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近代法学

近代法学

发布时间: 2020-12-30 20:35:25

❶ 近代与法律有关的人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作者是俞江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描述的是本书的主要内容,选自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过的有关近代中国法律史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学发展与法学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订,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这些论文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关心的不同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或个案,展现近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状况。同时,通过法学语词、法学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们介绍近代法学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
编辑
本书的主要内容,选自作者近十年来公开发表过的有关近代中国法律史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学发展与法学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订,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这些论文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关心的不同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或个案,展现近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状况。同时,通过法学语词、法学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们介绍近代法学的发展历程。
俞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私权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法学研究》、《读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编辑
法学与法学家
近代中国法学语词的生成与发展
一、感知阶段:1800年至1860年间的《五车韵府》与《各国律例》
二、整合阶段:1860年至1900年,以罗布存德氏《英华字典》为主线
三、改造和平衡阶段:1900年至1911年,中国第一批法律辞典及其他
四、近代中国法学语词发展过程的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权概念
一、“民权”小释
二、戊戌变法时期的“民权”概念
三、严复的民权观
四、小结
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
一、平等:一个让沈家本回避的问题
二、形式平等:善恶与贫富之议
三、人格:西方的?抑或中国的?
四、结语:曲折的解释
清末修律中的吉同钧
简评礼法之争
一、劳乃宣的“反映论”
二、杨度的“进化论”
三、沈家本的“会通论”
四、结语
近代法学家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民法”的讨论
法律修订
两种清末宪法稿本的发现与初研
一、清末立宪史的研究现状
二、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发现及初考
三、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初步研究
四、两种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价值
附1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末宪法草案稿本的后续说明
附2 关于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末宪法草案稿本再说明
《大清民律(草案)》考析
一、修订《清民草》的历史背景与肇因
二、民律修订宗旨的讨论及确立
三、《清民草》修订过程
四、《清民草》的内容及特点
五、对《清民草》的评价与再评价
《中华民国暂行民律草案》简析
一、问题的提起
……
司法改革
资料整理

❷ 西方法学的近代三大法学

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展开了广泛的立法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法律体制。西方法律的两大传统,即通常所讲的英国法系(或称英美法系或普通法法系)和大陆法系(或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也是这一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这些现象意味着资产阶级法治的确立。与此相应,在法学领域中,古典自然法学派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19世纪的三大法学派别: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法律思想(在有的法学著作中被称为形而上学法学派或哲理法学派)。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西方资产阶级法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出现了所谓“法的社会化”(亦称“私法的公法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法不应以维护个人权利,而应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础,社会化的新法律原则代替了个人权利的旧法律原则,于是各种“社会立法”纷纷出现,形成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法律部门。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有其特点,有其特点中可以总结出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不同之处。
(一)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作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包括法典、习惯、判例以及学理等,在这其中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主要渊源。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作为法律的主要渊源,遵循先例约束力原则。
(二)大陆法系重视法律的成文化,法典化和逻辑性,大陆法系的国家大部分法律都以成文的形式颁布。英美法系重视判例法,遵循先例约束力原则。
(三)对法律的分类不同。大陆法系把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把公法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等,把私法划分为普通法和衡平法。
(四)在诉讼制度上,大陆法系实行审讯制和合议制,在审讯制中,法官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询问当事人,调查取证等,在合议制中由法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共同审判案件;而英美法系实行对抗制和陪审制,在对抗制中法官居于中立的地位,只是作为裁判者,当事人处于主导地位。在陪审制中,陪审员单独组成陪审团,最终的判决由法官作出。
(五)在法官的权力上表现不同。大陆法系的法官审理案件以成文法为基础,自己不能做出超出成文法规定的裁判;英美法系的法官运用判例审理案件,可以对案件根据法律进行解释,作出判决。相对来说英美法系的法官的权利相对较大。
(六)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大陆法系以编纂法典为主,英美法系国家主要以判例法为主。
(七)受罗马法的影响程度不同。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英美法系受其影响较小,但在教会法、商法和衡平法方面仍受其影响。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主要是由其历史传统、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二者都各自有其利弊,例如在法官的权力上,英美法系法官可以“造法”,根据法律对法律进行解释,从而对案件进行审理,这就需要法官能够充分的理解法律的规定,而且需要法官具有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但也有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大陆法系的法官审理案件需要以成文的法律条文为基础,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可能会对案件的审判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区别应经不像以前那么的明显,二者有些方面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例如大陆法系中判例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法官也更多的借鉴之前的案例;而英美法系中成文条款也不断地增加。二者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也有利于二者根和更好的发展。

