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辩论
A. 怎样辩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1)道德与法律辩论扩展阅读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道德”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性“公共”活动,也就不成其为“道德”。 “道德”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 “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府、政党、行业、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体”而言的。
B. 辩论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我是支持道德更重要
法律只能约束一抄个人,因为袭人害怕被处罚所以不去做违法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会存着侥幸心理做一些违法的事情,所以法律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法律范围比道德小。有了道德,即使没有法律,人们也不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所以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C. 道德与法律辩论词,我方是道德更重要,需要对方无法反驳的观点,请给出辩论词!急需!!!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
经过激烈的争辩,
我发现无论是对方辩友还是我方辩友都怀着对高度的责任感,
而对方
辩友的观点也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行为的手段,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
可,但在对方义愤填膺的措辞中,我发现几点不妥之处:
第一点:对方辩友提出法律有强制性,权威性,高效性等优点。但是社会秩序的维护是一个
持久性状态,
强制权威的法律也许短期内有很好效果,
但是单纯地惩治容易产生反效果而且
法律存在他律性表面性,
又如何能维护社会长久秩序呢?而道德是向善的,
自律的,
其发挥
作用是内在的,自发的,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佳也是主要方式啊!
第二点:对方辩友强调,法律有统一性,客观性,标准清晰,有章可循,而道德标准不
清晰,
无章可循。对于这一点我方表示非常遗憾啊。首先,社会中长期发展存在的道德怎么
会是模糊的呢,
天朝中国和谐向荣的景象不就是人民清晰明了的道德观的体现吗?要说有章
可循,
“八荣八耻”
“尊老爱幼”这些不就是我们心中善恶的标准吗。其次呢,法律执行的
妥协性和失误后的不可挽救行对社会秩序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而道德是循序渐进的。
法律是
死的条条框框,
道德是活的规范领域,
对方辩友是希望生活在硬生生的牢笼之中呢,
还是更
自由公正的规范领域之中呢?
第三点:对方辩友还很巧地结合实际用现状说话,现状是要提倡法制社会,国家是依法
而存的。
对方辩友的结合现状我方感到很欣慰!
但是呢,
首先辩题中的靠法律和法制不是不
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
这样的偷换概念破坏了辩题的公正误导了观众和评委啊。
再者,
我们
也来谈谈现状:
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是需要一个全社会知法,
懂法,守法的基础,
还需
要一整套完整公正的法律体系和知法机关体系。
那么人民知法懂法守法,
执法者客观公正不
也正是道德的主导吗?没有道德这根主心骨,法律的强制辅助作用难以发挥啊!
而我方则认为,
道德能渗透社会方方面面,
更是法律的发挥作用的根本之所在,
因为道
德是立法,是执法,是守法的基础。第一,法律的制定受道德影响,体现道德的要求,如我
国宪法和婚姻法中规定
"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
的义务
"
,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尊老爱幼
"
其次,
道德也是执法和守法的基础,
法律的执行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执法
者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
而执法者素质的高低是由个人道德水平决定的,
守法者
的素质高低也决定了他会否好好守法的根据。
最后,
法律的发挥实质上有很大局限性,
部分私人生活不适合用法律。
我们
还是学习对方辩友结合现在来谈吧。
从大事件来说,
救人先要钱的发生,
难道需
要一部法律要制裁他们,
要求偿命吗?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是从道德角度其违背
了社会道德观念,
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和控诉,
这样的精神教育和感化才是
治本治根的啊。
我是花心的人,
做过脚踏两条船的错事,
导致了我方二辩现在的
怨妇可怜模样。我知道我应该专一一点的。但是如果用法律来制裁我表示愤怒。
爱情是自己的事,法律来强制未免太荒唐了!再从小事着眼,上课睡觉,无聊偷
拿公共应急箱里的药品,
这些明显违背道德的坏事自然需要道德来感化教育,
难
道还需要高高在上的法律来惩治?
因此,
法律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使用工具,
而道德才是维护
社会稳定的决定因子和主导力量,
当前的社会诚信问题,
老人碰瓷问题,
犯罪问
题破坏着社会的稳定,
而法律只能被动消极的,
事后进行修正,
而道德则是主动,
积极的,预见性的维护社会稳定。
一百年前德国的哥德斯堡住着一个叫康德的老人,
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
东西让他终身信仰,一个是身边的道德准则,另一个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因此,我方认为社会稳定主要靠道德。
D. 道德与法律辩论赛道德总结
道德是基于人性之上的成就…就是无形的去靠着良心…法律则是有形的依赖规定去保护社会…当良心变黑时法律就充当保彪去维权…公道不只是在人心更在法律的真实化…用法律维权比用道理约束更能引起社会的信任!
