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五种道德观

五种道德观

发布时间: 2023-04-10 05:17:46

❶ 人类共经历了几种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

人类共经历了五种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内社会的道德、资本容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1)五种道德观扩展阅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❷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及“四阶段”。

1、原则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他明确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他认为,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档链培教学进行,教学的目的是早就学生的德行。

2、二基础

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养成五种道德观念,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正义”“报偿”。

他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的名词”。教育的整个目标,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在于培养学生的这五种道德观念。

同时,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一个彼此相关的系统,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组成,既不能缺少某一种观念,也不能使某一种观念过多或过少。

(2)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强调教育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并充分应用心理学去论证教育上(特别是教学上)的各种实际问题,努力给予教育工作以理论说明,这是他在教育史上最重要的贡献。

在他看来,人的“心灵”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与其他“实在”发生关系,便产生“观念”。“观念”是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他认为,观念是人意识活动的最基本素材,一切心理现象都由各种观念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它从作为感知的对象,到保留在意识中,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即统觉的过程。“统觉”即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的旧观念所同化和吸收。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任何经验的取得,都是统觉的结果。

3、三中心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以“教师中心行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我们通常把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论称为“旧三中心”,而把杜威的“儿童为中心(学生为中心)、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称为“新三中论”。

4、四阶段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明了(或清晰)、联合(或联想)、系统、方法。

明了——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联合——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教学方法。

系统——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五种道德观扩展阅读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构成部分:

严格来说,研究某一理论的构成部分,只是一种直观的思维方式,而且,从元教育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它不能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但出于对中国教育学研究起借鉴作用这一点考虑,我们不妨作一个简单叙述。从表面来看,赫尔巴特前后两本教育学在构成部分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一本由三编构成,包括“目的论、教学论、训育论”;第二本由“基础理论、教育过程、教育问题”三部分构成。

对比起前一本书来,在第二本书中作者作了四个变动:

一是增强了基础理论部分;

二是将“教学论”和“训育论”合二为一;

三是将教育目的论分散到教育、训育各部分分别论述,而没有专门立论,至于在第一本书中专门论及的管理部分(在目的论中论述)仍保留在与教学、训育平行的地位;

四是增加了学科教学论和有关教育制度方面的论述。由于《教育学讲授纲要》一书体系上的变化,我们可知,赫尔巴特自己对教育学的构成部分也没有确切的把握,只不过是他更注意将自己的教育学信念转化成一种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理论体系罢了。

从两本书所体现的共同特点来看,他的教育学实际上是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所苦心经营的教育学体系与两个世纪以前的夸美纽斯相去并不很远,但却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式上有了根本的变唤塌革。

❸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经历的道德类型,有几种分类方法每种分类的具体内容是什

1、原始社会的道德
2、奴隶社会的道德
3、封建社会的道德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❹ 约翰赫尔巴特有什么贡献

约翰?弗前脊里达里奇?赫尔巴特(1776~1841年),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

出身于德国奥尔登堡。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在多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中学毕业后遵从父命考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却在这所哲学氛围浓厚的大学里为自己将来从事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大学毕业后,赫尔巴特为一位贵族担任了三年家庭教师,其间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结识并受到裴斯泰洛奇的影响。随后到哥廷根大学攻读并获得哲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哥尼斯堡大学任教。他的教育学著作有:《普通教育学》、《裴斯泰洛奇直观教育法ABC》、《教育学讲授纲要》、《实践哲学概论》等。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为三编14章,其中1~2章为第一编,题为“教育的一般目的”;第二编题为“兴趣的多方面性”,包括六章内容;第三编题为“性格的道德力量”,包括最后六章内容。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理论体系有两个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目的应该依据伦理学。

就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来讲,有以下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凳桐观念、公平的观念。在以上五种道德中,前两种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后三种则是针对个人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而言,这五条伦理观念包含着道德的一切类型,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

教育的具体方法的确定必须依据心理学,教育的第一门科学就是心理学,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作者在这里提出一种“统觉”的理论,以此来阐述新观念形成的过程。

本书所阐述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儿童的管理。赫尔巴特指出,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管理,管理不善将导致儿童反社会倾向的发展。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本书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教学理论问题。作者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指出应该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做同一过程,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教学论的前提和基础是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育除了培养道德这一最高目的外,还有发展多方面兴趣的目的。

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包括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教育应该对应于兴趣的分类,拟订相应的科目,以便于学生学习。教学的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也可以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枣悔坦法”四个阶段,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注意、期待、探究、行动”四种。

