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有声朗读

道德经有声朗读

发布时间: 2023-04-24 07:20:33

㈠ 求一些佛教,道教等一些经典作品(要全部,最好有下载朗读的MP3)

道德经,《 南华真经 》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 《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 《阴符经》 《清静经 》 《西升经》 《心印经 》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 《玉皇经》 《玉枢经 》 《三官经》 《北斗经 》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 《坐忘论 》《化书 》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

http://ke..com/view/915497.htm

除此外还有《道藏》一部

㈡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4、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1、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这是字面上的解释,如果把它落到实处,都不符合道理,人走过的路,就一定要留下痕迹,只要开口说话,就一定能挑出毛病。老子讲的东西不是实的,是虚的。实到极致就是虚无,无中生有便是。

真正的善行,是默默无闻的,不需要大张旗鼓宣扬的。也许坏的事情还没发生,就已经预防了。比如说华佗,人们都知道他是名医,可别人问他的时候,他却说:“我的哥哥医术比我高明,我是等人病了,才能看出来,再把病治好,而我的哥哥,还没等人生病,他就能看出来,提前把病治好了”。华佗治的是已经生病了的人,而哥哥是治未病,所以华佗有名,而哥哥无名。所以哥哥属于“善行无辙迹”。

善言哪蠢无瑕谪,真正的善言是无声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画面中的主人公,没有说一句话,但意味深长,境界幽远,如果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了一句话,便落到了实地,没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寂静空灵的感觉。

2、因此,圣李掘陪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3、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4、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筹”是计数用的码子,
“策”散困是计数的工具。
“袭”是延伸的意思,在无形、无声、无色、不着痕迹的情况中,慢慢将光明延伸出来。“袭明”引申人类光明的一面,是至真至善之迹,这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在品格上有修为的人,必须要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的标准,然后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所谓“善行无辙迹”,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阴功积德”。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
“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由此理推,一个人要修道,当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无上大道并非人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车过留痕,已有形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庄子说:“绝迹易,无行地难。”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表面上不留痕迹是可以做到的,但要消除留在心田的印痕却是很难的。
“善结”就是没有绳子捆你,但你永远跑不掉。感情的力量多么大啊!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不但要救人,并且要救物,但那是有次序的,要先救了人,再救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中国文化的次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帮助自己亲近的人,仍有余力再慢慢地扩大范围,把人都救了,再救万物,而且要做到没有弃物,这是程序问题。换言之,等于佛家的由小乘而后到达大乘,由个人的自我开始而扩大,而及于“天下为公”。这样的行为,是谓圣人之道,老子为它取个名“是谓袭明”。

“做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叫我们做人要尊重任何一个人,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修养到达最高处,善恶两方面都平静下来,不思善、不思恶。
真正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像个大笨蛋;真的大笨蛋,你不要轻视他,可能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大智慧人。
所以,真正的智慧,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大迷糊的人。不要认为我们读了几本书,认识了几个字,就是有智慧,这是有限公司;那些没有读过书有真智慧的人,是无限公司,就是“是谓要妙”的意思。所以做人做事与道德的修养,是最为紧要的。

㈢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之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之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之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之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之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之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之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道德经》之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之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之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之十四章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之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之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之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之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之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道德经》之二十章 原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之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之二十二章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之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之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之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之二十六章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之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之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道德经》之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之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之三十一章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之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之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之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之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德经》之三十六章 原文: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经》之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之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bó);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之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jié);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之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之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之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fǔ)。
《道德经》之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之四十四章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大辩若讷(nè)。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之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之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mí)远,其知弥(mí)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德经》之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之四十九章 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焉,为天下浑(hún)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之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sì)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之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之五十二章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sè)其兑(ì),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道德经》之五十三章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jìng)。朝甚除,田甚芜(wú);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kuā)。非道也哉!
《道德经》之五十四章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德经》之五十五章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á),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之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之五十七章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piáo)。”
《道德经》之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 直而不肆(sì),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道德经》之五十九章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之六十章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之六十一章 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jiān)畜(ch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之六十二章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sì)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之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之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自然,而无不敢为。
《道德经》之六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道德经》之六十六章 原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之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之六十八章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德经》之六十九章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乃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道德经》之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hè)而怀玉。
《道德经》之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上;不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之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之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之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若民常且必畏死,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zhuó)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道德经》之七十五章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道德经》之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道德经》之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yú)?高者抑(yì)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yù)见贤。
《道德经》之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经》之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chè)。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德经》之八十章 原文: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yú),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之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㈣ 《道德经》|| 希言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有云:“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老子用一个自然现象点明了,真正的道总是自然运行而无需多言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个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关系。

