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分歧
⑴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
儒家思想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含有非常精辟的义理。过去的中国社会受益于儒学,今后的中国社会仍然会向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传承积累的运动。过去的知识日积月累,形成了新知识发展的基础。古人告诉我们,要“通古知今”。这句话也可理解为,“通古才能知今”。要想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否认过去,也就等于否定了现在。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够预测将来。
像儒家思想这种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思想宝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不要说今天,以后一代代的学子都会继续到儒学宝库中去寻求知识和智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是冷门,明天可能会变成大热门。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绝对会发生的。
当然,儒家文化是古代的东西,与今天的社会确实会有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任何学说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时代变了,观念变了,学问也需要调整。这就是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文化要继承,但是,同时文化也需要创新。没有继承,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知识就不会发展,社会也不会进步。所以,说“儒家思想完全适用”现代社会是不对的,说“儒家思想过时了”也是不正确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⑵ 为什么同是儒家孟子荀子人性思想有很大分歧
一、孟子教化理论基本观点 孟子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且人的本质是纯良的,如同一张白纸,因此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强调“仁义礼智根植于心”“人无有不善”,但是他认为人的道德观念以及一些道德品质受到后天所经历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影响形成的,所以他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但是需要通过教化,教育的手段来扩大善端,从而使拥有善良本性的人升华到圣人的境界和品质。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强调通过后天教育,扩充“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四端使人成为品德高尚、达济天下的人。所以孟子的教化理论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他把教化的基点放在人心之上,主张不须外求,只需涵养本心即可。作为其教化理论的一个基本特色,这种道德行自我涵养并不能凭空实现。孟子所说的道德教化就是指通过领悟人人相与之道和处己之道,并涵容于心,形成德行,其着眼点就在于帮助人成为一个高尚、美好的自己,从而实现一种切实的涵养和形塑。 因此,孟子心性之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道德自我的实现,使人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孟子主张从仁政出发,重视教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希望通过善教和善政来实现国家的和谐统一。民众的教化又必须以贯彻善政为基础,而善教又能够保障善政的实施,两者互相推进,才能帮助民众提高道德修养,进而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与美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膝狗_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⑶ 异性或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异性之间会相互吸引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生理上的需求。就像人们所说的,人生下来就会自己去寻找另一半,人体所分泌的各种激素物质甚至脑电波,会对异性产生一种共鸣和特殊的反应,多巴胺和荷尔蒙的会使你不自觉的想让自己更加接近异性,会使你很愉悦,这都是人性。谈恋爱之中的人,往往会气色饱满,精神愉悦,男女的交往,会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喜悦的状态。
无论是出于生理上的需要,还是说弥补心灵上的空虚,再或者是说由于社会道德上的约束,人类之间异性相互吸引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延续的需求,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当然,我们个人的意愿始终无法影响物竞天择的命运,不能做违背大自然的规律的叛逆之事,但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终身另一半。
⑷ 群星道德分歧是什么意思 道德分歧详解
道德分歧是负的,是标绿的,表示有利影响。道德分歧越负,道德越会趋向于帝国内的价容值观,就是你政府界面的那个价值观。道德本来就会发生变化,想每个人口都是一样的道德观,几乎不可能。
最简单的,譬如子女犯罪父母包庇能不能定为包庇罪,假设国家设定为有罪,但亲“亲”思维下,这种设定就会觉得不合理,那么思想上的分歧就产生了,扩大推广后就成为思想上的分歧,如果说夸张点,就是大道之争,是三观的变化,人性的岔路口。
道德分歧越高,越容易出现理念和你的官方理念不同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