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礼仪道德

礼仪道德

发布时间: 2020-12-30 19:04:15

⑴ 礼仪,道德,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三者起作用的机制不同,礼仪更多是个人的没有外在压力靠自我感觉来调整的行为专规范,而道属德是更多是双向的,受舆论的强制,受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方式,来规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法律则更多是体现国家意志,通过一整套执法机关强制实施。
其次,三者的评价标准不同。礼仪以美丑为标准,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法律是以合法非法、有罪无罪为标准。
第三,三者调整的关系不同,礼仪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调整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法律调整的是同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礼仪、道德、法律三者在调解社会关系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任何社会都不是简单的一种在发挥作用,而是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⑵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对吗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 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中国大网络全书》的解释: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对“礼”和“礼仪”的政治学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学研究至今还很薄弱.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礼仪”,阐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对于拓展伦理学的视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的体系.再次,要纳入国民教育的过程.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涵盖了社会上一切人的行为,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和遵守的.因此,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孩子抓起,贯穿于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每个人都成为懂礼仪、通礼节、讲礼貌的好公民.总之,要切实加强礼仪建设和礼仪教育,充分发挥礼仪的道德功能,在全社会树立学礼仪、讲礼仪的风尚,营造文明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⑶ 礼仪、道德、法律的区别

首先,三者起作复用的机制不同,礼仪更制多是个人的没有外在压力靠自我感觉来调整的行为规范,而道德是更多是双向的,受舆论的强制,受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方式,来规范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法律则更多是体现国家意志,通过一整套执法机关强制实施。
其次,三者的评价标准不同。礼仪以美丑为标准,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法律是以合法非法、有罪无罪为标准。
第三,三者调整的关系不同,礼仪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调整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法律调整的是同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礼仪、道德、法律三者在调解社会关系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任何社会都不是简单的一种在发挥作用,而是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⑷ 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关键字:个人礼仪
一、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反“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说明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礼仪廉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个人礼仪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个人礼仪修养的提高则关键在于自己。个人礼仪修养即社会个体以个人礼仪的各项具体规定为标准,努力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活动。从根本上讲,个人礼仪修养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礼仪规范标准化作个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能力行为。今天,我们强调个人礼仪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还是有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吗?所以,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

其次,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有人称个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每天都少不了与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那么在生活中、事业上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际交往,贵在有礼。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恰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无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宽松,使人们的交往气氛更加愉快。

第三,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成员一起共建,文明的成员则必须要用文明的思想来武装,要靠文明的观念来教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加强,可以使每位社会成员进一步强化文明意识,端正自身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之际,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有理由以自觉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为己任,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之中。

三、个人礼仪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一个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文化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遵循个人礼仪规范,尊重他人,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第五,以长远为计。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⑸ 关于礼仪道德的作文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 第三,我们要谦恭礼让。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还有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多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以和为善”“平易近人”“举案齐眉”“让枣推梨”“宾至如归”都说明了礼貌原则。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仪开始的。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而且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已经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⑹ 道德礼仪有哪些

以下是几点道德礼仪
一、仪表

1、仪表——第一印象的关键

仪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仪容、服饰、姿态和风度,是一个人教养、性格的外在表现。

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是仪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条件,就必须勤梳洗、讲卫生,尤其在社交场合务必穿戴整齐,精神振作。

要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做到装扮适宜,举止大方,态度亲切,秀外慧中,个性鲜明。

2、仪容——淡妆浓抹要相宜

仪容即容貌,由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所构成,是个人仪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洁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细部的整洁,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须、指甲等。要知道,有时“细节”也能决定一切。

风华正茂的学生,天生丽质,一般不必化妆。职业女性,尤其是社交场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妆。在某些场合,适当的美容化妆则是一种礼貌,也是自尊、尊人的体现。

化妆的浓淡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来选择。在平时,以化淡妆为宜,注重自然和谐,不宜浓妆艳抹、香气袭人;参加晚会、舞会等社交活动时,则应适当浓妆。

3、美发——并非时尚就是好

发型是仪容的极为重要部分。头发整洁、发型得体是美发的基本要求。整洁得体大方的发式易给人留下神清气爽的美感,而蓬头垢面难免使人联想起乞丐。

⑺ 什么是礼仪道德

貌似是出自《射雕英雄传》里面黄蓉的老爸黄药师吧。

⑻ 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 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中国大网络全书》的解释: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对“礼”和“礼仪”的政治学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学研究至今还很薄弱.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礼仪”,阐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对于拓展伦理学的视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 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综合成一个新的科学的体系.再次,要纳入国民教育的过程.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涵盖了社会上一切人的行为,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和遵守的.因此,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孩子抓起,贯穿于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每个人都成为懂礼仪、通礼节、讲礼貌的好公民.总之,要切实加强礼仪建设和礼仪教育,充分发挥礼仪的道德功能,在全社会树立学礼仪、讲礼仪的风尚,营造文明的氛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⑼ 文明礼仪品德修养

上网络查询

⑽ 礼仪道德是什么我该怎么做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律己、敬人。约束自己的行为,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围回绕这个说。答
可以先说说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再说说礼仪道德是什么,然后说说这个能起到的作用,和谐社会应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行为。最后来一个呼吁就行了。

热点内容
合同法中显失公平 发布:2025-04-28 02:30:19 浏览:419
满16周岁未满18劳动法要求 发布:2025-04-28 02:26:28 浏览:358
劳动法关于分公司撤销 发布:2025-04-28 02:13:31 浏览:598
经济法中的事件 发布:2025-04-28 02:04:17 浏览:532
厨房员工规章制度18则 发布:2025-04-28 02:03:39 浏览:29
方俊律师 发布:2025-04-28 01:56:39 浏览:342
法学论坛投稿 发布:2025-04-28 01:56:38 浏览:744
鸡西毕律师 发布:2025-04-28 01:39:24 浏览:359
游泳馆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8 01:37:44 浏览:746
行政法学1形成性考核 发布:2025-04-28 01:37:00 浏览: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