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戒道德经

戒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3-05-23 11:24:28

『壹』 《道德经》法篇第一章(原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七章

余食赘行  有道不处

(原第24章)返扮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解】

1、企:踮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越过,阔步而行。

3、自见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不明智。这里引申为知见障。

4、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不彰显。这里引申为我执。

5、自伐者无功:自我炫耀的人,没有功。

6、自矜者不长:骄傲的人,不长久。

7、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8、不处:不居于此,不这样做。

【释义】

天之道,戒满,戒盈。企者,跨者,已满,已盈。无余力立,无余力行。法执者,失道不明。我执者,失和又彰德,不长。这些对有道之人来讲,自见,自伐,自矜就如身体上多余的赘肉。因为,为道日损,至漏闹灶无为,故恶之。

【释意】

道,戒满、戒盈、戒急,永远有余力,绵绵不绝。法是“因缘法”,随着时间、空间、事件的变化,都会发生变化,没有一个法适用于所有。所以,“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彰”。在有道之人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是身上的肥肉、累赘。有道之人弯轿不求别人赞同,连求赞同的心都没有。他接纳所有合乎“道”的法,不执着于“自我”。所以俗话说“有容乃大”,而“大”正是道的特征。

『贰』 道德经第九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九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译文:手里拿满东西的时候,就无法再拿下更多东西了。

原文: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译文:刀刃打磨的太锋利,保持性就会很差。

道家思想中戒“盈、满、锐、骄…”,只有避免自己达到顶点,才可以使自己不落入下行趋势当中。而当自己落入下行空间时,也不必恐慌。收缩防御,到达低点时自然会有转机出现。

容器的作用是容纳昌谈,当容器装满时,就无法再装入。这一点就像我们耐棚碰的思想。思想最忌讳的就是固化。当自己觉得已经看尽世界沧桑,洞悉世间一切时,就像容器装满了一样,很难再接纳新的知识内容。

『叁』 戒骄戒躁―出自《道德经》26章 静为躁君

原文:

译文:

延伸思考与感悟:

一棵大树能长的参天之高,是因为它在泥土下面有着很深的根基,而人们在建筑房屋的时候,首先也都一定要打下牢固的基础。

做人呢,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没有深厚的人脉积累,没有牢固的事业基础,想要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治学方面,要将学问做好得有深厚而广博的学习基础。针对这一点,苏轼也讲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也是重为轻根。

君子不离辎重,表面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准备着。一方面,时刻准备能消除前进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机;另一方面,时刻准备着,也能帮助我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我们都知道西方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人们常谈论运气,其实,所谓的运气或者机遇,都是个人准备与实际的契合,没有准备,再好的机遇,也不可能给人带来成功。

在老子看来,不论是天道还是人道,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切都准备好了,时机也到了,自然也就做成了。

大自然肢戚的百花盛开也好,硕果累累也好,都是树木的准备与天气变化形成的实际结合的结果,因为成功烂衡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那么人获得成功也没什么可骄历历陵傲的,故而不可居功。天地孕育万物,何尝把万物据为己有?人也一样,赶上天时、地利、人和,获得了成功,也不可以把成功看成自己的功劳。

一个人,如果能把荣华富贵视为浮云,根本就不需要住到深山幽谷中去修身养性。

禅宗有言,做禅不一定去宁静的山中水边,只要进入无心境地,就算人在火中也会一身清凉,修道亦是如此。

『肆』 道德经第九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 方法 。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九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九章》

作者:李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翻译: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道德经·第九章》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道德经·第九章》解读:

本章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成身退”。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当困难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对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劝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结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比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富贵功史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常盛不衰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奉劝人们急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

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渔家傲》),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伍』 【道德经】第九章:戒极戒盈戒满

1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简释

追求保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锻打兵器追求极致的锐利,其锋刃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招祸患。事毕功成,内敛低调,这才符合天道啊。

