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法治
Ⅰ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Ⅱ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1、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2、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依法治国法治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的实现: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
3、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Ⅲ 什么是依法治国。意义和实质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的实质和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3)依法治国法治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依法治国
Ⅳ 什么是依法治国具体的内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报告
1、基本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97.9.12十五大报告
如果需要记原文,可抓住四个要点:3管、1保、2化,2不改。
2、地位作用(重要意义)
1999年 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七大报告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3、内在根据(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Ⅳ 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Ⅵ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什么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依法治国: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人民民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②法制完备。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
③树立宪法法律权威。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④依法执政。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执法为民: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的内涵: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平正义: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合法合理,这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党的领导: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Ⅶ 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问题一:怎么推进依法治国 第一,进一步提高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自觉性和水平。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情况如何,涉及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直接关系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实施依法治国的自觉性,提升依法治国的水平,把宪法和法律作为一切活动的准则。
第二,更好地规范和监督权力,保证国家权力依法正确、有效行使。依法治国的重点是治权、治官。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只有权力得到有力的规范和监督,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各种违法现象,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
第三,更好地完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规范、调控、监管、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要注意把国家作为公权力机构和国家作为所有者、出资人区分开来。要杜绝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崇尚公平正义、追求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第四,在法治的轨道上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的依法治国。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必须以人民民主为基础。同时,依法治国也是建设政治文明,发展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 *** 在民,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我们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促进民主循序渐进地发展,使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
第五,健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机制。人权是人根据其本质属性要求应当享有的权利,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我国人权已经入宪,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神圣的职责。我们应当进一步健全人权法律保障制度,把人民的各种权利和自由维护好、实现好。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兴盛、社会才能和谐、人民才能幸福。
第六,完善推进科学发展的法治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以胡 ***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和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实施事关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不仅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我们还应该注意针对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推进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七,加强社会法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厉行社会法治,维护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责任。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劳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事业、社会管理以及财政、税收的相关立法,尽快改变我国社会法、财政法、税务立法滞后的局面,防止有关部门和地方的随意性。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安宁、稳定、和谐的社会基础。
第八,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领导。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伟大事业。 *** 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建议成立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保证党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实施的组织领导。
问题二:我国怎样才能更好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将渗透到从科学立法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个环节,将全方位覆盖国家、 *** 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更加注重法治建设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将努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互补契合,将对领导干部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基本方略与根本保障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加深刻的影响。
【全面推进】
更加注重依法治国的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更加注重立法与法律实施的对应性与协调性。
更加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同发力。
更加注重法治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
更加彰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
更加强调依法“治官”与依法“治民”二者不可偏废。
问题三: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由之路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依托法治的稳定性、严谨性、可预期性、可操作性,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各种制度的执行更加严格更加高效。因此,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由之路。
科学立法要在立法的民主性、专业性、精细化、可操作性、刚性等问题上下功夫,更要在重点领域的立法取得突破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立法要在立法的民主性、专业性、精细化、可操作性、刚性等问题上下功夫,更要在重点领域的立法取得突破;落实 *** 总书记关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精神,重大改革须谋定而后动即先立法、后行动。
行政机关能否严格执法、法治 *** 能否建立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严格执法首先要解决 *** 职能定位的问题, *** 不能越位、缺位、错位,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 *** 作用。这就需要 *** 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 *** 职能定位应该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其次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揽权诿责、有责无权等困扰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多年的顽症痼疾。第三是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尽快推动《行政程序法》出台,通过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遏制行 *** 败、促进行政民主。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为此,须围绕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这个核心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首先,法院和检察院要摆脱受地方因素干扰办案的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现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破解司法权地方化的困境,广东省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尽快出台操作细则。......>>
问题四:如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依法治国 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依法执政的重要目的是维护宪法秩序,实现 *** .宪法与 *** ,有如法制之于法治.宪法是 *** 的基础.体现人民 *** 原则的宪法,规定了施政的基本规则,据此可限制政治权力;同时,规定了公民权利,据此公民可以制约政治权力.但是,有宪法不等于实行了 *** ,只有建立起宪法秩序才能有 *** .宪法秩序是宪法的实践方面,即在政治关系中执行和实现了宪法.所以,良好的宪法秩序是法治的重要目标和结果,更是是否厉行法治的重要标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中国 *** 依法执政的根本依据.我们党坚持依法执政,首先必须自觉地以宪法为根本准则,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的实施.这就要求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为了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健全宪法保障制度.为此,宪法应当进入司法.要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能得到纠正.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依法执政的法制.依法执政要求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目前我们党依法执政所依据的主要是国家政权运作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还不能适应依法执政的法律需求.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制定、健全有关的法律,科学界定执政党的领导职能、执政方式和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执政党对国家政权组织实行依法领导,保证国家政权组织依法行使职能不受非法干涉.这样,可以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巩固下来,为我们党依法执政提供更为充足的律法保障.
