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交友
❶ 《道德经》所讲的“天地无亲,常与善人”该如何解释
这是道德经里说的说的一句话,和道自然密不可分。
在老子的心里这种道是没有因为血缘亲疏而决定,没有因为小人之心而偏私,是世间的大爱。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宇宙和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也是宽辩颂天地的孩子。广泛一点的来说,我们的联系不仅仅涉及到血缘和交友圈,甚至那些所谓的陌生人和我们都是有着隐秘的联系。就像大爱无疆,只要是爱哪怕是对一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会有的。
天地也不会去偏袒哪一个人,只有自己能够实施爱传播爱,爱也会想链子在彼此传递。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因为遇到了一件伤心事,痛哭流涕。后面有个小姐姐应该跟了我很久,慎郑在她要走的时候把手上的奶茶给了我。与她来说,我不过是一个素未相识的陌生人,与我而言,这是陌生人给我的爱是心灵的慰藉。小姐姐做到了没有私心的爱,我也会将这爱传播。
都说好人有好报,我相信这句话不灶困假。只要坚持最纯洁的爱,不要有太多的奢求你不仅能收获快乐还会有意外的惊喜。
很多人因为借钱的事情而反目成仇。最好的方法是-这个钱有能力不需要还就可以借。爱不是要委屈自己,而是在自己的能力之上去传播。不要让爱成为你的负担!
老子无非是想告诉我们只要心里有爱,上天也会更眷顾些。
❷ 叶曼讲《道德经》2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是圆形的
地球的一切都是圆的
只有圆才能够全
一切东西只有圆才能够周全才能转动
角不仅伤人也自伤
做人处事要外圆内方
中国古时候的铜钱就是这样的
这样才能少摩擦
很多是非都是因为没有中庸
“相濡以沫”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不如相望于江湖
上等的人用老师
中等的人用朋友
下等之人用奴才,只会用巧言令色的人
看一个人用人就知道他的成败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谅,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亩搜朋友,这是有害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
少则得,多则惑。和尚挑水,一个和尚挑水河,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和尚尚且如此,更何况凡人呢
同时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得孩子很少能记得自己得曾祖父和曾祖母是是谁,从另一方面说越多离那个根本越远
孔子道就是忠和怒,忠就是把心放到中间 ,看问题不要偏激
抱一就是指这个道一样
不自见,故明:固执自己的意见就会越来越愚蠢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摘自《中庸·第卜橡二迅弊历十八章》
解释:蒙蔽愚钝之人,必定自以为是;心智未开之人必定独断专行。生在现今的时代,却一心想恢复古时的制度。这样的人,都会有灾祸殃及其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把自己的利害放在里面,私欲在里面就看不清楚了
为什么旁观者清,因为旁观者没有把自己的厉害放到里面
一个真正的领袖不自见
不自是就是不自以为是
不自是,故障的意思就是不自以为是的时候才能彰显自己的品格
当自己身边一堆抨自己的人的时候,会更加认为自己就是高人,就是远见之人
自伐就是自己夸自己
释迦摩尼佛认为什么布施最高明,不着相的布施最高明
很多人做一件好事想让全世界的人知道
不自矜就是不骄傲
真正的聪明人不谈过去的事情得意的事情不谈
自己越是没有自信的人越是骄傲
所以好汉不提当年勇
以家世傲人
以学识傲人
和财富傲人一样同样都是暴发户
不要以为钱就是暴发户,使人对于暴发户都瞧不起
不要自傲,不要夸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认为自己的意见最重要
道德就是守这个道,你必有所得
❸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交朋友,他有什么样的原则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是交朋友也是有讲究的,虽说你的社交能力很强,走到哪,哪就有朋友,但是处于人心险恶的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稍有不慎很可能就会被你所谓的“朋友”所欺骗,甚至把你引入歧途;交友需谨慎!什么样的朋友应该深交?又什么样的朋友应该避而远之呢?中国道家创始人——贺尺老子在他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就有提到过关于交友的原则,接下来,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道德经》四十五章节内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薯老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综上所述的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交朋友的原则,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在自己的人生中碰到这五种人势必要深交,你会发现受益无穷!
