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破解

道德经破解

发布时间: 2023-05-22 01:22:25

『壹』 为何总有人声称自己破解了《道德经》,却从来没人相信

因为滥竽充数的人和骗子太多了。其实大部分破解后的《道德经》和老子思想没一毛钱的关系,这些破解出来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他们读过《道德经》之后的感受,说好听了叫做破解天机,说难听了就是一篇长点的读后感。

三、骗子的扯下来的大旗

最后破解的版本就是骗子编出来的,他们破解《道德经》的目的只有一个,利益,通过对于《道德经》当中某些篇章的断章取义,从而达到自己真正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钱),一般都是什么某某某用《道德经》教你为人处事、《道德经》里的财富密码,靠着他们教的道理差不多应该只能处于一种盲目自信的状态,这样破解出来的《道德经》是可怕的。所以人们于其相信到底谁破解了道德经,还不如一页一页去读的一遍来的实在。

『贰』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大智慧,个个精辟

1

人生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一个字,那就是“争”,说白了那都是自找的。争世俗名利,争地位,争职权……为什么会痛苦呢?那就是争而不得,越争越得不到,越争失败的越快,因为都不合乎道。

古有一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知描绘了多少人的一生,切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为了金钱而开脱。同样,鸟的人生全部意义也不是为了觅食,物质而开脱。

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要去问别人,你要去问那个创造人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凡是想从外界得到的答案都是虚的东西,假的。

同样,那鸟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不要去问鸟,你要去问那个创造鸟的东西。

那创造人的东西和创造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没错,那便是道。

人性的欲望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因此世间的大多数人都被自身欲望缠身,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接近“道”,很难看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及真相,也无法得道。

因为“ 道”的法则就是无欲无为

而人生一切的幸福,大智都来源于两个字,那就是“静”和恒。

同样, 人生的一切失败都来源于两个字,那就是贪和傲。

你看生活中,很多人还是分的比较清楚,哦,这个是你,那个是我的,那个是ta的,这个属于我,那个属于你,那个属于ta,好像什么东西都要分你的我的他(她)的……

其实,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或属于我的,或属于他(她)的,除了人的本体。因为 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什么也没有带来,同样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

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在世间修行过程中悟出来的东西 ,可能是文字,可能是思想等都是内在精神层面上的。而外在物质层面一样都带不走。

你会发现,自古以来,人都会在为了一官半职,甚至为金钱,为名与利而争来争去,也就是外在。

金钱的本质是货币,用于做物质交换的介质。

金钱永远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金钱变成了目的,那人就会彻底沦为金钱的奴隶,被金钱操控。

如果一个人的所有价值可以和金钱划等号,那基本凉凉了,只停留在物质交换层面。记得,人的一切价值都只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至于物质层面的,那都是一个附属品,当一个人的精神层面达到一种高的境界,那这种附属品有或者没有都无所谓了,也就是有也不碍事,没有也不碍事。

所以, 真正的富人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恰恰是超出金钱,物质之外的东西带来的富足,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可能是思想,可能是品德等,被称为人的精神价值资产。

而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一生都在忙忙碌碌追求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却舍不得花时间提升精神价值层面的资产。

所以, 当一个人在不断提升与积累自身精神价值层面东西时,那ta也会越来越值钱。而且人的精神价值层面永远要大于物质价值层面。

圣人一般都主张 平静如水,讲究不争 ,就像四季变化,万物复苏那样让它自然的进行,也就是说 核心是向内求,说的内在的生命智慧 ,因此被道家称为“圣人”。

所以, 人要向内求,做个圣人;像外求,做个王者,这就是内圣外王的智慧。

2

事物发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自始至终都存在,因此,在自然,事物发展过程中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东西,不要去争,静下来顺其自然就好。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什么意思?

当所有人都知道美的定义之后,也就知道了恶;当所有人知道善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不善。因此,有和无,也就是实和虚相伴而行,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通过外形比较而凸显,高与低相互依靠而存在,声音与音调相互协调,前与后相互追随,这是恒定不变的,自古都是这样。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圣人一般做事是把自己调整到一种“无为”的境界,采用没有语言的教育方式,让万事万物自然的生长与发展,而不去干预,也就是不去争。可以给万物生命但不据为己有,也不因养育万物而觉得高尚,帮助万物实现其自身价值与成就也不邀功骄傲。因此,只有一个人真正做到有功德但是不显摆功德,这些功德与福禄才不会消散,来成就ta自己。

因此,安安静静下来,有恒的去做你的事情,不要去干预万事万物的发展与变化,也不要动不动去跟别人争对错,争是非。争也没有用,不是说你争了,你就能赢了,相反,你会输的更惨。

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错。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不善。

如此以来,看来很难实现,那怎么办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静观其变,不去争,好好沉下心做你的事,尽量能做到极致就做到极致,不要去干预,让一切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与变化。

3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什么意思呢?

