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艺术与道德

艺术与道德

发布时间: 2020-12-31 07:40:52

道德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1、何为艺术?艺术就是人们生活的升华,是人生命的延续。最初的艺术都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例如西班牙原始洞穴壁画,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许有一句话国内艺人很爱说“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也!梵高有一句名言:“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我就不会死。”这不是对他自己的赞美,而是对伟大艺术的赞美,是艺术完美了生命。

中西文化艺术的分别就更难说了。围绕这个话题可以写一部书、可以讲一堂课, 甚至可以开一门学科、办一所大学!我实在无法回答你了,因为中西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别,从形式到内容完全不一样,当然也可以找到共性。我只能很不负责任地、极概括地说一句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更含蓄更内敛。

2、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当然,并没有这么简单,它的形成受社会文化、历史、宗教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是长期积淀下来的。

我认为中西道德的差别没有文化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从目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来看,仿佛西方国家比我们要开放一点,某些地方人们受道德约束少一些。其实并不代表道德规范的差别有多大。更多的社会现象的发生是受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影响的,而人性的本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厌恶的东西他们也厌恶,我们喜欢的东西他们也喜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分别更体现在他们把什么事物看得更重要一些,对人生生命的理解。我认为这点中西道德的差异与宗教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你可以在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例如中国人信佛教,相信轮回转世;西方人信基督,希望主免去他们的罪恶。这就构成对人生理解的极大差别,从而道德区性也发生变化。

3、当然道德更重要了。实际上,我认为艺术与道德不构成绝对的矛盾,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较少对立的。所以似乎不太存在“为了道德而放弃艺术,还是为了艺术而不理会道德”的问题。但我想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封建道德下尤为突出,某些艺术家的艺术有超前性,甚至超出了他所生活的年代,不被人们理解,不被道德接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然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自然而然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这种受到历史考验的艺术往往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即所谓传世之作。这种现象在绘画及音乐领域尤为常见。我想在每个社会时期都有一些艺术现象与社会舆论格格不入,但过一段时间后,它消逝了,不存在了,这样没有经受住历史考验的,谈不上有什么超前性,也不是真正的上乘艺术,它与道德的矛盾也就不能算是艺术与道德的矛盾了,你说对吗??

② 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与道德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一种审美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艺术教育生动形象,呈现善良美好的情感,艺术教育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条件,那么艺术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一样,互相配合又互相渗透,对于人的心理和精神素养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艺术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点表现在:
1从本质上面来看,艺术教育同样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理在轻重也就是说,由于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会引起审美主题的情感运动能够,会让心灵对美和艺术产生一种激情。
2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也就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这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感受,欣赏着通过艺术的欣赏来获得感知,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的需要,艺术教育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通过艺术活动,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起了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的改变。
3艺术教育的特点还在于寓教于乐,在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主要通过艺术的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得到了满足,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心情,还通过艺术欣赏得到了满足,有了积极向上的想法。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看着是融为一体的。在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养的“礼乐”活动,礼乐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礼法、技艺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上是融德育和美育于一体的教育。在我国的早期音乐专著《礼记•乐记》中也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作为古代美育的乐教,就是一种以社会的道德关怀为内核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善。” [3](p41)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4](P179)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相融关系。

在现实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他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们也是以相融的关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就曾对3000名不同国家的儿童作过调查,要求他们画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并对自己的画作出解释。其中有这样几则写在画下面的说明:“消防队员最美:他的头盔是红的,他整个人都是美的。消防队员美是因为他勇敢,他抢救人。”(7岁)“最丑的是机器人:它身上什么都不是人的。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开心地玩,作游戏,还可以在河里划船。”(11岁)[5](p252)这个调查说明,从心理角度看,人的审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体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合同一的;从客体角度看,人们对于美的物体和善的物体的判断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合同一的。同样,在艺术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比如学生在欣赏以英雄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时,会同时产生对艺术形象之美的赞叹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也就是说,在同一过程中欣赏主体同时产生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关系。

2、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艺术教育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具有储善、导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备德育的附带功能。“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想联系的道德观念”。[6](P557)这是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一面。

