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七十四

道德经七十四

发布时间: 2023-05-16 07:16:38

Ⅰ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四章:天道如弓 损补唯平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四章(成圣篇第二章)

天道如弓 损补唯平

(原第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解】

1、损:减少。这里引申为愿意给予之心。

2、人之道:社会的法则。这里引申为大众的习惯、习性。

【释义】

天道的运行,就如同人拉弓:拉弓着在上往下射就需要抑弓向下,在下往上射就需要举弓向上;如果目标近则松弦减力,如果目标远则加大弦之张力。天道运行恰到好处,不浪费一丝多余的力气。人们的做法则恰恰相反,过度追求真实需要之外的东西。谁能够丰盛到可以供奉给天呢?只有道才能够做到。所以圣人为奉天、为集体意识需要而做故不恃,为奉天而成故不居功,为奉天故不欲。这种意识行为,就是真正贤的表现。

【释意】

天之道,就是平卜陆衡,冲气以为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会用自己的余力来补万事万物的不足,让更多生命继续体验与发展。谁学会像天一样的做事方式,谁就可以更多地给予万事万物,支持更多生命绽放自我,谁就符合天道,就是在替天行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圣人。

为何圣人可以做到?因为其不占有。天之道,“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要给予的恰到好处,给予的正是对方所需要的,这就要具备“慈”的特性,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雪中送炭更符合道。圣人说天下皆是我的,只有圣人才有这种胸怀。圣人能够以天下奉天下,有余奉天下,以道奉天下,最终天下会还给他,天永远不欠人。

一个人如何快速,直接地进入富足的状态?给予是全部的秘密。当一个人在“我是”、“我有”的状态中就已经是富足的,才会有给的意识与能力。有形的物质足了,德气则有余,将有余的物质变成无形的德,又随时可以兑换为富足。圣人的财富,更多的意识和思想是无形的,如渊一样,用之不尽。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三章(成圣篇第一章)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原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型滚顷注解】

1、持:手持、把持。这里引申为占有、拥有。

2、盈:满。

3、已:停止。

4、揣:锤击。

5、长保:长久保存。

6、莫之能守:莫能守之。

7、咎:过失、灾祸。

8、遂:成。

【释义】

盛东西,太满了容易溢出;锋芒,太露了容易折断;金玉,太多了守不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所以做人要把握度,功成名就身退,可无尤,是天道。

【释意】

此章事实上是老子写给范蠡书信的主要内容。范蠡在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写信给老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办,老子回了这封信。范蠡17岁去越国,花了近20年时间助越国复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圆满的功德,才华太锋芒毕露。老子没有直接告诉范蠡该怎么选择,但通过生活现象告诫他,必须功成身退,否则会反守其咎。范蠡领会老子的意思遂离开,并留书给曾经并肩作战的文种,说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此来提醒文种。文种没有听范蠡的劝告,终被越王勾践所杀。

古代君王,大多不可能让一个人在高峰太久,谁也不可以功高盖主。臣子的强大要在皇帝的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受阻。高峰时学会退,退时在积蓄能量备碧,合适时机再进,正所谓进退有度。成功,首先要学会的是无敌和远离死地。远离死地,就要戒急、戒言,知止、知辱,进退有节。不需要的时候就“潜龙勿用”,需要的时候才“飞龙在天”,回归平淡更需要智慧。福祸相依,避掉荣华中的祸,即可以做到无殃。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解】

1、唯:恭敬地答应,声音低,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尊重我。

2、阿:怠慢地答应,声音高,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卑贱。

3、荒兮,其未央哉:荒,宽广、遥远;未央,未到边际尽头。

4、熙熙:繁盛的样子。

5、太牢:用牛、羊、猪三牲祭祀或盛筵。

6、如春登台: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极目远望。

7、泊:淡泊。

8、孩:通“咳”,小孩笑。

9、傫傫:颓丧失意貌。

10,遗:同“匮”,不足,什么也没有。

11、沌沌:混混沌沌。

12、澹(dan):辽远广阔的样子。

13、飂(liu):清风。

【释义】

上一刻你还自信飞扬,这一刻却唯唯诺诺,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呢?这一刻温顺谦和,下一刻像凶神恶煞又为何呢?人啊!总是受外在的影响而变换着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事方法。大道无形遍布整个宇宙,但真明白的人能有几个啊!世人熙熙攘攘,争名夺利,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我却喜欢在风暴将至时提前停泊靠岸,如同未长大的孩子在危险来临时躲在母亲怀里。因为我的表现和众人显得特别不同,所以无法同他人一样。众人追求有(名、利、色、欲),而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在众人眼中我就像一个愚人一样,可我的心里装满一切(混沌),什么都明白。虽然在外在看来,他人皆光彩照人与众不同,我却平凡普通;他人有学有智,我却少言少语,但我的心啊,如大海一样宽广无限,如清风一样无边无际。众人所追求的威圣、威名、威利,恰恰是我最不在意的,我和他人不同在于,我只求道。