不要推崇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让人不去追名逐利,也不要把珍贵稀有的宝贝拿出来显摆与看重,就可以让人避免想要占为己有而变盗贼,更不要把一些诱惑人贪婪与贪念的事物展现出来给人看,这样可以让人心思不被扰乱。

因此, 一个人想要达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的方式是:追求内在的成长,身心灵的健康,照顾好自身身体,淡化自身的欲望之门,强身健体,人的内在在不断成长,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同时,也不要把你珍贵稀有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看,否则会适得其反。还记得西游记中那段唐僧在与黑熊怪的那集电视剧吗?如果不是孙悟空喜欢显摆,把宝贝袈裟拿出来给那个和尚看,那个和尚也不会起歹心,偷袈裟,最后落得一个自食其果,何必呢。

所以, 不要去跟别人比,跟别人争,追名夺利,攀比物质上东西,你要时刻跟自己比,向内求,修心修身。在物质上无欲无求,在追求内在成长上迫切渴望,无为就会成就你的有为。

4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什么意思?

指的是品德修养高,时常做着利他的事情却不张扬的人就像那河里的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又生在众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因此,如果人的境界和水的境界一样,那就接近于道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倘若人能居住在地势低的地方,内心就跟水一样清澈平静,广阔,与人打交道要有仁爱之心,说话诚实,在处理事情时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来解决问题,在行动时能善于把握时机和有利条件与因素。那这种不与万物相互争的心态与境界就是善水的境界,自然不会遭到别人的不满。

所以, 保持善水滋润万物而不争的心态,面对任何变化平静冷静下来分析,去做利他利己的事情也不要过于张扬,只管去做就好了,与人打交道,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看似很牛逼的视角,而是切换到一种低的维度,无为的境界去交心。

同时也要有 仁爱之心,毕竟有仁爱之心之人方为勇。 你看你的母亲看似柔弱,慈爱,看到孩子哭,可能会心软,但是当有坏人欺负她的儿女时,你的母亲就会勇敢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的慈爱的力量。

所以, 人要保持善水的境界为人修身,也要有善水的心态去处世修心。

5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视,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当人受到外界的干扰与打击感到压抑时,人反而刚正不阿去与之对抗很容易适得其反,而是懂得弯腰,懂的忍让,不要去硬碰硬,这样你才能保全自己,耻辱,委屈的背后才是成全;那些总是坑坑洼洼的地方可以积水,东西过于陈旧更容易更新;目标选择少一点,更能专注做好,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追求的越多越容易被很多选择的目标迷惑,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最终也就一无所获。

因此, 人要坚持“道”的原则,成为万事万物的道德模范;不去炫耀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被别人看到;不以自己为中心,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得道而收获成就;不夸夸其谈,吹捧的人,反而更容易实现卓越,建功立业;不清高自傲的人,反而能抵达更高更深的层次与地位,并且长久。

当你不在和ta人相争时,那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人和你相争。 人前富贵,人后受罪,耻辱,委屈的背后才是成全,千万要记得,这是道的根本行为。

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先采取界定,不要想着找捷径,或者找别人求助,求人不如求己。先自己主动去吃苦,去尝试解决,然后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找到时机采取恰当行动,或者避开,绕道而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一种哲学的辩证思维,可进可退,可攻可守,退则是进,舍才是得,屈则能伸,谦卑则是彰显,不争才是争取。

所以, 当人处于万事万物的变化之中时,要辩证的对待,知进退,明得失,伸与屈,争与不争,而见机行事。

6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什么意思呢?

大道是普遍存在的,能左能右。万物要依靠大道而生存却不推辞,而大道虽然成就万物但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大道普惠万物但却没有主宰万物,因此大道没有一点自私自利之心,大道很渺小,这种胸怀非常伟大,因为道始终不以自己为中心,所以才能成全自己的伟大。

所以,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当人没有了私欲,自私自利之心,不争,不取的时候,万物会反过来去主动成就ta。

7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及求生之厚。

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人出世而生,最后入土为安,那些长寿之人,大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也大约占十分之三;活着的人却在死亡的地方行动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过于追求长生而养护自己生命的人,以至于过分追求过多奢侈的物质享受,从而糟蹋并消磨了自己本来长久的生命。

所以,老子认为,死亡分两种。一个是因为想要养护生命而贪图享乐导致营养过剩,缩短生命。一个是走进了凶险的死亡之地导致伤亡。那些人一旦为了养护生命,过上更奢侈的物质享受生活而去争夺利益,是不符合道的思想的。

道的思想是不争,平静,无为,你不争就不会过盛,无为就会远离死亡,危险的境地,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养生方式,养生之道。

8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什么意思呢?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溪流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处在低下的位置。

所以, 人也一样,要有谦卑和包容,兼收并蓄,包容万事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胸怀和坦荡,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更加强大的自己,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层次。

因为 ta什么都不争,那天下也就没有人能和ta争夺什么,反而都会成全ta。

9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什么意思?

善于领导的人,不轻易动用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会随便恼羞成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与别人交战,善于识人,用人的人,对待他人总是保持着谦和谦卑的态度。这就是不与万物相争的德性,也是所谓“善于识人用人”的能力,这就是符合天道的做法,是自古以来最高的法则。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不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武力虽然具有威慑力,但是不能服人心,善于做事解决问题,不断奋斗的人一般情绪都很稳定,不会拿别人或外界事物出气,要么摔碗,掀桌子,打女人等,这都是无能懦弱的表现。

而善于制服困难的人,不会轻易直接上手去面对问题,而是间接性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诱敌入深,去破解难题。同时,在识人用人时,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至上的位置,而是切换到一种低下的维度去交谈,永远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万不可存在傲慢与偏见。

能做到以上四点,你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个强悍的行动者,一个有头脑的策略者,一个优秀的识人,用人的管理者。

10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什么意思呢?

