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泡茶

道德经泡茶

发布时间: 2023-05-19 06:41:10

1. 古代人尊重他人的例子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

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2、纪晓岚的幽默

纪晓岚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进庙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见他衣履还整洁,仪态也一般,便招呼一声:“坐。”又叫一声:“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来。

寒暄几句,知他是京城来的客人,赶忙站起来,面带笑容,把他领进内厅,忙着招呼说:“请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单独沏一杯茶来。

经过细谈,当得知来者是有名的学者、诗文大家、礼部尚书纪晓岚时,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来,满脸赔笑,请进禅房,连声招呼:“请上坐。”又大声吆喝:“泡好茶。”

他又很快地拿出纸和笔,一定要请纪晓岚留下墨宝,以光禅院。纪晓岚提笔,一挥而就,是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尴尬。

3、张良拾履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

一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

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

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

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做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4、程门立雪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

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5、宋濂借书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

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 中国茶道有多少年历史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3. 渺渺茶烟起,曲终人不散, 君不可一日无茶, 幽雅去处(三一茶馆)

  中国人最初是没有泡吧这一说的,可“泡茶馆”却是传统,“泡”就是把自己当茶一样泡在里面,是长久浸润的意思,因此泡茶馆是去泡茶,也是泡泡自己。有事没事泡泡茶,算得上我们的国民风俗。普宁市同宁舍茶馆(中药材市场东门正对门)就是让‘‘泡’’的场所。

      有事没事儿泡樱颤键泡茶,泡泡身心,找个能舒舒服服泡泡茶的地方,乐享人世逍遥,得自由自在。

    不喝茶,不足以谈人生,不品透茶的甘苦,又怎么参透人生苦乐。用心喝茶,茶中自有人生。

        从远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及至今日,现代人对茶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以茶敬客’’也是成为日常中最常见的待客礼仪。饮茶习俗,在中国各民族传承已久。

        《神农本草脊巧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路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茶文化发展到清朝时,由鼎盛到顶级的转化。突出变化出现了七大茶系:即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和青茶。

        中国十大名茶:1.西湖龙井、2.洞庭碧螺春、3.信阳毛尖、4、君山银针、5.六安瓜片、6.黄山毛峰、7.祁门红茶、8.都匀毛尖、9安溪铁观音、10.武夷岩茶。

        茶,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之为‘‘南方嘉木’’。茶香飘荡,‘‘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品茶入心者,得佳趣;品茶沉思者,得笃静。品茶是境界,是情调,是生活。茶的淡泊温暖,是我们对人生禅悟的根源。

        茶似水云间,浮生半日闲,盈盈一盏,妙悟自然。

        茶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美学,恰如周作人所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和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生活就和茶一样,只要你愿意,什么味道都能有。茶的温凉和余香,是你沉浸在回忆里的快乐与愁肠。

      如果茶仅仅是茶,没有千百年来的岁月沉淀,没有历代文人的风骨熏陶,没有寻常百姓的人情滋养,它是当不起茶的称谓的。茶之为茶,已经是历史,是人文,是我们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气节。

        茶舒缓而柔和,是生命里的一脉温泉。中国维摩禅的继承人们,一直以来倡导“茶熏冥想”,即在安身于一瞬的冥想中添上了缕缕茶香,他们称此为“生命的解冻之旅”。

      有时候,人是迷途的候鸟,对茶沧海桑田的惦念,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

你若觉得生活太忙,人生微苦,不如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且喝一杯茶去。

        人生,无论是蒙尘,还是枯燥,若还有清茶在手,甘霖入喉,也可以涤烦忧,解焦虑,温润心里的一方田。

原来,茶,是生命里的一场雨,绚烂的花,静美的叶,妙不可言的意趣,都因此应运而生

烹一壶茶,听茶声,解茶语,再品那茶的滋味,一定更能心领神会吧。

    品茶是一种心境。品茶之趣,不仅注重茶叶的色、香、味、韵等,还注重品茶人的心态。喝茶,品茶,喝的是一和净化,品的是一种心境。呷一小口茶,任由那鲜爽香醇的味道在舌尘花花,充满齿喉,此时,我们不但品出了茶香,还品出了另一种隐约的情感。茶,喝的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情调,需要平心,需要清静,需要禅定,需要放松……它不仅温润了我们五脏六腑,更滤去了浮躁,沉淀下的则是对人生的思考。

