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老子道德经翻译

老子道德经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2-31 14:01:49

⑴ 老子道德经翻译

这里有个网站上的道德经解读很不错,分章读的,比较全版面,值得推荐!权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dejingyiwen/index.html

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⑶ 老子的道德经翻译为现代文简短

简单的讲,道德经可以分为德篇与道篇。全文以德进道,先德而后道。其实道专德经是不能用任何文属字代替的,最初老子所提出道德经都是个人的悟,也并未留下文本,文本都是后人所写。全篇都在一个悟字上。书中有这么一段:上士闻道,堇能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难看出这本书在不同的悟性中有不同的见解。还有: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要做到无,以他人之心去悟,对待一切善,才是善。要静,要无私:上善治水,水利万物而有静。
能够概括全篇最终的只有这么一段:得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每个人对这本理解和见解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一个人在反复读,反复思考,又会有与之不同。正如书中云: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自己多看看吧,希望你能读出属于自己的道德经。

⑷ 老子道德经英文翻译:

If the water is good, the good things and the water is indisputable surer of virtuous, So it can therefore Kings valley, with its good, can the king valley. The weak in water, but Mozart fortification of strong mo can - and this is soft. Therefore, the soft of weak just - strong -. No, because its are in between, can not know teaching, the futility of PE.

⑸ 《道德经》全部翻译

征集网
首页
征集
揭晓
资源
在线制作
电子请柬
生日贺卡
节日贺卡
经典语句_经典语录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首页
《百家姓》
《三字经》
《千字文》
《弟子规》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全文
老子与《道德经》
道德经之《道经》
道德经之《德经》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
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去强求一种非其不可的状况维持,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切身利益置后,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很无所谓吗?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

⑹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6)老子道德经翻译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⑺ 老子道德经全文以及译文,最好是自己理解的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达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就有所不为)。版
你是谁?不许说权名字。
说不出来的就是“
”,没名字,强曰“道”。
“你”就是真常,“你的”就是“无常”,守于真常而弃无常就是“修”,弃之不可弃的地步就是“得”,无得之得。“你”迷失在了“你的”里。
找到感觉,你在去读《道德经》,希望对你有帮助。

⑻ 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语句及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就是路,但不仅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仅仅就是路这一个名。
我们没有给道取名的时候,道就已经创造了天地;我们现在给道取了名就叫道,万事万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产生。(天地是如何创造的,请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当我们对该事物无利害关系时,能观察到事物变化的美妙之处;但当我们对该事物有利害关系时,就能观察到并指出事物变化的过错,这就是道。
华北平原以盛产小麦著名。假设在小麦收割的时节,你和家人来到了华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黄大地,麦浪滚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农民兄弟们手握镰刀,挥汗如雨。你会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大自然是多么和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美妙。
突然,你发现他们正在收割的小麦是你家的小麦,而且他们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这时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你会生气,你会发怒!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有欲和无欲的结果。
无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来观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奥之处,道即深奥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规律的发源地。
总结:这就是道,需要我们知道,从不知道变为知道,从无知变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人大约分为三等:一等人学得了道理,就会勤学苦练,在言行中按道理为人处世。二等人听说了道理,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办;三等人听说了道理,大笑,认为这个道理可笑荒谬。如果三等人听说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违背道理了。
古人有过这样的总结:光明的大道有时看不见的(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进的大道有时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时有些崎岖;有德的人有时很谦虚;道德高尚的人有时认为自己的道德还不足;修炼道德的人有时要偷偷摸摸;诚实质朴的人有时好像变坏了。
有道之人有时候被压制;有道之人有时被闲置;成大事的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磨炼;
讲道理不需要很大的声音,事实和道理胜于雄辩;道理是没有形状可以让我们直接观察到;道往往隐藏很深,我们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万物才能善始善终。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