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微尘众

道德经微尘众

发布时间: 2023-04-27 15:53:46

㈠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发现什么

应无所陪蚂住释义: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色声香味触法”,泛指一切现象。“不住”,就是不被现象所迷惑。“生心”,就是生清净心,生平祥梁等心,生平常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禅宗六慧能说的 :“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诸境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应无所住”,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于相离相”;“而生其心”,就是“不于境上生心”,就是“于法体上生清净心、平等心与平常心”。
(1)道德经微尘众扩展阅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而生其心”,就是透过本质看现象。
在老子《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的是本质;“目”指的是现象。“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的意思,就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认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用“减法”来分析:在不执著于任何表相,去除一切妄想杂念时,就会见到事物的本质真相。《金刚经》反复使用以下的同一类句型来说明这个道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谨乱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㈡ 金刚经正文是多少个字

金刚经正文有几个版本,字数分别为:

7-8世纪中国书店本5040字;868年咸通本5125字;流行本共计5176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首简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携握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2)道德经微尘众扩展阅读:

《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一、流通本的加工:

1、字数的添加:《金刚经》从824年柳公权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寿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经文字数不断增多。辩芹庆

2、“冥司偈”的添加:以历代藏经的校勘记看,《金刚经》有文字上的琐碎变化。其最大变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尔时)慧命须菩提……”一段并最终定型,这是从菩提流支译本移植来的。添加的时间不很明确,后来佛徒为其编造了“僧灵幽”的公案,该段经文因此叫“冥司偈”。

3、首尾附件的添加:从咸通印刷本开始,经首已出现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经文前后的颂词、真言、奉请词、发愿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二、流通本的分期:

1、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度森严、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

