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哲学
❶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来因支配的源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1)康德道德哲学扩展阅读: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由于知性以感性为基础,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获得的知识,一方面只涉及现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没有达到最高最后的统一。
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识的“彻底性”一一不仅要追求关于现象的经验知识,而且要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终极”、“完备”、“绝对”等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东西。
❷ 为什么康德会把关于“道德”的称为实践哲学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实践,常常是指道德实践,康德也是使用回了这一狭义的实践概念答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的实践哲学就是道德律,讨论的是道德实践的基础,他认为是纯粹理性,而不是之前哲学家所说的感觉或情感。PS:哲学里好多概念和平时用的并不是一个范畴
❸ 康德哲学---道德的形而上学
又是康德的道德论...
1.在康德哲学中hypothetical 和categorical imperatives的区别?
"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这句话是康德对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在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下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行为规范。
与hypothetical imperatives的区别:hypothetical imperative是在一种情形下的必须行为。比如“如果我想解渴,就必须喝点东西”。虽然categorical imperative是对其的绝对化结果。但是它们都是end in itself的概念。
2.为什么moral command 需要有hypothetical imperative?
hypothetical imperative是对绝对道德规则之外的行为准则划定的界限,是对“应该”而不是“必须”做的事的定义。这种行为准则与categorical imperative一样,必须来自自我理性意愿,也就是实用理性主义的结果。
3.在康德哲学中moral law的“ground”是什么?
就是categorical imperative...= =
4.康德的第二formulation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是什么?用的是哪四个例子?
你是不是懒得看书啊...
Second formulation: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and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例子自己去看书...
❹ 康德的伦理学是什么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4)康德道德哲学扩展阅读:
康德的其他学术思想
1、宗教方面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2、天文学方面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
3、政治构想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❺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知识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解决知识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上,康德颠覆了世俗:人们常常觉得知识是日常生活、习俗的积累,或者就是人类心灵的产物,经验论与唯理论展开了热烈而似乎无法停止的争论,康德说,我们的知识开始于经验,却绝不来自于经验。人能够为自然立法,知识的形成先天地决定于我们的理性。康德将这场哥白尼式革命的战火延续到了他的道德哲学的领域。日常的道德意识以及我们的道德直觉,或是以快乐幸福作为最终指向,或是将神的意志当作行为之决定根据,道德也就因此而成为或是对经验的总结,或者就是神的命令。康德则把道德的基础从经验的外在对象(物)转移到先验的主体(人)的意志中来,先确定先验的善良意志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令,然后再推至可能的道德现象。康德寻求着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准则,该准则向最终定言命令的转化和实现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康德经历了三个过程:对情感的恰当区分;由尊重决定人类行为;由自由确立定言命令。
一. 性情感
