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信
Ⅰ “老子”说的关于诚信的话有哪些呢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专德经》 第四十九章 :“属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Ⅱ 绐母亲一封信并汇报背《道德经》情况的作文
关于道德经的背诵汇报,个人认为可以从道德经诞生的背景,道德经是一部怎样专的典籍,道德经属这篇典籍的特点,道德经的重点等几个方面入手,介绍一下道德经,使您的母亲了解道德经的方面来写这封信。接下来就来说一说以上几个方面:
1.道德经的诞生背景,道德经是尹喜在函谷关截下老子,希望老子能对他的修行给予指点,并留下典籍指导后世的修行者。于是老子才留下了这五千言道德经。
2.道德经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修行需要注意的地方,和一些方法论。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尹喜这样的报道之士,所以研读道德经要有一定的修行基础和对道的理解。
3.道德经这篇典籍的写作特点是在第一章就把他的中心思想高度概括了,第一章体道,把道是什么有了一个概述,接下来就是分别论述。
4.道德经的重点就在于老子用道代替当时殷商时期的上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说明了道家唯物论的思想。
5.最后你可以谈一谈你背诵后的一些感想。
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写,再自己补充几点,应该很快就能完成这篇作文。
Ⅲ 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有哪些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2、信者吾信之。不回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答。——《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6、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一十七章
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Ⅳ 已有老子专家证明老子的道就是 圣经 的道,请问信道德经可以得救吗
牵强附会胡解老子
远志明以《老子》专家自居,自称研究《老子》与《圣经》的比较,从 中发现了老子的“道”就是上帝,“圣人”就是耶稣,云云。在《神州》中,他说: “倒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论证说:老子的道就是上帝。老子所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希腊、希伯来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黑格尔的确认为《老子》中的“夷希微”和“耶和华(Jehovah)”读音相近,也许就是神的名字。但是他在十九世纪初如此主张时,还不知道三点 事实:
第一,“耶和华”实际上并不是神的名字,是被基督徒叫错了。希伯来 文往往只写辅音,省去元音,在希伯来语圣经中,神的名字拉丁化后写做 YHVH。中世纪的神学家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时,不知道该如何念神的名字(犹太人不敢读出上帝的名字),错误地将它拼成了Jehovah,即耶和华。现代的圣经学者一致认为,正确的读法应是Yahveh(维),只剩了两个音节, 无法再跟“夷希微”三个音节相比了。
第二,《老子》中这三个字出现的次序未必就是“夷、希、微”。实际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中,这三个字出现的次序是“微、希、夷”。
第三,最关键的,是这种比较是以“夷希微”的现代汉语读音(黑格尔写做I-hi-wei)为基础的,但是汉语读音是变化的,古音与今音有很大的不同。根据语言学家王力的拟音,这三个字的古音如果用英文发音近似表示,“夷” 读做yiei,“希”读做hiei,“微”差别更大,为miuei,不论将这三个字如何排列,其读音都跟Yahveh或Jehovah相差很远。
如果不靠生搬硬套,《老子》是无论如何和《圣经》扯不上关系的。《老 子》的第一句就与《圣经》无法调和:
“道可道,非常道。”
这一句,历来被解释为:“说得出的道,不是永恒的道。”但是在基督徒 看来,上帝之道不仅是永恒的,而且是说得出来的,要到处宣扬的。为了硬把《老子》和《圣经》揉在一起,远志明把“常”解释成“通常”而不是“永恒”,别出心裁地将之翻译成“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见远志明著《老子与圣经》)。他显然不知道,在帛书《老子》中,这一句是写做“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按任继愈的说法,是后来为了避汉文帝的讳,才把“恒”字改写成了“常”。远志明对《老子》的解释,恰与老子原意大相径庭。
由此可见远志明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贬低中华文化,出卖华夏祖先,崇洋媚外地抬高,迎合洋文化,实乃中华民族的败类.洋奴!!!!!!!
Ⅳ 圣经上的东西都是放屁,还是改信道德经吧
对 老子所说的空虚混沌 创世的依据 就是上帝创造万物 的
Ⅵ 我是普通人信道教要读什么道教经典 最好就一本 光读 道德经 行么
道家内丹术:
《道家养生功》、女丹、《中国传统道家养生文化经典》(修订本)、《太上感应篇直讲》、
《道德经》、《伍柳天仙法脉》、www.niushengxian.com、《吕祖说三世因果经》、
修真图、修真内外火候全图、内经图、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新编张三丰先生丹道全书》、
《周易阐真》、《西游记》、《性命圭旨》、《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大丹直指》、
《黄庭经》
道家武术:
《武当绝技》、《杨式太极拳真传》、24式简化太极拳、三体式、
杨式88式太极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yMDE5MjA=.html、
太极推手、32式简化太极剑、杨式50式太极剑、武当剑、剑术对练
道家资料:
http://www2.fodian.net/old/other/taoism/index_Taoism.htm
人法地漏尽通揭秘:
http://wenku..com/view/053aa6966bec0975f465e27e.html
戒淫日期:
http://www.fomen123.com/doc/rili.html
Ⅶ 道教讲的就是《道德经》吗如果信道教就是信老子么
第一个问题 道德经是道教的理论基础 但不是全部 道教有数以万计的经文
第二个问题内 道教信仰的是道 也可以容理解为信老子 传说中 道有八十一化 老子是其中一化
补充说明
道教是集道家思想、哲学并融合了中医养生学和功法的一种宗教
也可以说道教是中医和气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道教对中医的影响不用多说,历史上的药王、医仙都是道教徒,道教的黄庭经更是所有学中医的人必修的。气功在道教被称为丹术,这个丹指的是内丹,不是那种形式化的在炉鼎里炼的丹。
既然提到了道德经最好还是读一读,至少也该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不要听别人说,因为道德经从来都没有统一的注释,鲁讯也说过中国人必读道德经。其实道德经在有注释的情况下还是很容易理解的,不象庄子那么唯心。
要选有注释的道德经最好先选一些学者的注释,第一次读不要选和尚或者佛教徒注释的版本,因为佛徒注释道德经不用说都知道他们想干什么,看这样的版本容易理解偏差,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本质上是不同的,他们的翻译倾向性不言而喻
Ⅷ 大家是否相信《道德经》终究有一天会被破解呢
读《道德经》的时间不长,也不是专心致志地读,所以对经文的理解不太深。但是,老子的智慧超过了人类的认知水平。特别是2500年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极低的时代。但事实证明,现在的科研成果早已在老子的书里有结论。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的科学界也有定论,直到现代最尖端的研究为止,很多领域的创始者都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正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威勒所说的那样,几代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是2500多年前老子作出的回答。因此,有人怀疑我来自更高的次元。
但是,有时我在想。那么老子到底说明什么问题?他不是为了治世开了处方吗?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不是都在为治世出主意吗?同时代的老子除了开处方外,还有别的意图吗?
老子的书中,说白了,说德了,说与天地万物有关,这不是一个大药方吗?老子还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做了具体清晰的诊断并提供了治疗方案,引导人们的法道自然,除了长寿之外,他真的有其他意图吗?
Ⅸ 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 :“信者内吾信之。不信容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Ⅹ 道德经中涉及诚信的部分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