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孔子立法的主张

孔子立法的主张

发布时间: 2023-04-19 14:53:11

A.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以什么为核心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在法律思想上,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提倡“和谐”、“无讼”。他的法律思想经过孟子、荀子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发展和改造,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的立法司法活动。本文仅就孔子两个重要的法律思想一“仁学法律思想”和“德主刑辅”思想加以简要论述。
1.仁爱一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
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和灵魂。了解孔子的一切思想都必须从仁开始。在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著作,也是儒家的经典一《论语》中,讲“仁”达109次之多。
“仁”是什么?《论语.颜渊》有云:“仁者爱人”。这种“爱人”是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虽然它可能最早来自血缘亲情,不过在此时已经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如果“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外在的礼节,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出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人”的平等与亲切之情和“人”应当尊重“人”的观念的体验。《论语.里仁》中孔子也说到“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爱人”可以说是孔子对“仁”的总体概括,“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爱护人,“爱人”是仁的灵魂的内核,是仁的根本之所在。“爱人”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的重视和关心。《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孔子关心的是有没有人受伤,而不是他的马,充分表现出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关心。孔子把人的性情中的“爱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缘亲情。《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孔子看来,人的本性中,血缘之爱是无可置疑的,儿子爱他的父亲,弟弟爱他的哥哥事实人之共有从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真性情与真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孝…‘弟”。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于依据,人有这种真感情并且依照此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所以孔子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始乱者,未之有也。’孔子认定这就是建立一个理性社会的心理基础。他要求每一个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德圭刑辅思想一孔子法律思想的主旨
德刑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思想起源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初年。孔子把这一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以德政教化为主,以政令刑罚为辅的主张。
孔子的“德主刑辅”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孔子生活的时代,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已不复存在,神权政治动摇,重民思想兴起。他总结了春秋以来统治者实行“折民惟刑”已不足以维持其统治的教训,认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人民生活贫困是反抗统治的原因,一味用刑罚杀戮并不能解决问题。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德主刑辅思想才在孔子手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并趋于完善,“德主刑辅”的思想与西周的“明德慎罚”一脉相承,构成我国封建时代法律思想的一大特色。
“德主刑辅”并非孔子的原话,而是汉代人对孔子思想的一个概括。关于德刑关系,孔子这样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论语.为政》)。有人认为这是孔子不重视法治的显明例证。其实,只要联系《论语》中另一段记载来看,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民而民善矣。’可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针对当时有人提出的用刑杀威吓人民来治理国家的主张的。孔子并不反对用刑,只不过“德”、“刑”相比,他更重视“德”的作用而已。首先,在指导思想上,他认为德是本,刑是末,凭借德政来治理国家,就会使百姓像重型环绕北极一样归顺,而不需要刑罚去压服。所以,第二在治斟旌政方法上,他认为德在先,刑在后,基于德先刑后的认识,孔子反对不加德而用刑罚,反对不加训诫而只要归顺,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并把这种违反德先刑后的行为放在四恶之首来斥责,斥之为“暴”、“虐”。第三,从实际作用来看,孔子认为德大刑小,仅用刑罚只能暂时制止犯罪,却不能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能铲除犯罪根源。综上所述,孔子在德刑关系上认为:德本刑末,德先刑后,德大刑小。这分别从指导思想、治国措施、实际作用三方面总结出来的认识,归结起来就是“德主刑辅”的指导思想。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不但是提高统治者思想境界的修身养性的“德”,而且更是一一种治国施政措施的“德”。就是说,对于统治阶级提出“德”的要求,既要他们正其身,又要他们施仁政。施仁政的内容也就是“德治”的内容。这从孔子和冉有的一段对话中能够看出一些。可知,德治的内容部外二条,一是使百姓富庶的富民政策,二是富庶之后教之德教民政策。“富之”是治国的第一步,是条件,是基础,“教民”是治国的第二步,是手段。虽然他还有“富而无骄易”的统治阶级偏见,但能够认识到“贫而无怨难”的确是一种进步。但是孔子所谓的德治到了统治者身上也不外是要求为国不要横征暴敛。在司法实践中,孔子主张“哀矜务喜”,这种司法和刑罚原则要求把法律和情理结合起来,不仅要看犯罪行为的结果,还要看犯罪行为的主客观原因,表现了孔子要求司法中重视民命,贯彻“道德齐礼”原则的良苦用心。同时,他反对严刑酷罚,主张刑罚适中。《论语.子路》“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中所含的“刑罚中”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定罪准确、量刑恰当、不枉不纵、不偏不袒、不轻不重,做到了公正公平。孔子的“刑罚中”思想代表了文明的方向,体现了人道的价值。若从社会控制、犯罪预防的角度来看,德礼为主,刑罚为辅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这一学说中有着明显的道德至上论的倾向。在“德主刑辅”思想的指导下,法律成为伦理道德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自治性,这与现代法治“法律之上”的精神相违背。