比如说对于统治者来说,用强制性的法令横加干涉,实行暴政是长久不了的。统治者如果清静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统治者如果恣肆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有不满就会有反抗,如果统治者没有了足够的诚信,老百姓也就难以相信他。

最初统一天下的秦王朝,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却很快就灭亡了,原因就在于他实施暴政苛政,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民间起义不断发生使得民不聊生。这个王朝很快就灭亡了。

相反,如果统治者清静无为,不强制政令,苛捐杂税不那么多,使得社会的发展都比较符合自然规律,统治者与百姓者往往相安无事,矛盾小了,统治者的天下就可以长存。

《论语》中孔子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没有说话,但是春夏秋冬照常运行,树木花草如其成长,上苍又说了些什么呢?

所以,在“希言”的意义上,老子和孔子这两句话的意思相近,而且都包含着一个前提,万物的生长发展都来源于天地法则,也即道的自然运行和无私奉献。因为无私,所以可以做到无言或者希言,也才使得人生有声有色。

而《道德经》第5章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多言”泛指一切偏离了道的不恰当的言论或言说,当然也包括彼时统治者繁多的政令。“数穷”意为加速挫折或加速灭亡。“守中”就是持守虚静——“中”通“冲”,泛指虚静,不是儒家的中庸。

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三国时期的杨修,聪明才智世人所不及,可说是举世无双。诸如”一盒酥”的机智,“阔”花园的警示,带来杀头之祸的“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诸多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彰显了他的聪明过人之处。

但他却不懂得审时度势,处处表现的比曹操聪明。太肆意展示,不加掩饰,不懂适当地藏拙,更甚者他扶助曹植来应对曹操。他的才学智慧早遭曹操所忌,自己却不自觉,终于因了这鸡肋之言被发作而失去大好性命。所以说言多必失,有时失去的就是自己的性命,还会连累家人朋友。

可见,过于锋芒毕露,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摆正自己的位置,卧薪尝胆,“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在最适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才是成事之道。

很多时候语言是无用的,所以老子觉得只有少说话,“希言自然”才符合自然天道。少说一些无聊的话,像现在每个人都有无数的群,每个群里每天都有几百条的信息等着去读去看去说,大多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实在是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来。

总而言之,真正聪明的人不是那些只会盲目卖弄自己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懂得什么时候“沉默是金”,什么场合锋芒毕露,什么时机可以畅所欲言的人。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㈤ 为什么没有粤语朗读道德经

优酷有 下载个i酷 把那个视频下载下来 转格式

㈥ 国学经典诵读合集(珍藏版)

我国古人将人生教育分为四大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其中,童蒙养正,即: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但是那时候的意思跟现在不同,基本上可以理解成“国家级学校”,跟“太学”差不多,我们现在说学国学,自然取的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一般讲的“国学”,应该是从清末民初的时候开始兴起的意思,大抵可以解释成“本国之学”,正好和当时被引入的“西学”相对应。从这个角度讲,“国学”的涵盖面是很宽的,它基本上可以包括除了引入我国的西方科技和西方现代思想以外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乃至于我们本土的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成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诗经》、《史记》固然是国学经典,而如《齐民要术》乃至《抱朴子内篇》一类,也未必就不是国学传承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他们有能力理解的国学经典有限,真的能接触的原文也只是限定在比较浅近的文言文,所以“国学”对于他们来说,可触及的范围并没有那么广。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够把所谓“国学”仅仅定义在几道可以死记硬背的文学常识题上,它的背后恰恰是更为广阔的文化与思维模式。

