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缺失
① 中国的法律都有哪些不足之处呀
中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抄,是不承认判例法的,成文法有它固有的缺陷,比如:1、立法技术的影响;2、立法比较滞后,法律的规定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成文法不能规制社会的方方面面,立法者不可能考虑到以后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等。
此外,我国法律也有自身特色,比如法律信仰的缺失、执法不力、权力对法律的不当干预比较突出等。
② 中国法律在哪方面还存在缺失
其实法律规定的再完善~
若很少有人认真执行的话~那也是枉然的~
中国的情况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③ 中国法律缺失公平的地方或案例
比较著名的有佘祥林案;赵作海案;聂树斌案。
④ 为什么立法有一定滞后现象
有关立法滞后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立法理念的偏差
我国立法的被动性首先体现在立法理念的偏差上。马克思主义立法观以立法与社会物质基础相互关系作为我国立法的总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立法观认为,立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立法者不是在制造法,而仅仅是在表述法的观点等。它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和立法的客观性,但是理论和实践中曲解了它的内涵,在理念上产生了偏差:一方面认为一切立法行为都是因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而发展,形成经济基础决定法的观点,片面看待立法,以至于一切与立法有关的行为都围绕经济展开,忽视了与社会管理紧密相关的立法,以至于社会生活中悲剧频发而相关立法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认为立法就是对社会物质的刻板写照,否定了立法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于社会的积极反作用。这就反映在一种具体的指导思想上,即先改革后立法的指导思想――以政策引导改革实践,积累改革经验,最后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从立法工作看,过去着重考虑法律确认改革成果的作用较多,而对法律指导和推动改革的作用认识不足,由此造成:一是立法不适应改革的要求,许多在改革中产生的新事物,得不到立法的及时确认;二是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仍习惯运用软约束的政策性文件。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是政策灵活多变,在我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无法可依的时候,政策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社会飞速发展,政策治标不治本的弊病逐渐凸显,尤其是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特点,亟待法律的引导和监督。“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滞后立法观对于瞬息万变的社会管理情形已经捉襟见肘。因此这种旧的立法思想已经妨碍了社会管理相关法律的创新与完善,从而使得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找不到法律途径来化解,政策思想得不到真正贯彻实施。
(二)立法运用的被动
特定时代的法只能是对特定阶段法律关系一般性、普遍性的反映,那么希望立法事无巨细,涵盖一切法律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的。而面对社会高速的转轨,立法永远都是滞后的,这个论断毋庸置疑。我国法律体系具有成文法系的特点,注重法律的稳定性,所立之法一经公布确立并且生效实施,就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而我国的社会体制正由封闭向多元开放的社会转型,各种社会关系大量推陈出新,而法律的稳定性面对这样多变的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软弱,是任何一个快速转轨的国家无法避免的尴尬。社会关系迅速发展,由此提出的繁重的立法任务,对我国立法者们来说也压力不小。
(三)立法预测的轻视
社会变革与立法息息相关,也是立法的强大推动力。党中央提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这与我国社会所反映的重要问题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急迫程度有密切关系。社会问题主要存在于基层社会,当它们能够引起党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的时候,证明其影响范围较大又急需解决了。其中与立法相关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立法,亟待我们认真梳理、制定和完善。但是这些热点民生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存在多时,并且引发了不小的社会矛盾,直至出现重大悲剧性后果才引起立法者们的思考和关注。以食品安全为例,近年来,毒奶粉、“苏丹红”辣酱、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特别是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事件”,直接推动了当时正在三审中的《食品安全法(草案)》8个方面的修改。按照道理说,该制定中的法案应该将这些社会频发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考虑进去,为什么却又在悲剧发生后才进行所谓的调整和修改呢?立法如此滞后于社会需求,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不论是立法学研究还是立法实践以及立法制度的法律规定中,对立法预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考察和测算立法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这就是立法预测。立法预测的主要任务是探寻现阶段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应当通过立法途径加以解决的社会关系,同时对该社会关系进行立法预期达到的社会效果、可能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进行研究评估。它的存在主要保证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有利于立法者作出科学适时的制定、修改、废除和完善法律法规的决策。因此,立法预测是立法准备阶段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管理活动的发展,一些重大社会矛盾应成为立法活动的重点,由于这些问题在社会管理中本来就很难解决,通过立法对这些事项进行利益博弈,自然也会给立法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因此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通过严谨的立法准备工作,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保证立法质量,使制定出的法律、法规尽可能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然而在立法实践中,我国立法预测非常落后,缺乏对其理论、方法、技术、条件的研究,没有立法预测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在立法实践中,很少有人涉猎立法预测问题,因此法案起草者在立法技术、社会科学研究技术、立法理论和方法论上缺乏适当的训练。正是由于对立法预测的忽视,导致立法者不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一线问题,形成了两种负面的立法态度和方法:(1)盲目的、随意性的态度和方法,想到什么法就立什么法,喜欢立什么法就立什么法;(2)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和方法,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立哪方面的法,哪方面需要应付就立哪方面的法。综上所述,一些法律的出台缺乏主动性、科学性,而令社会管理活动无法同步进行,甚至就算颁布了却因缺乏现实性而无法执行,坐等社会矛盾的激烈爆发,以悲剧收场。可见,滞后立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要求不相适应。