                             

        茶是水中的君子。总爱喝独茶的人不多,君子贵和,与人为善,乐于分享,但又和而不同,才显修为,也得人生妙趣。

        因此,喝茶,总能遇上几个可心的茶友,人不必多,三五即可,哪怕只有一人相伴,也是一大乐事。周作人在《喝茶》中说: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一盏清茶,不必惊艳时光,却可温柔岁月。时间匆匆流过,一年又一年,有些念想,如茶的暖,一直都在。

人世无常,流年又换。总有些故事,温厚如茶,在一步一步行进的人生路上,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宜茶之境:雅室品茗。饮茶不仅是物质上的需要,更是精神上的洞茄享受。不仅需要好茶,好器,好水,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文人冯可宾在总结品茶氛围时曾说:‘‘饮茶之所宜者,一无事,二佳客,三幽坐,四吟咏,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无论在哪一时刻,清幽典雅,安谧闲适,这就是人们追求的‘‘宜茶之境了’’。

      好器彻好茶。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器自然彻好茶,无伦茶叶味道如何美,倘若盛放的器具不对或质量稍差,那么也无法做到与之契合。

      ‘‘水如茶之母’’,茶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茶色,茶香,茶味都通过水来体现。水是茶的载体,同时水也承载了茶文化的意味与底蕴。所以,若要泡好茶,择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饮茶艺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品茶的四要素: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悟茶韵。这四个要素使人分别从茶汤的色、香、味、韵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将其作为精神上的享受,更视为一种艺术追求。徐徐体察,从不同觉度悟茶带给我们的美感。

        点茶的意趣,在于一个“点”字。茶艺师先用瓶煎水,并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陆续注入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而后执壶往茶盏有节奏地点水,而且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点茶人还要用另一只手执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之为“运筅”或“击拂”。

      从来佳茗似佳人:‘‘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句诗来品评茶道和茶艺非常贴切。茶道与茶艺仿佛是一对双生子,从内涵到神韵,从气质到形态,各自将茶的精髓展现出来,使人不由自主地醉在其中。

      茶,在俗世何尝不是分三六九等,可不管是遇到王孙贵胄的金玉杯盏,还是布衣草民的粗瓷大碗,只要遇到水,茶便快快活活地舒展开来,释放自己全部的精魂,成全一盏丰厚的茶汤。

        茶烟袅袅,香自浓。忘忧茶,消愁曲,自在香。帘外月光浅浅,轻轻摇曳成流动的诗行。茶上清音,杯中流水,世间纷纭,其实只需要当得起一句无悔。

        喝茶,是品酌茶韵,也是咂摸时光,生命里那些碎片一样的忙碌可以尘埃落定,只剩下静谧安稳,心里洒满略带散漫的阳光。

      可要喝茶,除了时间,还得有好茶器,如同美人出场,千呼万唤,总得有一把琵琶半遮面,这是矜持也是尊严。

一杯茶里,充盈着天地人和之气,所以喝茶的人,“一口一口又一口,品茶品味品人生”,心里自然是越喝越明白的。这就无怪乎人们浅斟慢饮,对茶始终保留着恭谨的生活态度。

毕竟有许多茶,茶里有许多意思,你一喝就懂了。

《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杯茶中的水,同样懂得这个道理,它毫无保留地融进茶叶里,便得到了茶叶积蓄的天地的灵气与芬芳,那茶叶亦是知道的,它不是慷慨地把精华都融到了水中,开始了自己又一次盛放。水不曾知道它会遇到茶叶,山野中的茶也不知道自己会遇上一杯水,它们珍视这彼此的机缘,便有了彼此的成全。

