并且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帮助初学者能较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原义。所有这些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老子》,皆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㈦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与不美是对立互存的,善恶是彼此相生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都是自然中常见的矛盾,此话用朴素辩证的观点解释了世界上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反是矛盾的斗争性,成是矛盾的统一性。所以圣人应无为、无言任由天道作用于万物。天道是自然的,不会有情感的去为事物的成形作开始,事物成就了也不作为己有,对物有功却不自居,功成后也不把成就当做什么,正是如此,才能长久地运化万物。即圣人也应如此顺应道的作为。)
2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上层的德性本是自然、不拘泥形式的,正是如此才算得上真正的德。而稍次等次的德性是人为的、有所固滞的,因为有了人的主观限制使得此德有所遗损而算不上真正的德。完美的德行所体现的无为是自在、天然的而无所不为,是无限的。有所缺失的德虽也无为,但只是形式上的无为而内容上却缺失了德的完全本性,如此而有所作为,是有限的。道之下层是德,德之下层是仁,仁追下层是义,义之下层是礼。最上的仁接近道而无以为,但已不如道自然,上义已是只能有所为,上礼难以实施,那么统治者就强制地张开手臂把人们捆缚在一起。此句就是说道本是完整的、自然无为的,然后人心失去了道,就下降了层次,转而有了仁义,仁义不行而又有了礼节,礼节难施就强行硬制。礼是混乱的开始,仁是祸害的荼毒,只有自然的天道才是本体,道所展现的才是圣人应该去学习的。)
3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等的人听到了真理就默默的勤奋修习,中等的人则似乎有所感受而有所疑惑,下等的人则只会自大的嘲笑,这种人不笑就难以变得谦虚来认识真理。所以说真正的大道似乎有所愚昧晦暗,修习之路上的前进似乎也像在倒退等等都是用一对对立的对象来说明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辩证观点,同时也揭示了矛盾双方到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到“大”的水平)可以发生质变的道理。
4.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认为学习平常知识要日益积累学识,但是学道就要日益有所减损,所谓绝圣弃智,达到了遗忘到无所忘的境界,就能清净无为而事实上却无所不为的以一无而应万有之境界。那么像这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如果他的心胸做不到空若无物还在乎得失,那么就不足以把天下的操劳交给他。)
5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应好象煎烹小鱼。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么鬼也就不灵(不作祟兴灾)了;不是鬼不灵了,而是它起的作用不伤人了;不是它起的作用伤不了人,而是圣人也根本不想伤人。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自然的德性都回复到人民身上了。)
除最后一条网络直接复制的,其他都是个人的合理理解。。。。

㈧ 哪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德金》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原文:

《道德金》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 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㈨ 结合《老子》第一,二十五四十五章内容阐述下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的宇宙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道生万物的观点。版2、大道无形的观点。权3、宇宙循环的观点。4、有无相生的观点。
令人倍感惊异的是,
老子的宇宙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找到现代科学的依据,
或者说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暗合了2500
多年前老子的玄思,
我们似乎可以从《老子》隐晦的词句中找到尖端科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原型。
一、道生万物:
大爆炸理论的解释
二、大道无形:
暗物质、暗能量的探索
三、宇宙循环:
黑洞、白洞的思考
四、有无相生:
量子理论的难题

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50分)《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