从教学类型角度出发,可以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三种。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是一种递进和交叉的关系,三者必须统一运用,不能截然分开。

最后一部分作者探讨了德育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德育教育就是品格教育,目标是向学生灌输“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道德观念。

德育教育绝不要发展某种外在的行为模式,而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正当的行为方式与适宜的意愿。道德和性格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是人内在性格的力量,个人意志力量的表现。道德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两方面,教师的主要注意力应放在道德性格的客观部分上,也就是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

所谓“训育”是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有目的地进行教育的方式。它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性格的形成与所受的训育是成正比例的,它对性格培养的关系是双重的。训育应该与儿童的管理和知识相结合,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陶冶和教师人格的间接影响。

《普通教育学》一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作品,也是奠定他在教育学上地位的重要著作,他晚年的另一部作品《教育学讲授纲要》则是对此书的整理与补充。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对现代教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观点,如发展人的兴趣、促进能力的和谐发展等。

该书对教育学的重大贡献有两点:一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论;二是将伦理学引入教育学,确立了教学目的论。该书的内容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中心”理论,强调纪律对于性格培养的作用。

赫尔巴特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家中试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开山鼻祖,他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建立系统教育理论的基础,该书无疑正是这种努力与尝试的最好见证,因此被视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值得回味的是,以《普通教育学》为代表的赫尔巴特的思想在他死后几十年内仍未被重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思想才在西欧和美国盛行起来。

❺ 传统的儒家道德观有哪些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

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5)五种道德观扩展阅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❻ 判断道德和非道德的五种要素是什么

1、“内心自由复”的观念,制指认识与意志统一,要求人们明辨事物的真伪、善恶、美丑,“只受制于内在的判断”,而不受“一切外在影响的羁累”;

2、“完美”的观念,指人多方面发展,要求具有完美的理想和实现志向的坚强毅力;

3、“善意”的观念,指善行的决心,要求一个人不顾个人利害,能与人为善,使个人意志与他人、社会意志协调,以免发生恶意的冲突。

4、“正义”的观念,指人们发生冲突时,应以“正义”去调节,这种观念实际即“守法”观念;

5、“公平”的观念,指对人们的行为应实行善者赏、恶者罚,赏罚分明,公平合理。赫尔巴特认为,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人类普遍应具备的美德,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

❼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有哪几种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有5种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利益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提倡尊老爱幼,强调人伦价值
4、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注重大义,讲求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5、注重道德践履,强调自我修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

❽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赫尔败判巴特的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具有五种道德观念,其一为“内心自由”的观念。它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能受制于内心理性的判断,在意志和行为之间就不会有任何矛盾、斗争。其二为“完善”的观念。每个人应具有完美的理想和实现志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是实现德育、协调矛盾的基础。其三为“仁慈”的观念。要求一个人无私轿虚地为他人谋福利,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互相协调。其四为“正义”的观念,实际上是“守法”的观念。其五为“公平或报偿”的观念。让人们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善行给予褒赏奖励,对恶行坚决惩罚。赫尔巴特指出这五种道德观念并不是平行并重察帆改的,“完善的观念应在其他实践观念以前……因为它继续不断地可以应用”。教育尤其应该着重于“完善”的观念。

赫尔巴特认为这五种永恒不变的“美德”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也是维持现存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五种道德观念”不仅是赫尔巴特的伦理学信条,同时也构成他教育理论的重要立论依据。

❾ 赫尔巴特“五种道德观念”的提出有何意义

赫尔巴特认为“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以及“公平或报偿”这五种永恒不变的“美德”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也是维持现存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五种道德观念”不仅是赫尔巴特的伦理学信条,同时也构成他教育理论的重要立论依据。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基本价值目标 发布:2024-11-18 19:42:45 浏览:419
婚姻法家庭关系 发布:2024-11-18 19:21:52 浏览:692
自治条例制定机关 发布:2024-11-18 18:52:53 浏览:853
法院门前石狮子 发布:2024-11-18 18:37:23 浏览:974
彬县司法局 发布:2024-11-18 17:52:58 浏览:432
法院与原告 发布:2024-11-18 16:56:13 浏览:43
导游9道德 发布:2024-11-18 16:33:36 浏览:173
律师专业前沿 发布:2024-11-18 16:23:36 浏览:78
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8 16:22:58 浏览:394
网络小说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8 16:16:35 浏览: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