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伦理道德案例
㈠ 求一件关于道德修养的事例,和一篇1500字的认识,多谢!
人的思想是广阔无边的,道德伦理无处不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道德修养 :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较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中,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途径。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首先,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二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地担忧,正观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共识,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加强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修养观
1、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
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就是按什么标准来修养的问题,伦理学上,又叫做道德理想。人们往往把所谓道德上“完善的”典范,当作人们的道德理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理想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理想人格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最集中的体现。判断一种道德理想是否进步,是以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否起促进作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的。
2、马克思主义修养观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修养观的实质是两种道德观的斗争。
两种道德观的长期斗争,在道德修养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觉性在道德修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自觉性,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修养。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以自觉的思想道德修养作为显著标志的,它集中体现为完美理想人格的塑造。
3、马克思主义修养观的修养原则。
道德修养与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革命实践和道德修养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强调要在革命实践中进行修养,唯一的原因就是只有实践才能够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意志和品质,才能使道德教育呈现出实效性。
二、伟大事业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事业。大学生只有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成才,把自己造就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能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第二,能够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快地发展。第三,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贵在自觉。如果没有修养的自觉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自我修养。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首先必须有这种自觉的要求,即要有自觉性。
自觉性,在修养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现为把自我修养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又表现为自我修养中的主动性,还表现为自我修养的彻底性。一个人要是有了这样的自觉性,就能使自己的自我修养更富于成效。
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自我修养的强烈动机。
第二,要学会自律。
㈡ 关于道德的案例和法律的案例并评析
一般来说,道德可以区分为多种,如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等。其中,职业道德对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道德是伴随着行政管理学科的产生而形成的,具体言之,它是职业道德在政府系统中的特殊表现。也可以说,行政道德指的是调整政府成员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确切地说,行政道德是指公务职业道德。 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行政道德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成果。就现有的一些成果来看,研究者们都能对行政道德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也能举出案例予以剖析,并能提出自家见解。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略有突破,于是选择了道德“冲突”作为切入点,就是从不同层面或不同角色之间行政道德“冲突”的角度,结合相应的案例来考察当代中国的行政道德问题。这个思路实是得益于特里.L.库珀(Terry L·Cooper)的《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行政人员在处理公务时遇到的九类冲突与矛盾。它们是: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效忠上级与效忠公众;职业义务与组织义务;知识分子与潜规则;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责任冲突之一:角色冲突;责任冲突之二:利益冲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以及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等。通过分析这些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组织的矛盾与冲突,增强个体在道德冲突中的行政选择能力,建构合理的行政道德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道德秩序。在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主体精神时,其作用方式是内省式的自我约束。然而,从行政道德的实现方式来看,没有外在的社会约束是难以持久的。因此,行政道德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两种途径:一是着重于行为者自身自律性的内部控制,二是着重于行为者之外的制约——评价机制,即外部控制。