B. 孔子有哪些主张它的意义是什么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模迹灶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州郑·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旦扮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C. 一.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

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内叫“ 德治”或“ 礼治容”。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 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此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纷争不断,以致于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

D. 孔子主要提出了哪些治国主张

孔子阐述了“庶、富、教”的施政大纲,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三个条件:首先是“庶”,即要有足够的劳动力;

“富”,即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的问题,如:衣食住行;最后是“教”,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悄则缺,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孔盯早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启辩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E.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孔子生于鲁国,是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的蚂陵学术集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学说的基础,对当时封建社会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巨作《论语》。

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

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

一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削减苛捐杂税,使人民得到宽和惠。

二是注重犯罪的经济原因,认为盗窃的发生在于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为,主张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对“不教而杀”。

三、礼治:

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四、人治: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统治脊做者能否以身作则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问题,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礼的“亲亲”原则,主张让非贵族出身的贤才也能参与国政。后人把这种主张叫做“人治”或“樱物衡贤人政治”。

孔子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F. 如何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

孔子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奠基人,
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
“名
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套旨在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的法律思想观。
孔子建立了

“仁”
为核心以礼
“复礼”
为目的的思想体系,
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
他主张
“仁者、
爱人”,
“泛爱众”,抨击暴政,反对人殉。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使“君子”
和“小人”各自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孔子主张“为正以德”,“以德服人”,反对“以力
服人”,提倡教化注重道德的感化作用,反对“不教而杀”主张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的
统治方法。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经后人改造,
使其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
想的核心。
儒家学派被信奉孔子的学徒们传承下来,
虽然孔子的一些思想不可避免地表现出
现一些保守思想,
然而他有察觉到时代的时代潮流的不可拒,
要求改革礼,
以缓和统治者与
人民的矛盾,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主张。

G. 孔子在治理国家方面提出的主张有哪些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者轮渣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桐闭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

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7)孔子立法的主张扩展阅读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首悄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

H. 请你结合孔子的政治主张,谈谈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呵呵,局闹孔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伦理纲常,也就是说一方面强调自身修养也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国家要有四维八德也就是说要有纲常,也就是履岁新不能易之为冠的那种封建思想,君王就是君王,臣下就是臣下,君王就算有错臣下也不能造反,就像父亲再不对做子女的也不能……,君父君父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儒家思想才在封建社会延续了好长时间。新文化运动批孔原因也在这儿。当然儒家思想其精华还是在教育民众积极向善,善于进取。构建和谐社会我个人认为加强个人的素质修养很重要,这与孔夫子的政治主张应该是相同的。如果领导像领导、女人像女人,人人都是谦谦君子,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应该就算是和谐社会了,当然这就要读很多书,遵守很多礼制的东西,说白了主要是人治,并没有提出违反了受什么惩罚,而是在思想上要求自己不能那么做,不该那么做。所以孔团皮夫子的主张只能兼而用之,一方面加强自身修养,一方面完善法制。

孔子在政治上的其他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孔子最讲究礼制,礼制森严就形成了等级,然后就有了阶级斗争,这都是不可取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在的教育还是不够解放,从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可以感觉到。构建和谐社会我觉得重要的桐或罩是教育改革,在这方面孔子做的不错,不是体制教育,而是喜欢什么就学什么,重要的是还有实践,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一下他的方法。

I. 孔子的治国思想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是仁治、德治、礼治、人治。
1、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2、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3、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枝芦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
4、人治是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猛扒带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此知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

