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
❶ 道德经第6篇的意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1:生回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答)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译文2:道”这个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混的,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体的门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着,对宇宙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词汇解释
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玄牝(pin):玄,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❷ 六年级下册的道德经前十篇是什么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❸ 老子《道德经》六大智慧成语,一生受用不尽
老子《道德经》六大智慧成语,
一、富在知足
二、物极必反
三、慎终如始
四、福祸相依
五、自知之明
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❹ 老子六章原文和翻译
载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注释】营魄:魂魄,精神。抱一:专心于一念。专气:专心 。致:致于,达到。
将思想精神专心一念依从于道,能做到一刻不离吗?专任自然淳朴之气达到至柔至和,能如同婴儿一样纯洁和不勉强吗?扬雄曰:和柔足以安物。静而不杂之谓专,和而不暴之谓柔,婴儿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不藏是非美恶,故气专而致柔。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注释】玄:玄妙。鉴:照,审察,镜子。涤除玄鉴:谓涤除杂念尘垢,清除主观妄见,使本心清明,虚心观察事物,能似玄妙之镜,照出事物的本原。疵:瑕疵,弊端。
心灵像一面玄妙之镜,私欲杂念不除则心不能虚,心不虚则鉴物不明,不明则处事不通。老子这里是说,涤除杂念尘垢,清除主观妄见,使本心清明,虚心观察事物,觉悟其本然之理,能达到无瑕疵无弊端吗?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注释】无为:无主观妄为。
治国不能靠长官意志,精英人物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摆布历史。人类社会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进化过程,有着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性。而且,事物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反面转化,这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性。爱民治国的行为,其后果却往往变成害民。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注释】天门:《庄子》说:"入出无见其形,是谓天门。"此处是指掌握万物生化的无形之门。为雌:雌,母性。为雌意谓柔弱安静。
老子的意思是说,掌握着事物的存亡关键,却能象雌性一样柔和地允许事物用各种方式来适应道,而不加一丝个人的好恶意志来妄加干涉,能做到这样吗?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注释】知:心机,心术。无知:不动用心机心术。
上尚好施为,民则竭求妄作;上澹泊寡欲,民将淳朴自化。王弼说:"至明四达,无迷无惑,能无以为乎?则物化矣。所谓,'道常无为,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化。'"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畜:养育。宰:主宰、干涉。玄德:玄妙幽冥之德。
天地化生万物,生之却不据为己有;四时轮回,万物得以滋养,天地却不恃己功;身为万物之主,对彼却不妄加干涉;万物被其泽得其利,而不知是得以天之惠。这可谓是幽冥之德矣!圣人则天行化,虽有所为,但却不是出自圣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因民之利而利之,因民之患而去之,所为可谓是无为。
意译
身体力行,一心致道,能做到顷刻无离吗?
专任自然淳朴之气达到至柔至和,能象婴儿一样纯洁吗?
清除主观欲念,虚心观察事物,觉悟事物本然,能作到无瑕疵无弊端吗?
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依循自然而不主观造作吗?
宏观调控,能象雌柔一样顺应道理而不过甚吗?
聪明睿智,世事洞明,能做到不动机心施为吗?
营造浑厚淳朴的大环境,而任由人民自生自长,自作自息。
生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居功自恃,位居首长而不主观任意宰制,这可谓是幽冥之德。
❺ 道德经六十四现实意义
《道来德经》64.其安易持,其未兆自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随记:这一章重点讲了这样几个意思:
首先是要未雨绸缪,在还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就为未来可能发生的趋势、变化和潜在的隐患,做好应对的准备,正所谓“防患于未然”;
其次,是强调坚持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再宏大的理想与计划,都必须靠每天点滴的行动与努力,通过日积月累,方能成为现实;在坚持与践行的过程中,要时时做到不忘初心,不变初衷,这样长久的坚持终能迎来成功;
本章的最后部分,则是老子最重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对待自然、人类与社会,都要尊重其内在规律,顺应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的相信市场自发力量的观点,也有共通之处
❻ 关于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释:
谷: 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神,神灵、灵验。
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
牝,畜母也《说文》。门,出入口。存,绵绵,接连不断。
存,存在。勤字本意,短期内格外用力。不勤,不短期不用力、恒久稳定。
译文:
山谷神灵永生,这叫做不断繁育的母体。
不断繁育的母体的出入口,就是天地的根源。
延绵不断般的存在,用起来恒久稳定。
理解:
山谷总是处在山脉低处,从山上往下看,草木总是在山谷处最茂盛,然后海拔越高草木越少。同时草木年复一年的荣枯循环,就好像永生的山谷再不断繁育万物,所以可把山谷称为不断繁育的母体(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山谷的最低洼处。这些大小山谷的最低洼处所形成的连续的巨大脉络,从天上向下看就像大树的根部脉络一样,所以比作天地根。
同时因为山谷处于天地根部,山谷才能不断吸收天地精华。万物繁育在延绵不断般的山谷脉络中,好像怎么用山谷的精华也用不完。
吸收能量,哪怕最小的能量也都能聚集,向山谷那般,虚心守下吸收世间一切,才能成其繁育万物之大任。正所谓厚积薄发。
注意:
谷,就是山谷,整个道德经八十一章,都是一个意思。玄牝之门,就是是母性动物生殖器。“玄牝之门”“天地根”和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中的“一”是同一个东西。本章呼应第二十八章、第六十六章。
❼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用六字概括
道德经是后现代的。
道德经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生的方法。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道德经,我内突然发现容,道德经可能是上一代地球文明或者宇宙高级智慧文明写给人类发展的指导书。像小国寡民(城市规模限制,人口限制),像水(顺应规律),无知无欲(不加控制的滥用知识,人性的私欲膨胀,破坏人生存的环境),不自生(友爱互助谦虚尊重),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对宇宙或者黑洞中心,象形化的阐述)。不如守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中庸相处)。不言之教、无为(不灌输非常的“名”,或者“不言”可解释为不施令,“无为”不违背规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一段是对物理最小粒子形成与形象的描述)等等,感觉不是远古蒙昧的人类先祖所能阐释的。这可能也跟老子是图书馆馆长有关,他看到的古籍和图像可能非常古老,山海经就是一例。
❽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生养之神(也就是道)是永恒常在的,是万事万物的母体,是根本,玄奥幽深.虚静无形,但是用之不可穷尽
这是老子在描写"道" 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