❸ 教会法对西方近代法律有什么影响

伯尔曼的论述

伯尔曼在其两本传世名著《法律与革命》和《法律与宗教》中对教会法与西方法律传统之间的关系作过充分的阐释。他认为以11世纪末教皇革命(格里高利七世改革)为起点,教俗两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构成了西方法律传统得以产生的基础。由此我们也可窥见教会法对西方法律制度的贡献。

伯尔曼的研究表明,自11世纪后期,基督教在西方和法律的发展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基督教从地方君王的控制下挣脱出来,获得了对宗教事务的独立管辖权,从而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管辖权的分离。在伯尔曼看来,这种教俗分离为后来的政教分离埋下了伏笔,也为分权制衡的宪政提供了原型。其二,基督教最先发展起来一套政府管理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会构建出以教皇为核心的教会文秘署、财政署和教会法院,从而成为近代西方第一个组织严密和富有管理效能的政治体,即近代意义的国家。这为各种世俗政治体的法律提供了样板。它们纷纷仿效教会的政治组织和管理方式,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其三,基督教最先筹办起近代西方第一批大学。在这些大学中,神学教授们所采取的经院主义方法对于近代西方法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学教授所讲授的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材料。这都对近代西方法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四,基督教教会法率先禁止决斗和神明裁判,最早输入了教皇的选举制度,突出强调信守誓言和约言的重要性,所有这些做法都对于近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五,基督教作为一个统一的权威,在各种政治体林立和君王割据严重的中世纪,对于限制世俗君王的权力,协调各种政治势力的冲突,以及遏制战争和维持和平,具有核心的作用。在伯尔曼看来,凡此种种都表明了基督教及其教会法对于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对部门法的影响

(1)宪法。

教会法对于近代宪政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它所确定的权力结构和教会法学家的法律理念两个方面。在中世纪的西欧,教权与王权相互重叠冲突,构成教权和王权的二元对立结构,有时被称为“二权分立”。这是非常重要之点,它构成了近世宪法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

在教会内部,教皇的权力也不是绝对至高无上的,它受到神法和法两方面的限制。根据教会法,教皇如果有背弃信仰,挥霍教会财产、通奸、抢劫以及其他严重损害教会声誉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审判和废黜。12和13世纪,教会法还进一步规定了教皇不得从事与整个教会的“地位”相反的行为,不得颁布以损害教会的“一般地位”为目的,包括损害教会的特征 一般利益或公共秩序。而且,教会法还规定,假若教皇命令一个人去做一件将会损害教会地位的不公正事情,那么教徒就有拒绝服从的权利。

(2)刑法。

在刑罚问题上,教会法与中世纪的日耳曼法不同,它并不把刑罚看作是一种复仇的满足,而看作是用惩罚手段对被犯罪破坏了的上帝秩序的一种恢复,因而在施加刑罚时必须考虑对犯罪者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矫正。教会主张囚禁刑优于死刑,因此它给予犯罪者一个反省自己罪孽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后世刑的雏型。

在定罪量刑方面,教会法坚持在法庭面前如同在上帝面前一样,所有的人,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这是近世法律平等原则的先声。