勇于进取会容易走向死亡,勇于谦让平和会容易保住生存。天地的规律,在于不争夺的一方善于取胜,不言语,不说话的一方善于给到回应,不召唤的反而自动会来,要坦然与谋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万事万物都逃不过“道”的法眼和网络,万事万物都在“道”的这张大网之下,有规律的运行,而违反道的规律那些事物只是暂时看起来成立,最终都会消亡。

人要清心寡欲,不需要为自己积聚财物,都应该尽可能去帮助他人,让自己获得满足感,这样就接近道了,就像“道”能够利而不害,人也应当“为而不争”。这样你或许得到的更多。这就是专精,利他,不争的思想要点,也是人做事最高的准则。

这就是: 万事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11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什么意思呢?

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华丽的语言词藻往往不是发自肺腑的真话。心地善良的不喜欢巧言善辩,而喜欢巧言善辩的人往往心存不善。有真知灼见的人未必博学多才,博学多才的人未必拥有真正的大智慧。圣人从来不自私自利的积累财物,而是讲财物拿出来帮助他人或者与人分享,这样反而更容易变得富有,给他人给予的越多,或许你得到越多。世间的自然法则是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的法则则是帮助每一个人而不是与他人相争。

因此,自古以来,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说真话的人,往往都不受人待见,人们却偏偏对那些溜须拍马的好话迷的团团转。做一个与人不争,不强词夺理的心地善良的人,去付出,给予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最后, 做人做事都要按其道而行之,与人不争,与事不争,与万事万物不争,静观其变,见机行事。