3

重点解析

本章讲的是,戒极,戒盈、戒满,功成谦退的人生观。很多人看野镇到这一章,认为就是要放弃追求,压制欲望,一味谦让,这是不对的,这是对于章句理解的绝手脊敏对化。

老子讲“不如其已”, 前提是在将要和已经盈满的情况下,要适可而止,防止过了头。而不是事事、时时适可而止。

《周易•乾卦》的上九爻爻辞:亢龙有悔。就是说在飞龙升天达到极致之后,因为盛极而衰不可避免,无可挽回而产生了悔意。所以为了避免“亢”、“盈”之后所带来的“衰”,老子说适可而止,不要太过。

但是《乾》卦的其他爻辞,从初九“潜龙勿用”,到九二“见龙在田”,再到九五“飞龙在天”,龙在深渊之中不断飞升,直至遨游天宇,乾卦始终要求人要保持一种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态势,在没有达到极致以前,并不要求人要就此打住。

所以“止”是有条件的,人在低位,一定要努力向上,奋发有为,该争取的一定要争取,力求不负此生。人处高位才应该考虑是不是要适可而止,避免物极必反。

老子讲“揣而锐之” 是说,锋利要有个限度,不能为了追求锋利而一味地锻打磨刀,就如同是铅笔,削得太尖一到纸面上就断了。人也是如此,有锐气是好事,但是要学会藏锐,而不是时刻锋芒毕露。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台词,刀为什么有鞘,不是为了杀,而是为了藏。

我们往往喜欢看电影里武功卓绝的孤胆英雄,以一己之力撼动整个武林,然后成就不朽的功业,比如令狐冲,杨过。然而这样锋芒毕露的人,在现实世界中真的能一统江湖,得到万众景仰吗,恐怕未必。甚至有的人自恃武功高强,佛挡杀佛,神挡杀神的,得罪的人太多,到最后好汉架不住拳多,人也总有衰老的一天,想求个一生平安恐怕都难。武林高手的江湖地位三分靠打拼,七分靠人情,拳头硬,也要会做人。

通常高手比武有两种,一种是以命相搏,讲究招招致命,拳拳到肉,一定要把对方打倒,把他的脸摁在地上反复使劲摩擦,事毕再啐上一口,才肯罢休。

还有一种是以武会友。

“张掌门请”

“李掌门请”

……(此处比武省去1000字)

“张掌门,在下甘拜下风”

“承让,承让,侥幸得胜,刚才李掌门一招苏秦背剑,险些就让在下就起不来了”

“啊哈哈哈哈。走走走,你我到屋里边喝边聊”

后一种才是行走江湖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知道这是萧峰不是郭靖,但是好有气势啊!

大侠郭靖,之所以能领袖群雄,不仅仅是因为武功盖世,行侠仗义,还因为,他是江南七怪的亲弟子,洪七公的徒弟,黄药师的女婿,与全真教深厚的渊源,现任丐帮帮主黄蓉的老公,然后在天下危难,北方铁骑随时入侵南下,武林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际,历史把郭靖推到了前台。能力、人品、身世、社会关系、天下大势,缺一不可。毕枝所以成功与能力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号。人有锋芒,有锐气是好事,但还要看准时机,在关键的时候展现,而不是时刻自带主角光环,表现得处处高人一等,好像别人都是战五渣。《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耿直而不放肆,有光芒而不耀眼。算是对“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正向解读吧。

老子讲“自遗其咎”, 前提也是人在富贵的时候,不要骄横。“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穷可以忍,但是你吃40万一顿的天价菜,而别人只能泡碗老坛酸菜方便面,连鸡蛋都舍不得放一个,那就不能忍了。如果还把40万的天价菜单发在微博、好友圈,炫耀一番,大肆炒作,这就是火上浇油,没事找抽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很穷又没什么社会地位,却很骄傲,尤其是在面对富人或者高官的时候,不主动示好,爱理不理,甚至还讽刺挖苦富人高官,那人们非但不会嫉恨他,甚至还会评价这个人不趋炎附势,很有风骨。这就是大众心理。