2、以咸通本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

3、以朱棣本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㈢ 世上真有修真者吗我想修真!

~~~ 修真方法
根据门派不同, 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 [西派] [南派] [北派] [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稿游多述)
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入门之法
静功之道
1、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或运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态式做好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炼功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又称“子午决”,两手抱诀这时,左手食指和拇指画圆,右手拇指放在圆内,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从拇指方向看,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键团销通之效。道家没有男女之分。
2、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四、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 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渐由追求长生演变为冀望成仙飞升,作为修真理论的典籍也逐渐由质朴而趋于玄幻,明清之世更近于志怪者言。大略而论,下述典籍或可作为当时修真理论的代表作:
1.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列子、文子、关尹子、大学、中庸、抱朴子(内外篇)、清静经、心印妙经
2.破迷正道歌、敲爻歌、百字碑、大道歌、灵源大道歌、青天歌、永嘉证道歌、阴符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入药镜
3.张三丰全集、黄元吉文集、古书隐楼藏书、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指玄篇、大丹直指、悟真篇、青华秘文、金丹四百字
推荐初学者看看田诚阳的《中华道家修炼学》
道教的一个习惯就是“不得其人不传”,故密室藏珍而不为人知者众。另唐宋两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统论述,此处不便列举。
修真,从字面解释就是通过修行求得真我.但现在都被人给误解成什么成仙成佛的!修真就是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行,不断的找出自身的不足让自己更了解自己.这就是修真.自己都还不能了解透自己还谈什么成仙成佛!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也有修炼其他的,比如说剑仙。剑仙之道,修炼肺宫金气 ,再转入离宫,玄火锻炼九天神剑 。直到离宫”剑芒”铸就,然后内聚五行真气,外采天真地灵,外炼仙剑,诛敌于千里之外。可惜实在难修,我相信修炼此道,必能惊天地,鬼神泣。

㈣ 金刚经是什么教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梵语,智慧意,波罗蜜,梵语,到彼岸意,以金刚比喻智慧,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1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本经采用对话体形式,宣称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主张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间的追求、执著,以般若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任何一物而体认般若实相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南宗的立宗典据

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的政策,从三教中各选一典籍,亲自进行注释,儒教选《孝经》,道教选《道德经》,佛教选的即是《金刚经》,有些信徒甚至将《金刚经》作为全部佛法来信仰、供奉,可见其重要意义。此经不似《大般若经》太浩瀚,又不似《般若心经》太简略,又能说般若的空慧佛理,所以弘传很广。《金刚经》最后一偈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读毕《金刚经》,世事当作如是观。

汉文译本中通行的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之同名译本;另有隋达摩笈多《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以下是金刚经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差薯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念知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仔庆消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㈤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升歼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天道啊,能讲,但讲出来,似乎又不是要说的那个东西。给它个好笑姿定义,又感觉不能概括,只能说明它表现出来的大致形态,而不能解释它的本质。它象是冥冥中似乎不存在的微粒,好象什么都没有,就象万物初始时的样子。又好象有,并且非常巨大,包容万物,无边无际。说它无形,是往微观处看,说它有形,是往宏观处看。这两种形态都是它,非常的奇妙。它似乎是万物的起源,万事万物似乎是循着它的规律和法则形成和发展的。

今天我开始读《道德经》的第一章,这一章讲的是天道的形态。老子同大家讲道,这里讲的道,并不是你们常说的,或是听到的,看到的道。要讲的是天道。那天道是什么呢?它可以说非常渺小,小到无形,小到看不见,摸不着,就象万物初始时,形成万物的那粒微尘。它似乎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万物,大到无边无际。我们可以从它小到无形开始想象,一直到它大到无限。我们可以试想,在它小到无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某个点,和它大到无限,也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某个地方,会不会就是它有形或无形的起点,它的有形和无形都从这里友绝开始。它的有形或是无形,其实,只是我们想象的轨迹不同,感受到的形态变化便不同。而这两种形态,都是天道的形态。天道便在这两种形态间,相息相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行着,既是虚无,也是恒有,是无限大,也是无穷小

《道德经》第1章读后感:好多人都在学习这个学习那个真的有用吗?关键是学来的是知识,而不是自己感悟智慧生发出来的,被人查找了好多名家大咖,关于对《道德经》的讨论。个人还是更认可其中一个观点: 那就是《道德经》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来学习的, 通过读《道德经》,去感悟大自然宇宙频率的奥妙。把感悟生发出来的智慧。用到日常生活、事业、生意上,这才是读《道德经》真正的目的。

㈥ 求全面些的经文!!道德经,金刚经,大成捷要等,,TXT或其他格式

金刚经仪轨(含拼音标注)般若无尽藏真言

【金刚经仪轨】

香赞

炉香乍爇(ruò) 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nā)无(mó)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nā)无(mó)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净口业真言

唵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

净三业真言

唵,嚩(wa)日()啰(la)怛(da)诃贺斛(hong)。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 地尾萨婆诃

普供养真言

唵,誐(ye)誐曩(na),三婆嚩,袜(fa)日啰(na)斛。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归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开经偈(jì)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金刚般(bo)若(re)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 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qí)树给(jǐ)孤独园。与大比(bì)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jū)。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qì)。收衣钵。洗足已。敷(fū)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ā)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wěi)然。世尊。愿乐(yào)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liáng)。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 (xiàn)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fǒu)。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liàng)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zhuó)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yé)。如来有所说法耶(yé)。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nìng)为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jì)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fǒu)。须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bú)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fǒu)。须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fǒu)。须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 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fǒu)。须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zhèng)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yào)阿兰那(nuó)行(héng)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fǒu)。不(fú)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p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fǒu)。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jì)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jì)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fǒu)。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jì)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xiè)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xiè)受持。不足为难(nán)。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fèn)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shèng)者说。