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心发狂道德经

心发狂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3-04-28 20:40:06

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什么意思 啊

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出处节选】《道德经·第十二章》——春秋·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隐消,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带启,故去彼取此。

【白话译文】缤纷的蠢携如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1)心发狂道德经扩展阅读

1、《道德经》创作背景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道德经》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于尘世喧嚣中,修清静心

原文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4】,五味【5】令人口爽【6】,驰骋【7】畋猎【8】,令人心发狂【9】,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0】。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11】,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五色:青、赤、黄、白、黑为五色,此指色彩多样。

2.目盲:喻眼花缭乱。

3.五音:角、徵、宫、商、羽为五音,这里指多种多 样的音乐声。

4.耳聋:比喻听觉不灵。

5.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口感丰富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7.驰骋:维权奔走,喻纵情放荡。

8.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9.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

10.行妨:伤害操行。

11.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

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丰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陈鼓应教授对此章的解读引人深思,引用如下:

陈老并非杞人忧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同步跟上,物欲的满足成了很多人衡量生活品质的唯一标准,人们越来越富有,灵性之泉却越来越干涸!

调查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越低。人们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被朋友圈晒幸福的图文刺激着,眼中五光十色,心中蠢蠢欲动,很难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

我爱好心理学,又愿意倾听,信任我的朋友也就愿意向我倒倒心底的苦水,比如:我们隔壁那个炒房发财的周大姐,前两天刚从欧州旅游回来,跟人讲话动不动人家国外如何如何,言谈中间或还夹杂几个英文单词。唉,有钱真是好啊,就她那水平也可以在我面前秀英文,情何以堪啊。或者:我们初中班上成绩倒数的女生因为嫁了土豪,天天朋友圈晒奢侈品,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啊!又比如:之前的同事一年不到又换了部新车,我还开着现在这部三年前的小破车,好丢份.......

我们的这颗心,很容易受外界所扰,我们并不关心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更关心身边的人有什么,心中想的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比他们的多就更好了,至少吧,不能比别人差太多。

但是,你眼中别人的生活,真是你想要的幸福么?你愿意同他们交换么?

我很快又从这些朋友口中听到了他们所羡慕的上述“幸福”人士的另一面:周大姐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人群,前段时间饮食没控制好,突发胰腺炎,差点要了命。这位朋友一改往常提到周大姐时一脸的羡慕嫉妒恨,悻悻地说:还是健康最重要,身体没了啥都没了。/晒奢侈品的女生,老公常年夜不归宿,能给他的只有钱,她常常半夜哭醒,有一次实在痛苦得受不了,吞了半瓶安眠药,幸好她儿子报了警,才及时洗胃没有酿成悲剧。末了,讲故事的那位朋友感叹一句:唉,要是我,宁可要一份实在的温暖。/那个换新车的同事,工作强度老大了,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上周焦虑发作去医院住院了。朋友若有所思地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看看吧,我们痛苦着别人的幸福,而那些让我们觉得痛苦的、得不到的所谓幸福,无非是各种能令感官愉悦的物质享受。仅仅从别人真实发生的痛苦中,我们才会猛然惊觉,也许我们曾经羡慕又求之不得的那些东西,并没有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重要!如果我们能回到内在,修一颗清静心,懂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守住一份淡泊从容,也许就不那么患得患失了。

知名学者严灵峰说:“腹易厌足,目好无穷”。意思是我们的肚子吃饱了,就不会想再吃东西,而我们的眼睛,却是永不满足的想看到更多更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任由我们的眼睛去不停地搜索各种声色物欲和难得之货,我们的心,就永远静不下来。所以修行人在打坐时,总是将眼睛轻轻的闭上,暂时关闭了外界五光十色的纷扰,才能更好的跟心灵对话。佛祖为悟道,也是抛弃了皇宫的一切享乐,从苦行开始。老子深谙人性,为防世人偏离太远,劝诫人们取法圣人,不受外物所扰,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林语堂解析本章时说:“腹”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大多数心理的痛苦缘于与内在自我失去连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屏蔽外在的干扰回到内在,否则人就如无根的浮萍,迷茫而无助,哪里会有实实在在的幸福?老子提出的“为腹不为目”,即是强调内修,而不要耽溺于外在的物欲追求。

古今中外先贤哲人,对我们这个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是越来越重视了。哲学家西塞罗说: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他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他认为,人和牛以及其他动物不同,人是不会以肉体的快感、物质的享受为满足的。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人们尊为“复圣”,可谓修得清静心的典范。连孔子也连连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大概也只有心灵富足带来的强大力量,才可以让颜回安于如此简陋的生活却自得其乐吧?