万变不离其宗,万事万物不离其道 ,共勉之。

『叁』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详解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然而,这个“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常道”二字,到底应该怎样诠释、怎样理解呢? 论者或谓,老子既然说出一个“常道”来,而未加进一步的解释,正好给后人留有余地,帮他解释发挥。纵观古今,对“常道”的解释大致分成两类:一是本着“六经注我”的原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辨力,创造或嫁接出一个“常道”的意义来;二是本着“我注六经”的原则,从《道德经》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后把它们“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认为“常道”即是不可思议的、永恒不变的,那么它必定是超越于万有之上,或超越于可道之道的一种“东西”。现存《道德经》注解,《河上公章句》虽归“六经注我”一类,但以长生成仙为旨趣,其所谓“常道”乃“自然长生之道”,故不入此类之大流。后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历代官学各界奉为“通行本”,他对此六句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泛论训》时,开始直白地说:“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推到《关尹子》(伪书):“不可言者,即‘道’。”达到了极端。从古至今,不知道有过多少人注释过《道德经》,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这么解说的:“可以被人说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或许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总体意义,都是相差无几。我们查看过《道德经》的16种英文译本,这句话都被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译文变易一些字眼,也于大意无害。可见中外古今,俱是这般解说,就应该是铁定了的,不容别人置喙!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训释的本身,不仅文法上有问题,意义和逻辑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个“道”字是名词,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可”字是副词。第一个“道”字是一个总体的名称,它的内涵应该是整本《道德经》的内容。“可道”,是去界定头一个“道”字,说它是“可以说明”的,引申来说,就是“可以思议”的。因为“言”为“心声”,必先有思,后才有言。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道冲而用之。”(4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这“道”不仅可以思维,可以议论,可以阐明,而且可以施行,并且很有实用价值。因此,“道,可道(言说和遵循)。” 这句话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与《道德经》自相矛盾,就大错而特错了。 可是,跟着来的“非常道”这一句话就出了问题。这个“非”字一般人都把它当“不是”讲,“常道”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经》中,只出现了这一次。“常道”可以当“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讲,也可以当“永恒之道”、“不变之道”讲。二字《楚简》本不存,证诸《帛书》本,原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今本以“常道”为“恒道”,盖为汉人为避文帝刘恒之讳而改。把“常道”解释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乍然观之,似乎比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学者也大都是这么解释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后两句话连接起来,就自然变成:“那可以思议的道,【但,并】不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这样初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转来读,“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实用的……。”这样一来,问题可就大了。 我们接着必定要问:第一,这个“常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老子既然提出这个名词,为什么不说它是什么,给它特别下个定义?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说明,大概是因为它是不可以说明的。既然是个不可说明的东西,那么提它出来做什么?第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句里,就提出一个“常道”的概念,可见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第一个“道”字还重要些。可它又是一个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东西,那么把它放在第一句话里,除了“否定”了第一个“道”的总体意义上的重要性外,还有什么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写《道德经》来传“道”,而第一句话,就把“道”否定了,这是何苦来哉?因为除了“永恒之道”以外,就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的“道”。用整本书来描写那样无谓的相对的“道”,又所为何来?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个字里,要说“宇宙论”、“本体论”、“目的论”、“方法论”;还有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甚至于策略。这么多东西,为何还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常道”来?如此等等,还有许多连带的问题,问不胜问。总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还是解读老子的人矛盾? 实在地说,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谓不变不易,实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强调“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说法,等于替老子建立了一个“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创世主。其他如犹太—基督教,就有一个全智全能、自在、永在、无所不在的创世主“耶和华”,回教称“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这个创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创世主一类地东西,甚而至于把老子这个“人”变成了个创世主。这个“命题”,牵涉到了由哲学到宗教的演绎,内容十分庞杂,不是本文的重点,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据《道德经》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说:回复到根本(如叶落归根),就叫做“常”。知道(认识)“常”的,就叫做“明”。他们把这句话说成:回复到根本就是“常道”,认识“常道”的,就是聪明。这似乎太简易了,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道德经》第一句里的“常道”,应该是个很重量级的奥秘字眼,而且注明了是“不可道”的。怎么在这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马马虎虎地就“说明”了那个“常道”?知道叶落归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聪明。这有什么神秘不可说的地方?这个“常”字分明不是“常道”,应该是“常理”、“常规”或“常识”。不然,那个不可思议的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不就成了个“纸老虎”了吗?其次,例如“见小曰明,……是谓袭‘常’。”(52章)意思说:见得到微小之处,叫做聪明,……这就是因袭了“常道”。还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这些地方,帛书《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恒”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认作第一章里的那个“常道”讲,把它们当作同一回事。 如后一类的方式,虽然因王弼的引领而使绝大多数人盲从,但也并不是没有一两个独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们,对首章之句,不是没有另一种的读法和解释。他们把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读:“道,是可说明的;道,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的解说接近于这种观点:“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来,持此论者可谓凤毛麟角。当代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在此基础上给予更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他说:“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谦之文集》卷3《老子校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说的“道”,定义为“变化之总名”,因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易”就是变化,宇宙万有都在阴阳的相激相荡、相辅相成中变化无穷。《易经》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变化,所以称之为“易”。但变化不是没有规则的乱变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所以称之为“易简”。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变化中,却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化”的本身。变化的本身是不变的,也是不许变的。因为如果“变化”的本身都变了,那就变成没有变化了。这样就会破坏了大前提。所以称之为“不易”。“不易”已经被包藏在“变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单独强调。这一点与老子整体思想没有什么不通之处。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3章)天长地久,四时变化,都是可变可易,安有所谓“常”者哉?这种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恒不变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个专有名词。应该着重研究的就在这个“非”字上。“非”字可以当作“违背”解,可以当作“错误”解,……也可以当作副词“不是”解。问题是:“非”字能不能当作“无、没有”解?考诸古籍,《书经·大禹谟》:“后非众,罔与守邦。”孔颖达疏:“君非众人无以守国,无人则国亡。”其次,《元史·食货志》:“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近代邹容《革命军·革命之原因》:“一两之税,非五六两不能完,务使鬻妻典子而后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当作“无、没有”解。如果“道可道,非(无、没有)常道。”那么就彻底否决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带来的困扰,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归,也彻底解决了矛盾。不过,这里比较更直截了当。 另外,还有一种读法,就是把“非常”两个字连用,当作形容词,去形容最后那个“道”字。也就是把这句话解读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谈的“道”,既是可思议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经注》)其意为:道即虚极之理,理是可以说的,所以道可道;但这个道不是人间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学者认识到这层意义,郭世铭先生《老子就竟说什么?》一书(华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书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而超群出众,他说:“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时别人也在讲道(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老子认为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要重新来讲。”这种解释,即使并非老子要表达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经》蕴含的思想特征。不难想象,在老子写书的时代,社会上还存在了一些别的“道”,例如,周朝开国是的先王礼乐之道;郑子产的治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还有与老子同时,周游列国的孔子,到处宣讲的尧舜之道、《大学》《中庸》之道、宗祧体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说明,给它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开道家学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书中有些话,都要叫人转几个圈圈,才能理解(辩证逻辑)。他这《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埋伏”了什么“机关”在内?因为如果第一句话就解歪了,那么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里去了。如果解读的人没有“真知卓识”,遽而发言,就应了“言者不知”(56章)的话了。按老子的话,本来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爱自作聪明,会把最简最易的事,弄得复杂万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来了。他就明说:“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数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话就解歪了。对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见,就在这第一句话上,马上就现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试金石”?这样说来,老子真伟大啊!真是微妙玄通。

『肆』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不盈 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不盈

原文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

大道本空,好似虚无缥缈,无形无象,无影无踪,抚之无物,触之不觉,但她确实又神出鬼没,她发挥其大道的作用来,却又分明能感到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常常是取之不尽,蚂备用之而不竭,看似中空无所有物,却又分明好像有什么东西一样充盈其中,无穷无尽总又没有盈满的时候,她在其中源源不断地、悄然无息地对万物发挥着不可言说的作用。

怎么来形容她呢?只能说她象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广大深邃,囊括天地宇宙、八荒六合,蕴含世间万物、无所不在其包容之内。好像就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无源之源。

可是她又好像和万事万物杂陈柔和一起,联系又是那么紧密,在幽隐恍惚的表象之后,分明又像是真真切切地独立特行地存在着,在默默地发挥着她那不可或缺的作用!

