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仁和道德

仁和道德

发布时间: 2023-04-07 14:59:29

❶ 仁和是什么意思

仁和的意思是:仁爱温和。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和”是社会学和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仁袜姿和造句

1、而在仁和春天国际花园小区,报名参加活动的业主聂先生获得了工作人员上门为其免费检测内墙漆的机会。

2、8月8日起,仁和春天百货人东店、光华店、棕北店开启大促销,多个国际一线大牌低至5折。

3、碧桂园物业管家已在板房门口恭迎媒体巧敏和客户参观,礼宾早已备好热茶,携伴而来的媒体同仁和业主们都对碧桂园物业告宽绝的细致赞叹不已。

❷ 儒家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是什么

儒家思想中仁和礼的关系是:仁最为重要,是核心思想。“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礼是道德规范中重要内容,是仁的有益补充表现形式。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雀耐茄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顷察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亩宏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❸ 传统的儒家道德观有哪些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

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3)仁和道德扩展阅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❹ 仁和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体系中分别有什么地位

仁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了孝。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孔子不仅提出了仁德的标准,更指出了养成仁德的途径和方法。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成为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当承认人之区别于其他的天地万物的类存在,承认人的人格,在这样的前提下,每个个体的人才能从而具备人化意识和行为,进而推己及人;

在人己关系中自觉地表现为爱护、同情、帮助等行为,相互友爱和团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孔子反复论述过立志于道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行己有耻、过勿惮改、周而不比、慎重交友等等。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实践,他总结出了一整套德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重视鼓励”、“循循善诱”等等,而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则是受教育者本人“内省”,这也是孔子摸索出的道德教育的重要规律。

所谓“内省”,就是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反思,严格要求,扬善改过,提高修养。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通过自觉的省察之后,见有贤于己者向他看齐,见不贤者也对照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君子人格,真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4)仁和道德扩展阅读: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仁”和“孝”是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范畴。“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贯穿于儒学发展的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儒学就是仁学。在儒家思想中,孝被视为百善之首、众德之本,人伦之始。

孔子弟子有若尝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揭开了后世仁孝之辩的开端。所谓仁孝之辩,指的是仁、孝的先后、体用、本末等关系问题。《后汉书·延笃传》载经学家延笃对于仁孝关系的看法:“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技叶之有本根也。

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技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延笃博通经传,对仁孝学说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孝是仁之根,孝为先,仁为大。汉唐学者大部持相似意见。

宋代学者二程、朱嘉则认为应将有若之言改为“孝弟也者,其为行仁之本与”,方能正确阐述仁孝之间的关系,孝不是仁之本,而是行仁之本。王阳明继承了程朱的思想,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明。

❺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根本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根本是仁和义,就是仁义道德。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其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5)仁和道德扩展阅读:

义是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

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其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其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

❻ 什么是仁和恕的内涵 仁和恕的含义

1、仁: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裤御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胡袜岩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好前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恕: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❼ 仁和(集团)中的“仁和”二字来源于哪里

“仁和”二字都来源儒家思想,“仁”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者爱人,唤缺念答以人为本。“和”出自于《论语》和高辩:和为贵。

❽ 你如何理解儒学的仁和之道

1、仁和之枣埋道有助于中华民族和平发展,成为发达的现代文明之国。仁和之道将推动各种文明通过对话不断接近,用爱心消除纷争,促进和解。

孔子思想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人性中仁爱之心,提倡经由忠恕之道将这种爱心去爱亲友,爱他人,爱万物,推动社会走向太平。中国需嫌岩陵要孔子,仁和之道将使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成为发达的现代文明之国。

世界需要孔子,仁和之道将推动各种文明通过对话不断接近,用爱心的温暖消除纷争,实现和解。孔子的仁和之道,来自人性,导向文明,它不垄断真理,能够包容多元文化,将来必定大放光彩。

2、儒家思想就有足以贡芹戚献给人类社会的极为宝贵的伦理资源。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使其不断依据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回应时代的拷问,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从而在开放中获得复兴。