在某种程度上,大众心理也是当下社会所展现出的自然态势,也要顺应。所以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针对富贵的人不要“骄”,要顺应社会,顺应大众心理,不要有事没事炫富,摆出一副骄横的嘴脸,自找麻烦。“闷声发大财”,话糙理不糙。

老子讲“功成身退”, 前提也是在功成的前提下,才会考虑身退。而这个身退,不是退休、退到幕后、退居二线,而是心态上的退,谦虚退让。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从卦辞到爻辞都是好话,吉利词的,只有“谦”卦。谦虚,不居功自傲,历来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人所推崇。

但在事还没有做成的情况下,当需要你挺身而出的时候,你却往后退了,这就不是谦虚了,往往是没有担当的表现。 所以,身退也是要讲时机的,功成之后的身退是天道,做事之中的身退是秒怂。

以上种种,其实都隐含了“物极必反”的思想。老子认为事物达到强的顶峰、盛的极致时,也就是向下衰落的转折点。天下的事物,势极必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明,花之将谢必盛开,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

老子观天地之道进而将思考延伸到为人之道,认为追求人生的盈满,财富的极致,往往也走向了盛极而衰的命运,因此提出要戒极,戒盈、戒满,要适可而止,控制自己的物欲,将对于外物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不是贪得无厌的不停索取。只要不盈满,就不会走向事物发展的对立面,这样才能时时保持生机,而不会走向衰败。

然而,人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对于欲望的控制,绝大多数人都未必能做得很好,对外物的获取有所尽头,而人的欲望没有穷尽,人仿佛一直处在“饥饿”的状态之下,即是衣食无忧了,金玉满堂了,但也需要不断占有、不断索取,才能感到片刻的满足和安全。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如何摆脱无聊与痛苦之间的来回摇摆?

欢迎大家加入“面对面诵读道德经”微信群,我们会经常在一起分享《道德经》的学、知、用、行,此外还会定期组织线下活动,面对面分享心得体会。修行的道路是艰苦的,孤独的,如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扶持,互相激励,何乐而不为呢?

期待你的加入!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光之魔法世界”微信公众平台(搜索账号:juliamagic)。

『陆』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宜戒轻躁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军队行军离不开辎重一样。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为什么缺乎有万乘之车的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我的解读:

本章讲了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它比忧越的物质条件乃至天下国家都重要。帝王以身轻天下,恣情纵欲,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失去了根本。老子从治身之道过渡到治国之道,谨慎地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阐明了治国者应该以名为国家之根,以德为治国之本的道理。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注重轻而忽视重就会失去根本。正是因为有了重,轻才得以存在和维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地球上没有重力,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呢?我们将不能站稳脚跟,不能饮食,生命也无法延续下去,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在分析动和静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老子认为,静是根本,动是由静决定的。老子所说的轻,可以解释为轻浮,而动可以解释为躁动不安。轻浮和躁动不安均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是上天因人们不顺应自然大道而降下的祸患,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对此,如何合道而行呢?老子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在这里用了隐喻的手法,意思是圣人虽然天天都在行事,却从来不轻举妄动,而是谨慎考虑后再行动,绝不会表现出滑扮渗轻率焦躁的样子,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天道,并没有随心所欲,胡作非为,也就是说,他们能够超然地面信脊对安逸的环境,而不是沉溺于其中。如何才能像圣人那样合于道呢?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静制动,保持内心平静,无私无欲,心中不可留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这样才能进入道境。俗话说:“心里无闲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平时行得正,坐得直,自然能够泰然处之,各种杂念也就随之消失。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认为,身为一国之君,只有做到持重守静,才能克制轻浮焦躁的弱点。历史上行为不合于大道的昏庸无道之君,没有一个不遭到后人唾骂和摒弃的。

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就是归根,复性就是道法自然。什么是根呢?对于树来讲,根是不言而喻的,以重为根。那么对于人来说呢?心静是根。人心是躁动的,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躁动浮华的世界,人人都显得是脚步匆匆,神色焦虑。从挤公交钻地铁时的人潮汹汹,到开车疾驶,一遇前面有车辆,就不停地鸣着喇叭,催着别人给让路,都体现了现代人的一个最致命的弱点:躁动!