观察佛像时,心常被那种沉静安宁慈悲殊胜的面相所触动,有一次仰视佛祖像,禁不住落下泪来,我并非佛教徒,那一刻却感受到了佛的大爱,也许只有证悟了生死、获得大解脱的佛祖,才有如此殊胜的功力吧?

我们普通人,面对尘世喧嚣,也许做不到心无挂碍,但仍然可以时时坐下来,轻闭双眼,回到内在,修一颗清静心。

注:《道德经》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3. 【觉悟《道德经》,自我放纵就是自我毁灭】

【觉悟《道德经》,自我放纵就是自我毁灭】

《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纷繁嘈杂的音调,容易使入耳朵受到伤害;香馥芬芳、浓郁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口味;放马飞驰醉心狩猎,容易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奇珍贵的货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窃的行为。因此,圣人只求三餐温饱,不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诱惑。所以应该抛去外物的引诱来确保安足纯朴的生活。

人们眼睛可以看到缤纷的色彩,耳朵可以听到纷繁的声乐,嘴巴可以品尝甘秾的食物,美色、美乐、美食都是大部分人一生所追逐的东西,但老子却指出,过于沉湎于这些会让人“盲”、“耳聋”、“口爽”。“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些当时贵族们追逐、沉湎的东西,都会让“人心发狂”、“行妨”,所以在生活之中,随性并不等于放纵,顺道并不是无道。

老子指出了物欲文明对人的伤害,并通过色彩、声音、味道、狩猎、稀有之物对于人身心的种种伤害,进而导出沉迷于感官上的享乐会导致人感触功能减退,会使人的品行偏离正道。

在佛教中,人类的感觉器官被具体分成了六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分别感知着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世境界,正因为感知了这六种境界,所以人类产生了喜、怒、哀、乐、忧、思六种意识,也正是这六种意识的存在,才使我们原本平静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欣喜若狂,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的情绪就会消沉低落,内心就会备受煎熬,使得我们的灵魂有一种想要出窍的痛苦,甚至仿佛跳入了火海般难以解脱,而不能自拔。因此,我们原本明净的心境就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连我们一向敏锐的感觉也因此而变得麻木而迟钝了。

“五色令人目盲”,这里的“五”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五色”并不是就指黑白黄绿青五种颜色,它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泛指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目肓”也不是指瞎眼,而是指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使我们的眼睛丧失了辨别事物本原的能力。眼睛的功用就是观察事物,一旦我们所观察到的事物真假难辨,就常常会陷入迷惘的境地。

在懂得了“五色令人目盲”的道理后,“五音令人耳聋”也就不难理解了。单一的声乐会令人心旷神怡,会让人精神放松,从而得到一种无法描述的美的享受,然而再动听的声音,一旦和别的声音混杂起来,旋律就会走调,其美的享受就会立刻在瞬间变成痛苦的煎熬,这是生活在喧嚣的闹市的的人们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最好注脚。

我们在理解“五味令人口爽”时可以参照以上两句话的解释。人的口舌是具有感知各种食物味道能力的,它能敏锐地品尝出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然而过多地品尝各种风味的佳肴、也会使人的口舌麻木、嗅觉失灵,无法辨别各种美味了。人的口舌是专门用来享受美味的,可一旦丧失了鉴赏美味的能力,就会给我们自身造成损失。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畋猎即狩猎,狩猎曾是人类早期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最早开展起来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动物本性最早在狩猎中得到了最鲜明的印证。综观人类狩猎活动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狩猎始终是带着血腥和暴力性质的杀戮和掠夺行为,它是充满野性的不文明行为,这种行为使人们变得疯狂和残忍,而疯狂和残忍的心理状态则是滋生社会动乱的根源。