康德道德领域里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不亚于他的知识论。L·W·贝克教授曾作过这样的评论,“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也能找到一种类似于哥白尼似的革命。我使用现代人中研究康德而深受欢迎的作家的话,把它称之为‘卢梭主义的革命’,因为正是卢梭,他写道:‘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卢梭从政治意义上理解这种行动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他对平民参与立法的辩护。只有平民的主动参加,而不是被动的同意,国家权力才是合法的。康德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萌芽,卢梭的政治原则,完全变成了康德道德的论据,在康德之前,道德法则的起源,要到神的意志或者自然界的秩序或者人对幸福的追求中去寻找。康德反驳说,在这些之中只能建立明智的准则,而不能建立道德的法则。……因此之故,康德把道德法则的起源称之为意志的自主。”[1]康德绝不是单纯的唯心论者,因为他并不拒斥经验;康德亦不是单纯的唯物论者,因为他也肯定人类意志的作用。于是这场道德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条康德称之为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P421,38页)这条定言命令于理论、于人的行为要能够成为可能,康德首先要排除掉人类情感中感性的成分。
人类很有理由为自己的道德情感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除了会为生理欲望得到满足而高兴、为体皮发肤之失而感到疼痛之外,还有悲悯、同情、义愤之情,这是动物不具有的。人类会倾向于赞叹那道德的、善的事情,也会不齿于那些不道德的、恶的行为。我们常常会觉得正是这些情感制约着我们的行为,但由此所彰显出来的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的称赞而行善,因为怕为人不耻而不行恶。但究竟是我们称之为“善”、“恶”的东西决定了我们的情感,还是我们的情感之好恶决定了我们称什么样的行为为善,其余的为恶?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否是勇敢、坚毅的品质就必然意味着善,撒谎、放弃就一定是恶?我们又怎样去解释杀人者的勇敢和善意的谎言?我们陷入了困顿,也可能为自己行为的摇摆不定找到了辩解的借口。善恶之界定在情感的羁绊下显得如此模糊不清,它可能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着变化,情感的制约力量便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善恶的飘忽不定表达着行为的无法确定,行为法则的不可能。因此如若我们还希望发现能够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规律,就决计不能从人类普通的自然情感中去寻找。按照康德的说法,我们的情感是有区别的,一种是与欲求对象密不可分的,一种仅仅与观念相关联。前者是欲望、偏好的原因,由之而来的愉悦就仅是出于对偏好的关切,感性的东西会左右它;后者是出于理性的关切,它将与感性无关。[3](第320-324页)我们的困顿就来源于感性的情感。道德感应该是理性对道德观念的关切康德是这样来定义 “道德感”的,“然而,他们对道德规律确实感到关切,我们把这种关切的内在基础称为道德感。”[2]( P460 ,85页)道德感不同于由欲望对象或厌恶对象而来的自然的愉悦和不悦之情,它体现为一种关切,一种对道德律的关切,也就是服从道德法则的直觉。如果我们说人皆有道德感,在康德那里就不单指的是羞耻善恶之心,还指的是服从道德律的倾向。因此纯粹的道德感先天地决定于道德律,而不取决于主体的任何经验状态。同情、愤怒皆可能为偶然,而道德感只可能为必然,如若我们的道德律能够成为普遍有效的。与此同时,道德律以命令的形式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追求的对象,什么是应该憎恶的对象,道德感便是促使我们去追求、去憎恶的一种主体的内在感受,而那依据道德法则能够成为必然追求的对象的,康德称之为善,依据道德法则会成为必然憎恶对象的,康德称之为恶。正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谈到的,善恶概念不在道德律之前,而是由我们那能够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决定我们的善恶概念,决定行为的善或恶的依据就是先天的道德法则。[4]〔P63,68页〕善恶不仅与人的苦乐感受、与人的利益无关,也与外部事物、与人的意志无关。道德感亦与外部事物以及个体的利益倾向无关,与主体的经验无关,它仅是道德律所激发的一种主体的内心感受。但道德感并不能够因此就成为道德律的决定依据。“不能把这种道德感错误地当作道德判断的标准,而必须把它看作是规律对意志产生的主观效果,而只有理性才对它提供客观根据。”[2](P460,85页)
通过人类情感中感性成分的排除以及理性成分的介入,康德找到了可能具备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与主体感受之间的桥梁,或者说是满足了主体的情感需求。因此可以将道德感看作是道德律的结果,理性才是原因。“所以,对于我们人来说,作为规律的准则普遍性,我们为什么对道德感到关切,这是完全不可解释的。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之对我们有效,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它感到关切,因为关切是他律的,是实践理性对感觉,对一种基本情感的依赖。” [2](P460,85页)也就是说,退一步来看,即便道德感之体现出来的关切能够作为意志的决定性因素,但关切本身已指明了主体情感的倾向,它同主体欲望及外部因素的决定一样,只能够成为他律而不能实现自律。在康德那里,他律就意味着强迫以及该法则本身的不必然。康德其实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能够使得行动必然地具有道德性,显然,由情感而来的关切是不能够的;什么能够实现道德律的普遍必然有效性?这是理性的职责。道德感的提出,兼有沟联这两个问题的可能。自然情感不仅不能保证道德准则的普遍必然有效性,亦不能实现行为之必然道德;道德感不能够决定道德律,但它体现了行为的必然道德。
18世纪的欧洲伦理学领域,盛行的是以洛克、休谟以及亚当·斯密为代表的道德情感论。事实上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伦理学,其基本性质是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是以愉快和幸福为唯一目标的。康德从根本上否定了经验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他在《关于美和崇高情感的观察》中写到,“情感绝非只有一种声音。”[5](第226页)既然情感本身都不能够一致,它又如何能够提供判别善恶的唯一标准呢?
