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不当得利

法学不当得利

发布时间: 2023-04-29 01:11:06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
一、不当得利是引起法定之债发生原因的一种,在性质上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是:
(1)一方获得利益。获得利益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财产 的积极增加,即权利的增强或义务的消灭,使财产范围扩大;二是财产消极的增加,指当事人的财产本应减少却因一定事实而未减少。
(2)他方受到损失。损失, 包括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即积极损失和财产利益应当增加而未增加,即消极损失。
(3)获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无合法根据。
二、具体而言,不当得利在民法中产生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民事法律行为不成立、无效及被撤销所产生的不当得利。
(2)履行不存在的债务所引起的不当得利。
(3)因合同解除产生的不当得利。
(4)基于受益人、受害人或第三人行为而产生 的不当得利。
(5)基于事件而产生的不当得利。
三、不当得利的效力,依受益人主观心态为恶意或善意而有重大不同:
(1)受益人为善意的,返还义务以现存利益为限,对已不存在的利益不负返还责任。
(2)受益 人为恶意的,返还范围应是取得利益时的数额,对已不存在的利益的返还义务并不免除。
(3)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之时存在的利益 为准。

法学辩论题目案例分析

金某的行为构成侵燃槐占罪。王某借用金某的身份证存款,是基于一种信任关系。金某正是在这种关系下持有和管理王某的财产。金某与王某之间成立代为保管关系。在客观方面金某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数额巨大拒不退还。主观方面出自故意,槐迹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金某的行为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构成皮明友。

⑶ 返还原物不当得利立案区别

根据法学相关理论返还原物 不当得利 立案 区别,不当得陆蠢余利档烂是债权纠纷,返还原早滚物是物权纠纷。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是民事实体法中债法上的重要概念,意指无法律上的正当原因,而受有法律上权利或利益,通常是民事实体法的请求权基础之一。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是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有损失,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返还原物纠纷是指无权占有不动产或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返还财产一般需是原物,原物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种类物,适用返还财产的前提是原财产仍然存在,如果财产已经毁损或灭失,只能请求赔偿损失。

⑷ 王泽鉴的法学专著

民法研究系列丛书:
王泽鉴著,《人格权法》,三民书局,2012年1月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简体字第一版。
王泽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包括:《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8册)
《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
《民法概要》(2011年1月二版)
《民法总则》
《债法原理》(2013年3月第二版)
《不当得利》
《侵权行为》
《民法物权》(2010年11月二版)
2005年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共八册)(修订版)/王泽鉴著,2005-1-1版
·民法总则(民法丛书)(繁体)/王泽鉴,2005-9-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⑻(修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5-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⑺(修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5-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⑹(修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5-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⑸(修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5-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⑷(修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5-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⑶(修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5-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⑵(修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5-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⑴(修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5-1-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6卷)(民法物权2)/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5卷)(民法物权1)/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4卷)(侵权行为法1)/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3卷)(债法原理2)/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2卷)(债法原理1)/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1卷)(民法总则)/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0卷)(民法概要)/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9卷)(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8卷)(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8)/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7卷)(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7)/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6卷)(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6)/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5卷)(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2)/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4卷)(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4)/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3卷)(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3)/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2卷)(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2)/王泽鉴,2003-9-1版
·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卷)(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王泽鉴,2003-9-1版
·民法概要/王泽鉴,2003-4-1版 ·民法物权-用益物权.占有(第2册)/王泽鉴,2001-10-1版
·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第1册)/王泽鉴,2001-10-1版
·侵权行为法-基本理论 一般侵权行为(第一册)/王泽鉴,2001-7-1版
·债法原理-基本理论 债之发生(第一册)/王泽鉴,2001-7-1版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王泽鉴,2001-7-1版
·民法总则(增订版)(港台法学研究书系)/王泽鉴,2001-7-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王泽鉴,1998-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七)/王泽鉴,1998-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六)/王泽鉴,1998-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五)/王泽鉴,1998-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王泽鉴,1998-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三)/王泽鉴,1998-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二)/王泽鉴,1998-1-1版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一)/王泽鉴,1998-1-1版

⑸ 请教法学前辈:表见代理、善意取得、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这四个命题,哪个更新颖、更热门也更好写论文

善意取得制度更新颖、更热门也更好写论文!
原因:物权法修改了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关内容,比如不动产的善意取得,遗失物的善意取得,以游世消及善意取得的后果等,新颖,热门!!至于好不好写这个问题,我觉得善意取得最简单,只需要从适用对象,法定条件,及上神知返滚面我说的几个问题分析就完美了!