那么,何谓“难得之货”呢?为什么说“难得之货”会使人的行动受到损害呢?我们按老子所说的稀有珍贵之物,比如金银珠宝、华衣美食、玉璧、铜器、羽饰、武器等物品,正是由于“难得之货”珍贵稀有,才强烈地撩拨起了人们占有它的贪婪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人们的行为就会突然变得怪异反常,如盗贼爬房越脊、穿窬走户,甚至不惜草菅人命;权臣互相倾轧、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

从上面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五色”、“五味”、“五音”之所以会伤害我们,就是因为其可以刺激我们的欲望,使我们的欲望无限膨胀。

最后,老子提出“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一句极其通晓明白的话,点明了圣人的生活方式:只满足吃饱肚子这一低级需求,而不满足眼睛欣赏外物的欲求。

老子的这一观点并不是反对人们去享生活,而是警醒人们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不可无限制地满足自己的贪欲。他希望人们能够够丰农足食,实现内在恬淡宁静,而不是追求外在私欲的满足。一个贪婪满足自己外在私欲的人,就会产生自我疏离感,心灵难免会愈发变得空虚。因此,老子提醒我们,要彻底摒弃各种外在欲望的诱惑,始终保持内心清净满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可是在生活中,面对物欲横流的外在世界,很多人无法抵挡物欲的诱惑,从而不惜代价地来满足自己的声色欲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堕落消沉甚至走上灭亡的道路,显然,这些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所以,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更要静心聆听老子的教诲。

造化赋予我们的眼睛、耳朵、嘴巴是用来干什么的?当然是为了看,为了听,为了吃。但是看听吃都要有度,否则害处多多。色彩能调动起人的视觉美感,你看皮球要刷红漆,飞机要穿银装,头发要染成金黄,首饰要珠光的。可是有时候色彩也是一种诱惑,甚至一道陷阱。比如鲜艳的蘑菇可能含有剧毒,好看的玫瑰总是带刺,慈祥的笑容可能包藏祸心。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没有倒在对手的刀枪之下,却倒在了女人的石榴裙下。

同样的道理,耳朵要听,但要听得有品味,要像孔子闻韶乐。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随身听别老是戴在耳朵上,别人喊你,你也听不见,还以为你是聋子。民以食为天,有口就要吃,但嗟来之食不可吃。

古人说,病从口入,饭可多吃,酒要少喝,稀奇古怪的东西就不要吃了。否则,胃口伤了、肥胖症来了、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纷纷不请自来。

现代人有钱了,想到娱乐,跑马打猎,追求刺激,还要飙车,明明限速100公里,他偏偏跑出时速200公里,结果车毁人亡。有的人喜欢收藏稀世珍宝,可是捏着怕破了,放手怕飞了,放在家里怕被人盗了,存在博物馆里又怕被人以假换真掉包了。一天到晚都想着它,为它失眠,为它哪里也不敢去,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高明的圣人只求吃饱穿暖,不求声色之余,舍弃那些对身心健康有害的东西。求取那些有利于修身养性的。这样老百姓才能心不狂,情不躁,一心向道,淳朴自处,幸福安康。

放纵自己就是毁灭自己,因此要常怀律己之心,不论做人做事,工作生活都要严格约束自己。

丁俊贵

2021年7月17日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请问什么意思呀

该句出自道德经,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版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权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心发狂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5.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翻译与解读

五色令人目盲01,五音令人耳聋02,五味令人口爽03,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04;难得之货,令好笑段人行妨05。是以友誉圣人为腹,不为目06。故去彼取此07。

今 译

五色使人惑视,五音使人惑听,五味伤败口味,纵情田猎使人狂荡,珍贵物品会败坏人的品德。因此,道家的至德之人只求腹饱,不贪物欲 *** 。

评 议

老子主张节俭、少私寡欲,主张为民“重积德”、立“玄德”。因此,他竭力反对穷奢极欲、败坏道德的行为。本章,老子有感于奴隶主贵族或权贵贪图享受、纵情放荡败坏道德的种种恶行,因此,他呼吁世人,要少私寡欲,不要贪图享乐,纵情放荡。老子在这里,是对贵族阶升液级追求淫乐和贪图享乐生活,提出的尖锐批判。