而实际上,不仅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且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自古以来,艺术创作都是与当时社会的公德和伦理观念相适应的。没有了道德伦理维度,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不健康的作用。就比如丧失伦理道德之维的行为艺术,以艺术的名义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尸体。这样的行为是毫无艺术性、毫无美感可言的,更无益于教化和人伦。如果将这种所谓的“艺术”搬上课堂,无疑只会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机,使教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都应该考虑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会责任,同样,艺术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确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我们认为,德育对艺术教育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对于教育对象的审美、立美观念的影响上。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显得非常重要。黄济先生就曾这样论及“审美观”:“从美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教育不外创作和欣赏两大方面……实现这些任务的前提,又不能离开正确的审美观的树立,因为没有正确的审美观,不仅谈不上欣赏,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美的创造。”[7](382)而正确的审美观的确立,除了与良好的艺术学习和艺术修养有关,还与审美主体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有关。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帮助审美主体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恶劣低下的道德品质不仅不能帮助审美主体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相反会使审美主体离美越来越远,从而走向丑恶甚至是罪恶的深渊。这样的人是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审美的含义的。正如同样一座维纳斯雕像,猥琐的人看到的是性感,而有教养的人看到的是艺术形象之美一样。班华先生就说过:“一个庸俗的、品质低下的人,是不可能作出很好的审美判断的。” 他进而指出:“美育的任务之一,是纠正不良的趣味,引导学生同各种低级的、庸俗的审美趣味作斗争。”[8](p340)所以,在艺术教育中适当地渗透德育的内容,不仅不会使艺术教育失去审美的本质,反而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审美体验。

3、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审美是实现道德的手段,“以美辅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艺术教育也从来都是作为德育的配角,起着在旁边敲敲边鼓的作用。而实际上,审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样是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席勒曾在他的《审美书简》中,一方面指出:“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9](p39,116)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审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谐的最高状态。席勒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在以往,人们都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的人到审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也就是说,成为有德性、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艺术和审美一直都是充当着一个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从而也就使艺术教育成为了德育实现过程中的“手段”。实际上,我们仔细一想就不难发现,通过非功利的审美活动,能够使人获得超功利的主体自由,从而使道德得到净化和提升,帮助人成为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终极的幸福感和价值体验。而这一目的显然又直接指向了审美,因为“只有审美的心境才产生自由”[9](p147)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这种审美的自由“意味着我们的情感生活达到了它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它改变了它的形式。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们的形式和它们的生命而不是它们带来的精神重负。”檀传宝教授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审美特性并非自然的事实,而是道德主体、道德学习主体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10](p175)只是,与从“自然-审美-道德”相比,从“自然-审美-道德-审美”中的审美是更高一阶段的审美。这种审美不仅能给人以情感的慰籍,不仅能起到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更能激发人们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达到人性自由的境界。这种精神上的升腾就如柏拉图所描绘的当人们见到美时的那种喜悦的感受一样:“给我们看的那些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让我们凝视的伟大景象,它会在我们心里产生一种虔敬,敬它如神,这是一种达到最高境界的神仙福分!”[11]p126这就是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关怀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从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探讨中进一步廓清了艺术教育与德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它们是一种相融、相成的联系。因而,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既不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也不会使艺术教育成为德育的“附庸”,更不会让艺术教育演变成道德教育。相反,只有理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才能让它们最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方,为整个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有一条基本准则我们必须坚守,即真正的艺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教育或是德育的附属教育而存在的。艺术教育要真正发挥出其育德功能,必须通过审美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成,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得到道德的提升。正如斯托洛维奇所说,虽然艺术教育“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但是,无论艺术的道德影响还是政治影响,只有当它们有机地编织进艺术的审美效用和艺术效用中,才有可能产生。”[12](p246)也就是说,通过艺术教育育德的过程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说教。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使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确、有效的发挥。

再者,强调联系并不能忽略区别,我们既不应认同绝对道德主义的观点,也不能认同绝对唯美主义的主张。我们说,艺术教育和德育首先是作为各自独立的学科领域而存在,它们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定性,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还是教育目标上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即便我们再多么强调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或是德育的育美功能,但那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区别和局限性表现在: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而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情”,而德育的核心在于“信”;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其精神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而德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对道德实践的指向性直接而鲜明;艺术教育由整体人格的达成走向道德角色的完成,而德育通过道德角色的实现完成整体人格的组件;等等。艺术教育育德无法像德育那样将道德内容概念化和系统化地传授,同样,德育育美也无法做到如艺术教育般的形象和生动。所以,任何有关艺术教育万能论或是德育神话论的现象都是虚妄的、不存在的。