【释意】

老子这一章,是对“红尘”经历的一个大总结。老子待在洛阳30多年,见证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化,养成了笑看风云,独守清静的豁达情怀。凡事看始知终,所以往往未雨绸缪,“独泊兮其未兆”。但世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相,在名利中追逐,这完全是春秋各国的真实写照。老子放眼万里,对社会的未来了如指掌。只是为了对他人的承诺,才呆在洛阳;直到承诺兑现,就飘然而去。

Ⅱ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七十四章译文注释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①者,吾得执②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③杀。夫代司杀者④杀,是谓代大匠斫⑤,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注释]

1、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

2、执:拘押。

3、司杀者:指专管杀人的人。

4、代司杀者:代替专管杀人的人。

5、斫:砍、削。

[引语]

这一章讲老子的政治主张。他以为当时统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滥杀百姓,压制民众,其结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会畏惧死亡。人的自然死亡,是从“司杀者杀”的天道掌管的,但人间的君主残暴无道,把人民推向死亡线上,这从根本上悖逆了自然法则。因此,从本章内容看,它是老睁世子对于当时严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自己的批评与*。

[评析]

有的学者在研究本章时这样写道:“老子经常讲退守、柔顺、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他的手法。他对待起来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气,是敢于动刀杀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来吓唬人没有用,所以才说出一句真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过去有些人为了掩盖老子敌视人民的凶恶形象,故意说老子是不主张杀人的,这是断章取义。”(《老子新译》)我们的想法是:在本章里,老子指出了人民已经被残暴的统治者压迫得不堪其苦闹凯了,死都不怕了,何必还用死来恐吓他们?如果不对人民使用严刑峻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世,就会畏惧死亡。在那种情形下,对于为非作歹之人,把他抓起来杀掉,还有谁再敢作坏事呢?他认为,应该把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并且采取宽容的政策,不按液早唤天道自然办事,草菅人命,就会带来无尽的祸患。仔细理解老子的本意,他并不是要用残酷的手段随意杀人。尽管在本章里我们见到好几个“杀”字,但并不是要杀害老百姓,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分辨清楚的。

Ⅲ 《道德经》第74章的感悟

《道德经》的74章写得非常有意思,我们先看一看它的原文: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注释】

1.惧之:使动用法,使百姓害怕。为奇:奇,奇诡、诡异。为奇指为邪作恶的人。

2.执:拘押。

3.司杀者:指国家中专管执行杀人的人。

4.代司杀者:代替专管杀人的人。

5.斫:砍、削。

【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赏析】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点意思。

一、老子告诫统治阶级要有法可依,依法治国。不能一味地用严刑峻法去恐吓老百姓,压迫老百姓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不惧死亡,这样的话,老百姓只有揭竿而起起来造反了。老子的这个意思在他的【第七十二章】之中也有相类似的表达: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当统治者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管理责任,当老百姓没有基本的物质生存的基础的时候,当老百姓对统治者真的不再信任的时候,老百姓只有靠自己的方式来解决生存的问题,这时就会人心惶惶,天下大乱。

二、老子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依法办事,为人民服务。谁该杀谁来杀,都要有规则,有专人执行。没有规则,老百姓之间就可能循私舞弊,公报私仇,私斗成风。比如《水浒传》中的英雄们,被压迫的走投无路,逼上梁山只有造反。而那些“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那些英雄们因为政治腐败不能坚持正义,只有自己坚持正义,代司杀者杀。而杀人之后,为了躲避官府的通缉,只有流浪天涯,却把自己的大好前程给葬送了(伤自己之手)。比如鲁智深代卖唱女人主持正义,失手杀掉了郑屠就是如此,只有东躲西藏,(伤手)断送了自己的似锦前程。

Ⅳ 74《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吓唬他们?如果使升消人民都经常性地、普遍性地畏惧死亡,而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可以把他抓来杀掉,那么谁还敢胡作吵此知非为?常有专管杀人的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人,就是代替大工匠去做砍斫的工作。代替大工匠去砍斫,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经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假如国家的人民都不怕死了,都感觉到生无可恋,这时用死亡去吓扒陵唬、威胁他们,还有什么用呢?下面给一个反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如果使人民都经常性地、普遍性地畏惧死亡,而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可以把他抓来杀掉,那么谁还敢胡作非为?假如大家都畏惧死亡,那么统治者镇压得这么厉害,谁稍微有一点对抗反抗就把他处以死刑,那大家都应该畏惧才对,问题是大家根本都不畏惧。所以这段话其实对统治者提出警告:靠镇压的政策、残杀的政策,也会影响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不要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常有专管杀人的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司杀者杀”,这叫什么?“代大匠斫”。这样做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呢?就像你代替那个人家掌管生杀予夺大权的人。本来是他来实行的,根本上来讲这是天意、天道,天来实行的。你代替它了,越俎代疱,这就像你代替那个大的工匠,用他们的工具来砍削,东西没有砍好,最后连自己都给砍伤了,“希有不伤手矣”,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第七十四章所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要越俎代庖,不要代大匠斫,不要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民为本,这样才能够和谐相处。