可以说,只要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人,都不可能剥离开这种文化与思维模式而存在。

而归根结底,对于孩子们来说,家长和老师如何看待国学才是能对他们的态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砝码。这也可以算是我必要以这个帖子来开路的一点初衷。

而具体来讲,我们的孩子学习国学究竟能产生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不妨从最功利的角度看起,也就是——考试。

小学对于“国学”这方面内容的考查基本还是针对大量的记忆性内容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学习讲究“厚积而薄发”,从小学阶段开始的积累,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将来的初中乃至高中的考试中站在一个更可观的高度上,而不用埋头营营于某一个选项。

实际上,如果积累足够深厚,“国学”可以影响到极多方面的题目,而远远不止“文学常识”、“诗词鉴赏”或者“文言文阅读”。

我们虽从最功利的角度谈起,却显然不能够止于功利。

所以第二个方面,就是孩子的知识吸收和眼界的开拓。

我们上面说到,国学的背后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孩子们学习国学,可能现在还体会不到,但是实际上他们在记住一些固定的知识点的同时,也是在感受,古人是怎么思考的、怎么生活的,他们又为什么这么思考、这么生活。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从一方面讲,了解越多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将来掌握更多的知识、思考更深入的问题就越有帮助,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保持清明而开阔的思想,也正是由于他不断接受各方面的“活水”,所以我们说,学国学和学奥数是决不矛盾的,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有助益的。而从另一方面讲,作为当今的中国人,我们少不了要受到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这话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自然有些远,但还是那句话,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为长远计:我们引导孩子去看一看,我们的老祖宗是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对待生活的,而影响了我们的西方世界又是怎么思考和生存的,然后将来我们知己知彼的孩子们才有可能“择其善者而从之”。

最后一个角度,则是看起来很虚的所谓人格塑成。

虽然看起来虚,却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这里不细谈,因为这可能是更适合我们分享讨论、共同研究的一个问题。仅拿我近日看的一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讲,北大哲学系是公认的“长寿俱乐部”,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哲学强调的是人生,讲的不仅仅是这里,也是人生智慧。“儒家进德,道家保真,释家净心”,儒、释、道三家,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几乎可以说是我们所学的国学的思想内核。

“进德”,是修身养德,立身以正;“保真”,是保存天性,保持纯真;“净心”,则是排除干扰,内心清净。这三者融合起来,诚是传统思想所能够给予我们的巨大的“正能量”。

而学习国学,正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从细微处开始,慢慢地贴近这种智慧的人生道路。

最后,干货来了 ,推荐几个非常好的,国学经典,已经整理好,请直接保存。

《大学》全文(动画视频诵读+文字+拼音)建议收藏

《中庸》全文(动画视频诵读+全文释义)建议收藏!

《论语》动画视频诵读+全文解析(建议收藏)

老子《道德经》(动画视频诵读+全文释义)建议收藏!!

《千字文》(全文拼音+译文+朗诵视频)

《增广贤文》(全文朗读+注释)(为孩子收藏)

《孝经》全文(注音+朗诵+释义)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拼音+朗诵+释义)