❹ 《道德经》名言欣赏_出自《道德经》的经典名言
《道德经》是中华 文化 的浓重的一笔,里面有很多富有哲理的 名言 名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道德经》名言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经》名言欣赏【经典篇】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4、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6、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0、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名言欣赏【精选篇】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自足者副,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
【译文】 能了解别人的成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译文】 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3.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
【译文】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
【译文】 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经》
【译文】 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8.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弟子规》
【译文】 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9.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 ——《弟子规》
【译文】 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
10.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弟子规》
【译文】 未成年人不要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喝醉酒的人的行为和状态是十分丑陋的。
11.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弟子规》
【译文】 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由于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12.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弟子规》
【译文】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
13.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弟子规》
【译文】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
14.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弟子规》
【译文】 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5.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弟子规》
【译文】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了。
16.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译文】 坚持不懈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 雕刻 成功。
17.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译文】 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草更深。
18.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译文】 水既能拖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颠覆。
1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20.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文】 君子交友讲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以利为先,他们交友往往亲密,他们的交情就像醇酒一样甘甜,却不讲道义。
《道德经》名言欣赏【热门篇】
1.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
【译文】 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2.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韩非子》
【译文】 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3.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文】 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译文】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译文】 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6.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译文】 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和做法回应对方。
7.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
【译文】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8.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文】 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9.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国志》
【译文】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
【译文】 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1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志》
【译文】 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1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译文】 人生大学问的宗旨,就在于发扬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之后就能有多收获。任何事情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13.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诗经》
【译文】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14.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文】 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
1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译文】 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
1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译文】 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习,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
18.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答宾戏》
【译文】 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
19.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译文】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实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20.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文】 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2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文】 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22.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文】 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23.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曾国藩
【译文】 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
2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译文】 记住过去的 经验 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25.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译文】 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26.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
【译文】 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27.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译文】 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会被打开。
28.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学》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2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太傅箴》
【译文】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3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文】 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❺ 上善若水出自哪里
“上善若水”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具体解释: “上善若水”版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权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❻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罗老师版本: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几成而败之。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本章也是讲如何做到“道”的,让领导者如何清心的。
其安也,易持也:
事物在安定的时候容易控制把握它。
在事物还没有出现萌芽的时候更容易控制。欲望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容易控制。人需要安静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心态。
举例1: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外在事业才会有可能好;
举例2:我(罗老师)讲企业管理讲了五年,发现中国大部分企业没有文化,几乎只是用奖惩来控制员工的言行。
现在人太忙乱了,建议要每天自己静坐几分钟,反思一下自己。
其未兆也,易谋也:
在事情(欲望)没有出现萌芽、征兆的时候容易图谋、控制它的。
举例:我(罗博士)有一次在4S店里没什么事情,工作人员说可以试车,就去试了一款,结果一问90多万,自己感觉匹配不上,用了好几天才把这个欲望给打消掉,但实际如果我能在最开始就远离这些欲望,就会好一些。
并不是说要全部清空自己的欲望,而是至少要与自己匹配,能做到的,做不到的就是会带来很多痛苦,这种欲望是要清空的。
同时,可以引申为:我们透过一些小事,就能看出整个人的风格和状态。
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
事物刚刚萌生还脆弱的时候容易被破坏,事物在微小的时候容易被散掉。
在身体健康方面,要特别注意前端,要知道,大病都是从生活中的各种小习惯积累起来的。
举例:日本对公务员的腰围是有限制的,不允许超过多少,包括孕妇也要控制吃,这样他们就会很少有心脑血管疾病,而且他们出生的孩子也都健康,整体国民人均寿命就延长,很大原因就是他们前端就开始干预和控制。
启发:从点滴做起,培养好的,消灭不好的,有因必有果。
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
在事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把握它,在事情还没有混乱的时候管理它。
还是讲领导者对自己情绪和欲望的控制,没有等它们出现就掐灭。最好的办法就是储存正向信息,养成正向的一些习惯。
要有对事情还没出现苗头的时候进行干预的能力,这是人生的历练中产生的智慧,防患于未然;就像“君子不立危墙,不履险滩”不要在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状态里,现在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你要学会预判。
举例1:要做生意,发现对方有另外一个项目是违法的,虽然你跟他的这个项目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危墙”;
举例2:交友也是一样,要看“做人”,远离一些心机不良,说话云山雾罩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呢?
