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改革与法治

改革与法治

发布时间: 2020-12-31 12:44:18

Ⅰ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

■来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自依法治国是目标方向一致、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的姊妹篇。
■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创造条件。
■ 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及时巩固、发展改革成果,可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公正司法,让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获得应有的法律保障;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改革在良好的法治氛围中推进。

参考自《求是》

Ⅱ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福祉。因此必须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必须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律出发。

推进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稳定这个大局。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体制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还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形成与分配,都是一个异常错综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运动。

如果改革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调整超出了底线与边界,就可能引起利益矛盾激化,就可能丧失稳定的大局。一旦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失控,则维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各种秩序就可能荡然无存,多年累积起来的改革发展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

因此,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至为重要的是紧密结合体制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密切观察、正确评估改革的效果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努力使改革发展给社会各方面利益增长的效果最大化,努力使可能引起的利益矛盾冲突保持在可承受范围内。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求我们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要注意积累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要有越来越高超的策略和方法。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的关系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根本上还是要处理好改革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源自于广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畏牺牲,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实践。

因此,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必须把握好改革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一基本原则。这也是推进改革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指南针。

(2)改革与法治扩展阅读

邓小平曾说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走过30多年改革历史的今天,我们对改革理解得更全面也更透彻,改革要更有力度,要上更高台阶。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关键就关键在,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我们深信,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将会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国家更加富强、更繁荣,让人民生活更美满、更幸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路线图已经绘就,要把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变为现实,关键是靠实干、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唯有如此,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续写好改革新篇章。

Ⅲ 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可以考虑从哪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目标方向一致、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专的,党的十八属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四中全会决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的姊妹篇。
■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创造条件。
■ 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及时巩固、发展改革成果,可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公正司法,让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获得应有的法律保障;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改革在良好的法治氛围中推进。

Ⅳ 论全面推进法治改革与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用法治手段来巩固改革成版果,引导改革创新,权推动改革深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无论哪一条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来提供保障。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和从严治党顺利进行,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Ⅳ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改革要发展法治完善法治,法治为改革提供重要保障,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一、在民主建设方面的成就

1、我国的政治活动方式正在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更加细致地注重民情民意,强调可操作性和实施细节,尽可能集民众智慧,纳民众心愿。

2、更注重微观研究,强调落实问题。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二、在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2、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3、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6)改革与法治扩展阅读

进行法制建设的要求:

1、强化依法办事的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就是捍卫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2、发挥好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作用。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实践表明,良好的道德风尚既可以减少各种矛盾纷争、净化社会环境,使司法机关能够集中精力解决一些重大疑难案件。

3、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是法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法律不能只写在纸上,而是要写在公民的心里。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拥护法治、信仰法治。

Ⅶ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是什么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法治包版含了价值内涵,权强调了人民主权。

二,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

三,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7)改革与法治扩展阅读: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当前,社会上对执法司法状况意见还比较多,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还比较突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公正司法的目标,强调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明确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人民群众感到不公时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评理、有地方处理,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为社会撑起公平正义的天空。

参考资料:网络:法治

Ⅷ 如何理解法治与改革的关系

法治与改革是当下中国最突出的主题。然而,对于社会秩序的形成来说,法治与改革是存在冲突的两种思维路径。如果不能协调好相互关系,两者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功能很可能相互抵消。改革与法治之间的协调关系不仅涉及政治局面的稳定,还牵涉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政治挂帅的前提下,以往奉行的是改革与法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这对三十多年的改革与法治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形势下,需要用法治方式凝聚改革共识,用法治来统合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因而需要重新诠释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法治方式不仅是指立法手段,还包括了各种法律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协调改革与法治关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法治放到优先建设的位置,即不仅把法治当成手段,以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而且还应把法治当成目标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Ⅸ 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有相当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法律 效力的政策,是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制定的,是在人 治因素非常浓的体制下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法律和法规,由于他们是在 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制定的, 也带有计划经济的色 彩或痕迹。 这些法律和法规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尤其是与中国已 经加入 WTO 因而在我国社会的许多领域和社会事务中必须充分地与 WTO 规则相衔 接的现实需求很不协调。对这样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方法 废旧立新,兴利除弊。
其次,全面改革的进行离不开法制改革。法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其 他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制度形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其他社会生活和社 会关系是其内容。内容的变化要求形式的变化。但是,由于法律一旦形成体系就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滞后性,或者说僵化性与保守性。须知,建国以来曾经起到 积极作用, 而现在弊端丛生的各种体制都为与之相适应的旧法律所固定。从我国 已有的情况来看,对滞后于社会生活的法律仅仅通过常规的立、改、废进行更新 协调往往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法律应急”惯例,更容易造成法律 制度在整体的制度体系和结构上的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法律对于社会发展要求的 滞后性反而更严重。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解决法律制度滞后性的较好的方法可 能就是施行大胆的法制改革。 法制改革是使法律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发展 同步的必要的制度创新机制。这样我们的全面发展才能进行。
再次, 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场深 刻的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 的法律体系也就不是一般的法制建设,更不是简单的立法,而是具有变法意义的 一场深刻的法治变革。正如一些著名的法学家强调的“应该着重指出,今天正当 我国改革的宏伟事业进入关键时刻之际,随着我国改革宏伟事业的发展,只提健 全社会主义法制,不仅是适应中国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而且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走过恢复、 重建为主的阶段之后登上了一个更 高的阶梯,标志着我国实现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法治国进程的加速。 ”
最后,法制改革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改革最终胜利的保障。在当 代中国,法律演进、法律发展与法制现代化是等值的概念,法制现代化意味着法 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这样一个转型没有改革的推动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在 历史上,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不仅十分重视法律的常规性的立、改、 废活动,而且十分重视法制改革或“变法” 。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进行的 法制改革,汉初文、景二帝领导的法制改革,唐初李世民对法制的改革,王安石 变法,戊戌变法,都富有历史意义地推动了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适应了当时的 社会状况和需要,在极大的程度上和广泛的范围内保证了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 在外国历史上,30 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民主化,当今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不也都是伴随着与之相适应的法制改革吗?他们都加速 了各自国家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从而适应了迅速变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需要。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