所以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好好思索人生,才有清晰的方向;心浮气躁就会让人迷失了方向,事情就没有好结果。

『柒』 《老子道德经 ·德经四十四篇》解析

《老子道德经 德经四十四》浅解

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注里说到~名成而身退。

老子原文是~名与身孰亲?

河上公注解道:名遂则身退。

出自《德经 立戒四十四章》。

(网图侵删)

这个意思就是说~道德经里说:名与身体谁重要?是有名重要,还是保全身体重要?

河上公给的注解是~名遂则身退。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成就了事业,名气有了,则立刻应该功成而身退,这是最好的保全之法。

河上公是谁,据说是老子的化身,也可能是一位精通老子道德经的老者或者隐士。他以精通老子道德经而著称于世。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传世。

(河上公像)

后面一句老子的原话是~财与货孰多。

河上公的注解是:财多则害身也。

这里说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说:财产和货物哪个多好一点?

河上公认为~追求财产多了会对自己不利。想想也是历史上有多少人都是死于贪婪求财呢?

老子又说~得与无孰病?

河上公注解是:好得利则病于行也。

想得到利益则行动上受到约束。

老子的原文意思是~得与失,哪一个重要呢?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上面这一段话,是老子要我们看通人生的道理。世界上的人,就是为了名与利。一个人又得名,又得利,那不要忙的要命啊,那一忙可能就会生病。

老子的认识是~身与货、身与名,两个互相为用,得与失两个也是互相为用。相辅相成,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后面老子又说~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对一样东西爱得发疯了,最后你所爱的丢得更多,就是“爱别离苦”。为了某一样东西花费了好多,那么失去的时候也就会丢的更多。这是多么有哲理的话啊,充满了哲学袭伏的辩思。

河上公注解是~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功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活着的时候把钱放在府邸,死后藏于墓地。墓地里有钱,死后可能会有盗墓贼光顾,侵扰。

多藏必厚亡”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过多的收藏某个东西,他死了之后肯定遗留了很多东西下来。

河上公的注解是~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费者多,故言大费。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度爱美色会耗费精神,过度爱财,碰到祸患会丢失很多财,只能有一部分保护住,所以说叫大费,费就是损耗的意思。

(孔子见老子图,网图侵删)

老子的话都是充满哲学语境的。

后面老子说了一句话~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因此老子教我们了解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什么才是福气。“知足不辱”,福气只有一个自我的标准,自我的满足,以我的满足才是真正的福气。

所以说,知足者常乐,就是知道止的人会很快乐。而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好的下场。历史上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和珅像)

历史上,和珅最后身死,其实就是不知道进退,不知足导致的结局。如果他及时的激流勇退,可能不至于被杀。

类似的还有魏忠贤,刘谨的事情,拍芦携都是一样道理,过于贪婪,不知进退,所以身死。所以老子说~知足的人不会受到耻辱。

下面说到知止不殆,人生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不然就有危险。因为什么?高处不胜寒。居高思危,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的历程就是这样,要在恰到好处时知止。

所以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这句话意味无穷,所以知止才不会有危险。

老子的话是多么有哲学哗神道理啊,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本篇实际上是对老子德经四十四章的略解,还有河上公的解析一起说了一下,谢谢大家。

参考了一些资料,表示感谢。

『捌』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8)戒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玖』 道教的主要戒律有哪些