(3)诉讼法

在诉讼程序方面,教会法坚持法律存在于法官心中即审判过程中的所谓“良心原则”。为了有效地实施这一原则,世俗诉讼法中的形式主义受到教会法的非难,教会法院的法官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这不仅在英国的衡平法院的诉讼中,而且也可以在近世西方刑事诉讼的一些原则和实践中,看到这一原则的某些陈迹。

教会法对世俗法产生重大影响的还在于刑事诉讼方面所确立起来的纠问式诉讼程序。在中世纪初期的日耳曼法中,对刑事犯罪的起诉和刑罚的执行都是由受害人或其家属加以实施,这对于一个受到侵犯的弱者来讲是很难做到的。而英诺森三世的教会法则规定,根据公众告发或私人控告,法院即可对案件进行调查,从调查证据到执行刑罚都由官方负责。按照当时的规则,被告人必须到庭,法院告诉他起诉人的姓名并出示证据,允许被告人进行辩解和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纠问式诉讼对公诉制度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诉讼法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❹ 中国近代法学家有哪些

中国著名法学家大全——《当代中国法学名家》

法学理论
张文显 朱苏力 贺卫方 葛洪义 舒国滢 沈宗灵 孙笑侠 卓泽渊 李步云 刘作翔 付子堂 孙国华 信春鹰 郭道晖 郝铁川 吕世伦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龙 刘瀚 谢晖

法律史
曾宪义 张晋藩 武树臣 何勤华 陈盛清 范忠信 邱远猷 吴建璠 杨一凡 杨永华 俞荣根 韩延龙 怀效锋 霍存福 刘海年 倪正茂 高恒 蒲坚 朱勇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周叶中 许崇德 韩大元 胡建淼 胡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罗豪才 马怀德 陈云生 方世荣 张庆福 张树义 莫纪宏 浦增元 童之伟 王名扬 王叔文 吴家麟 肖蔚云 杨海坤 袁曙宏 张光博 朱维究

刑法学
高铭暄 马克昌 赵秉志 张明楷 陈明华 陈兴良 曹子丹 储槐植 顾肖荣 何秉松 梁华仁 罗大华 欧阳涛 曲新久 阮齐林 苏惠渔 康树华 张智辉 周道鸾 卢建平 王作富 何鹏 姜伟 孙谦

民商法学
江平 梁慧星 吴汉东 王利明 孙宪忠 王卫国 赵旭东 郑成思 魏振瀛 崔建远 刘春田 刘凯湘 石少侠 司玉琢 覃有土 顾功耘 郭明瑞 龙翼飞 吴焕宁 夏吟兰 徐学鹿 杨大文 杨立新 杨振山 马俊驹 沈四宝 巫昌祯 关怀 范健 尹田

诉讼法学
江伟 陈光中 徐静村 樊崇义 龙宗智 陈瑞华 陈卫东 卞建林 陈桂明 顾培东 景汉朝 刘家兴 沈达明 宋英辉 谭世贵 汤维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国枢 王亚新 杨荣馨 张卫平 周国均 左卫民 谭兵 李浩 常怡 严端 崔敏

经济法
杨紫烜 李昌麒 刘隆亨 刘文华 漆多俊 邵建东 史际春 徐杰 张守文 种明钊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吕忠梅

国际法学
韩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劲松 陈安 董立坤 龚韧刃 黄进 李双元 刘楠来 饶戈平 芮沐 张乃根 周忠海

