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道德
① 何为道 何为德 何谓道德
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识、上帝的灵、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护宇宙有序运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对道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圣人和贤哲具备的内在品质,是维护人类社会沿着理性、祥和、健康、快乐道路前进的动力。
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
圣人具备道德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德概括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质。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圣和谐一体的所有内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贤人的品质,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恒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圣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圣人不能具备,当今社会谁敢说"我具备了道德"?如果有人说"我正在认识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经了不起了,已经超凡脱俗了,已经进入了贤人的行列,可以归入"可雕"范围,他已经激动得彻夜难眠,心潮澎湃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对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经》对道和德进行了概括和简要的阐释,要认识道德,最好从理解《道德经》开始。
无神论者心理发育天生有缺陷,"一阴一阳谓之道,"可他们只阳不阴,只要半个世界,《庄子》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虫永远不知道自然界还有春天、秋天和冬天,无神论者永远不清楚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个反物质世界,所以,无神论者永远也具备不了道德。
那么,是不是说有神论者就可以认识道德、具备道德呢?有神论者若不具备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变成鬼怪,比无神论者更可怕,祸害起人类社会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神论者只能对人的肉体和思想实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论者将会对人的灵体和精神实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类要想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最好是所有政党和宗教都逐渐消失,由圣人来实施教化,由贤人们去管理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凡俗人对圣人有一种天生的偏见,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爱钱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也是为了钱,爱名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是为了出名,爱权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就是为了掌权。
一群羊总怀疑牧羊人心怀叵测:"这个牧羊人总拿着鞭子在威胁我们,总让我们聚在一起,不让我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到庄稼地里去饱餐一顿,到河对岸去吃个痛快,这家伙肯定想当我们的头羊,想当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愿意变成一只羊,去当羊群的王吗?
当年许多人想使耶稣当以色列的王,耶稣当了吗?躲之惟恐不及啊!
释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统江湖",可他想吗?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当王。
凡俗人揣摩圣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恻度大海蛟龙行为,可以理解,只不过太荒唐。
---------摘自:法船网
② 什么叫道德
什么是道德?简单地说,道德就是人类分辨善恶的标准。那么道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呢,还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获得?心理学家发现,不管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人类道德的基本标准是相同的,比如诚实、正直、同情、怜悯是善,欺骗和杀人是恶。而且,人类在婴儿期就表现出善恶的区分能力,看起来这种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天生的。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把这句话理解为“人生而知善恶”非常贴切。如果说道德与后天教育有关,那么,为什么中国这半个世纪以来,树立了许多道德英雄作为人民的学习榜样,而并不见得对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有所裨益呢?到了今天,反而听到人们在惊呼道德沦丧,出现巨大的诚信危机。例如,这次华南虎照片被质疑造假,甚至“嫦娥”号飞船拍的月面照片也被质疑盗用美国航天局早期的月面照片,这不是很奇怪吗?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社会把本民族传统的道德体系彻底破坏之后,会不会改变人们对善恶判断的标准呢?我们知道,文革的“破四旧”运动,对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否定和破坏最为彻底,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中国人内在的道德标准有所改变。俗话说 ,“老百姓心中有把秤”,或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把“秤”和“群众的眼睛”其实就是道德,这“道德”是无法用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或通过破坏传统文化加以改变。
科学家相信道德存在于大脑的某个部分,甚至可以遗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舒亚-格林设计了“扳道难题”和“桥梁难题”,当受试者对问题做出选择时,用核磁共振测试受试者大脑,看看大脑哪一个区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最活跃。
“扳道难题”假设一条道岔上卧着五个人,另一条道岔卧着一个人,一列火车驶来,现在你会将道岔扳向哪一边?受试者大部分回答是将道岔扳向卧有一个人的那边,因为这样可以有五个人存活,这是理性的选择。