⑹ 无因管理 不当得利 是 民事法律行为吗

1.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为避免造成损失(损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仅为他人),主动好轿锋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法律事实。管理他人事务的人,为管理人;事务帆拍被管理的人,为本人。2.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友晌,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由于受益人针对受害人而为的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3.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
4.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都不是民事法律行为而是事实行为。

⑺ 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根据获得利益而致他人受到损失。因为获得利益没有法律根据,因此虽属既成事实也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得利人应将获得的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由此在双方之间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就是不当得利之债。

其中,得利人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务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债务;财产受损失的人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颂慎正权人,享有请求得利人返还不当得利的债权。

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事实,是债的发生根据。不当得利引起债是基于法律的规定,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发生是基于“没有法律根据获得利益致他人受到损失”这一事实,而非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因此,它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四:一方获得利益;他方受到损失;获得孝信利益和受到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获得利益没有法律根据。

1、一方获得利益。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获得利益是不当得利成立的要件之一。如果一方使他方财产受到损害,自己并未从中获得利益,即使依法应负赔偿责任,也不构成不当得利。所谓获得利益,是指因一定事实使财产总额增加或者本应减少而不减少,前者称为积极得利,如,财产权的取得;占有的取得;财产权内容的扩张或其束缚的解除等;后者称为消极得利,如本应支出的费用而没有支出;本应负担的债务而未负担或少负担;本应在自己的财产上设定负担而不再设定等。获得利益的事实,可以是基于民事法律行为,可以是基于事实行为,也可以是基于自然事实;如果是基于行为,可以是得利人的行为,可以是受损人的行为,也可以是第三人的行为。

2、他方受到损失。他方受到损失是不当得利成立的另一个要件。如果一方获得利益,他方并未因此而受到任何损失,同样不构成不当得利。损失,包括现有财产利益的减少以及财产利益应当增加而没有增加,前者称为直接损失或积极损失,后者称为间接损失或消极损失。对不当得利中损失的解释不必像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制度中那么严格,如在给付型不当得利,一方因他方为给付而受利益,对他方即构成损失;在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一方取得依权益内容应当归属于他方的利益,他方即构成损失。就间接损失而言,只要在通常情况下财产可能增加而实际没有增加即为损失。这是因为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在于使得利人返还其没有法律上根据而取得的利益,而非填补损害。

3、获得利益和受到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此要件的功能在于决定不当得利之债请求权的当事人。关于这种因果关系的含义,在民法理论上有直接因果关系说与非直接因果关系说之争。前者主张,获得利益和受到损失必须基于同一原因事实,才算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获得利益的原因事实与受到损失的原因事实不同,即使获得利益和受到损失之间有所牵连,也无因果关系。例如,甲向乙借钱用于修理丙的房屋,甲无力还钱时,乙不得向丙请求返还不当得利,因为乙受损失的原因与丙取得利益的原因不是同一事实。非直接因果关系说认为,获得利益的原因事实不必与受到损失的原因事实相同,只要社会观念认为获得利益和受有损失有牵连关系,就可认定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例如,甲拾得乙的金钱而赠与丙,应当允许乙向丙主张不当得利返还。

4、获得利益没有法律根据。野悔民法学界对“没有法律根据”的含义,存在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观点。根据统一说,“没有法律根据”应有统一的标准。具体而言,又存在各种主张,包括财产变动违反公平、正义、欠缺债权、欠缺权利等。非统一说认为各种不当得利的产生有其不同的基础,应当分别判断何为“没有法律根据”。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区分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在给付型不当得利,所谓没有法律根据指欠缺给付目的,在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可依其事由分别判断得利人得否保有其所受利益,如果不得保有,就属于没有法律根据。

依据不当得利之债的发生是否基于给付行为,可以将不当得利区分为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给付型不当得利调整欠缺给付目的的财产变动,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则与给付行为没有关系。

一、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类型

1、给付原因自始不存在的给付型不当得利。这种类型的不当得利包括:

(1)民事法律行为不成立、无效及被撤销所产生的不当得利。

(2)履行不存在的债务所引起的不当得利,即非债清偿。此处所谓履行不存在的债务,既包括履行未曾存在过的债务,如甲欠乙10元人民币,误还给丙;也包括履行已经消灭的债务,如甲忘记已还款一事,再次还乙10元人民币。

2、给付原因嗣后不存在的给付型不当得利。向他人为给付时尚存在给付原因,但实施给付行为后法律上的原因不存在或消灭的,也会构成不当得利。这种类型的不当得利包括:

(1)因欺诈性抚养产生的不当得利。如甲通过亲子鉴定发现妻子隐瞒儿子乙非自己亲生的事实,请求乙的监护人返还已经支出的抚养费。

(2)因给付目的嗣后不能实现产生的给付型不当得利。如发生财产保险事故后,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给付保险金后,被保险人从第三人处取得损害赔偿而填补损害的,其所受领的保险金即构成不当得利,应当予以返还。

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类型

1、基于得利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如得利人擅自出卖、消费他人之物而取得利益。

2、基于受损失的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如受损失的人将他人的土地误以为是自己的土地而耕种。