以礼教为基石、以五常德(仁义礼智信)和五常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主要内容的儒家道德规范,不仅具有建构社会秩序、约束个人行为的功能,它还有激励人、感召人、凝聚人、教育人、指导人的多种作用,能够培养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合理的角色定位,学会正确的待人处世。

(8)仁和道德扩展阅读: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❾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卖改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中卖判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配穗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❿ 围绕孟子来写仁和这篇文章

孟子“仁”论的两面性与终极旨归 摘 要: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樱亮歼统治者共同获利。 关键词:孟子;仁;道德;功利 作者简介:张燕婴(1974-),女,回族,河北雄县人,文学博士,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编辑部副编审,从事先秦文献与思想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7)04-0046-05 收稿日期:2007- 05-10 功利的思想来源于人类的需要以及对需要的满足。而人类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分析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P40-54)。前两种需要主要体现为物质性的对象,而后三种需要则明显表现为精神性的对象。相应的,满足人类各层次需要的功利也应当包含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内容。因此本键链文所使用的“功利”一词不仅指向物质性的内容(小者如钱财、官爵,大者可以是获得国家统治权乃至平定天下),同时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如“仁”学思想带给人类的满足感、精神超然于现实环境的束缚而享受的自由等。本文尝试以“功利”的思想来解读孟子的“仁”论。 说到孟子,传统的伦理学著作认为他是超功利的,朱伯_先生在《先秦伦理学概论》中所持的就是这种观点[2](P69)。还有研究者称,孟子“讲的利概念,不仅仅是个人利益,而且也指不同国家的利益了。孟子批评讲利,不仅是抨击讲个人利益,而且也抨击讲以君主为代表的国家利益。孟子认为,作为一个有志平治天下的君子,就不应该对掌握大权的君主们讲利”;又称:“孟子坚持仁义的原则,而不问是否有利益,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但同时又说:“其实,孟子也未尝不知仁义本来是可以带来利的。仁义当头则天下爱和,不会出现遗其亲、后其君的局面,就是在讲仁义所必然带来的利”,还说:“孟子所说的仁义具有利民的实质”[3](P177,178)。这样看来,孟子的“仁义”论其实是既不反对个人利益(包括国君的安于其位和百姓的生活幸福),也不抨击国家利益的。今人认识上的矛盾源自孟子本人“仁”论的两面性,对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孟子“仁”论的两面性 孟子是一个以“正人心,息邪说,距_行,放淫辞,以承三圣”(《滕文公下》,本文称引《孟子》仅注篇名)为自任的人,他对于当时存在和活跃着的异于儒家思想的其他学派的思想,都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墨家作为当时学术界除儒家之外的又一“显学”,自然不能幸免。孟子评墨家为“摩顶放踵脊冲,利天下为之”(《尽心上》),这一方面的确指出了墨家自苦、力行的特点,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孟子本人对墨家价值观的否定,他曾经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同上),孟子认为圣君与大盗之间的区别,全在“为善”和“为利”的不同上。与“利”相对的“善”,在孟子那里就是“仁义”。这种“仁义”与“利”不可两立的认识在《梁惠王上》篇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_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_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来源:求是学刊

热点内容
劳动合同法的解释 发布:2025-01-13 02:11:26 浏览:972
下列属于新条例 发布:2025-01-13 01:19:40 浏览:828
不戴口罩道德 发布:2025-01-13 00:53:23 浏览:9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发布:2025-01-13 00:10:51 浏览:779
马克思法学研究生 发布:2025-01-13 00:07:03 浏览:146
法律援助来源 发布:2025-01-12 23:44:24 浏览:19
合同法总则分则均有规定 发布:2025-01-12 23:29:51 浏览:210
包揽合同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22:29:39 浏览:548
日本民法典原则 发布:2025-01-12 22:04:20 浏览:273
签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怎么写 发布:2025-01-12 21:56:01 浏览: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