E. 思修的辩题:如何辩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详细点谢谢了!
一楼的大哥,人家是想证明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你写的是二者有什么不同,哪回有证明谁比谁重要了?答
要证明的话至少得从四方面说,考虑到是思想道德课的题,所以不好听的就不说了:
1、横:道德按孔子的说法可以归结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为“八端”,此外还有仁和侠,基本就涵盖了我国道德的全部了,而法律只讲到了孝、忠、信和廉,可以看出法律的范围要小的多。养小三儿、说大话、偷奸耍滑、做公共汽车不让座,这些法律可都管不了。
2、纵:道德涵盖了一个人从精神到行为的各个方面,而法律只规范人们的行为,还是那些必须的行为,所以法律的层次低。也就是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决无可能受到法律的责难,而反过来却不行。
3、古:马克思说国家的成立是法律存在的前提,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距今3000多年,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了多少年?300万年,没有法律的时候我们怎么过的?靠道德!所以没有法律行不行?没问题!没有道德呢?那就完了。
4、今:国家从什么时候教我们道德?小学一年级。什么时候教法律?大学一年级。我国有多少人上过大学?又有多少人上过小学?法律要是比道德重要的话为什么不反过来?
F. 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辩论
从理论上来说是法律重要,可是我们国家毕竟不是西方国家。我们学会计会学一些法律知识,据我所知,在我们国家法律不外乎人情。但美国(别鄙视我)不一样,从来不讲人情。就算全国人民反对,也要按照法律执行。以前就有一个例子,有一个男的,杀了他的孩子与老婆,但是警方无法找到证据,尽管知道是他杀,也只有把他放了,当时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许多人游街要求政府将其逮捕,可是政府还是放掉了他。因为没有证据。法律要求有证据才能将其判刑的。但我们国家,不一样~~~~~~~~~~所以。。。。。。。。。
G. 辩论赛:法律重于道德
我之前打这个辩题是打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道德还是靠法律。我打的是道德。个人感觉道德比较好打。我把我方的观点和对方的观点跟你说说吧。
道德:1.道德的广泛性。道德能够调整法律调整不到的社会关系。
2.道德对问题解决的根本性。法律倾向于通过外部力量来使问题得到解决,而道德则主要依赖于内心的信念来维系。这种内心的信念使人们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就能很好维系。这个地方是我们跟对方的交锋点。当时我们拼例子,但是要知道拼例子讲究后发制人,先举例子反而不利,对方可能给你一个反驳就得到裁判的赞赏。所以当时我们就在这个环节上拿了分(技术问题)
第三是什么我忘记了。
法律:1.法律具有强制力,能够打击违法犯罪,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
2.法律具有统一性,一个统一的标准能使全社会有一致的信仰,违法者被抨击,守法者被褒扬,而道德则没有统一的标准,道德不道德在于个人的主观臆断。这里也是对方和我们的交锋点,我们提出了八荣八耻、五讲四美等等作为反击,同时提出区际法律冲突冲击对方,法律同样不统一(我们聪明的四辩)。
3.法律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道德只是单一的自律。对方的说法让人感觉他们价值上比我们高,但是我们提出了道德的他律性,比如新闻媒体的作用等来反驳。
那场比赛我们赢了,因为我们擅长打煽情,像道德这样的感性词给了我们比较大的煽情空间,我们的四辩的结辩说到在座都起鸡皮疙瘩,但是总的感觉还是旗鼓相当。
都说时代的命题要有时代的色彩,如果是打法律建议楼主从时事出来,比较有说服力,比如周老虎、人肉搜索等等,都非常好发挥。很乐意跟你探讨,如有需要可在网络上发信息交流,希望可以帮到你。
H. 法律与道德在当今社会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赛
即使道德存在这样一些严重的问题,从道德本身的作用来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说下面六点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对那些无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对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觉的生存,人的根本特点是追求。所以社会应当提供给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会不能只有强制而没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没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没有理想。社会应是一个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觉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动社会;是一个富于自觉创造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只有法律强制的社会。法治是对人最起码的要求,德治才能实现人的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种追求性的、自觉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强制的被动性的人生。人是一种发展与提升,而不是一种限制与压抑;人应当追求最佳与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内。由此可见,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无益于人与社会的更大发展的。由于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绳索,而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会,可能更能显现法的作用,但是却会造成执法成本的增加,还可造成法的松驰。这因为,没有道德做为基础的法制,将会是问题丛生的法制。这因为,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可以互相制约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难佳,因为二者是相相辅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的层次。“以德治国”不但不会对“依法治国”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将更有利于“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加强。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础。缺少道德甚至违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为良法,虽然这样的缺少道德内涵的法律可以被称之为法制,却永远无法获得依法治国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来说,道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提性。没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没有根基的法治。这因为,道德先于法治,而且道德广于法治,因此道德重于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执行,再严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低下,那么不论有多么苛刻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秩序和管理问题。如果忽视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政呢?无德之人怎能执好法呢?道德不倡,执政与执法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德高望重,权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养才能获得正义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才能获得道德动机的确立。因此,立法和执法人员提高了执法守法的觉悟和境界,才能够自觉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方针。如果没有道德做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执法又有谁能放心呢?所以,“无德者不可能执好政”、“无德者不可能执好当”,应当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共识。
其六,道德不只是个人内在修养的自律,而必定会外化为社会行为,只有注重道德,社会更加地注重道德,执政与执法才会受到更多地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崇尚的制约。道德舆论也是一种社会权力(所谓“第四种权力”),也具有外在的强制力。为什么一些官员“不怕上告,就怕上报”呢,就是慑于舆论这一社会权力的道德压力。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没有不注重自己名声的,所以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权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强制威力的。
仅从上罗列的几点,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视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种严重的失误。这因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