军事法学
丛文胜 顾德欣 李昂 图们 张建田

❺ 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法律文献

法律史是一门法学和史学的交叉学科。文献不但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更是学术进步的源泉。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曾用“入宝山不空归”来形容接触原始材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法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自古以来,书目提要就被视为读书的门径。近代以来,先后出版了多部法制史料的书目提要。1934年,孙绍祖撰成《中国历代法家著述考》,收集历来法学著作572种。1957年,国务院法制局法制史研究室李祖荫、杨清源、汪国堂等依据该局图书室收藏的图书(这部分图书绝大部分为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继承),编成《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简介》,收集历来法学著作932部(法律出版社1957年)。1976年,台湾张伟仁先生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法制史书目》,收集历来法学著作2473部。1978年之后,大陆先后出现了高潮、刘斌《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张伯元《法律文献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著作。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编《中国法律图书总目》、中国法学会编《中国法学图书馆目录》、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学卷等也收录了一些主要的法制史书目。其中,中国法学会编《中国法学图书馆目录》一书每条书目后都附有详细的馆藏情况,极便于读者查找。
199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国家图书馆等法律古籍的主要收藏单位都纷纷将古籍数据上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图书馆也将本馆收藏的珍本法律古籍目录放在了网上。古籍的数字化进程还在继续。相信以后读者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查到资料。

❻ 近代西方法学的指导思想

在中世纪之后,西方国家开始进入近代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过去曾经被半遮半掩地加以讨论的问题,这时已公开化。先从政治思想家对于法治问题的认识谈起。

首先是英国的洛克,因为他对于确定西方近代以来的政治法律思想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洛克的法治主张包括个别要求和一般原则两个方面。就个别要求而言,洛克在《政府论》中强烈主张国家的最高权力机———立法机关“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进行统治。”而所谓一般原则是指:“无论国家采取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 除主张权力必须根据法律来行使之外,洛克还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他说:“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中主要讨论了什么是政府权力以及它的限制等问题。在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并没有权力分立的特点,它与其说是权力分立,不如说是不同权力的并存,而且还是一种不伦不类的并存。洛克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把这种混乱的、多种权力并存的政治现实概括为权力分立,从而使它获得了理论上的合理性。

在洛克之后,法国的孟德斯鸠也曾经研究过法治问题。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孟德斯鸠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法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可以说是最博学的法学家,而且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法理学观念。事实上,他不仅提出了最广泛的法律定义: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法律的方式,即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理解法律。孟德斯鸠在分权制衡理论方面论述较为系统,且影响较大。首先,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是法律的重要精神之一,法律应可能地体现自由和保障自由。他在《论法的精神》中着重阐述了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并说明它已在英国的法律中建立起来了。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或是政治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那么,如何才能取得政治自由呢? 为此,他讨论了法律自由的关系,认为自由分为两种,一是哲学上的自由,二是政治上自由。他根据自己在英国的观察发现,政治自由不是人们追求道德的结果,而是精心组织的政治制度的产物。第二,与一些抽象论述自由价值的理论不同,他意识到了自由与政治体制密切关联。他精辟指出,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第三,在他看来,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因为权力不受约束是可怕的,而法律的约束与人民的约束都远没有权力之间的约束来得更直接和更有效。第四,要保障政治自由,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各司其职,任何一个机关都不能绝对凌驾于其他机关之上,独断专行,从而达致政府权力的动态平衡。

继孟德斯鸠之后的法国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是卢梭。卢梭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时代的其它思想家,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即他也是明确主张法治的,并且把是否实行法治作为共和政体的惟一标志。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就表示:“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都称之为共和国。” 卢梭的法治思想大致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立法和守法。就立法而言,卢梭特别强调法律自身的记录,它以“自由和平等”为自己的两大主要目标。就守法而言,在卢梭看来,遵守法律不是什么耻辱,而是公民的骄傲。他主张,任何人都不能摆脱法律的光荣束缚,而且这种束缚不仅仅是严厉的纯粹的限制,它还是温和而有益的约束,有益于人们追求善业。卢梭心目中所向往的是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因而他极力反对分权主张,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分权则是对主权生命有机体的肢解。

在16 世纪至18 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探索具有正当性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提出了法治思想,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法治的概念及其要素予以明确界定。自19 世纪中后期,才有学者开始系统论述法治的概念、原则、要素。他们所论述的法治,主要是民主形式法治。实践中,这种法治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也成为主导的型式。