因此,仅仅将道德感这一概念提供给我们是不够的,关切不能够使我们的意志成为善良意志。换而言之,关切并不能决定行为的道德价值。其实, “关切”一词我们仍然可以作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对对象的关切,这就包括了经验的对象、主体欲望,而对道德律的关切亦属于其中,只是较特殊的一类,它更接近于让行为体现出道德性,因此将它作为过渡性的第二层次亦未尝不可;第三层次,虽然康德还是使用了“关切”一词,但纯粹唯理性具有,由准则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规定意志,却已经脱离了感性层面上的“关切”的含义。我们毋宁可以使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尊重”。尊重一词才真正不成为经验意义上的情感,而由那所谓准则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规定意志,按照康德的说法,也就是对道德律的尊重。尊重道德规律的同时,也有着对人的尊重的要求。
http://www.biye65.com/fanwen/47/1522/2006/11/5213_2.html
❻ 康德哲学中知识与道德是什么关系
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觉地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关于自由的叙述是他对于道德标准问题的阐述的铺垫。
❼ 康德哲学中,道德和自由是什么关系啊 康德主张有限制的自由,但是为什么他说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1、第一问:道德和自由是什么关系?在你的第二问中有答案:即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2、为什么自由是道德的基础?因为只有自由意志,才能成为道德责任的主体。举例来说,如果主体没有自由,就像在自然界中一样,只能遵从自然律,比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那么此时,那个饿了、渴了的人抢了别人的食物和饮料,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因为他没有自由、没有办法,只能遵从自然律,像一架机器,他怎么能为他的行为负责呢?
3、但是,人在实践(康德哲学中说的实践通常指道德行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的实践不同)中,虽然有像第二条所说的那样的人,但却永远也会有相反的例子,就是当他饿了、渴了时,不但不会抢别人的食物、饮料,相反,往往还能将食物和饮料让给更需要的人。这个时候,这种人显然不是遵从的自然律,而是遵从自由律,或者说道德律。一般来说,道德似乎有强制的意味,但康德认为这种道德律是自己选择的、自己立法的,因而同时又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他的行为才有道德意义。否则,即使他做了好事,但是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注定只能做好事,那么,他的所有善行又有什么道德价值呢,只不过是只能如此、没有办法罢了,说不定他不想做好事,但无法反抗,仅此而已。正是因为如此,康德才说自由是道德的基础。
4、其实,第2条和第3条中的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这是当时启蒙主义运动的共识)。也就是说,第2条和第3条中的人都既有行善的自由,又有作恶的自由。但前者最终服从的是自然律,没有表现出真正的自由;而后者对于自然律却并非被动地服从,因而才能将其择善而行的自由实现出来。
5、因此,在康德看来,第2条所说的那种人,只知道服从自然律,是不自由的,其表现不足以配得上一个真正的理性存在物。只有像第3条那样,才是自由的人,真正的理性的人。
❽ 评述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以《道德的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与《实践理性之批判》为其代表作回,此书乃牟先生选答译英人阿保特之译而译成。牟先生认为康德书行世多年,但中文学界仍无一严整且较为可读之译本,是即宣告康德学始终尚未吸收到中国来
❾ 康德的理论哲学道德哲学适用于当下社会吗和当下到的比较区别在哪里谢谢
^三个问此答彼充数的,再加上我,四个,哈哈^_^。不过这问题还真难答好啊!我版到觉得笼统说确实有些适权用有些不适用。适用是因为康德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转折,没有他,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甚至方方面面,包括伦理的体系。当代思想界,他是当之无愧的鼻祖啊!说不适用,他的理论哲学本人还健在时候费希特就在批斗了,他以后的哲学家基本没一个满意他的“”物自体“”的。对于渴求终极真理的哲学家,面对一套不圆满的哲学体系,又怎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