第一,要对周围的世界有所洞察,你能够看到世界的变化,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就是要遵守规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极高的高度,是从脚下的一步一步开始的。
你所看到的成功都来源于背后的日积月累。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为自己捞取就一定会失败,为自己把持就一定会失去。所以有道的领导者不为自己捞取,就不会失败,不为自己把持,就不会失去。
如果你认为什么都是你的,那么最终你什么也得不到。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几成而败之。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普通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在事情快要做成的时候失败。如果做事做到最后保持像开始时一样的谨慎,就不会失败了。
别太在意回报,不要迷失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所以有道的领导者把没有私人欲望当做自己的欲望,不把难得的东西当做宝贵的东西来索取,不在乎世俗的学问,能够帮助大家纠正过失,能够让大家进入和谐自然的状态而不敢为自己捞取。
这里说的“学”是满足你虚荣心的学问。
复过:一个是纠正大家对你过分的抬高;第二就是当你纠正这些,大家也会被你影响,回到不去抬高你不去抬高自己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远离众人过分的抬高,抛弃自己的私心,才是正常和谐的状态。
记得点赞哦~
❼ 在读书,学习,交友方面该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世人往往都喜欢“有”,而不喜欢“无”,比较重视“有”的作用,而忽视“无”的价值。但在老子看来,“无”的价值比“有”的价值更大,作用更大。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举了三个例子,告诉我们“无”的大用:
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我们知道,人类自从发明了轮子以后,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一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都需要轮子。老子这里的“三十辐”,是说很多辐条,不一定是三十根。但是,不管有多少根辐条,中间都有一个空洞的轴心,这个车轴就叫“毂”碧散,如果没有这个空洞的轴心,车子就无法起到转动的作用。
二、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是揉合;“埴”是泥土。大家知道,陶器都是由泥土做成的,陶匠在做陶器的时候,都是先把泥土拿来,把里面的碎渣捡掉,然后揉合成泥团,才开始去做陶器。但是不管怎么做,不管是做成碗,还是盘子,还是盆子、茶杯,中间一定有装东西的空间。如果做成一个实心的圆球或者正方体、长方体,那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所以说“当其无”,正是因为有看起来很空虚的空间,才“有器之用”,才能起到盛放东西的作用。
三、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盖房子的时候,工匠会把门窗开凿出来,才能让里面的人进进出出,才能让里面通风透气。房子中间一定是空的,因为有了空间,才能住人,才能放东西。如果是实心的,就没有用处,那就不叫房子了,或者里面塞满了东西,人都进不去,那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房子之所以“有室之用”,就是因为它中间有“无”的部分,才能让我们加以利用。
所以老子接下来又说: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之”只是能够带给我们便利,而真正起大作用的是“无之”。但我们一般人往毕慧烂往只看重“有”的部分,而不重视“无”的部分,不知道起根本作用的其实是“无”。
俗话说:手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想做成某件事,就越做不成;反而是不经意间的无心之举,却成就了我们。
所以我们要牢记老子的教导,当我们看到“有”的东西以后,还要去想它“无”的那一部分,这样看事情,才能更客观,更接近事实真相。当我们遇到逆境或者顺境的时候,才能坦然面对,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❽ 《道德经》所讲的“天地无亲,常与善人”该如何解释
天地来孕育万物!其道至伟源!其德至圣!故有人云:天地有好生之德。然天地无亲,通俗的说天下万物都不是她们的亲戚!谁做了好事或坏事她都会秉公而断。常与善人呢更好理解了,我(天地)有好生之德!你们谁和我一样,我就喜欢谁!有好处就想着你。谁跟我(天地)反着来我就讨厌你,但因我有好生之德!开始我不给你计较,但你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危害天下众生就不行了!只能找机会收拾你了。后亦有诗一首曰: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❾ 交友之度都有什么
朋友——友好的关系、友谊的象征。每个人都有好朋友,有人还以交上高尚真诚的朋友而自豪。有些人也许会把狗、猫、鸟等动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是因为它们给了你些许精神上的慰籍。有些人也许会把诸如电脑、玩具、汽车等物品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也是因为它们给你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朋友关系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关系。简单的,仅见过一面,甚至没有见过面,就可以成为朋友。