③ 艺术与道德

可以选择像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部经典巨作

④ 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艺术既不是绝对对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道德同宗教一样,同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或阻力。艺术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

一、道德促进或阻碍艺术的发展

1、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艺术的发展: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是最先进的道德准则。崇高的、进步的道德准则是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2、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阻碍艺术的发展: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天才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的许多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前后的法国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伪善自私,深刻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

如果莫泊桑循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或许可以出现与巴尔扎克同样的耀眼光辉。但是落后的道德准则成为他前进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像阴云一样遮住了天才之星的光辉。托尔斯泰在高度评价莫泊桑某些短篇小说的同时,尖锐地指责莫泊桑“道德上的污秽”。

二、艺术反过来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这种改造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同时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4)艺术与道德扩展阅读:

艺术的教育作用,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图画,而且还因为它体现了艺术家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艺术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⑤ 如何理解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彼此间的相互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讲,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3)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4)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5)艺术要求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
(6)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
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1)哲学影响艺术。
(2)艺术反映哲学,并且对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3)哲学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活动来反映客观世界。
(4)艺术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的。
(5)哲学主要是做用于的人们的理智,以理服人。
(6)艺术不但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还作用于情感,以情感影响人。
(7)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
(8)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反映社会生活,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⑥ 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无道德的哲学不会是真正的哲学,哲学的终点也是科学的起点,艺术是科学最好的朋友,要不然科学会乏味不堪,他们的母亲是宗教。宗教是心灵的回归,灵的所在。这里的宗教是以爱为中心的宗教。

⑦ 如何理解文学与道德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在当今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风尚和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关系的激变之中,谨防公共道德与个人道德面貌的下滑,是最为深刻、最为重要的课题。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新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新的公平的、平等的、竞争的关系正在形成,新的道德萌芽正在破土而出。但是市场化的原则也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它的两面性,它既是建设的,又是具有破坏性的。同时,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样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在一部电脑终端机前,人们可以把握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而来的各种信息,在知识的太空里遨游,但同时也正按照资本与白领阶层的生活趣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风尚、审美情趣;其中自然还有无孔不入的地摊文化与无休止的媒体炒作出来的文化时尚。

人的生存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自应趋向于双向的完善与完美。人们本应利用物质的富有,进而建立最具人性的文化关系,人性的精神家园。但是物欲的追求淹没了生存的理解,于是人们的活动转向为自身的生物行为、经济行为服务,于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钱、性、权”式的人物。文化中的颓唐趣味,使一些人深感精神家园的残破,使另一些人痛感灵魂的飘零无依,他们似乎都踯躅于灯红酒绿、金迷纸醉的现代荒原。

文学创作能够与道德伦理连带上关系吗,能够发现道德伦理诉求的声音吗?八十年代至今,要使文学艺术成为一种纯而又纯的审美的精神现象极为流行。其实,一百多年以前,这种论说就已不断出现过了,而且很有权威性。例如,英国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就反对文学艺术与道德伦理有关。一百年后,他的这类论说,仍被一些人当作文学创作无关伦理道德的有力驳论。王尔德说:“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他还说:“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批评涉及伦理道德,那就是“伪道德批评”。我们有些论者是很相信这类观点的,所以也就主张写作非关道德,评论也不能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评析,否则就是“假道学”,就是把文学创作视为伦理道德的宣传了。

王尔德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坛标举唯美主义、“艺术至上”的旗号,反对当时文学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与过分的功利主义,宣扬艺术家在伦理上是不分好恶的,否则就是矫揉造作,就是伪道德批评,这时他对唯美主义理论是很有自信的。但是当他身陷铁窗,经历了身心的苦役之后,他才意识到人是需要同情与怜悯的,他自己心胸此时就充满了同情,而且竟认为同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东西了!