㈢ 理智看待道德与利益在生活中的事例有哪些
道德与利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
在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实现了伦理的制度化。日本的法律就规定:如果有人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无论失物是金钱还是物品,失主须按照失物价值的5%至20%支付酬报。如果不支付这笔酬金,就无法领回失物。当然,如果拾物者可以不接受酬金,但如果接受了也是应该的,任何人都不应说他贪心,这只是他平衡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这样的规定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同样也让人们学会先义后利,学会感恩,学会细心。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焦点访谈”一则报道说,有年轻人在一家医疗美容诊所花了一万多元做了增高手术后,不仅没有达到诊所承诺增加的高度,连正常的走路也成了问题。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成了常事,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天价鱼”,3。8万元一次的理发店。此之谓失其本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顾客的利益,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75岁老人沈兆骅,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后来老人生病了,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在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像老人这样呢,而像学生这样见利忘义的却不少。人们总说这个社会很现实,确实,在利益面前什么都愿意,没有了利益就形如路人,他们曲解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在现在,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像老人一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懂得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做好事应该抱着不求回报的想法,事后就算得到回报也是心安理得的。
人生路漫漫,你或许会不经意地帮助了别人,也许在你的眼里这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在他人的眼里却是天大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许他们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想尽千万百计来报答你,弥补心中的那份愧疚。既然你已帮助了他们,何不再帮一次,完成他们的心愿呢?那就坦然接受他们对你的报答吧。
㈣ 近年社会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悦悦遭碾压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上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
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拾荒阿姨陈姨救人的过程,恰好被事发地旁边一间劳保店的视频监控记录,这段视频还包括在陈姨之前路过的18个人。陈姨并不知道,她是第19个路人,前18个,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
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 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
第四个人:开着蓝色后尾箱三轮车男, 从店铺门口两次横向经过, 对2 米外的小悦悦视若无睹。
第五个人: 踩着三轮车的蓝衣男子;
第六个人:另一摩托车男经过;
第七个人:黑衣男子开摩托车经过,不断回望小悦悦;
第八个人:一名中年女子带着黄衣小女孩经过,看了几眼没有停步; 第九个人:一个穿雨衣的摩托车男子经过;
第十个人:穿着蓝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悦悦身边来回两次,除了惊异的目光外再无动作。??
记录这一切的视频,来自广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华劳保经营部,事发地点恰好就是该店铺的门前。这间劳保店位于两条巷道的交叉口,与多数商家一样,其两边的门口上方均安装了视频监控。不料,其中一边的视频监控,刚好拍下悦悦两度被碾压的全过程。
㈤ 关于道德是立足社会根本的例子
我们知道,现在一些享受高科技和高质量生活的人都躲在各自的真空里,他们身上的病菌虽不一样,却都很清楚病毒的致命性。一但“双X”临门,暴露在阳光下,其生命就会慢慢消亡。如果这时候我们用语言来批评它,用不道德和不法律这二个词语来形容,会用那个呢?准确的应该是不法律,但我们实际只能说不道德。这是我们的汉语不够严格规正精确,在此出现了诘诎拗牙,还是历史上本身对此就是一说,使得我们容易在今天将道德和法律混淆。最近的一些关于新时期社会伦理观道德观的文章,在论述中也普遍存在着将道德与法律混淆的问题,把许多违反法律的事情,归结到道德范畴。特别是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骗取银行贷款,破坏生态环境上,如某某文章谈道德的六种关系时候:
一、商业关系中的道德:假冒伪劣产品;
二、金融关系中的道德:不归还贷款,银行便无法保证存款的提取,更无力发放新的贷款;
三、雇佣关系中的道德:雇佣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和义务;
四、环保道德:不注意环境保护,不重视环保工作,不讲环保道德;
五、公益和互助道德;
六、文化市场中的道德。