“桥梁难题”假设一条铁轨上卧五个人,一列火车驶来,这时如果你把桥上的一个胖人推下去,挡住火车,五个人就得救。受试者大部分拒绝推下那个胖人,而宁愿让火车压死铁轨上的五个人。同样有牺牲一个人而挽救五个人生命的选择机会,但受试者在这两个“难题”面前选择结果却不一样,后者,受试者做了情感的选择。心理学家发现,理性的选择和情感的选择是发生在大脑的几个不同的区域里,道德的确存在生理学基础。
心理学家进一步发现,某些在大脑负责感情的额前正中皮层发生病变的人,就会丧失道德判断的能力,对“桥梁难题”大都倾向于理性的选择。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无论是个人或一个政府,他们对类似“难题”的选择是遵循造物赋予人类天赋的准则去选择,什么时候应该用理性来选择,什么时候应该用情感来选择,基本上能恰到好处,这样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进步。
以上两个心理学家设计的“难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证。例如,某年黄河发洪灾,堤坝随时可能决口,现在必须分洪,于是选择一个小村庄作为分洪出口,这就是牺牲局部顾全大局的选择。政府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理性的,可以认为是合理的,尽管在情感上人们是很不愿意那样做,因为对那个村庄的人来说是不道德的。
再如,一个村庄有几百亩地被开发商看中,政府决定将这块土地卖给开发商,但给农民的补偿不足以维持他们将来的生计,于是农民组织起来要求提高补偿。现在政府面临这样的选择:一是派出特警镇压,将农民打伤、打怕、打垮,最后达到征地的目的。二是通过和平谈判,给农民合理的补偿。
第一个选择是理性的,政府考虑更多的是,提高农民的补偿会减少政府的卖地收入,同时可能损害开发商的利益而导致项目流产,这势必影响当地政府的GDP的政绩。第二个选择是情感的,从道德的角度考虑,政府和商人不愿看到失地农民的悲惨遭遇,意识到政治和商业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人,而非制造苦难。
显然,在文明的社会里,人们愿意看到后一种选择,然而中国的现实是理性的选择压倒了情感的选择。纵观中国历史,得天下者皆冷酷之徒,按心理学家的说法,在中国,有额前正中皮层发生病变的人易成就大事业,而有仁慈之心者多一事无成,这不能不是吾国吾民之不幸也!
③ “道德”的定义是什么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3)何为道德扩展阅读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道德”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性“公共”活动,也就不成其为“道德”。 “道德”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 “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府、政党、行业、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体”而言的。
耿阁认为:“若能较为全方位系统的彻悟老子的思想理论的话其结论大慨(这里只能用“大概”一词)就是这样的,即:“说到永恒的这个“道”它常常是以与同时无间的德无间结合的方式表现为“有大行大为”的这个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时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达到的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可为的那种地步或之境界的。”
这一句话的意思说的是:“道”和“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道”和“德”之间是一体的。“道”和“德”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间是整体无间的。无道是无德的。有道是有德的。无德是无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间是“无间整体”“整体无间”之一体的。
④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4)何为道德扩展阅读: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⑤ 什么叫道德
道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à dé,基本释义:1.一种社会意识形态;2.合乎道德的。详细解释:1.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2.社会意识形态之一;3.老子《道德经》的省称;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拓展资料:
道德的功能如下:
1、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2、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5、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6、调节功能
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社会或团体)利益最大化。
⑥ 何为道德。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也是道的体现,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假如没有道德或失去道德,人类就很难是美好的,甚至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人们也就无理性无智慧可言。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道德的驱使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一个不懂得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是可怕的。道德不像刀枪伤人肢体,它也能要人性命。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⑦ 什么是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7)何为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⑧ 何为道德
不知此「道德」是不是彼「道德」!!我想说的是有关两性关系!其实社专会上一般属都用「道德」标准来维系社会的安定。这是必须的!但我相信人是动
物,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坚守那些所谓的道德标准!亦因为人是动物,故此才需须此来维
系社会的平衡。否则便天下大乱,真正变成石屎森林!正因为人是动物,所以道德标准上的一夫一妻制其实是向动物世界亦是人类的终极挑战!在互动的社会里,人互相交住、是否真的在千万人中就只有一人是你所喜欢!我相信一定不是!故此才有退休法官骗综援、大学教授骗房,某某有外遇等等比目皆是。但这亦反影人的原此动物性。我已悟出一个是我自已认为是正确的道理:1.
人生苦短,做自已喜欢做的事,无须为他人而活。2.
第二点是要向第一点作出补充。做自已喜欢的事当然不能是犯法的行为,其次是某些自已喜欢的事可能涉及道德标准上的问题,在这时候人便要在人性与道德之间作出一个平衡两者的做法。不知你认同否?
⑨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