复杂的,甚至是夫妻,还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一个国家有国际朋友。在国际关系中,我们有过许多好朋友。一江之隔的朝鲜,我们最可爱的人曾经为他们流过血。同饮一江水的越南,我们曾经帮助他们打击入侵者。天涯若比邻的阿尔巴尼亚,我们在自己还不发达的时候,无私的支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这些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是靠我们无私的付出,换来的。不知是谁说过:在国际关系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的内涵,在后来的发展中,还真是一语中的。社会上我们结交知心朋友,当然也不乏酒肉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会有意无意的结交很多朋友。有的真诚憨厚,有的华而不实,也有的相互欺骗。有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的概念是模糊的。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类聚的不一定就是一类,群分的也不一定就是一群。朋友在交往中,友谊庆粗期限的长短和相互之间的互惠关系是对等的。如果,双方在某些方面长短不一,肯定就会在另一个方面找齐。如果不是这样,朋友之间所产生的友谊,就会是短暂的。比较实际的说法,就是投桃报李,有人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诺言而信誓旦旦。在家族中相互之间都是亲戚朋友。亲戚朋友是有血缘关系的,血是浓于水的。
但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最牢固的粘合剂还是物质,只是,还需要加上亲情。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要按市情送上礼品、红包。相互之间有什么事情要冲到前面,不计得失,还要有吃亏的精神。这样的亲戚,才能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如果你还是大权在握的人,更要利用手中的权利给家人办些大事。如孩子升学、就业、升迁、调动,分房、等等,不一而足,多多益善,不然,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等你下野的时候,家里的人没理你。不过,这样世差亏的事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不能大张旗鼓的宣传。
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不说大家心里也都明白,有些事情只要适可而止,大家是会谅解的。在学校的同学中有同学朋友。相比较而言,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真诚的,因为,都是从两小无猜的时候积累下来的友谊。所以说:小学同学的友谊比中学同学的友谊要深厚,中学同学的友谊比高中同学的友谊牢固,高中同学的友谊比大学同学的友谊纯情,大学同学的友谊比社会大学同学的友谊真诚。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纯真牢固的。
之所以寒窗十年,同学之间能结下深厚的感情,真诚的友谊,主要原因是少了些经济往来,少了些功利色彩,才使的同学间的友谊之树常青。在部队上的朋友叫战友。在战争年代一起从戎,金戈铁马,南征北战,是在一起流过鲜血的战友。在一起生死与共、形影不离,所产生的友谊是终生难忘的,是不可磨灭的。
在和平时期,一起入伍,同睡一间屋,同吃一锅饭,虽然没有流过血,但是,一起流过汗。大家在一起,不记得失,需求的是友情乡情。所以,战友之情是单纯朴素的。也正是这种单纯朴素的友谊,为以后友谊的不断加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单位上的朋友叫同事。是一种缘分把这种同事朋友关系确定。说起来这种关系,甚至比夫妻关系都要近,因为人生的大好时光,大部分时间都要和同事们在一起度过。可是,这种同事朋友关系,虽然有个好的环境,却很难把关系搞好。因为,这里是斗争最为激烈的地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这里是人的一生的利益的集散地,大家会在这个舞台上,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展现的淋漓至尽。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气氛。
当然,也会产生莫逆之交,忘年之交,至爱亲朋。但是,只要你还没有退出这个舞台,你就要在这个舞台上,根据角色的需要来表演。表演的好,也许你就成了明星,要是演砸了,听说有的人还搭上了小小性命,这绝不是危言怂听。男女之间的朋友关系最为复杂。人一出生就有了男女之别,一直到驾鹤西游搜神都不会改变。现在科技发达了,也有改变的,无论什么原因,来的都不是那么自然,虽然,当今社会的包容度越来越宽。男女之间,在青梅竹马、举案齐眉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男女意识,因此,才有了两小无猜之说。
孔子曾经提出过“益友”的三个条件。首先是直。直不但是心里不拐弯(正直),而且是嘴上也不拐弯(直率)。一般人,做到“正派”并不难,做到“正直”就难一些了。而要能够看到别人的缺点、错误就说出来,尤其是敢于对自己亲近的人(如朋友)直统统地说出来,做到“直率”,就非常之难。难之一在于碍于情面,很难说出口;难之二在于顾忌功利,很难下决心。于人有损(伤了对方的面子),于己无利(自己并无好处),便很难会有人去做这种“蠢事”。然而直言虽然难听,却是出于“真爱”。故如能得一“直友”,实乃人生之大幸。
其次是谅。朋友犯了错误,自己能够“谅解”;或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自己能够“原谅”,这并不算很难。但是,要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予以“体谅”,就不容易了。尤其是他干了公认“不仁不义”的事,直接损害了自己又没有道歉,还能不顾自己背上黑锅而予以“曲谅”,那就真是其难无比!一个看重名誉的人,为了名声而“直”,还不难;一个追求实利的人,要他不顾名声而“曲”,也不难;而要一个人既不顾名声又不顾实利地去“曲谅”朋友,就几乎难得“不合情理”。但只有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第三就是“多闻”了。博学多闻的人,当然也是“益友”。相反则是“损友”。“损友”也有三个特点。第一,外表堂堂正正,但说的都是官话、套话、场面上的应酬话,表面上无可挑剔,内心却并不正义,所以是“不直”;第二,只知逢迎讨好对方,甚至不惜附和错误,“指鹿为马”,表面体贴谅解,内心却并无真诚,所以是“不谅”;第三,夸夸其谈,言不及义,表面上能言善辩,内心却胸无点墨,当然不能算作“多闻”。这三种人,颇具迷惑性,其实最害人,所以是“损友”。
因此,君子的交友之道,就有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是“尚自然”。不强交(不强迫别人交朋友),不苟交(不随便和别人交朋友)。真正的朋友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可以去寻找机遇(寻师访友),但不能制造机遇。轻率就更不好。“生死之交一碗酒”,爽则爽矣,其实靠不住。
