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孔子道德经

孔子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0-12-30 15:22:08

㈠ 孔子与道德

《论语》

㈡ 孔子的道德经

不谢 是老子的道德经 没啥意思 老庄哲学与现代人出如很大 要想研究明白得好多年呢

㈢ 孔子”道德经“

《道德经》译文

道”是自然规律抽象的反映。“德”是先天的资质,它如同天平的支点,起着协调作用。它与智慧不同之处就在于,智慧是运用的过程反映,而老子的 “德”是先天的反映,这个“德”就是天德,是神化的“德”,属于天地的理性。老子认为,人的智慧只有同神化的“德”相呼应,才体现出智慧来。概言之,道德二字的意思是规律与调节的结合,德是本质,智是表象。其实,天不存在理性问题,因为天地的运动是恒定不变的,不具备调节功能。它的所谓调节,均在运动中体现出来,如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替。今天读老子,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批判的认识。对前九章进行了初略认识。
关键词:道德经
《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有”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认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认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为依据。
《道德经》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理想,采取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育。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
《道德经》之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对国家的统治而言,要让国家安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向往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经常让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又不敢不替国家效力,这样的话, 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好。
——从国家的稳定认识,要一切听从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来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将这种认识扩大了,没有注意领域的区分。
《道德经》之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以对立形式产生作用的, 它混沌的充满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会过剩。它深奥莫测,最难领会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静的。它有时好像又有客观的实在,我不知道她是从何而来,它的形成好像还在“帝”的前面。
——有天体的运动,就有“道”的的存在,现在称之为环境对局部事物的影响,老子将环境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认识,这也是一切科学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不过,他对这种认识还比较朦胧。至于“挫其锐,解其纷”,属于“德”的范畴,属于运动中的自然调节。
《道德经》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 天地之间就如同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屈与出相呼应) , 若是经常去搬弄它,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容易让其中东西掉出来。 百姓一旦见多识广,君主对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少,不如让百姓安守现状,君主也安守现状,就能使国家太平。
——自然界无所谓感情,你这能顺应自然,圣人所操劳的是天下大事,对百姓的个别事务没有精力去关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义。第二层意思与“烹小鲜”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章实际是告诉人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顾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劳,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这个意思。
《道德经》之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渊深的神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行。这些道学理论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绵绵不绝,似有似无。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来还是不能娴熟。
《道德经》之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慧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长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
——天地不能同人类比,就像石头不能与昆虫比一样。其实,人的价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们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道德经》之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级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办大事要善于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众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平时善于注重信誉,注重团结他人,不入俗气,生活中,“让”的概率是较大的。但他们善于把握最佳的时机来发展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味地强调“不争”,也是错误的。“争”需要协调,没有协调的争,就会国将不国。
《道德经》之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平时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是安全与名望的对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为他的安全系数差。老子强调的是知足,这有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问题,超越了能力范围,才是“盈”,这时,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
《道德经》之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总是承载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精神相连),二者又可能分离,这是因为现实行为与思维有时总是会背道而驰。一味崇尚阴柔,也不可像婴儿一样软弱。即便人类的理论成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现实中还是可能出现问题。爱民与治国的关系要处理好需要智慧。自然之理就在于一开一合的对立之中,不能光强调“阴”的一个方面。要深谙这些道理,就需要知识与智慧。要根据这些道理生发出应对方略,不断地积累经验,所生发出的应对方略不是照搬前人和别人现成的经验。一旦成为经验,它可以长久应用,但也不能一成不变。这就是与自然相呼应的深奥的智慧学问

㈣ 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等的论语哪个更具哲理

嘿嘿
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中国有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老子回和孔子,都答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同时代的人。也许有人会说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来说明他们学问有高低,但这不能说老子高于孔子。不过我个人的看法是:老子的思想更深。因为从他们的思想范畴来说,老子重求道,孔子重修身,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
从学习的角度,我建议先学孔子《论语》,再度老子《道德经》。这样容易理解他们的思想。

㈤ 孔子跟老子学习是《道德经》里面杜撰的

老子:“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礼乐纷乱,你还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吗”

孔子版:“丘惭权愧,一无所成。”

老子:“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那弟子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

老子:“无用,安知不是大用,柔则生,弱则存,天下莫若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

孔子:“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道无形,不限于世间万物,而我的道则只在人间。”

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富者增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送你这几句话吧。”

以上是二位圣贤的对话,这几句对话充分体现了儒道的异同,二者都是有道之人,对道都有深刻的见解,思想深度也差不多,但是二者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孔子的儒家提倡入世,而老子的道家提倡避世,孔子曾问道于老子,既然“问道”一事被记录下来,那么就说明孔子很可能不是仅仅问一次道,而是多次问道,所以可以说老子是孔子的师尊。我个人认为以上的几句话是《孔子》整部电影之中最大的亮点,是影响孔子思维的转折点。

㈥ 孔子、孟子、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50句

1、道,可道,非常道。 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 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7、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8、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9、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10、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1、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2、上善若水。 1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16、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17、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20、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2、致虚极,守静笃。 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24、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5、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2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2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32、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3、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 3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3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6、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3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8、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0、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3、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44、柔弱胜刚强。 45、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6、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48、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9、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5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㈦ 老子道德经原文

这个GU 是作什么解释 本,原来:~有。~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即指原来的,曾经的一种状态 将要收缩的,必定过于扩张将要疲弱的,必定过于强大将要逝去的,必定过于兴盛将要夺取的,必定曾经给予这些微妙精深的道理一定要明白:柔能战胜刚,弱能战胜强。鱼不可离开深水。国家的先进武器不要随便给人看见。 -- 古文:马王堆出土的古版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随),恒也。是以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老子》第二章 标准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这个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全评个人自己的学识去领会,有时一些有极高威望的人解读的也不一定正确,反而会误人误已。

㈧ 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哪一更值得一看

都是经典,都挺值得看的
比较而言,论语是儒家经典,里面的内容是儒家专处事原则、道德标属准
道德经是百家之源,诸子百家的很多观点都可以在道德经里找到相应的东西
语言角度而言,道德经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论语则是对话为主。

个人而言,我更喜欢道德经

热点内容
合同法105 发布:2025-04-29 00:21:28 浏览:171
2015年会计财经法规 发布:2025-04-29 00:17:17 浏览:471
关于水法规 发布:2025-04-29 00:11:21 浏览:873
中级经济法票据法期间 发布:2025-04-29 00:11:13 浏览:895
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发布:2025-04-29 00:04:45 浏览:404
国外法官袍 发布:2025-04-28 23:59:35 浏览:9
汽车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8 23:58:00 浏览:572
江门法院 发布:2025-04-28 23:57:14 浏览:27
郑州弘平法律服务 发布:2025-04-28 23:49:46 浏览:673
中级经济法教程2016 发布:2025-04-28 23:49:35 浏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