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
❶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必须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必须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精神。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大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在这五大方面内容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大理念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❷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依法治国理念、执法为民理念、公平正义理念、服务大局理念和党的领导理念。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解决公正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规则、环境、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
4、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当前,在刑事司法领域,一些执法人员还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的观念。因此,必须着力提倡打击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增强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意识。
5、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权威,而法治社会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权威之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当前,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要特别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个人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义。
6、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实行法治就是要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社会主义法治防止权力滥用和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决策、执行等环节的权力全部纳入监督制约机制之中,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
7、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实现和保障人类自由的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创造和保障这种不断发展着的自由的社会控制系统。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权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平等地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意识,摆正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反对官本位和长官意志。
总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又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
❸ 什么是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版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权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
具体而言,法治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法律的权威性是法治赖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2.限制公权力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3.公正是法治最普遍的价值表述
4.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的价值实质
❹ 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为:
一、依法治国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人民民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二)法制完备。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四)依法执政。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二、执法为民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执法为民的内涵: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
执法为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 公平正义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
(二)合法合理,这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
(三)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
(四)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服务大局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
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五、党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4)法治理念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政治性
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并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求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能力,实现了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
二、彻底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与全体公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
三、系统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构成上,从而成为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五大内容,从不同方面反映和规定了社会主义法治,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证,每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
四、充分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实践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也将更有时代性,更具规律性,更富创造性,不断借鉴与吸收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可以说,正是这种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性,才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始终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❺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之,也是社会法治的()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之,也是社会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版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权治的核心内容。 除了法律规范之外,道德、宗教等都是调整社会的重要规范,但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依“法”治国,而非依“人”或其他社会规范治理国家。
只有依法治国,人民才能通过各种法定形式参政、议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才能通过法定程序保证国家的重大决定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合法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并在受到侵害时能及时获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依法治国。
❻ 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基本内容是: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4]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5] 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 [6]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又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忽略其进步性,容易导致迁就人治的现实倾向;忽略其具体性,则容易导致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乱。
❼ 法治文化,必须树立怎样的法治理念
一是必须树立依法来治国理念,源只有法治才是制胜一切的终极武器;
二是必须树立民本理念,只有不忘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这个初心,才能真正的实现法治公心;
三是必须树立法本位理念,只有对法律拥有敬畏之心,才能自觉学法知法用法;
四是必须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理念,只有心中存在这十六字方针,才能真正的把握了,应用好法治文化的精髓和精神。
❽ 符合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
❾ 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建设的区别和关系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回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答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
❿ 什么事法治理念为什么要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不容取代,否则总有人在规则之外,这样无法实现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