㈦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音

用谷歌翻译。 http://translate.google.cn/# 如 将中文译成中文(简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chén,通假字“沉”)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Dì yīzhāng dào kě dào, fēicháng dào. Míng kě míng, fēicháng míng. Wú, míng tiāndì zhī shǐ, yǒu, míng wànwù zhī mǔ. Gù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ào (jiào). 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 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 xuán, xuánzhīyòu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Dì èr zhāng tiānxià jiē zhīměi zhī wèi měi, sī è yǐ. Jiē zhī shànzhī wéi shàn, sī bùshàn yǐ. Gù yǒu wū xiāngshēng, nán yì xiāng chéng, chángǎn xiāngxíng, gāo xià xiāng qīng, yīnshēng xiāng hé, qiánhòu xiāng suí. Shì yǐ shèngrén chù wúwéi zhī shì, 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wànwù zuò yān ér bùcí, 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 gōng chéng ér fú jū. Fu wéi fú jū, shì yǐ bù qù. Dì sānzhāng bù shàng xián, shǐ mín bùzhēng; bù guì nándé zhī huò, shǐ mín bù wéi dào; bùjiàn (xiàn) kě yù, shǐ mínxīn bù luàn. Shì yǐ shèngrén zhī zhì, xū qí xīn, shí qí fù, ruò qí zhì, qiáng qí gǔ. Cháng shǐ mín wúzhī wú yù. Shǐ fu zhìzhě bù gǎn wéi yě. Wéi wúwéi, zé wú bùzhì. Dì sì zhāngdàoc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yuān xī shì wànwù zhī zōng; cuò qí ruì, jiě qí fēn, hé qí guāng, tóng qí chén, zhàn (chén, tōngjiǎ zì “chén”) xī shì huò cún. Wú bùzhī shuí zhīzǐ, xiàng dì zhī xiān.

㈧ 道德经1.1大象无形

1.大象无形:此数无声胜有声

原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河上公本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母:母体,根源
徼: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你将获解: 1、理解《道德经》的门户;第一章和第二章。核心的字是无。

2、被大家忽略的“无形”之物的巨大作用;大象无形却力量无尽。
只看到有形东西作用,却看不到无形东西的作用,则我们的物质世界越发达,精神家园就越花果飘零。

3、有+无=玄「高级的思维水平」;名就是语言和逻辑。,用语言和逻辑来讲道。
天地初开,混沌一片——“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开——“有,名天地之母”。
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比较而存在。(肉体是有的,精神是无的;没有精神的人是行尸走肉。)
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玄妙,从有的角度观察它的边界。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看到单方面,如果既能看到有,又能看到无,这才是高级的思维水平,即为“玄”。
如果能看到全部无的部分,看到精神力量的作用,看到无形东西的巨大作用,则为“众妙之门”。大象无形。

4、“张飞喝断当阳桥”为何无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人们通常看到的都是有的方面,看不到无的方面。老子帮我们提出来无方面的重要性,不惜矫枉过正。

5、形成“中国”这一名称的重要思维方式;
“中国”以方位命名。处于世界之中心,天地之中心。之所以为中,则为“中和”的思维方式。
“冲”阴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可以共赢。万物负阴而保养,冲气以为和。
“中”本身指旗杆。恰到好处。

个人理解 :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 ,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需要学会透过事物看本质,需要知道人心背后真正的善恶是非,这才是大智慧!

㈨ 《道德经》该怎么“读”

提到《道德经》,彷佛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大街上随便找个人,就算说不出肯定也都听过几句,什么“道非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上善若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是再往后呢?

不说全文会背诵,我猜大多数人肯定连全文都没有朗读过。包括我自己也是,道德经相关的书买了不止一本,可是的的确确没有从头到尾看过。一般看的最多的就是前面几章,看着看着就碰到晦涩、不能理解的,于是放下、就再也没有拿起来过。

前日受人相邀,在喜马拉雅录《道德经》。想要录音,自己必然要先通读、知其意(时间紧,只能略知其意,断句不错即可)。这一通读,问题立马来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读,这又分了几种情况。

一、生僻字

第一种是生僻字,比如橐龠,埏埴,隳等。生僻字好解决,随手查了就是。

二、通假字

第二种是通假字,最常见的就是“见”通“现”、“知”通“智”这种,但凡有点古文底子的都能知道。

又如“多言数穷”,这个“数”为“速”的通假字,就比较少见到了。

还有一些几乎没遇到过的,比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个“冲”字大家都认识,但是应该鲜少有人知道它是个通假字吧?它同“盅”,读作一声“zhong”,引申为虚。