第二是“超功利”。因“利”而勾结者,不能叫“朋友”,只能叫“朋党”(狐朋狗党)。这种人,因为唯利是图,所以利相一致时,便狼狈为奸;无利可图时,便作鸟兽散;一旦利害冲突,便反目为仇,互相厮咬,哪里还有“情谊”可言?只有因“义”而结交者,才既可为正义而并肩战斗,也才可能在一方有过时,敢于直言而成为“直友”,或因大义而曲谅其小过,成为“谅友”。
第三是“去嫌疑”。朋友之交,贵在忠信,一有狐疑,便生嫌隙。故曰“识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这里最难做到的是“小嫌不可不略”。因为正派人都难免清高甚至孤高,常自诩为“眼里容不得一粒砂子”。对自己固然要求严格,对他人(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有资格”和自己交朋友的人)要求也不会低,而且往往认为那不过是“起码”的要求。于是,小有不满,便课以大罪名,一心只想关系正了又正,友谊纯了又纯。结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最后只能孤立自己。真正的“君子之交”,诚应“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着眼大处,不拘小节,求同存异,才是长久之计。
第四是“多宽容”。宽容是双向的。既要对朋友宽容,也要对自己宽容。不能因为自己做得到,就指责他人有过失;也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就觉得没脸见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力所能及者,有力所不能及者,总有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所以,既不必苛求于人,亦不必苛求于己,以免失去了朋友之间的平等。
第五是“有肝胆”。能不能“去嫌疑”而“多宽容”,全在于有无“肝胆”;而有没有“肝胆”,又全在于“超功利”。实际上,君子因为重义轻利,个人的进退荣辱成败得失都无所萦怀,自然胸怀坦荡;小人因为重利轻义,或害怕所求不可得,或害怕所得不能保,或害怕所保不能全,自然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就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与人交往时,君子襟怀坦白,安详舒泰,从不以强凌弱,仗势欺人;小人则衿己傲物,惟恐失尊,难免盛气凌人,不依不饶。这就叫“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同理,君子求义,只须反躬自省;小人逐利,势必趋炎附势。这就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者,相互之间没有利害关系,衿而不争,群而不党,自然淡泊宁静;求诸人者,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少不了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说些甜言蜜语,给些蝇头小利。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益友与损友,岂非正是君子与小人之别?下篇忍与事业我们的祖先既有因为忍让而成就大事的成功经验,也有不知忍让而败事的惨痛教训。比如,蜀主刘备,他可算是三国时期的一代英豪,但他在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杀害之后,一时感情用事,失去理智,不知忍让,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和东吴的赔礼求和,而亲率大军600万进攻东吴,被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火烧连营六百里,蜀军全军覆没,元气大伤,虽有诸葛亮等忠臣鞠躬尽瘁拯救蜀国,但也未能挽救蜀国灭亡的命运。由此看来,蜀国的过早灭亡与刘备的不知忍让是分不开的。
忍让是做人的一种大智慧。我们提倡忍让,但不是软弱。我们并不提倡丧失人格的无原则的忍让,该斗争时要斗争,但要注意有理有利有节。
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译成现代文就是:从前舜帝告诫禹说:“你只要不夸耀自己的贤能,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能;你只要不夸耀自己的功绩,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功。”说明只有谦让才能留有余地,才能诚服众人。
老子的《道德经》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委曲便可求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而充盈,敝旧反能更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倒迷惑。所以圣人总是执着地追求一个方面,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论准则。不老是光顾自己,因而明智,不自以为是,因而开明,不妄自菲薄,因而能取得成功,不骄傲自大,因而有长进。只要你不同别人争权夺利,天下人自然不会同你较劲。古训所谓委曲求全,难道是一句虚托之语吗?正是这种诚意的委曲,才获得了求全的效果。
❿ 道德经的解释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录:
一、无为而治
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三、不进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国如烹小鲜
六、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啬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十二、为之于未有
十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十四、强行者有志十五、处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则全,枉则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二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十一、无之以为用
二十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十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二十五、祸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损有余而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