陈鼓应先生说:“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芸芸众生,只求动物性的满足与发泄,灵性的断伤到了骇人的地步。我们可以普遍地看到人心狂荡的景象。读了老子的描述,令人感慨系之!”(《老子注译及评介》)老子的这番话语,的确是警世之言,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注释



01五色:青、黄、赤、白、黑为五色。这里是泛指。故河上公曰:“贪淫好色。”目盲:谓失明。河上公曰:“伤精失明。”林希逸曰:“惑视也。”

02五音:谓宫、商、角、徵、羽。耳聋:林希逸曰:“惑听也。”

03五味:酸、甜、苦、辛、咸为五味。爽:伤。河上公曰:“爽,亡也。”王弼曰:“爽,差失也。”林希逸曰:“口爽,失正味也。”《广雅· 释诂三》曰:“爽,败也。”句谓:五味败坏口味。

04驰骋:马奔驰。田猎:打猎。心发狂:谓恣肆放荡,心神不定。河上公曰:“精神散亡,故发狂也。”奚侗《老子集解》曰:“驰骋田猎,心与物竞,不能宁一,故至发狂。”

05难得之货:指金、银、珠、玉等珍贵物品。妨:伤害。河上公曰:“妨,伤也。”令人行妨:河上公曰:“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林希逸曰:“行妨,谓妨害德行也。”奚侗《老子集解》曰:“贪货必至伤行。《仪礼·聘礼》曰:‘多货则伤于德’。”

06圣人:指道家的大德之人。为腹不为目:谓只求素食饱腹,不追逐物欲 *** 。林希逸曰:“此五者,皆务外而失内。腹,内也;目,外也。”

07彼:指“为目”。此:指“为腹”。林希逸曰:“老子诸章,结语多精绝。外务亦不特此五事,举其凡可以类推。”说得极是,老子此章仅举数端而言之,社会上所存之弊病甚多,并未一一枚举。

6. 【老子论道】12 《道德经》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处世观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译】

老子告诉大家:处世观。

芬芳的五色使人眼花缭乱;

嘈杂的五音使人听觉失灵;

繁杂的五味使人味觉无味;

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单单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做,有所不做,要有所选择。

【感悟】

老子通过前面的论述,到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他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即他的处世观。这一章老子用列举的方法,哪些是不可做的事,哪些是可以做的事,归纳出处世观。

1.老子的处世观

(1)不可做的事:看那些使人眼花缭乱的缤纷五色;

(2)不可做的事:听那些使人听觉失灵的嘈杂五音;

(3)不可做的事:尝那些使人味觉失去感觉繁杂的五味;

(4)不可做的事:做那些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的纵情猎掠;

(5)不可做的事:得那些使人行为不轨的稀有的物品;

(6)可以做的事:得那些使人维持生计的必须物品。

你做到了,做可做的事,遵循规律的事,不做不可做的事,违背规律的事,你就是圣人(圣君)。

2.为人处世要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要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你才能成为圣人(圣君)。

3.老子的处世观:不搞极端,不求奢侈,复归于朴素自然。

4.老子通过揭露权贵们奢嗜的生活,要抛弃奢嗜的生活,回归朴素的生活,不要只追求物质生活,更要追求精神生活,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就会使人欲望大增,从而走向堕落。

5.从小教育孩子: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逐渐形成他的处世观,最终形成老子所说的不搞极端,不求奢侈,复归于朴素自然的处世观。