爱茶,始终要有一颗看破红尘的平常心,要像羊吃草一样诚恳,像牛喝水一样坦荡,不自欺亦不欺人。唯有如此,茶的滋味才能在喧嚣中脱颖而出,足够平和而真实。

喝到好茶的时候,格外开怀,像遇到一位倾心的朋友,觉得夫复何求,可世间的好茶千千万,而喝茶的时光却是有限,一不留神,人到中年,喝茶也喝出一些意思,却开始怀念青春正好的时候。

往往是逝去了,才明白,哦,那就是我最好的年华。而一个不断前进开拓的人,会一直感念过去,拼搏当下,相信未来。

喝茶,这件本身无比风雅的事情,本就远离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心似明镜,口有茶香,清静是最好的意味。虽口上不曾言明,可内心已淋漓尽致,一如喝茶,千秋万象皆在一盏茶中,茶虽淡泊,但滋味万千。

或许,喝茶,无论是非,心中无一物,才是上好的修行。

晚来天欲雨,能饮一杯无?

当寂寞暗涌的时候,请叫上朋友,相约一起喝杯茶吧。

4. 出自《道德经》中的上一句是什么清心是很玄妙的事,无法衡量,你觉得清就是清,

茶不是用来解渴的,而是用以清心的。清心是很玄妙的事,无法衡量,你觉得清就是清,别人觉得你没清,你也说不清,清心是说不清楚的事。茶很具体,叶子、水、火、茶杯、舌头……心很玄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茶叶、水是形而下的,大地般自然、原始。茶是形而上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心寡欲。喝水只有“天”,直接作用于身体,不养心。

茶水也是水,树叶泡过的水而已,但此水不是彼水,可以清心了。茶不是物,也不是心,它是天人合一的茶。

茶这个字,只有中国有,它的意思绝不同于英国人喝的红茶,也不同于日本人的茶道,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观念。

日本人悟出茶与道相关,茶里面有道。道是要靠心去体悟的,茶将道物化,你可以通过体验、经验去悟道。养心才可以悟道。喝茶是通向道的一条小路。道与真理不同,真理要追求、分析、学习,不喝茶也可以获得。道不行,需要体悟,道总是在当下,在世界与人生的现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入世,“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茶则是对这种世界观的一种当下的反驳、瞬间的疏远与叛离。树叶和水泡出来的诗意,一杯下去,令人超然物外,淡泊忘机。真理可以总结出来,脱离具体人生,广为传布,放之四海而皆准;道却不可说,无法学习,只可体悟。

喝茶不是学习,是生活、把玩,道就在其中。悟道的说不出来,只是品茶,再品茶。最好的茶泡出来没有多少颜色,看着是清水,喝起来有味道,这是茶的最高境界。日本人对茶诚惶诚恐,但升华为茶道,喝茶就成了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日本的茶道看上去,总是嫌做作。喝茶讲的是人皆可以清心,人皆可为圣人嘛。每个人都可以泡茶,修敬无阶。

5.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之茶汤的柔

老子《道德经·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习茶(1)

老子《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陆羽《茶经》里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老子《道德经》说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地人三才是体,而茶水人是三才的用。理论与现实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有了,牛B吧?