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这些戒律的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产生的时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对戒律的观点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将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尔九戒:即“老君想尔戒”,又称“道德尊经想尔戒”。戒文源出于《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条。上品戒文是: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中品戒文是: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下品戒文是:行无欲;行知止师认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寿;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伤。想尔九戒成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称“九真妙戒”,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亲口宣说,佩奉者升人九天,轻慢者堕入九地。《道法会元》卷二0称,“九真戒者,宣告亡灵,奉戒专心,克臻妙道。”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称,此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谓: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策,生在之日,受之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终,不趋轮回,直上丹天。
(4)初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介等。《初真戒说》里就制定初真的意义说得很详细,目的就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让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①初真五戒: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是出俗与人俗的枢纽,每人道者,必须牢牢领会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
这五戒是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为对照,就能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后来发展成“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匠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飞不得耽着,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杂念,许受虚皇己尊所命初真十戒。十戒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入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切苦脑。“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竞向慕之、归之。
道教特别讲究广济群生,要回光返照,与人为善,则广施阴德,普济群生,乃为人道之本。对贞操方面来讲要独拔常伦,顿息尘缘,断绝色欲,精修道行,当证仙阶,福及九祖,庆流一门。对于财物方面来讲:夫人之贫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财有分,用尽还来,若胎骨受贫,广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觅付之自然,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可,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则心领神会,精神分明,修道积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后面,还加上了女真九戒,作为道姑信女修持之戒,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道教经书上讲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经地狱之若,精进修道,则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篆,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戒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三坛圆满即为全真传戒时以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戒为主的三坛传授方式。持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总称为“三坛圆满天仙大戒”道书上讲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7)斋日:斋日也就是指斋月中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有斋醮科仪等活动时,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时,还特别设立了斋日,斋日是一月之中应持斋戒的日子。这一天必须严格遵守道教戒律,这样举行仪式时才能有天神护佑,才能有求必应,心神感应。
道教的斋日有十直斋日、八节斋日、三元斋日、四始斋日、三会斋日。
①十直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节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会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这些斋日是持戒做斋的特定时间,斋日里必须严格持戒、护戒,这样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净心感,化世人。
⑥违戒的处罚:违戒谓受戒道士违背所应受持的规戒条律。破戒谓道士受持规戒后重又违犯规戒。对违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统一规定,后来各宫观以清规作为处罚的标准,现在基本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直至催单(开除)。
⑦现行主要斋日:现在各全真庙宇中的斋日与传统定制有些变化,十方丛林主要以农历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日等作为斋日,子孙庙里还以传统定制斋日为主。

道教主要仪范

(1)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全国现有两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课。早晚课约起于南北朝以后。住观道士每日卯酉二时上殿作课,诵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经,唱赞礼拜,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崇拜,三是坚定道心,四是为了体现宫观道风的管理。早晚功课现在各常住都按传统定制早晚上殿。
(2)全真传戒:
传戒,又称开期传戒。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整个过程。道士出家,初人道观者为道童,在于孙庙拜师学经,等到了十方丛林开坛传戒之时,子孙庙的师父便荐其赴丛林受戒。
道教全真传戒,是从金元全真教出现以后,长春真人邱处机遂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首次公开设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级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圆满大戒”。王常月说:“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传戒时,戒坛一般分为三期进行。传戒由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谓传戒本师。
传戒期间经过“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号,传戒圆满后,编人《登真箓》。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3)正一授箓。“箓”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道士受箓之后,箓牒中拔付受篆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箓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未受箓受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受箓”的意义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人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
道士受箓后,颁发给职券牒文,以证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之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拾』 道教的戒律!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

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

《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10)戒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教禁忌是在中国古代民间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无论参访道门,或是旅游观光,均应注意道门礼仪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将对一些道门禁忌略作介绍。

道教的宗教活动,又称为“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现形式。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既神圣又庄严。因此,围绕醮坛的法器和活动等,自然也十分圣洁,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禁忌。坛场禁忌,总的精神就是:诸多秽不可入坛。