在19 世纪后期,英国法学家戴雪结合本国的宪政和法治实践,提出了法治三原则。它们是:“除非明确违反国家一般法院以惯常合法方式所确立的法律,任何人不受惩罚,其人身或财产不受侵害”;“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所有人,不论地位条件如何,都要服从国家一般法律,服从一般法院的审判管辖权”;“个人的权利以一般法院中提起的特定案件决定之”。与前人相比,他的认识似乎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他的法治观念完全是对英国当时法律的理论抽象。第二,他不再把法治看作是理想,而是当作事实,并视其为英格兰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三,他的法治观念主要包括个人与法律的关系。第四,英国宪法的原则来自于具体案件的司法判决,从而突出英国法律的特点是法官造法。戴雪的法治观念是从观念向制度转移的一个里程碑。但是戴雪的法治观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的法治观念仅仅基于英国的经验,不具有普遍性;其次,他虽然强调法律至上,但并没有考虑到“恶法”之治的可能性;最后,他所要保护自由仍然是消极自由;他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仍然是一种掩盖实际不平等的形式平等。

与戴雪同时期的德国学者们也对法治问题思考,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他们为世界贡献了“法治国” ——英语“法治”一词的德语表述。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为法治国概念的产生准备了基础。在康德的政治思想中有三个要点: (1)国家与法律是密切联系有一起的。(2)国家与法律密切联系的关键在于它们都是人类理性的产物。(3) 国家与关系的核心是国家必须依法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在康德之后,德国思想家洪堡也曾经论述过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间的关系。他坚持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积极地为公民的幸福创造条件,相反,国家的目的是消除罪恶。由于这两个思想家在理论上重新安排了国家权力、法律与自由之间关系,从而为后来法治观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西方近代西想家、政治家、法学家的理论解答了法治的诸多重要基础性问题,为现在法治理念和思想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如今法治理念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并指导了日后一系列法学思想的变革和发展。

❼ 中国近代法律人物有哪些

有余桨昌、钟赓言、程树德、石志泉、李浦、张孝移、江庸、王家驹、黄右昌、刘志敭、朱深、夏勤、李怀亮等

❽ 中国近代法学家有哪些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别号寄簃,清末官吏、法学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吴兴版县(今湖州权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人。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

❾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法律体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 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初,三公九卿。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 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 元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腊文明的摇篮
特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①经济: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希腊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②对外关系:由于航海与海军对古希腊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③政治: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根据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利提斯:设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发放观剧津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意义:①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优越性:多数人决策,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公职人员有多数人选举产生,时期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十二铜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①是平民的胜利;(原因: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系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英国成为共和国,1688 光荣革命
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权利法案》:1689
内容:①从立法、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限制王权;
②把议会拥有的自由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义:
①国王与议会关系: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②王权与法律关系:国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统治方式变化: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制,英国社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特点: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君主统而不治
责任制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内阁制形成;
③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制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变成两个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八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严重问题:①邦联权利有限,无权征税,不掌握兵权
②各州的权利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
③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
④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属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
内容: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权利高于各州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总统: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议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二三时年代,是美国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热点内容
劳动法关于分公司撤销 发布:2025-04-28 02:13:31 浏览:598
经济法中的事件 发布:2025-04-28 02:04:17 浏览:532
厨房员工规章制度18则 发布:2025-04-28 02:03:39 浏览:29
方俊律师 发布:2025-04-28 01:56:39 浏览:342
法学论坛投稿 发布:2025-04-28 01:56:38 浏览:744
鸡西毕律师 发布:2025-04-28 01:39:24 浏览:359
游泳馆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8 01:37:44 浏览:746
行政法学1形成性考核 发布:2025-04-28 01:37:00 浏览:308
经济法期末考试金陵科技学院 发布:2025-04-28 01:28:31 浏览:317
量刑是不是看法官 发布:2025-04-28 01:21:00 浏览: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