3、基于第三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如第三人擅自使用受损失的人的材料为得利人制作家具。

4、基于事件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如甲家鱼塘的鱼因特大暴雨溢出,随雨水冲到邻居家。

⑻ 民法学包括哪些内容

一、法学来理论上的体自系

(一)小民法

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权(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侵权行为)、亲属(婚姻、继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识产权法(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还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体系

总则:民法通则

物权:物权法

债权:合同法、侵权责任法

亲属:婚姻法、继承法

知产: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海商法、担保法,等等。

⑼ 民法上“不当得利”指什么

一,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民法典》第122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以及民法学通说原理,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因此不当得利是指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相对应遭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这是对于不当得利的基本理解。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985条的规定,认定不当得利成立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一方获得利益、他方受有损失、获得利益与收到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

首先,所谓一方获得利益,是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财产积极增加,指财产本不应增加而增加;第二种情况,财产消极增加,指财产本应减少而未减少。

其次,他方受有损失。同样这里的损失并不是侵权赔偿中的损失,而是相对于取得利益方而言,另一方的利益因为利益转移导致的利益减少,或者债务增加。

第三,一方获得利益与另一方受到损失之间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这是司法实践中认定不当得利之债是否成立的一个重要依据,获益的另一面必然有他人的损失作为一个对等关系。如果一方获得的利益并不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则不构成法律上的不当得利。

第四,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如果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是不成立不当得利的。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甲把房屋出租给乙,月租金是2000元,租期是5年。在租期内,乙未经甲同意,将房屋转租给丙,月租金4000元,租期4年。第一个问题,对于乙获得的2000元差价,甲能否对乙主张不当得利?答案是不能。因为乙获得该利益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法律依据来自甲乙之间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这一合法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上的原因。在甲乙租赁合同存续期间,根据《民法典》第720条,乙对房屋享有收益的权能。乙虽擅自转租,但乙每个月取得租金4000元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所以对甲不构成不当得利。

那什么时候构成不当得利呢?若甲因乙擅自转租,甲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乙擅自转租之日起6个月,通知乙解除甲乙的租赁合同。解除合同后,乙拒不返还房屋,继续出租房屋给丙,则自合同解除之日起,乙对房屋丧失占有使用收益的权能,其收取的租金差价就不具有法律上的原因,甲据此对乙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二,不当得利的排除情形

《民法典》第985条专门针对排除不当得利的情况进行了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以下三种情形都属于给付型不当得利的范畴:

①因履行道德义务的给付排除在不当得利之债外,目的在于调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使法律规定符合一般的道德观念。

举个小例子,乙被收养,乙的亲生母亲老年之后缺乏生活能力,没有生活来源,乙误以为自己对于亲生母亲负有赡养义务,乙就对缺乏生活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亲生母亲按月支付赡养费,支付了5年以后,亲生母亲订立遗嘱将财产遗赠给他人。乙心里不是滋味,就找到律师,询问自己到底有没有赡养亲生母亲的义务,律师说,你没有,你被收养了,你和她之间的母女关系已经解除了。乙才知道原来没有赡养义务,要求对亲生母亲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这种情况,确实是构成不当得利,乙没有赡养义务而误以为有。但支付赡养费,属于非债清偿,虽然自始缺乏给付目的,但属于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因此,双方间虽成立不当得利关系但是排除了利益受损人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②债务人为清偿未到期债务而提前给付也排除在不当得利之债的适用范围外,主要原因是债务未届清偿期的抗辩并不是永久性抗辩,债务到期前的清偿,债务并非不存在,债权人受领给付,不能称之为无法律上的原因。

例如,甲在债务届满前6个月偿还了借乙的一个亿,后来觉得一个亿,提前六个月归还太亏了,理财可以理出好多呢,由此依据不当得利之债要求乙再还回来。甲提前归还债务的情形虽然符合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但法律对于这种情况明确排除了受损失一方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甲不能主张不当得利之债。

③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目的在于维护诚实信用,禁止当事人出尔反尔,理论基础在于禁反言原则。

例如,生效判决已经确认双方的债务不存在、无效或被撤销,给付人明知判决生效的情况下依然清偿了本不应给付的债务,则属于明知无给付义务的债务清偿。这里的重点在于“明知”而非“误解”,明知无给付义务而向对方支付相关钱款,这是其对自己财产的合法处分,钱款支付至对方,处分完毕,所有权已发生转移,给付人不得以不当得利为由主张返还。

这里我们还需注意区分第三人代为清偿问题,第三人清偿债务后不能因为其与债权人之间没有债务,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而只能取得原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两者分属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适用亦不一样。《民法典》在第524条新增加了第三人代为清偿制度,即:“债权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但是债务人和第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此处债权转让的规定就排除了第三人向原债权人主张不当得利的可能。