J. 关于孔子的主张有哪些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主张在今天起到些作用,那么孔子的主张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的主张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的主张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根基是以道德来规范人的一言一行,贯穿了两千年的岁月,态喊对世界脊纯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仁就是与人为善,礼就是 言行举止 等规范的总称。在孔子以前,祭祖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 活动。孔子强调要尊重祖先,祭祀活动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孔子还主张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帆野野亲,晚辈对前辈,臣子对君主要绝对的尊敬和服从。这位圣人并不主张暴政。孔子的主张是国家为人民服务,不是人民为国家服务。人民的一切并不是因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孔子主张君主应该要靠仁政而不是暴政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主张比较保守,他相信黄金时代会再度降临,极力劝说所有的人都能够遵循美好的道德。孔子还主张中庸思想,这不仅要作为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还应该要把中庸融入到自己的品行中去。

可是孔子的主张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接受,他只是一位非常具备创造力的改革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混乱的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孔子在死后,他的主张普遍流传开来。

在秦朝,孔子的学说遭遇了灭顶之灾。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倒了孔子学说。可是秦始皇的阴谋并没有得逞。秦朝灭亡后,孔子的主张又在百姓中流传。在汉代,孔子的学说被提高到百家学术之首的地位。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甚至成为了选拨官员的考试教材。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孔子是我国 历史 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思想 文化 ,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的领域,形成以“仁”、“礼”为中心的政治主张。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仁”: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大爱,包含一切的美德。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善,大家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仁”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享受到别人关爱帮助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身边的人进行回馈。最重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施仁的同时不能把自己不想要的、不好的事物或思想强加于人。

孔子政治主张下的“礼”:克己复礼。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孔子的礼是多方面的,有对个人的礼,有对君臣的礼,又有对国家的礼。万变不离宗,礼先源自于对自身的要求及约束,只有约束小我才能进一步约束大我。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反对严苛的政治制度和各类刑法,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德治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孔子所推崇的。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
孔子的理想不是为了他自己,他的理想和追求是为了 天下 百姓的幸福,孔子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是大同社会,天下大同。他的理想不是个人的,是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追求的是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那么何为大同社会呢?在孔子的眼中,大同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实现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先是要进入小康社会,才能进一步的过渡到大同社会,一蹴而就的社会是不稳定的。那么在孔子的眼中,小康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人民都懂 礼仪 ,注重大义,如果犯错,能够有法可依,而且没有酷刑严罚,民众生活温饱,不必为了生计而东奔西走,这就是孔子眼中的小康社会。

那么更高一级的大同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在孔子的眼中,从古到他生活的时代,只有在夏商周的贤德时期,那时的社会才能称为大同社会,可惜孔子都没有能看到,这也成为孔子人生的一大憾事。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是这样的:

天下为公,在那个时代,选贤能,讲诚信人们不独亲其所亲,不独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普遍相爱,使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能够顺利成长,,寡、孤、独及残疾者生活都有依靠,男子有一定的职分,女子都能找到合适的人家。人们不必把财货攫为已有,只怕货财被丢弃而不用。人们在劳动中都能各尽其力,但不是为自己,并且鄙弃那种只为自己而劳动的行为。所以,奸邪之谋、盗贼之事都不会发生,夜不闭户,这才是天下大同。

猜你喜欢:

1. 孔子的主要思想

2. 谈孔子的一些思想

3.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4.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名言

5. 孔子孟子的思想

6. 孔子礼的思想

7. 孔子的生平简介

热点内容
法院门前石狮子 发布:2024-11-18 18:37:23 浏览:974
彬县司法局 发布:2024-11-18 17:52:58 浏览:432
法院与原告 发布:2024-11-18 16:56:13 浏览:43
导游9道德 发布:2024-11-18 16:33:36 浏览:173
律师专业前沿 发布:2024-11-18 16:23:36 浏览:78
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8 16:22:58 浏览:394
网络小说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8 16:16:35 浏览:455
买黑车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8 16:15:53 浏览:912
对刑事诉讼法的感想 发布:2024-11-18 15:57:45 浏览: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3下载 发布:2024-11-18 15:55:06 浏览: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