我国八十年代文艺中出现的唯美倾向,可以说是对过去极端的功利主义文艺观的有力反驳,同时也是文艺自身多样化的一种表现,自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是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即没有树立起作家人格上的那种凛然正气与道德的思想力量,却是销蚀了创作中的那种道德伦理的强大批判力。自然,这也并非仅仅是唯美主义创作倾向的缘故,弥漫于当今社会每个角落里的新的实利主义、食利主义习尚,实在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了。文学创作是一种通过语言结构进行审美或是审丑的创造活动。它固然可以避开伦理道德的负载,以至可以说它无关伦理,这类作品自然是存在的,也有不少好作品。然而,有一些作品进行文字游戏,它们消解了话语表述的涵义,虽也可算作叙事形式的一种探索,但是它们瘦骨伶仃,好像是些皮包骨头的女人,毕竟内涵单薄,这也是事实。

人们常说,文学创作是描写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进入文学描写的视野。那么人性的方方面面是什么呢?文学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性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就是人栖居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是人与人的多种相互的文化关系。写作者实际上总是面临着审美的或是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社会文化的多方面的内涵,如政治、伦理、道德、哲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乃至两性生活,无疑都是文学创作进行审美或是审丑的文化选择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无法把这些文化因素排除在创作实践或是文学理论研究之外,满足于说说文学艺术或是无关道德,或是无关政治,等等。

创作中的那种审美或是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必然折射出作者人性中最最基本的品格,即那些使人所以为人的基本因素,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也即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这些人性的体认,都显现在作者以及人物对社会、政治、战争、历史、伦理、道德、哲理、人的相互关系自然也包括两性关系的审美或是审丑的把握之中。读者感受与体味那些画面描绘、感情抒写所渗透出来的人性的动向:庄严与鄙俗,高尚与卑微,凶残与善良,或是兼而有之的极端复杂的人性品格。对于人性的品格如人的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的蔑视,必然会使文学艺术失去自身的灵性与灵魂,而变得平庸与恶俗。当前的一些优秀作品,或是描写旧时的没落贵族,家族的兴衰历史;或是表现边陲的民族风情,经历几个时代的女人的幽怨命运;甚至读者关注的现实的故事,历史地、现实地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感叹、人的命运的同情、道德伦理的批判力,从而提升了人的情感和境界。不知那些钟情于淫乐、在淫乐的写作中猎取名利的人,会不会有王尔德式的省悟!

文学艺术创造是需要人性的同情,是需要强大的伦理道德的批判力的,在艺术家身上,正是这种人文精神造就了伟大的艺术胸怀。人性同情的沉沦与伦理道德批判力的消解,将会使文学艺术黯然失色而至枯萎,使人的精神家园破残荒芜。虽然文学艺术并不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全部,但无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人是不能没有文学艺术的,我们应该怀着良心与人性的道德品格,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⑧ 举出艺术与哲学 科学 道德 宗教关系的实例证明

艺术与哲学

“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比如海德格尔对梵高的画作《农夫的鞋》进行了充满诗意的阐释:“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敝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毅和质化。皮质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缓慢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示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里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战胜了贫困得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他在农夫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
艺术与科学
艺术往往是科学的诗化预言。伏尔泰第一个提出‘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理论,歌德第一个认为螺旋状的星云是旋绕着群星的物质,当今我们称之为银河,新的科学概念往往通过艺术的形式假设出来。
艺术与道德
艺术有很多内容是道德的体现。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
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宗教色彩伴随着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
在原始社会,宗教与艺术浑然一体。从远古时代的壁画开始,人对自然的崇拜,在一笔一划里构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那对图腾的顶礼膜拜自然而然的生成宗教,而基于宗教传统色彩上发源出的艺术,具有神秘的感染力。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或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初级形式的宗教活动,是人类原始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艺术反映了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⑨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 1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从总体上看,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尔斯泰三部曲”,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严斥儒家的所谓“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例如,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热点内容
河北省关于结扎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7 16:25:55 浏览:789
2016年新合同法下载 发布:2025-04-27 16:22:54 浏览:793
依法治企问题 发布:2025-04-27 16:22:52 浏览:709
2014颁布的林业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7 16:21:17 浏览:880
刑法知识产权 发布:2025-04-27 16:16:17 浏览:458
保定刑事律师 发布:2025-04-27 16:14:46 浏览:173
司法音频 发布:2025-04-27 16:10:53 浏览:487
律师挣得多吗 发布:2025-04-27 16:09:08 浏览:782
直系亲属间的借条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7 16:09:04 浏览:331
新合同法关于辞职 发布:2025-04-27 16:07:38 浏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