专家学者专班尚且如此,也就难怪普通平头百姓了。万万不可说生活都不保还怕什么法律,随处可以听生活都不保还谈什么道德。谁来向他们解释道德和法律区别和共同点呢?道德与法律谁的范畴更大一些呢?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党作为法宝的宣传舆论工具看来有待发挥其导向作用,然而声音太弱,太弱了啊!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拿国家的钱,发言权政党管得;取社会的财,绮诳语富人买得;谋个人的利,悄悄话自己进得。如此也混淆怎见其神圣职业道德。)一味追求发行和收视率,忙的可是金钱和美女,暴力和血腥,迎合低级趣味,就像“超女”我看涉嫌动用国家资源,谋取集团利益。我们怕的是极端,但中国人却就会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是红色海洋,要么是金瓯一片,矫枉非得过正。学习他们我也把它放下不表,能看我的文章的人应该明白道德与法律区分,是吗?你和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懂法律,谈道德,背后干勾当的人。还是希望现在能睡好安稳觉的人多一些,我就有过草木皆兵的感受,当年偷看黄色录相,同时几人被抓,漏我一个,深更半夜听见敲门声就心慌,恐怖。今天,我们睡得着觉的人,不能在睡梦中错过历史,把伦理观道德观作为话题来讲述对每个人都不为过,让恐怖远离人们是我们的责任。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警醒,让我们有所觉悟,在这片本应该是全世界尊敬的文明古国的土地上,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留下耻辱的脚印:……
我希望媒体在那些无声无息的弱势群体和受害者逆来顺受的时候,再不要谈那么多的商界精英,企业名流的神话,这无异于号召人们去疯狂的敛财,那金字塔永远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真正的记者监督他们,陪笑的记者歌颂他们。但是我也思考千千万万的弱势群体和受害者的力量,怎么还能这样消散于无型呢?我并不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可我还有过下面的经历:一天,我刚刚发动车子,两个背对我的人突然叫起来,说压着他们一个人的脚了,我下车后,那人指着脚面说被压的地方,咦,这就怪了,你背对我怎么会压到正面上去,接下去当然就争执不休,要我赔钱,我当然不肯,最后有人报了警,我想也好现在“撞猴子”警察会处理的。没有料到警察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收我的执照,扣我的车子,根本不听我理论,理由很简单,他说:我那有时间听你们的,我忙着呢。我车子既然被扣,道理的天平自然就倾向他们了,你还能坚持真理吗?想办法取车吧!因为只有这样警察才会将繁多类似的事件,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结案。那种屈啊!怨啊!恨啊!无奈,我将那人带去定点医院例行检查,检查费400元,我一看好多名目都没有用到,和医生交涉,他反而又开了一百多元的药,去交吧,我等着写报告,……只好乖乖地把钱交了。这真叫打掉了牙只能往肚里吞,检查结果当然什么损伤也没有。第二天再到警察那调解,看到报告没有问题,让我们双方自己协商解决,最后,我付对方300元完事。给钱时我竟对那人笑了,交警还执照的时候也对我笑了,就是他的一笑我也心动了一下:哦,他还是怕我的。因为这个时候我如果冲动的对着他,骂“X你妈!”他也同样很无奈,因为和我争吵的结果于我无损,他可是要扣奖金的,其同行就可以多分一点点。再到停车场交费取车,因为在送那人去医院的时候我没有配合,拖车的人不耐烦的代我送了一程,我想他们会不会难为我啊,检查车子后没有发现什么,我就往家里走,半路我的车抛锚……
以上的事例就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取向和价值,那么你认为我对谁可以用法律,对谁可以论道德。衡量一个社会文明道德水准的高低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法律的尊严。在这个事件中,我自愧没有毅力和勇气去追究什么,我想即使我能够打赢一场官司,我也不会得到超出我投人的赔偿。
㈥ 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出处是什么
“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出自中央电视台12套社会与法频道的节目《道德观察》。
《道德观察》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主打节目之一,为了给观众搭建一个展示个性观点、探讨道德观念的平台,突出体现栏目的“观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栏目组以普通人、公众人物、具争议性人物为对象,讲述各自的道德故事。既有观众的现身说法,还有嘉宾的平民视角参与,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针引线,节目流畅而又有节奏。
道德的沦丧是指严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人性的扭曲是指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严重失常。
(6)社会伦理道德案例扩展阅读:
宗旨和定位
《道德观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系统、全面、深入报道中国道德生态的电视栏目;是中辩数芦国第一个日播的道德栏目。
《道德观察》并不是一个教训人的节目,不是一个每天定点开庭的道德裁判所。我们观察的是世间百态,感受的是人情冷暖;我们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社会道德案例。
《道德观察》以记者的视角调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值得我们关注的涉及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事件和人物,主持人在演播室对记者调查的毕顷事件和人物做深刻剖析和评述。
《道德观察》每天上演着关于:爱、恨、情、仇、恩、责、义的人间悲喜剧。这是一个个发生我们在身边的故事,这就是携带我们的真实生活——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关注我们心灵的环境,共同筑造我们良好的道德风尚。观察了别人,也就发现了自己。
㈦ 快乐湖沉尸案背后的法律职业伦理冲突应如何解决
用诉讼法规范解决。根据查询相关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在特定情形下,遵从律师职业伦理往往意味着背离社会道德。1973年美国“快乐湖尸案”是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相冲突的典型案例。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双方所遵循的评价标准不同。对于律师而言,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引导下,基于和当事人的关系以及诉讼制度的角色定位只能站在当事人一方。若为避免律师滥用保密特权,可以通过诉讼法或证据法对其加以具体规范。具体信息可咨询相关部门,获取第一手权威信息。
㈧ 有谁知道政府行政中的伦理道德的案例啊非常非常急!!!!