圣心缘茶庄的公益课,我参加也有小半年了,纪老师是国家高级茶艺师,每周末带大家学习品鉴茶叶,这不今天她又发资料供大家学习。题目与我要写的文章非常暗合,讲水柔软克刚强,读了学习材料后,也谈谈我对泡茶“柔”“硬”“软”认识。

同样茶叶,同样时间,同一个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不同器形,泡出来的茶汤都不完全一样。往往会有“柔”与“硬”两种感觉。

恰好的“硬”会增强茶汤的“骨韵”,喝起来带给人劲健的感觉,过“硬”就不好了,带给人是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卡”喉咙的感觉。

而“柔”是一种舒服的、优雅的、顺畅的、有内涵的感觉。就象冬天午后阳光带给你温暖的、慵懒的、呵护的充满爱意的享受。“汤香水柔”是形容“柔”的呈现状态。

说到汤“柔”就有三个层次的表现。第一层汤感丰富,行话叫沉香入水,汤水含在嘴里有弹性,有活性,富有层次变化。第二层汤感细润,平衡度高,即使淡淡的茶汤,也不会是白水的感觉。第三层回味悠长有甘味、有甜味、有苦涩转化、回甘、囗留余香等多样醇厚绵长口感。

“柔”出不感觉与茶叶的品质有关系,如这款茶含有的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益生霉,青霉属,咖啡碱等等内质物越丰富汤感会越“醇柔”,但内质物相对缺少,汤感会平淡会呈现“柔和”。

能否泡茶“柔”的感觉,与泡茶器的器型也有关系。受泡茶器型影响有时茶汤根本无法呈现出“柔”感觉,比如容器形体很深很直的器型,任你技术高起也很难泡出“柔”来。

“柔”到什么样程度与泡茶人也有关系,而且是从手法和气场两个方面表现出来。泡茶手法,注水高低,茶性了解成度等方面有关系。每个人都有磁场,磁场带动气场,气场决定性情,这样一来泡茶人不同,泡出来的茶汤“柔”的也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性情粗放的人泡出来茶汤,相对性情温和的人茶汤“硬”些。女人比男人泡出来茶汤相对“柔”些。

当然,心性是可以经过训练和培养而“平静”下来的,周末去读论语时,大家也讨论类似的话题,让人们由内向外散发平和心,有一种方法就是多读经典。心静下来茶汤泡出“柔”感会柔和的多。这就是所谓“以茶修心”了,也是所谓的禅茶。

有一个问题要搞明白,茶汤的“柔”和“软”不是一回事。很多人认为自己有信心茶泡“柔”,觉得只要注水细一点,轻一点,分汤也用很细的水流,慢慢的,轻轻的分出来茶汤就会很“柔”。其实这叫“软”,是茶汤无力的、乏味的感觉,其香气也会短促,打个比方就像一块烂泥摔在地上,立马瘪茄子了。“弱”表现为无滋、无味、无香、无韵。

“柔”,是茶汤柔中带刚。同时具有丰富的,有弹性的,有层次和力量的体验,香气会悠长持久,富有活性变化。

学习总结:

专家们说了,一杯好的茶汤,“柔”是必然的存在,它可以刚柔并济,可以柔中带刚,却不可以没有柔,任何风格茶汤呈现,柔的感觉都要不同层次感的呈现。柔,是有包容性的,它可以修复或者遮蔽茶汤里的很多缺点。

我说《道德经》不能白学,茶叶也不能白喝。要懂得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品茶就是品人生,学习就是生智慧。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不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快乐,或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并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赞赞赞赞美之词,哈!那会激励我今后写出更多好文章。

热点内容
大竹县律师 发布:2025-01-12 13:07:20 浏览: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2025-01-12 12:24:08 浏览:893
特别行政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吗 发布:2025-01-12 12:24:00 浏览:841
行政法庭调查质证 发布:2025-01-12 12:07:19 浏览:572
最新劳动法合同到期不续签 发布:2025-01-12 12:05:54 浏览:904
开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单位有哪些 发布:2025-01-12 11:49:46 浏览:340
上海高温费劳动法司机 发布:2025-01-12 11:48:08 浏览:257
法学硕士住宿 发布:2025-01-12 11:39:40 浏览: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条 发布:2025-01-12 11:10:15 浏览:44
企业融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2 10:50:34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