也就是说,道教在举行迎真祈福道场时,切不可有吊丧、问病、畜产等不洁之物进入道场。亲临醮坛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诸多禁忌。

据《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仪·醮后诸忌第十三》,斋醮诸忌略有七条,即勿饮酒;勿食五辛;勿与别人同坐;勿视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见血。此外,醮坛中人尤应忌食牛肉。

道教在举行宗教活动时,不仅要有清静的醮坛,而且道士本身也应保持清净之身。在行仪式之前,道士通常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道士沐浴时忌俗人见浴。所以沐浴须在密室中进行,而且忌用不洁之水。

道教祀神时常用香、花、灯、水、果五种祭品奉献于神坛之上,称为斋供。对于斋供中的五种供品,各有规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灵之物。

道士要上香,信众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时,持香者要手指干净,切忌“信手拈香,触以腥秽”;现代供神之花,常以梅、兰、菊、竹四季之花为上品,次为水仙、牡丹、莲花。

敬神所用鲜花,首重清香芬芳,全无芳香者,或香味强烈、令人生厌者,忌用于敬神;醮坛所用之灯,须用一色芝麻油燃点,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则会触秽神灵;道门称奉献斋坛之水为七宝浆。

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洁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须是“时新果实,切宜精洁”,忌用石榴、甘蔗之类及秽泥之物。除此之外,食过之物、冬瓜、蕃石榴、芭乐、李子、单碗菜也都不能用于祭神。

烧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种信仰行为。所谓敬香者不可不诚,其禁当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烧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烧香;忌双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为准;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忌以口啮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烧香忌回顾,要心神专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门内部具有浓郁的神圣氛围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讲究,都不能够随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饰禁忌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秽亵法服;忌法服不洁、形仪慢黩;忌衣服杂色;忌衣饰华美、与俗无别;忌法服借人等等。

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饮食禁忌。道教特别强调对于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绝。现今,道教两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训,苦心厉志,不立家室,禁绝荤辛;而正一则允许成家,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绝荤辛饮酒,但求心净而已。

参访宫观时也有一些礼仪应该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礼仪。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礼仪,而要用“拱手”礼仪。拱手就是两手抱拳。二是见了道士不得问寿。即不得问道士的年龄。

三是烧香的礼仪。各地道观习俗不同。有的地区,可以在神坛前燃烛烧香和焚化纸制“元宝”等。有的地区,只能在道观指定的蜡台、香炉和焚炉中燃烛、烧香、焚纸。有的地区,则只允许烧香祀神,而没有燃烛等其他习俗。

四是叩首的礼仪。重大的道教醮仪,主祭道士都用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仪。如果入门问禁,入乡随俗,可以在神坛前行鞠躬礼。

道教宫观是道士生活、修道和举行各种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道内道外,都要保持道观的清静、整洁和庄严,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说,进入道观,应当衣冠整齐,注重形仪,不可光身赤脚,也不可高声喧哗。

特别是全真道士茹素吃斋,入全真道观决不能夹带荤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荤,惟逢斋必须吃素,因此,在香期内入正一道观,也不能带放荤菜。以上所谈的禁忌,虽然并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内容,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

热点内容
法官与刽子手百度云 发布:2024-11-18 10:37:55 浏览:317
购房协议有法律效力吗定金 发布:2024-11-18 09:46:39 浏览:545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目录6 发布:2024-11-17 22:37:33 浏览:943
农村分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7 22:04:46 浏览:941
交大经济法第四次作业 发布:2024-11-17 21:12:11 浏览:748
实体法学派 发布:2024-11-17 20:45:53 浏览:462
安徽律师培训 发布:2024-11-17 18:53:19 浏览:779
鞍山法院在哪里 发布:2024-11-17 17:58:50 浏览:25
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4-11-17 17:41:28 浏览:580
泗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系方式 发布:2024-11-17 17:29:13 浏览: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