(四)信息沟通机制的缺失
立法是国家重大的政治活动,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立法行为不会也不应该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通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把各种利益诉求融入立法中。然而,就是因为两者互动不够,造成立法者盲目、被动。从一方面来看,立法的行为过程本应该就是需要公民积极参与的民主立法,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立法预测。但是在立法实践过程中,由于经常遇到一些复杂艰深的专业问题,所以法律草案起草者大多是专门的学者和专家,从法案到法的过程几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立法的公开渠道不够畅通,公众参与的可能性较小,过多的依赖于“精英”立法,导致各种利益群体少有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无法在相互交流基础上进行利益博弈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立法学界已经认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公民参与立法的呼声一波高过一波,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不同群体、不同阶层民意对立法的愿望和要求,立法不论在制度上和还是实践中都有所考虑,并开通了多种渠道吸引公民参与,直接体现民主立法,但是发展相当缓慢,成效不明显。这些都表明了立法机关和民众之间并没有建立一种长期、有效和直接的互动机制,这种良性循环的缺失,直接导致立法没有以一定的科学方式和手段对民主内容进行必要的集中,也没有从广泛的、宏观的、甚至是零散的和盲目的话语中提炼出能够真正反映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立法与民众意愿出现鸿沟,自然容易形成立法滞后。
⑤ 法律的缺失是因为道德的缺失
不知道你这是哪里的题目。我觉得这个题目本身就错了。
我认为道德的缺失是因为法律的缺失。道德是自律的,而法律是他律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低限度的东西的缺失是因为高限度的东西缺失?这不合逻辑吧?所以胡适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说的难听点,道德就是内裤,很多中国人就喜欢要求别人把道德的内裤穿在外面——OMG,这不是超人么?可惜超人只有一个,还活在电影里。
对不起,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是在一所本一大学,这是某门课的题目,你可以驳斥老师的观点,很可能会有高分。我就做过这种事。或者出这种题老师也无奈,或者老师不好意思给低分,怕学生认为他狭隘。
【如果你硬要论证。可以找七八个例子,因为特例还是很多的。法律的缺失和道德的缺失在现象层面往往的并存的。
比如很多犯罪分子道德确实不好,那么从个体层面,道德失守很多能也会导致触犯法律,不少法律条文本来就是和法律统一的。比如贪污腐败。这种例子中国盛产呀!
⑥ 法律缺失的表现,
哈哈,很多啦,比如滞后性了,它总比社会的生活慢上一步。
⑦ 法律缺失和法律不完善有什么区别
非法集资活动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任何单位
⑧ 缺席审判的我国现行立法及其缺失
(一)现行立法
被告方死亡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情况下,对其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除了可证明无罪需要宣告无罪外,应当根据案件不同阶段撤销案件或不起诉,或终止审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41条第1款规定: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长期潜逃,采取有效追捕措施仍不能缉拿归案的,或者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接受讯问,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经检察长决定,中止侦查。中止侦查的理由和条件消失后,经检察长决定,应当恢复侦查。该规则的第273条第1款规定:在审查起诉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潜逃或者患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接受讯问,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中止审查。最高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1条第1款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自诉人或者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以及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由此可见,被告方脱逃或其他情况无法参与诉讼程序的,依照我国现行法律,一旦被告人无法到庭,应当中止侦查或中止审理,一切诉讼关系(包括附带民事诉讼)都处在等待解决的状态中。
(二)我国现行规定的缺陷
我国现行立法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刑事缺席审判的制度,但是条文中的某些矛盾以及实践中的某些做法,都体现了缺席审判的必要和立法的空白之间的冲突。
第一,对于不同的情况规定不同,有违公正:审判阶段被告人死亡的,法律规定确认无罪时要宣告无罪,而被告人逃跑和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情形,不论有罪无罪均要中止审理。这种规定,明显损害了无罪被告人逃脱或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时的利益。
第二,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益,被害人的附带民事诉讼,会因为被告人的缺席而无法进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章专章规定附带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提起,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1]。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有缺席审判制度,但是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可以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前到刑事案件之前,这样,在没有规定缺席审判的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附带民事利益的保障,必须依靠被告方的到庭。
第三,实践中可能的缺席问题规定模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诉讼参与人或者旁听人员违反法庭秩序,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对不听制止的,可以强行带出法庭。”其中,“诉讼参与人”就包括了被告人和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这种情况下,法律并没有规定是停止审理还是缺席审判,如果缺席审判,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的对抗庭审如何展开?自诉人的控诉职能如何进行?被告人的辩护功能如何保障?由此程序得出的裁判能否进行救济?法律没有作出解答。
⑨ 法律缺失造成的社会不良现象
按照逻辑来说,社会不良现象应该在先吧,然后才有法律来规范。版如果法律制定得权迟,也就是相关部门立法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发展变化的社会,立法工作人员没有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不良现象,就会造成法律缺失。法律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社会不良现象的愈发严重。
再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者法律制定有漏洞有偏差,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造成社会不良现象的扩大化和严重化。
⑩ 法律缺失造成的危害
对人的不平等对待
对犯罪分子的无能为力
对社会发展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