为发最上乘(shèng)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hè)担(dàn)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nuó)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mò)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fèn)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p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mò)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xiàng)。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cháng)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cháng))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fǒu)。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fǒu)。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4)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fǒu)。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xiàn)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xiàn)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fǒu)。佛言。须菩提。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xiàng)观如来不(fǒu)。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jì)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fǒu)。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fǒu)。不(fú)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sè)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般若无尽藏真言

纳谟薄伽伐帝 钵唎若 波罗蜜多曳 怛侄他

唵 纥唎 地唎 室唎 戍噜知 三密栗知 佛社曳 莎诃

nā mó bó qié fá dì,bō lì rě,bō luó mì ō yì。dán zhí tuō,

ōng,hé lì, dì lì,shì lì,shù lǔ zhī,sān mì lì zhī,fó shè yì,suō hē。

金刚心真言

唵 乌伦尼娑婆诃

ōng wū lún ní suō pó hē

金刚经心咒

南无盆嘎瓦的,真嘎钵拉米大约,嗡,乃恩的达,爱力血,
Narmobenkiarvat-i Tsunkiarplamedarya Oun Nentitag Erish
爱力血,米力血,米力血,瓶那盈,瓶那盈,南无盆嘎瓦的,
Erish Merish Merish Binnaryin Binnaryin Narmobenkiarvat-i
者登呣勺的,爱力的,爱力的,米力的,米力的,虚力的,虚力的,
Tsaitenmtsiti Eriti Eriti Meriti Meriti Shriti Shriti
乌虚热,乌虚热,步又也,步又也,娑哈。
Wushjae Wushjae Boyuya Boyuya Soha

读金刚经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过九亿万遍,以证得性空,即同无量,惟必请师父亲授,方可持颂。

补阙真言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 虎啰吽贺贺苏怛拿(luo)

吽 泼抹拿(luo) 娑婆诃

nā mó hē là dá nà,ō là yè yē。

qié là qié là。jù zhù jù zhù。mó là mó là。hǔ là,hōng。hè hè,sū dá luo,

hōng。pō mò luo,suō pó hē。

补阙圆满真言

唵 呼嚧 呼嚧 社曳穆契娑诃

ōng,hū lú hū lú,shè yì mù qiè,suō hē。

普回向真言

唵 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萨缚诃 摩诃斫迦啰(la)嚩(wa)吽

ōng,suō mó là,suō mó là,mǐ mó nǎng,sà pó hē。mó hē zhuó jiā luó wá hōng。

金刚赞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叹无穷

无南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无 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枳多迦利 娑婆诃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得生极乐国

(或者)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结束>

--------------------------------------------------------------------------------
般若无尽藏真言 MP3下载 般若无尽藏真言(金刚经(佛光山版 摘录)

以下为本站站长转载的一些资料供各位同修参考:

般若无尽藏真言注音

这是增长大智慧的咒语,一般在《金刚经》诵读本经后都附有此真言。

真言原文:

纳谟薄伽伐帝,钵唎若,波罗蜜多曳。

怛侄他,唵,纥唎,地唎,室唎,

戍噜知,三蜜栗知,佛社曳,莎诃。

般若无尽藏真言注音:

nā mó bó qié fá dì,bō lì rě,bō luó mì ō yì。

dá zhí tuō,ōng,hé lì,dì lì,shìlì,

shù lǔ zhī,sān mì lì zhī,fó shè yì,suō hē。

发音注解:

纳谟(nā mó):是“南无”的不同音译词。“南无”的不同音译词有很多,例如:南谟、南牟、那谟、那模、娜谟、纳慕、娜母、南忙、纳莫、曩莫、曩谟……,这些音译词,都是音同或音近的词,都可以读作“南无”。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

薄:读作(bó博),不读(báo雹),也不读作(bò簸)。

伽:读音(qié茄)。

若:读古音(rě惹),不读今音(ruò弱),有的书中写做“惹”。

曳:古音读(yì义)。不读今音(yè夜)。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ōng),汉字无此音,一般注近似音读作(wēng嗡)。

纥:应读为(hé合)。

戍:读音是(shù)。

噜:古读(lǔ鲁)。不读今音(lū)。

--------------------------------------------------------------------------------

般若无尽藏真言的无尽功德 (摘录自《陀罗尼集经》)

般若无尽藏印咒第十二(一名般若眼又名金刚般若心又名般若根本)

以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平屈二小指。下节中节相背博之。二中指二无名指各相背博。直竖向上。各屈二头指相背。令平中节。背相着。与二小指相称令手。如高座上安置经藏。当心着之。当诵咒时。专想系念。一切经藏皆从印出悉入心中

般若无尽藏陀罗尼咒曰

那谟婆伽筏帝 钵啰若 波啰弭多曳 唵 唎伊 地伊 室唎 输嚧陀 毗社曳 莎诃

佛言:此陀罗尼印,有四种名:一名般若无尽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刚般若心。

此陀罗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随诵一遍,出生一万八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藏中,各各出生二万五千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百万修多罗藏。又彼一一修多罗中,出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只修多罗藏,如是乃至展转出生无量无尽修多罗藏。所出经题、名句、义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无尽,是故名为无尽藏陀罗尼印。

此陀罗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诸佛无尽法藏,一切般若波罗蜜母。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常所供养,恭敬赞叹。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诚心,书写读诵,如说修行。是人所有百千万亿恒河沙劫生死重罪,于须臾顷,悉灭无余。此陀罗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叹犹不尽,何况余人叹之能尽。

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者,一食斋戒,香汤沐浴,着新净衣,入于道场,要当先诵此陀罗尼,并作此印,满百万遍,然后修行余般若法,决定成就,是故名为般若根本。

此陀罗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罗蜜法,故名般若波罗蜜眼。

此陀罗尼印,悉能摧灭一切障碍,悉能住持一切诸佛菩萨功德,故名金刚般若心也。

㈦ 杨振宁说:“我是一个信奉佛教的科学家。

面对美国人,杨振宁这话首先想表明:我不是野蛮人,杨振宁有信仰。

面对基督徒,杨振宁这话是要想表明:美国人有信仰,中国人有信仰。

面对普通人,杨振宁这话还要想表明:科学家有信仰。信仰不是迷信。

(7)道德经微尘众扩展阅读:

杨振宁的宗教信仰

2014年初,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且杜撰出杨振宁的言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然而经过细致调查,没有在任何演讲集和传记里面发现类似言论,最后发现是一个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的,属于以讹传讹。

杨振宁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就曾经公开表述:“本人从来没有赞扬过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学并没有兼容性。”“如果哲学尚有可取之处,宗教基本一无是处。”关于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杨振宁做出公开声明,此文非其所作。

㈧ 应无所住的意思是什么

应无所住释义判镇铅: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色声香味触法”,泛指一切现象。“不住”,就是不被现象所迷惑。“生心”,就是生清净心,生平等心,生平常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禅宗六慧能说的 :“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诸境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应无所住”,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于相离相”;“而生其心”,就是“不于境上生心”,就是“于法体上生清净心、平等心与平常心”。

(8)道德经微尘众扩展阅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而生其心”,就是透过本质看现象。

在老子《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掘好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的是本质;“目”指的是现象。“为腹不为目,去旅清彼取此”的意思,就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认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用“减法”来分析:在不执著于任何表相,去除一切妄想杂念时,就会见到事物的本质真相。《金刚经》反复使用以下的同一类句型来说明这个道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热点内容
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式 发布:2025-01-12 21:02:00 浏览:377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
一村一法律顾问责任 发布:2025-01-12 19:59:30 浏览:964
中国电影关于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9:18:02 浏览:681
属于商法的是什么法 发布:2025-01-12 19:00:48 浏览:595
法是以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 发布:2025-01-12 18:49:24 浏览: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1-12 18:47:49 浏览: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