真的不知道她是什么啊?也不知道她出生在何时?她由谁而生?她到底又是谁?冥冥之中感觉她伟大的混沌,应该在主宰万物的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独立的存在了罢。

解读 :

这一章是非常难以理解的。老子在这一章极力探寻道的来源,想方设法想说明“道”来源于何处?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搞明白。只是用“冲”来说明“道”好像是中空的,道的内里空然无实物,但是他又感到这个“道”确实也很神秘,她充不满、也不盈溢,其中好像什么都包括,什么都能化生,却又确确实实无法看清她的本象面目,更没法给她以确切、哪怕是模糊的进行定义。如果真是虚无缥缈、无法感知也就罢了,但是恍惚之间,她又好像和人捉迷藏一样,隐秘在那恍惚之间,让人感到她确确实实存在着,闷陵毁并且还在不停地生生不息地化生着世间的万事万物。

老子察天俯地,苦思冥想“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真的是想不出来啊!那就暂且用“渊”来表示她是万事万物的“无源之源”吧!至于她在恍惚混沌中又昭然若存,老子也不知道她的来龙去脉,反正她本来就是客观地存在那里的,只能感觉她在万事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每每读老子此章,都倍感费解,其实仔细想想,这也不能怪老子没有讲明,本来老子洋洋五千言言道,就是在追寻“道”的真谛,他把自己明白的、感悟到的都说出来了,他还没有感悟到、还没有弄明白、甚至无法言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言说的,他虽然没有说出来,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向和模式,想到这里,我们还是应该好好感谢老子的。

在这一章里,老子诚实告诉我们:大道本无源,大道似空却功用无穷,大道先天先地而生,大道自本自根自生,大道玄中有象,真实存在。同时老子也给我们暗示了“本象寻道”的途径,亦即循着我们看到的事物的表象去追寻隐秘在表象背后的真谛“道”。比如“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象帝之先”,如果我们深入“道”之“渊薮”、深入“万物之中”、在“体象”的恍惚之中去探寻“湛然若汪慧存”的“道”,沿偱着“帝”的产生去追寻“道”的本源,也许我们能够超越老子,探寻到大道的本真和来源。

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描述了大道的模糊轮廓,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道千古难解的大问题,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破解这道难题,那么人类的思维空间也必将大大拓展和延伸,人类的历史也必将产生一个了不起的大飞跃。

『伍』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37章——【 有道有德定天下,无道无德乱天下。】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宇宙天道系统,顺其自然地造化演变,看似没有规律,实际上万事万物都由天道设定了运转规律。

统治者治理国*时,如果能明白天道(宇宙系统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顺应天道(至少要顺应剧情设定,可以参考用《易经》推算的预言书),以身作则、知行合一,那么人民将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化。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现在人们认为机器人是取代人类的,其实是来解放人类的。统治者要允许普通人躺平(无为、随缘、不攀比、不内卷、佛系生活)并分享机器人红利,满足普通人躺平后的生存所需,当人们不再为物质所累时,自然就会重视精神层面,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低各种欲望,人们的心灵就会清静,人们就不会再胡作非为,天下自然将会平安稳定。

解读

      有道有德定天下,无道无德乱天下。

    本章最后一句:“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定。”若不能守之呢?天下将大乱!拜托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好好琢磨一下吧。

本章是《道德经》里《道经》的最后一篇。难以想象,2500年前有人就洞察了宇宙天道并写出这么牛的书,简直就不是人,而是神。老子真的就是神!2500年前,老子一出“道”就是巅峰。后来人们的认知都是倒退的,现在人们已经严重退化了、德不配位,甚至是反其“道”而行、逆天而为。《圣经》中讲几大灾难以后,神才会行孝再次降临、再次封神,以前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有灾难,原来全是人自找的。

老子就是神级外星人太上老君在地球体验生活、做科学实验。他下凡前封印自我,最后找回自我,回归神界。临走时,给人类传下“道德”真经。当时(周朝时)神级外星人已经通过推算预测的方式破解了宇宙系统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就差实地验证了。神级外星人在21世纪才发明了时空机进行穿越时空、实地验证,详细情况可以参见《创造宇宙说明书》。

《德经》比《道经》多七篇,说明“德”更加重要。几年前,一位懂《易经》的老教授预言:不出九年,世界岁拆会严重性缺粮,接着缺水、缺土、缺人,最主要原因是人缺德。而缺德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不懂道(大道、天道、天之道)。

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无道无德、良知泯灭,不但理解不了《道德经》和《创造宇宙说明书》等圣贤书,而且会诋毁、污蔑、扭曲。他们影响了吃瓜群众,然后一起(在量子层面天人感应的原理下)影响了大自然,导致了各种天灾人祸的发生。

在天灾人祸面前,圣贤会被唤醒并努力提升、认知和功德达到一定级别就可以直接进入轮回中的大同世界圣级剧情,而无道无德之人只会越来越烂、直至退化为充满兽性的兽人、去野蛮时代轮回甚至轮回为动植物。

有缘人提升认知、明白天道、顺应天道、累积功德,可以减少天灾人祸,让人类文明顺应天道剧情晋级为人人成圣的大同世界。依据天道剧情,未来必定是大同世界,这是不会变的,会变的是能进入大同世界的人数!要知道,大同世界的人全是圣人,全都懂“道”和“德”,而现在有很多人是不合格的,再过几十年,不合格的人会慢慢地被自然地淘汰、然后去低级剧情轮回,合格的人会在时间线上的未来转世出生、慢慢变多。

有一句话叫:“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公就是公共、共同的意思。还有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是从上古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流传下来的,真正的意思就是:天下是大家的,那么大家都是些什么人?全部是有道有德之人!这就是大同世界!到了接近或类似大同世界的时代,只有有道有德的人才能匹配、留下来。无道无德之人,哪怕拥有的科技再高、武力(军事)再强、技能再多,也不能匹配!