三,不当得利的司法认定

一、对不当得利的性质予以准确定性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并不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当得利请求权经常会与物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竞合,而当事人往往会选择其他请求权。由于我国并没有采纳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在合同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受损失的人一般会直接依据物权请求权要求受领给付的一方当事人返还,而不会再去行使占有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在因权益侵害发生的不当得利中,当事人和法官通常都会直接适用侵权责任制度规则。并且,在不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情况下,为了公平,法院也会以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公平原则作出裁判,其实是一种向一般条款逃逸的现象。所以,在司法实践中,首先要重视不当得利的价值和功能,明确不当得利的性质,与其他请求权基础进行区分。

二、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

不当得利的一方获利、使他方利益受损两个要件属于权利发生要件,应由不当得利债权人承担证明责任,这一点在理论和实务界都是毫无争议的,而有关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的难点问题,集中在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这一点上。没有法律上的原因作为一个消极事实,其是否可以定性为请求权发生要件,需要我们从实体法出发进行综合分析。

按照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主张权利的一方就对其有利的权利发生要件负有证明责任。因此不当得利的请求权人应对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这一要件承担证明责任。而这一观点的反对者们提出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属于消极事实,依照证明责任的消极事实学说,为消极的事实陈述的人不负证明责任。

我们认为,应将给付型不当得利的举证证明责任分配给原告,主要出于以下考量:首先,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总体原则,对于举证责任倒置应以法律的明文规定为准。我国立法并未规定不当得利纠纷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告既然主张被告系不当得利,就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其次,认为应当由被告承担举证证明责任的观点,其主要的论据是一方获益没有法律根据属于消极事实,消极事实不易举证。然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没有法律根据并非全部为消极事实,也存在积极事实。例如因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形成的不当得利,原告当初进行给付的原因以及事后法律关系发生变化导致给付目的不存在的事实均属于积极事实,原告对此举证并无大碍。退一步讲,即便是存在消极事实的情形,例如原告因输入号码有误而向他人手机账号存入话费,原告可以通过证明自己的手机号与被告的手机号有多位数字一致、极易混淆予以主张,可见原告并非无法证明。

再次,不当得利诉讼其实是对已发生给付行为的一种撤销,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对以往交易往来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扰动,原告作为诉讼的发起者,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以此来督促原告谨慎起诉。假如由作为受益人的被告来承担举证证明责任,原告只需要起诉,被告就被拉入诉讼并且要承担举证不能即败诉的重责,如此之低的诉讼成本极易导致原告滥诉,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造成损害。

三、不当得利的返还内容

无法律上原因而受有利益,应当返还的是得利人所取得之利益。我们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1.原物存在的,返还原物以及因为原物而取得的其他利益(包括原物的孳息以及使用利益);2.原物不存在的,折价赔偿;3.原物毁损后存在代位物的,比如因原物毁损而获得的保险金、补偿金、赔偿金,应返还原物的代位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原物折价后偿还的价值额的计算,在理论上存在“主观说”与“客观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举例而言,当得利人所受领的利益为某物的所有权时,该物的市场价值为5万元,当得利人以6万元或4万元的价格将该物转卖给善意的第三人时,因第三人善意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得利人不能原物返还。此时,依据“客观说”,得利人应当返还的是该物的市场价值5万元,而不论得利人转让该物时的价额为6万元或4万元;而依据“主观说”,则认为得利人应当偿还的为其转卖该物所得价款,如所得价款为6万元,则应当偿还6万元,所得价款为4万元则应当偿还4万元。目前,通常采用客观说,因为受领人以原物为手段、依据法律行为所取得的对价,不属于其所有利益以及基于该利益产生的孳息。

⑽ 甲拣到一部手机并送给乙,那乙得到手机是否属于不当得利,如果可以希望可以详细解释

不是的
所谓不当得利,需要受害人的过错、误解等,也就是说扰则主观上不想受害的。
而甲方送手机给乙,说明其中包含手穗了甲方的主观意愿就是“赠送”,赠送属于单方承诺即生效的单方法律行为,乙方得到手机合情合理,与不当缓薯棚得利无任何关系。

热点内容
财政拨款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 发布:2025-01-12 20:29:09 浏览:577
什么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发布:2025-01-12 20:26:00 浏览:336
招商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20:12:39 浏览:931
王哲律师 发布:2025-01-12 20:09:00 浏览:161
一村一法律顾问责任 发布:2025-01-12 19:59:30 浏览:964
中国电影关于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2 19:18:02 浏览:681
属于商法的是什么法 发布:2025-01-12 19:00:48 浏览:595
法是以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 发布:2025-01-12 18:49:24 浏览: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1-12 18:47:49 浏览:358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远在身边二 发布:2025-01-12 18:46:50 浏览: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