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道德经
❶ 道德经解读的最好的是哪个版本
《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版本,是权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其次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汉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现在的 通行本有:中华书局《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 著 饶尚宽 译注 《老子——中华经典藏书》
❷ 道德经名句及解释
道德经名句及解释: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❸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❹ 《老子道德经》,谁解释得最好
欲家SCT :你好。
西汉【河上公注视道德经】。又称《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最为经典。
❺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道德经》中经典哲理名句及翻译。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❻ 道德经的解释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录:
一、无为而治
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三、不进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国如烹小鲜
六、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啬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十二、为之于未有
十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十四、强行者有志十五、处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则全,枉则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二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十一、无之以为用
二十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二十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二十五、祸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损有余而补不足
❼ 我为什么要重解《道德经》
朋友们对于我重新译解《道德经》都怀着难以理解的疑惑,支持他们最主要的一个理由,是认为现有《道德经》注解方面的书籍已经太多,没有重新注解的必要。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认识并不是没有道理。自从《道德经》问世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它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除了最著名的西汉河上公、魏晋王弼之外,竟然还有好几位皇帝也位列其中: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这个现象是《道德经》所独有。近、现代以来,除特殊历史时期外,《道德经》的注释始终处于热门领域。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觉悟,国学再次步入了文化复兴的历史阶段,《道德经》也因此更加受到国人的重视,各种注解、探秘、讲坛竞相登场,为推动《道德经》的民间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在林林总总的《道德经》疏解、注释中,有真知灼见者少,误解臆断者多。尤其是今人注译,始终没有摆脱《道德经》注解中的历史惯性和错误定论,使得《道德经》每每经过注解之后,反而显得更加晦涩而虚玄,丧失了其固有的哲学性、逻辑性、可读性和教化性。人们无法从现今的注解中领略到《道德经》的本来意义。为使读者对于《道德经》通行注解所存在的问题有个初步认识,下面列举数例今人典型译文加以批评,并以此作为我回答朋友们疑问的根据。例句中引用的译文来自于网络,如有雷同者请多见谅。
例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译文一: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译文二: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秘,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批评:这两则译文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没有总体把握到本章宗旨;②没有正确理解“非常道”“妙”“徼”“玄”“玄之又玄”的本义;③缺乏逻辑性;④没有哲学意境;⑤缺乏语言美感。
本书的译解:可以用言辞表述的道,不是普遍意义的道。可以用言辞表述的名,不是普遍意义的名。无名是天地混成的开始,有名是万物存世的本源。因此,常去主观意念,以感悟事物的本质奥妙;常生主观意念,以洞察事物的相互联系。“妙”和“徼”这两方面,是同出于万物而名称不同,我们一并称之为“玄”。在把握“玄”的基础上运用“玄”进行推理演绎,是探究万物之奥妙的方法和途径。
注:非常道:不是普遍【指哲学上的“普遍”概念】意义的道。妙:事物的本质奥妙。徼:通“缴”。纠缠,徼绕不明,引申为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玄:指不包含精神价值的“道”,是“道”的内涵。玄之又玄:是指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其他注释详见正文。
例二,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译文: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刍狗,让他们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人民当刍狗对待,让他们自然繁衍生息。
批评:译文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误解了老子使用“不仁”和“刍狗”的本意。在这里“不仁”并不是古今注家所理解的那样“没有仁爱”“没有偏爱”,而是指有条件地“不施与仁爱”,为什么会不施与仁爱呢?是因为天地、圣人都遵守“道”的法则运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而按照“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第三十八章)的逻辑,天地、圣人 “遵道” 所以就“不仁”—不以“仁”约束万物和百姓。老子认为,天地、圣人不以“仁”约束万物及百姓,就如同把万物、百姓当作献给“道”的祭品,这才是“以万物为刍狗”和“以百姓为刍狗”的真正含义。
本书的译解:天地(遵道)不以仁的规则约束万物,(让万物以自然生息),犹如把万物当作道的祭品;圣人(遵道)不以仁的规则约束百姓,(让百姓自然生息),犹如把百姓当作道的祭品。
例三,原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第二十七章)
译文:所以,善人可以做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
批评: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译解。其错误在于:①没有把握到本章“使用而不教化,利用而不推崇”的主旨;②没有关照章节前后的逻辑关系;③没有正确理解“善人”“不善人”“资”的本意;④违反文言句式的翻译规则。
本书的译解:因此,善于挽救人的人,不善于做人的老师;不善于挽救人的人,善于开启人的天资。不尊崇人之老师,不爱惜人之天资。
注:善:善于。善人者:善于救人的人;不善人者:不善于救人的人。资:天资。详见正文。
例四,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第五十三章)
译文: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担心唯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极了,弄得农田非常荒芜,仓库十分空虚。
批评: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解译。其存在的问题在于:①没有把握到本章主旨是,抨击贵族苛政治国奢靡享乐的乱象;②对“使我介然有知”“施” “径” “朝”等解读错误。
本书的译解:(由于)知道以下情况令我有所不安:行走在大道上,唯独(当今)所施政令是让人畏惧的。大道很平坦,而百姓喜好走小路。朝庙(祭祀)甚至废除,田园非常荒芜,仓廪十分空虚。
注:“使我介然有知”是“有知使我介然”的倒装句。介然: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施:施政、施法。径:步道,小路。朝:朝庙,祭祀。
以上案例不足存在问题之百一。现行《道德经》注疏的误解之多,离本义之远,是我决计要重新译解《道德经》的根本原因。目的在于消除缪误、探寻本义,揭开《道德经》的玄秘面纱,复明《道德经》的经典光辉。而每每念及于此,我常常潸然泪下。
❽ 道德经最详细的全文及注解
《老子》来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源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详见与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0/19/655616_195573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