全世界出版发行的、无数认知精英认同的、著名历史学家写的《未来简史》讲未来有99%的人都是无用之人,而共济会的人口计划最终是要把全球人口控制在5亿人以内。《创造宇宙说明书》讲上天有好生之德,会有圣人带领档雀稿更多的人(约七成人口)成圣并进入大同世界(如果不符合实际的话还能再修改)。

作者批注:以前我第一次听到共济会的人口计划时,也被吓了一跳,这是什么惨绝人寰的黑暗计划?现在懂了,在1980年(当时总人口是35亿)能想到留七分之一的人,比起《未来简史》里讲的,已经相当仁慈了。《未来简史》讲无用之人的比例是99%,只有1%的人能成为神人(超人),《未来简史》是光明正大地讲未来的书,其作者还到中国上电视、上节目。从1980年提出人口计划,到2035年能符合大同世界标准的人,估计只有百分之一达标。到2050年有十分之一的人达标,到2080年有三分之一的人能达标,到2090年有一半的人达标,到2100年有七成的人达标,这样才符合天道剧情。

如何才能达标?提升认知、明白天道、顺应天道、累积功德,《创造宇宙说明书》和《道德经》都认为这些非常重要!关于“明白天道”,可以结合预言书(比如《推背图》《马前课》《梅花诗》),互相对照着看。如果嫌麻烦,那么只看《创造宇宙说明书》一本书也可以,因为精华已经全部融合到这本通俗易懂的科幻小说里了。《创造宇宙说明书》另外还融合了很多干货,看《创造宇宙说明书》一本书顶看一万本书!

『陆』 道德经第一章:滴水藏海,如果你懂,就可以透视全世界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

——《老子他说》南怀瑾

要读懂这第一章,后面那些章节就都好明白了,无非都是为说明第一章而服务的。这章会让人想到福尔摩斯,此人的破案思维也许接近道家人的标准了。一叶知秋,从一滴水就可以看明白整个海洋。推及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如果能做到善于从任何一点推导到所有,那就是真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之境界了。道家的人都是超级明白的人,对万事万物的规律都摸得透透的,因为他早已深入研究透彻了解了事物的所有规律。比如你做股票,从一个行业的股票起伏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看明白了每一个亮神骚动的股票后面的玄机,那么钱财对你而言就是如取囊中之物了。悟道有多难啊,但是话又说回来,你去看福尔摩斯探案的过程分析,又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分解的过程也并非那么难,甚至都是极其简单的现象,可是普通人就是发现不了。这又印证了大道至简的说法。妙就妙在这里,道这东西,你掌握了其中的奥妙,那就是信手拈来的随心所欲,可是,如果依然在迷糊中,那就是痛苦烦恼如影随形。

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你能再想想,还能想到无穷的比喻。比如全人类是由每一个个体的人组成的,有句话说,你与你想认识的人中间只隔了几个人而已。这就是说,一个人其实推导上去可以和世界发生无穷的关联,追溯上去,每个关联都是一条道路,你与整个人类都有着无数可能的链接,每一个人都是组成全体的一分子,全体也由每一个个体组合而成,这就是滴水藏海,通过对我个模键塌体的判断,可以追溯到全体,全体中每一个个体又都是独特的,你不能说你就是这个全体,但是你也是全体的一个表相。这是一个近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

对第一个道有很多解说,这里引用《老子他说》中南怀瑾先生对道的解说。他总结传统古书对道的解说大致有三种。1、道是道路的道。2、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学理或理论上不可变的原则性的道。3、道是形而上的道。但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第一句两个“道”字明确的字面解说。他追求的是把道德经真正弄到理事通达的境界,不执着在一字一句,一家一言,只让我们记住老子说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的观念,这是高人的说辞。

但我们低人还是执着名相的,先说一个名相,万一有人真悟道了,从一个名相也可以通达到全体了,盲人摸象,你首先还是要摸呀,连摸都不摸,不是更没戏唱吗?