范文一: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老子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与众不同,在于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在日常琐事当中发现本质规律。比如我们看到弯曲、低洼、破旧的东西,总是觉得这是些不完善、应该修补的东西,老子却看出恰恰是这些常人所不重视的、甚至鄙视的东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这些东西恰恰是它们对立面——所谓完善、美好东西的根源。这正是对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进一步阐释。从而说明正反两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里更深刻地指出反面的、阴性的、低下的东西能生成正面的、阳性的、高上的东西。同一个事物都具有正反、阴阳两方面的属性,其中反的一面能生成正的一面,阴的一面能生成阳的一面。这是老子崇阴思想的体现。老子曾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无中生有、下能生上的道理。这是从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出发的,老子认为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就是“无”、就是“柔弱”。人生的“无”表现在恬淡无为、质朴淳厚上。
“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真是治疗当代人的一剂良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这不就是对“少则得,多则惑”的最好解释吗?我们现代人做事情谁不是贪多,家里的家具要多,银行的存款要多,拥有的财富要多,企业的利润要多……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对人的诱惑也太多太多,在这些诱惑和机会面前,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选择,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恋于算命,结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现代中国相当多的企业在做品牌的时候也是贪多,总以为一个品牌包含的品类越多力量越强,比如某知名矿泉水品牌,一开始是做纯净水的,接着又做牛奶、食品,后来还做尿布、服装。现在一提它,人们根本搞不清楚它的产品是什么。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其实一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多反而越没有力量,越少反而越有力量。你看世界前一百位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是单一品牌,代表的品类往往就是一个,比如“可口可乐”“奔驰”“麦当劳”“诺基亚”,等等。你一听,马上就知道它的特征、功能。
所以老子要我们不要贪多。老子还告诫我们不要自我表现、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自以为是,这一点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不同,他们是有什么说什么,不讲究什么客气。现代好多年轻人学习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有的还要夸大其词,结果往往招来大家的反感。这种人的情商往往不高,所以难以在社会立足,难以成功。
好多人以为谦虚了、谦让了、不与人抗争了就是吃亏,殊不知“吃亏是福”,真的是福,因为这种人最容易被社会认同,最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欢,也会得到大家的帮助,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吗?
范文二(一组学生范文):
1、处下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故则新。”又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起金庸其文,有人号“东方不败”,然终一败涂地;有人名“独孤求败”,年四十持木剑仍行天下而莫之能敌,何也?处下使然。
处下是一种人生境界。
真正的强者,常常不在于立得多高,而在于甘心处下。处下并非鲁迅先生所痛恶的奴性,而是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对之深怀敬意,甘处下风。鲍叔牙以身下事管仲,世不多管仲而多鲍叔牙之能知人。处下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周文王待人轻以约,责己重而周。处下是一种能放得下架子的虚心态度,更是一种能看透功利的超然风神,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强者才敢于取处下姿态。处下,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处下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戴。
人们愿意跟从的领导者,不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霸王,而是谦逊深稳、礼贤下士的明君。项羽之见灭,不识人也。刘邦能俯身下问张良“为之奈何?”能对自称带兵多多宜善的韩信委以重任,所以能够称帝得天下。其同宗后代刘玄德亦深谙此道,三顾草庐,终得卧龙。人处高处,只有寒风吹彻,冰封万里;当处下时,深谷中可得幽园,可汇倾泻而下之山洪。下则势低,势低则利于凝聚。是故夫惟以身下之,方能得到各方帮助。文王吐哺,天下归心。处下,王道之始也。
处下不意味着低下。
欲跳,则需先下蹲;出拳,则必先收势。能曲者,方能伸也。姜子牙垂钓,非甘为一渔翁,待愿者上钩也。勾践卧薪尝胆,非甘为奴,待奋发之机遇也。所以处下是一种等待,非不欲争,乃不争眼前小利耳。处下是为了新一次的攀登,是一种静观其变的沉稳,是一种思前想后的谨慎。处下的人永远不是低下的人,他们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海一般的宽容、鹰一般的利眸、豹一般的耐心。
处下可谓一种无为,但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它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是得道多助的必需,是蓄势待发的准备。能处下,方能全,方能盈,方能新,方能为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鲲鹏。
只有处下,方能负重。
2、保持低姿态
“曲则全,枉则直”,坚硬的牙齿脱落了,柔软的舌头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遭遇到许多不公与挫折,学会保持低姿态吧!这不是对现实的屈服,而是退一步保全自己,养精蓄锐,期待下一次的爆发。保持低姿态,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保持低姿态,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经历数千年风吹雨打的兵马俑,那英姿勃发的勇士立在马上,令人望而生畏。但仔细一看,这些陶俑的棱角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有的陶俑甚至残缺不全。但有一种陶俑,却保存完好,他就是跪射俑。跪射俑虽单膝跪地,但身体挺直,始终高昂他的头颅。深究他保存完好的原因,原来和他的姿态密切相关。他单膝跪地,让重心降低,让身体深深扎根于大地;保持身体挺直,让重心在一条直线上,能顽强地抵抗震动;他高度较低,深掩在高大的陶俑之间,让他们去抵挡那高处来的撞击物。正因如此,跪射俑才会历经数千年,而始终保存完整的身体。
做人亦如此,降低重心,让我们更贴近大地,把根基扎稳;在危急时,弯下高傲的脊梁,让我们逃避灾难。但请记住,不论如何,请始终高昂你高尚的头颅,坚持你强烈的好胜心,这样你才不会被庸俗所同化,被怯懦消融你的好胜心。
保持低姿态,让我们成就另一番辉煌。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为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保持低姿态,于是便咏出了千古之绝唱,在文学史上成就了辉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为他不愿为大唐御用文人,在不适应官场生活的现实面前,他选择了低姿态,放逐自己重返青崖,于是才有了他宽阔慷慨的气度,洒脱不羁的个性,才会被后人反复叹咏。有时候,在挫折面前保持

热点内容
刑法典78 发布:2025-04-28 10:09:26 浏览:903
医生旅行途中救人相关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8 09:59:05 浏览:363
盱眙县人民法院法官 发布:2025-04-28 09:56:32 浏览:223
河北大学法律硕士读几年 发布:2025-04-28 09:38:08 浏览:307
对于主播的一些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8 09:37:58 浏览:166
玉女爬梯刑法 发布:2025-04-28 09:21:09 浏览:682
西藏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4-28 09:14:38 浏览:330
道德经卷二属于 发布:2025-04-28 09:14:28 浏览:518
西医道德规范 发布:2025-04-28 09:12:24 浏览:404
女职工权益法律知识培训 发布:2025-04-28 08:56:46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