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十七大依法治国

十七大依法治国

发布时间: 2023-04-08 13:38:18

① 请你谈谈对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依法执政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0年来的历程充分证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正确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之路,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

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律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责任制,严格行政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要坚持抓好监督体系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要坚持深入持久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力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指导地位,大力繁荣法学研究,为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供理论保障。

② 我国依法治国的关键时间点

十五大:依法治国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002年11月,十六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十七大报告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发展提出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

依法治国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3)十七大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法治国家的建成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而必然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具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也须要有一个过程。

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其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国大约还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长期性决定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程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而操之过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实现在观念更新尤其是制度变革上的持续性,以始终保持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选择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响和推动全局的进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④ 结合十七大精神,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试论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如何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国家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法律根据,也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修改宪法,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方式。依法治国方略确立以来,我们进行了两次修宪,不仅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宪法规范,还根据这一宪法规范的要求,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其他内容。例如,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更全面、更准确地表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家更民主,更文明,更富强,要使人民享有更充分的权利。这些宪法规范要求国家的发展战略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而且要关注政治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关系的调整要更加注重权力和权利的平衡,权力和责任的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以制度的力量推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尊重与保障人权等先进的价值观,提高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政治权威和道德权威,对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正在经历的空前的社会变革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是旧体制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制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不同社会群体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使多年的难题得以解决。例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确立企业有序退出的法律制度,制定了破产法,建立了优胜劣汰的企业退出机制,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就优先清偿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保资金等重大问题作了特别规定,维护了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法,实现了对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税收法律适用统一;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统一。为各类企业创造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断完善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和谐。社会领域立法的宗旨是保障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关系的和谐,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因此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近年来先后修改了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加大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例如,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从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等方面加强了对妇女平等权利和特殊权益的保护。修改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义务教育权利平等的原则,明确国家作为保障义务的责任人。针对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今年制定的劳动合同法,通过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能够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形成经济发展和劳动者安居乐业的共赢局面。按照立法计划,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将审议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社会领域的标志性立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良好的社会保险法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的稳定器和安全阀。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和纠纷的社会,而是有一套完整的机制解决矛盾和纠纷的社会。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总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实践经验,力图通过强化调解、完善仲裁、加强司法救济的方式,使劳动争议在平和气氛中得到解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汇集民智,表达民意,使法律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客观规律。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对一部法律,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期待和诉求,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期待和诉求。分析、研究、理解不同的期待和诉求,发现法律背后的社会现实和利益纠葛,寻找最佳的社会平衡点,是立法机关的重要职责。为了使法律能够客观和公正,每一部立法都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有的法律还要举行立法听证会等,以各种方式倾听社会不同群体对相关法律案的意见和建议。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是近几年立法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2006年和2007年又相继向社会全文公布劳动合同法草案和就业促进法草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布后一个月内共收到各方面意见近20万件,其中65%来自基层劳动者。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实施,越来越多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也是一个国家制度成熟的标志。由于我国正处在变革时期,立法必然会触动社会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在立法过程中,不同的部门和社会群体对法律草案中涉及的重大问题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在认识分歧的情况下,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协商、充分论证的方式,在各方面基本达成共识、条件成熟后再提请审议、表决,可以使制定的法律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更能体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法机关的神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该达到以下标准:第一,法的门类要齐全。第二,不同法律部门内部基本的、主要的法律规范要齐备。第三,法律体系内部不同的法律门类之间、不同法律规范(如民事的、刑事的、行政的等)之间、不同层次法律规范(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之间,要做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和谐统一。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反映、规范这种制度和体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必然要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变动性、阶段性与前瞻性之间寻求平衡。这不仅需要高超的立法技术,而且需要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所要调整的具体问题的深刻理解。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要用法律去解决,法律不是万能的。除法律规范外,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还有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习惯规则、道德规范以及管理和技术等手段。需要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应该是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带普遍性的、其他社会调整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立法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做好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的衔接。第三,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巨大的社会需求面前仍然表现为短缺。立法机关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牢记国家的基本国情,尽量减少法律的社会和经济成本,通过立法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生产力。在目前“部门立法”的情况仍比较多,微观合理性和宏观非理性可能并存的情况下,通过立法协调社会整体利益和部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这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法为民,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按照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

⑤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启敏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十七大时候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物旁棚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罩则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 十七大党章新增加的内容

十七大党章中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增加的内容是: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大会要求全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十七大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十七大的突出贡献

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七大

⑦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依法治国”是如何表述的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⑧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

法治一般来说指的是现有各类法律制度都能得到自觉遵守和普遍适用的一种状态,而法治思维则是将现代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及具体的法律规定来处理现实法律问题的思维过程。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篇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依法治国。

1978年12月,邓小平说:“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党的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篇二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法律制度模式和法治体系。提出这个总目标,就是要明确宣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前进,坚持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性质,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明确这一根本性问题,有利于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历史任务,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法治上的共识,排除和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保障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第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领域,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和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决定》针对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体现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迫切要求,从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等方面对法治体系建设提出目标要求,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方面对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

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客观要求。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党对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适应这一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征程。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重申了这一方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执政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的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在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目标的提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出,不仅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独创性,是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体现了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国家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最基本的手段。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是考虑这个总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可以说是党的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就像两个轮子一样协同驱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动力和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篇三

1、科学立法是前提

立法工作,党中央、人大、政府和公众都需各司其职。《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2、严格执法是关键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决定》中,严格执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公正司法是防线

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决定》在这几方面下了功夫。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就针对司法领域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全民守法是基础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守法首先是意识层面的。《决定》里提出,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同样重要。《决定》中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这需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⑨ 什么是依法治国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说明了什么?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⑩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

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清楚你所提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什么,现在的提法一般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说要全面落实好依法治国这一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热点内容
丧家产假陪产假在劳动法中属于 发布:2025-01-13 02:40:24 浏览:65
法治歌歌曲 发布:2025-01-13 02:40:17 浏览:94
劳动合同法的解释 发布:2025-01-13 02:11:26 浏览:972
下列属于新条例 发布:2025-01-13 01:19:40 浏览:828
不戴口罩道德 发布:2025-01-13 00:53:23 浏览:9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发布:2025-01-13 00:10:51 浏览:779
马克思法学研究生 发布:2025-01-13 00:07:03 浏览:146
法律援助来源 发布:2025-01-12 23:44:24 浏览:19
合同法总则分则均有规定 发布:2025-01-12 23:29:51 浏览:210
包揽合同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22:29:39 浏览: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