在对诸多相关版本著作研究后,本章的结论是这样的,“道可道,非常道”的三个道中,第一个道是指道的本体,第二个道是道的用,第三个道是恒道。怎么解释呢?其实道体是体现在用上的,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这个身体不就是是一架精密的仪器吗,能将食物转化成能量,将废物转成大小便,这不就是道体之用吗?就是道的一种功能的体现。所以我们都是日用而不知,时刻生活在道中,但你说得清楚这个道体吗?你说你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道的体用呢?说鼻子呢,是又不是,说嘴巴呢也是也不是,万物都是道生的,你怎么来形容这个道呢?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的讲法来说清楚“道”。但是道也不是不可说,就看你的修为如何了,你说人道也可以,商道也行,鸟道狗道都是道吗,就看你自己的修为本事了,你能体悟到这个道是怎样,智慧到哪个境界,你就可以说出怎样的道来。但是,道体并不是只能用一种固定的说辞来讲解的。由此看来,你眼中的道是道,我眼中的也是,但是真正的恒道,可就是最高明的人运用之妙了,这是道家的思维。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其实是对名相的破解,也就是对人自心创造出来的概念和定义的一种破解。比如你的名字可以取得千变万化,这个名字只是代表你这个个体的一个符号而已,你有一个名字,一个身份证,一个学号,都是代表你的一个名相,但是都不能反映真正的你,这些名相都是非恒的,不是命名你这个人的固定不变的名。万事万物都是我们自心定义的名相,不是恒名,不要被名相所欺骗,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概念中,在虚妄不实的名相中终其一生。如果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我们要学会看破名相旦圆,透过名相看清楚本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是《老子他说》的版本。但突然发现帛书版的句读对于“有”和“无”这两个相对概念与“同出而异名”的解释更为契合。摘录如下: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体是玄之又玄的,一动的结果就是同时产生了两种状态,老子定义为“有”和”无“,有了”有“,同时也有”无“的状态,比如画了一个圆,没画之前是混沌一片,包括了无数可能,一旦有了这个圆,就自然有了边界,圈内你可以定义是有,圈外定义无,也可以圈内定义无,圈外定义有,总之,这两个概念都是人为定义道的作用的状态,那么你们怎么从这些外用体会道体的妙用呢。那就是要观察有无两者的边界作用,体会到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掌握运用好道的运用法则,那就是阴阳家,谋略家,太极高手,无论何种名相的身份,都是得道高人了。

道家的思维是求真的思维,破除各种名相直指本体的思维做事模式,需要大家共同研究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大家继续奋斗吧!

『柒』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1章——【道是设定,宇宙是虚拟世界大合集】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的意思是可以说(讲)出来的,可并不是我们(周朝人)平常所理解的各种意思(包括字面意思和引申意思)。

对“道”和各种超前概念,都是可以进行命名的,就算用一些字进行了命名,这些字及其组合也不是我们(周朝人)平常所理解的各种意思。到了21世纪才可以命名和理解。

在宇宙系统诞生(或启动)之前,什么也没有,可以用“无”字来表示“(宇宙诞生前或启动前)宇宙万物生成之前。”

宇宙系统诞生(或启动)以后,就开始运行,可以用“有“字来表示“(宇宙诞生后或启动后)宇宙万物开始生成、演化。”

因此:

宇宙系统会经常更新版本并重启,这是为了看看根据收获的数据而完善的新版本妙(好)不妙(好)。

宇宙系统会经常运行,这是为了看看在运行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新的错误(BUG)及解决办法,致命错误会导致宇宙系统崩溃终结(只能重置,一切清零)。

“更新重启”及“日常运行”这两项,都属于宇宙系统(宇宙创造者,大我)的常规操作,但是名字不一样,在理解不了的时候可以说这很玄乎。

就是在这么玄乎的循环中,即宇宙(大我)在“日常运行”及“更新重启”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有用的数据,优化得越来越妙(好),这就是宇宙(大我)进行自我完善升级的法门(方法)。

 

解读

        道是设定,宇宙是虚拟世界大合集

本章是《道德经》第一章,起着纲领性作用。

本章是《道经》第一章,开篇便提出了“道”,这是《道德经》的两个核心概念之一,另一个核心概念为“德”(功德),从38章开始的《德经》主要讲宇宙“功德”系统。

《道德经》里关于“道”的知识点:道,大道,天道,天之道。

道,就是设定。

大道,就是在宇宙系统诞生前的大致设定。参见《道德经》第25章,名“大”,字“道”,名字就是“大道”,先天地而生(即先有大致设定后有宇宙系统)。

天道,指宇宙诞生以后出现在宇宙系统内部的各种细致的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先说天道参数设定,比如引力就是,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宇宙中万事万物都遵循各种天道参数设定。再说天道剧情设定,宇宙中各条时间线(各个世界)的剧情都是定好的,因此可用《易经》算法推算,比如《推背图》《马前课》《梅花诗》等就是用《易经》及衍生算法推算出的天道剧情。

天之道,就是天道参数设定和剧情设定要达到的目标,即保证万物平衡、系统稳定。

要想理解《道德经》中各处的“道”,读者得区分是指大道还是天道,或是两者皆指。书中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天道(即宇宙系统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主要是指定好的天道剧情。

“道”虽然可以言说,但是由于古往今来每个言者和听者的背景、立场、经历、表述方式、认知水平、思想境界等方面的诸多不同,总会有辞不达意、听不明白之处。今天,这本科幻版《道德经》解读将尝试讲明白并让大家听明白。