但通假字好在只要知道了意思,就能确定读音。最难的还是第三种。

三、多音字

多音字又分了若干情况。

1、简单常用的

简单常用的很好判断发音,比如“非以其无私邪”,“邪”读ye;“处众人之所恶”,“恶”读wu;“万乘之主”读作四声的cheng。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

2、根据意思容易判断读音的

还有根据意思很容易判断读音的,如“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根据上下文知道“长而不宰”是“作为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的意思,很容易判断“长”读作zhang。

3、知道意思也不容易判断读音的

还有些情况是你即便理解了意思,也不太好断定读音的。

比如“唯之与阿”,这里的“阿”是怠慢地回答的声音,那这个声音到底读作“a”还是“he”呢?最终,我还是又叠加了含义中的“呵斥”之意,读作“he”。

再如“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意思很好理解“符合道的人,道也愿意帮助他”,但是还是不能确定“乐”读“yao(喜欢、欣赏)”还是“le(乐意)”还是“yue(不亦乐乎)”,最终我还是综合了意思和猜测古人思维选了读作yao。

还有“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意思是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或者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到底读作yue还是yao呢?我索性跟上面一样,都取了yao的含义和发音。

4、不知其是多音字

还有些字由于在现代汉语中只用到一个发音,文言文才有其它发音,所以一般人已经不知道它是多音字了。

比如“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看到“绳绳”你会想到它应该念“minmin”吗?更何况还有小部分人认为就应该采用“shengsheng”的本意和读音。

这么一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读下去,以至当看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句,都不敢相信这个“食”就读作shi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个“孩”是通假字,通“咳”,而“咳”又是个多音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小孩的笑,所以读作二声的hai。也就是又是通假又是多音地转了一圈,它的发音跟直接看到“孩”的发音是一样的。对于只看结果的人来说是一样,但是对于做学问(这么说有点太高大上了,换成“较真儿”吧)、对于较真儿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道德经作为一部本来就深奥、晦涩的经典,本身就会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字的读音也会随之不同。

我在18岁以前属于一切跟随高考考点学习的考生,18岁以后再没学过语文(本科学的物理)。今日初读《道德经》这类经典深奥的古文,有错、误之处还敬请指出。我知道有很多从教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牛,欢迎指正、交流哈。谢谢啦!

ps:不敢相信自己拿手机敲了1500多字……

㈩ 我想看老子的《道德经》 请问谁的译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书最好

诚挚推荐台来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自荣的《傅佩荣细说老子》,这本书说的不深但是很清晰明白,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独到而不失哲学理性,目前是我觉得最好的译本。另外比较权威的还有任继愈老先生的《老子绎读》,但是这个书要有些哲学基础读比较好理解些,况且我觉得任老比较偏向唯物论一些,比较喜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审视道德经,不能说是不好吧,总之有他的角度,也供参考。
关于傅佩荣老师,他的水准我不需要多说了,你网络或者上他的新浪博客你就了解他的背景了。
祝阅读愉快。

热点内容
法院与原告 发布:2024-11-18 16:56:13 浏览:43
导游9道德 发布:2024-11-18 16:33:36 浏览:173
律师专业前沿 发布:2024-11-18 16:23:36 浏览:78
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发布:2024-11-18 16:22:58 浏览:394
网络小说相关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8 16:16:35 浏览:455
买黑车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4-11-18 16:15:53 浏览:912
对刑事诉讼法的感想 发布:2024-11-18 15:57:45 浏览:6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3下载 发布:2024-11-18 15:55:06 浏览:555
法学解说 发布:2024-11-18 15:32:26 浏览:844
中国人大法学研究生 发布:2024-11-18 15:24:50 浏览: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