荷兰“安乐死”合法化引起国际强烈反应
今年的复活节,当西欧其他国家的人们忙着做复活节蛋糕和彩蛋时,荷兰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死亡的权利。从今年4月1日起,荷兰议会2001年通过的安乐死法令正式生效,安乐死从此在荷兰结束了近30年的“黑户”历史,开始拥有“合法身份”,荷兰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安乐死立法的国家。
安乐死在荷兰由来已久
安乐死在荷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也有人说自1944年以来,荷兰就有医生对垂危的病人秘密实施安乐死。当时,由于多种原因,医生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实施安乐死只能秘密进行,但社会和法律对此相当宽容。1973年,荷兰当地的一名医生给自己病入膏肓的母亲服用了过量的吗啡止痛,导致母亲死亡,当时法庭只判处这名医生一个星期的有期徒刑并缓刑1年。同一年,荷兰安乐死协会在各地成立。
1990年,荷兰政府成立研究安乐死实践的医学研究委员会。荷兰皇家医学会与司法部就上报安乐死程序达成一致。1994年,荷兰殡葬条例修正案增加了有关内容,使上报安乐死程序具有法律地位。
那么,荷兰人为什么对安乐死“情有独钟”呢?一是荷兰历史上就是个开放性国家。荷兰人对世界上多种他国不能容忍的现象都能接受。从红灯区纳税、同性恋结婚,到安乐死合法化,都透露着荷兰人的开放和容忍。
其次,荷兰信教人数明显低于周边国家,教徒不足总人口的50%。荷兰反对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少数人多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
此外,安乐死虽然一直没有合法地位,但它数十年来一直在荷兰社会存在,人们逐渐接受了它存在的社会合法性。
具体实施有严格规定
安乐死在荷兰合法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安乐死请求都会批准。对于安乐死,法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根据新的法律规定,医生对垂危病人实施安乐死时,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由患者本人“深思熟虑”后提出实施安乐死申请。
2、确认患者病情根本无望好转且病人在经受病魔“令人无法忍受”的折磨。
3、向患者如实通报其病情及以后的发展情况。
4、与患者协商并得出结论,认为安乐死是唯一的解脱办法。
5、一直看护患者的医生就上述4条写出书面意见。
6、征得另一位“独立医生”的支持。
7、对病人实施规定的安乐死程序。
所有上述条件仅是对成年患者而言。对未成年的患者,法律规定了实施安乐死的附加条件:16到18岁的未成年患者可以在同家长商讨后一同作出决定。而12至16岁的青少年,必须由家长或监护人作出决定。
目前,世界上承认安乐死的国家和人数都在增加。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5%的加拿大人支持“安乐死”。从1992年10月起,丹麦人遇到不治之症,可以通过医疗证明要求实行“安乐死”。在瑞典,医生可在一些严格条件下对垂危病人中断供氧。爱尔兰从1996年6月有了第一例“被批准的死亡”。今年3月22日,英国最高法院批准一名颈部以下瘫痪、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妇女安乐死。这是英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决定。(冯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