7.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句话来自老子的道德迅唯经,意思是: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伏链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缺昌孙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8. 谁能解释下老子这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主要 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 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老子的美学观,与其哲学观中“道”的学说和政治观中的“无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凡是那种“服文采、带利剑”(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为的东西一样,只能对人有害,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十二章),都是说“有为”之美必然损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富贵等外在的东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之道才能体现。这样的美,就表现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即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从没有声音处听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从没有形象处显现的;一旦有了具体的声音、形象,反而破坏了自然的完美。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这些见解,接触到审美的境界问题,揭示出审美活动中一种超越对艺术的简单感知的审美体验,开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声之美”等理论的先声,也奠定了与儒家美学双峰对峙的道家美学的基础。

9.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的追求,让你眼花缭乱如入迷丛,也许活得不如一个瞎子,张着明眼四处乱望,不知所措,整天只为了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突视了本身的感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美丽定是胜过这些繁华似锦。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虽然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让你充满了兴奋,可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都很假,终有一天让你生出疲倦,在热闹中迷失自己,这比聋子还惨,聋子的世界听不到这迷人乱性的声音,可是在他们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喧闹带来的苦恼,没有糜糜之音带来困惑,从内心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最终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祸活得就是一个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没有那没有吃的人好多少?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家伙,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东西,我们应该可怜他们,他们过着这么一种病态的生活,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横在世间,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激爽,其实也是一个欲望的奴隶,一个人只是忘记追求,从而注重过程,在过程与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维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心因为过份的激动而狂乱。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在追求虚无中的独立无二,忘记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终那独一无二的标榜也变成了一种为了承认而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被承认,需要别人的承认的成功才算成功吗?一切都以自己努力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众生息息相关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没有人追求黄金的稀少,便不会因它而引发多少悲剧,非洲没有钻石,战乱一定会少很多很多,中东没有石油,战乱也一定会少很多很多,美国不搞霸权,恐怖怎会存在,富人照顾穷人,穷人怎么会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穷是相生相克,若是不能放弃成见,世界那天会和谐?这一句,跟"不尚贤,使人不争!"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讲物,一者讲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虚妄的人生目标而图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道合一。

10. 《道德经》第12章的赏析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橡银;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五彩斑斓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无比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没有节制的纵情狩猎,易使人心情放荡发狂;世间稀有的物品,易使人行为不守常规,防碍正法的施行。因此,圣人为了全心全意服务天下,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宁愿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本章启示: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这里让我想起了充满辩证法的酒色财气歌,酒色财气歌完整十二句是:“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以上几句是从反面来说的。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以上几句,又是从正面说的。

“色财气歌伍如蚂”四字,从出世间的反面讲来说,它是有害的;从入世间的正面来说,它也是有益的,就看我们怎样去对待了。

回到《道德经》第12章,在现实生活中,这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些东西利用好了,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这几个方面都是可以发展经济,提高和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如果不能节制,不能利用好它的话,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本章节所讲的这几个方面的坏处。而为何圣人主要看到了不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好的一方面呢?因为好的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圣人在这里就不用叙述了。但作为不好的方面,圣人为了防微杜渐,所以在这里详细地进行了论述。

如果作为普通人,大家通过眼耳鼻舌,有节制地享受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不违背法律,不违背良俗,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道德经》是讲给统治阶级听的,古代的万乘之主承国器之重,如果不腔埋节制自己的欲望,就有可能成为国家的灾难,比如宋徽宗过分喜欢花石,导致国力空虚,遭遇到靖康之难。后唐庄宗李存勖过分宠爱伶官,导致武将不满,最后在兵变中被杀。唐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导致朝政腐败,引起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这些事件的起因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过分,也没有什么,但是一旦过分造成的灾难就是毁灭性的。

所以佛教讲:菩萨畏因,凡夫畏果。道家圣人知道防微杜渐,所以才主动节制感觉器官的放纵,用比较激烈的言辞警醒大家,希望引起治国者的高度重视,也希望引起我们普通人的高度重视。

热点内容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
一村一法律顾问责任 发布:2025-01-12 19:59:30 浏览:964
中国电影关于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9:18:02 浏览:681
属于商法的是什么法 发布:2025-01-12 19:00:48 浏览:595
法是以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 发布:2025-01-12 18:49:24 浏览: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1-12 18:47:49 浏览:358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远在身边二 发布:2025-01-12 18:46:50 浏览: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