Ⅳ 道德经文言文阅读

1.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

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闹简伍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液或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

玄牝之门③,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咐衫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①。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

2. 有关《诗经》《道德经》等古文适用于集体朗诵的文章

其实每一章都不是很长啊~~ 你可以选开篇和比较出名的那几章啊 我个人觉得这几章比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后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觉得没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给你意见啊 至于诗经我觉得平常听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错啊。

而且诗经也很能选出经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

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那些就会引起兴趣了啊。

像关雎。式微。

邶风静女。邶风击鼓。

卫风木瓜。卫风氓。

郑风子衿。秦风蒹葭。

小雅鹿鸣。小雅鹤鸣。

这几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3. 【初中语文新课标阅读课外文言文<;老子一则>;答案跪求中语文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常有司。

4. 怎样读懂《论语》《道德经》这种古文

《论语》相对易理解,《易经》和《道德经》就难点了,想要了解祖国的古文化就必须先了解我国先贤们是怎么样去思考问题的,这点是相当重要的,也是现代人所缺少的,我们现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沿用西方思维方式,也就是从局部的考究推导整体和内在的规律。

而我国古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相互关连的。所以他们并不关心局部,而是从整体的研究来揭示世界规律和本源的。

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读《道德经》了。也不再觉得《易经》有什么神秘而不可知了。

.有一点千万要记住的是不要全搬白话文的意思,不过可以多参考点白话解释,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领悟。

特别是《道德经》这一类的。

5. 有关《诗经》《道德经》等古文适用于集体朗诵的文章

其实每一章都不是很长啊~~

你可以选开篇和比较出名的那几章啊

我个人觉得这几章比较好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目前我只看到前二十章啊

后面的我粗略的看了下,觉得没有前面的好理解,而且郎朗上口啊。只是你也可以看看啊~~希望能给你意见啊

至于诗经我觉得平常听到的那些很上口的就不错啊。而且诗经也很能选出经典的啊。你找找就有了啊。主要是要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那些就会引起兴趣了啊。像关雎。式微。邶风静女。邶风击鼓。卫风木瓜。卫风氓。郑风子衿。秦风蒹葭。小雅鹿鸣。小雅鹤鸣。这几首里就很多是常念的句子啊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找出常见断句标志“者”“者也”“之”“也”.故选:D.原文为:“易称‘机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岂为区区之礼哉?”故选D.(2)C.“儒家思想”错,应为“道家思想”)(3)C.“反复责备”不合文意,“数”是“一一列举罪状”的意思)(4)①使:派遣;与:帮助;吾与:宾语前置句.②以:介词,把;妻:第一个为名词,妻子;第二个为动词,嫁.答案(1)D(2)C(3)C(4)①休侯刘富派人去劝谏,刘戊说:“叔父不帮助我,我起兵以后,就先杀了叔父.②刘德的妻子死后,大将军霍光想要把女儿嫁给刘德,刘德不敢迎娶,害怕自己盛极而衰,圆满而亏.。

7. 老子 孟子 孔子的故事(古文)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

Ⅵ 求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全文翻译

第七十四复章
原文:民不畏制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意译:
当人民到了连死都不畏惧的时候,(统治者)用死来威吓他们又有何用?为使人民畏死,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指统治者)把他捉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人的生死有天道(自然规律)司管。代天道行事,犹如代高明的木匠削砍木头,代木匠削砍木头很少有不自伤其手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热点内容
律师马树立 发布:2025-01-12 13:46:24 浏览:10
大竹县律师 发布:2025-01-12 13:07:20 浏览: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2025-01-12 12:24:08 浏览:893
特别行政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吗 发布:2025-01-12 12:24:00 浏览:841
行政法庭调查质证 发布:2025-01-12 12:07:19 浏览:572
最新劳动法合同到期不续签 发布:2025-01-12 12:05:54 浏览:904
开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单位有哪些 发布:2025-01-12 11:49:46 浏览:340
上海高温费劳动法司机 发布:2025-01-12 11:48:08 浏览:257
法学硕士住宿 发布:2025-01-12 11:39:40 浏览: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条 发布:2025-01-12 11:10:15 浏览: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