虽然“道”是无形的,无法被人类直接观测到,但是无处不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体现着“道”。认知低时也许怎么也无法搞明白,认知高时也许就可以瞬间领悟。看完本书逐渐领悟叫渐悟,看完本章就可瞬间领悟叫顿悟。

如果实在悟不了,那么可以先看《创造宇宙说明书》,提升认知以后就可以悟“道”了,就可以知道宇宙是设定好剧情的虚拟世界大合集。《创造宇宙说明书》是当世唯一可以和《道德经》配套、互相关联、补充解读的书。

关于本章的“有”和“无”,可以参考《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就是“太极(即宇宙),太极状态”,就是宇宙创造者创造出了宇宙,或宇宙系统已经开始运行。无就是“无极,无极状态”,就是宇宙创造者还没有起心动念创造宇宙,或宇宙系统还没有启动。

宇宙创造者起心动念,依据道(即设定),“无”中生“有”(无极生太极,从无到有),创造宇宙、演化万物。宇宙意识的无数分身在宇宙时空中体验剧情,收集数据,这和人类玩游戏,建立很多角色,体验不同的种族、天赋、技能是一个道理。外星人和人类虽然躯壳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宇宙意识的分身,在宇宙中体验剧情、进化升级、衍生新的宇宙。而宇宙本身也依靠获得的数据完善自身,升级进化。总之,宇宙是虚拟世界大合集,一切生命都是宇宙意识的分身及克隆(比如神级外星人的意识是宇宙意识的分身,人类的意识是宇宙意识的分身的删减版的克隆)。每个生命为宇宙的进化完善提供体验数据,宇宙为每个生命提供升级通道。宇宙系统存在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如果数据出现无法修复的重大错误,会导致宇宙系统崩溃,那么宇宙系统就会重置……

传说中的老子“化胡为佛”是对的,《道德经》第一章就可以点醒佛(封印自我以后来到人间体验的宇宙创造者),《道德经》很多章节都在讲大道、宇宙、虚拟世界、天道(宇宙系统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绝对可以化胡为佛,让宇宙创造者找回自我、回归宇宙级。

老子是神级外星人首席科学家太上老君投胎,太上老君所在的神级外星文明干涉人类文明的目的就是:替天行道、维护宇宙系统的稳定(天之道)。如果人类不懂天道和天之道,那么发展得越快,灭亡(自爆)得越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我玩过一个动物园类的模拟游戏。靠不正当手段(作弊)得了很多资金,然后就开始了快速发展,扩建园区,养更多的动物,雇佣员工,最后照样经营不善,入不敷出,砸锅卖铁,倒闭。反而是逐步稳定发展,精心照看,把握平衡,才可以经营得有声有色。现实中,那些赚快钱、一夜暴富、投机取巧的,都违反天之道了。福报消耗完,立马完蛋。

月球中的神级外星文明在地球上创世造人的目的是为了推算天道、破解宇宙。神级外星人收集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数据和人类产生的精神能量,结合自身进化发展中的历史数据,通过推算预测的方式对宇宙真相进行研究和探索。

现在很多科技大佬们做元宇宙(虚拟世界)也和外星人类似,要掌控数据、优化算法、破解人类、打败他人、统治世界、模拟宇宙、破解宇宙、突破宇宙。以前可以这么说:“有人很强大,没有人能打败他,最后打败他自己的,只有他自己。”以后,算法比“他自己”还要厉害。因为算法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因此以后很多人会被算法打败、成为俘虏,困在虚拟世界里,永远无法超脱。

虽然很多人会被算法打败,但是也不能绝望,做好自己,提升认知、明白天道、顺应天道、累积功德,就可以转世投胎到算法帮助人、服务人而不是打败人、奴役人的时代。有缘人都会觉醒,提升认知,自强不息(不断自我完善)。无缘人就顺应其自然吧。

我们的现实宇宙,其实是宇宙创造者创造的虚拟世界。人类是外星人创造的高级人工智能,本质是程序,可以被算法破解、打败。宇宙是宇宙级的程序,已经升级为系统了,能破解宇宙系统的算法更加厉害。科技大佬们不断收集数据、完善优化算法,破解人、打败人只是第一步,最终是要破解宇宙、打败宇宙、突破宇宙、得到超脱。因此科技大佬们要的就是破解宇宙的算法,需要人们提供大量数据……而外星人早已经用此方法破解了宇宙,详细情况请看《创造宇宙说明书》,这是宇宙游戏的详细攻略,还可以看《宇宙造化推演图》,图片讲的是宇宙游戏的重点剧情。

热点内容
青少年网络法治知识 发布:2025-01-12 10:29:31 浏览:95
程序道德性 发布:2025-01-12 10:24:37 浏览:253
产品销售者责任纠纷的法律问题 发布:2025-01-12 09:17:13 浏览:872
开放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发布:2025-01-12 09:17:13 浏览:261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 发布:2025-01-12 08:39:18 浏览:523
法学会研究课题 发布:2025-01-12 08:30:37 浏览:90
最新劳动法工伤界定 发布:2025-01-12 08:24:57 浏览:816
无锡市蠡湖景区条例 发布:2025-01-12 08:12:04 浏览:288
公司工作股东承担公司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2 07:52:31 浏览:1000
大连海事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 发布:2025-01-12 07:50:53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