问题五:怎样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 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
一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近年来, *** 立法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过去五年间,仅国务院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39件法律议案,制定、修订了137件行政法规。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改革和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立法工作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要进一步增强 *** 立法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产品质量和安全、规范 *** 自身行为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的立法;特别要注意加强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加强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质量。要创新 *** 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在法律法规起草、修改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原则上要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各级 *** 部门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 *** 的进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 的组织、 *** 的权力、 *** 的运行、 *** 的行为和活动,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都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 制定的行政法规、 *** 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必须与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问责监督有方的 *** 工作机制。合理界定和调整行政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市县 *** 依法行政制度。加强对行政收费的规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执法财政保障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制度。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诉讼权利,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平等法律保护。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然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 *** 权力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行使。各级 *** 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 *** 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行政执法的有效监督。切实强化 *** 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作为重点,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
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
问题六:人民在推进依法治国中应该怎样做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将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中国作为一项重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抓好这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云梦县作为法治湖北建设试点县,法治建设工作起步较早,行动较快,通过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推进法治建设,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传统思维和工作理念的关系 推进法治建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思想认识不深入、不到位,工作效果自然会打折扣。要通过创新理念、打破旧局、理顺关系、重建机制,为法治建设注入强大的工作动力。 一是要摒弃问题。以前,我们抓法治建设,形成了这么几种思维定势:习惯认为法治建设是 *** 的事,而忽略了党委依法执政这一块,在实际工作中,县 *** 法制办抓依法行政,法治建设的日常工作主要交由职能较弱的司法局承担下来,造成工作力度不够、难度很大;法治建设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性工作,既不容易操作落实,也难以立竿见影;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平安建设是第一责任,法治建设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构建和谐社会,许多矛盾往往一调了之,有时严格按法治来,现阶段一些实际问题还没办法解决等等。这些不合时宜的认识和观点要坚决摒弃,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法治上升到地方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发展环境、城市精神重要内涵等高度来理解认识。 二是要传承发展。虽然我们传统思维上推进法治建设也有不少积极的东西,也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经验作法,特别是创造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法治品牌,一定要传承发扬,打造亮点。我们在原来全省颇有名气的云梦县“阿玲热线”普法宣传品牌、“全国优秀公安局”政法品牌等基础上,成功建树了云梦网友义务巡逻队、“眼镜哥”李志宇、90年好青年邹小彪等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法治标杆,扩大了全县法治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要开拓创新。2013年省委、省 *** 下发了《关于推进法治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发[2013]9号)、省委办公厅、省 *** 办公厅《关于法治湖北建设推进方案》(鄂办文[2013]22号)等文件后,我们创新工作格局,按照归口管理、整合力量的思路,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县委政法委、县 *** 法制办、县司法局“三位一体”,套起“三驾马车”拉起法治大车。注重学习借鉴,积极联系汇报,采取上情、外情、内情“三情”结合,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揽法治建设工作全局。奋力推动争先进位,云梦县被确定为法治湖北建设试点县,作为全省县市区唯一代表在法治湖北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撰写的法治建设调研文章被省《法治 *** 》季刊刊载,法治建设“五法五最”作法被省 *** 法制网采用。 二、要处理好法治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 法治是平安的手段,平安是法治的目的。法治建设为平安建设提供保障,平安建设是法治建设成效的显现,长治久安靠法治。云梦县坚持“三个统筹”,实施总体布局,全面理清法治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进行科学谋划、整体统筹、捆绑推进,努力使法治建设与平安建设在建设幸福云梦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一是要统筹组织领导。成立了平安法治领导小组,实行两项工作一套班子、一个声音。领导小组下设依法执政和基层民主建设指导组、依法行政和经济法治指导组、公正司法和社会管理指导组、法治文化建设和法律服务指导组、科学立法和依法监督指导组5个专项工作组,逐一明确每个工作组组成人员、正副组长及主要职责、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指导协调机制。 二是要统筹目标管理。按照“大平安” 、“大法治”的要......>>
问题七:你认为应该怎样推进依法治国工作?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切实人人皆知;
二要打好法制根基,完善立法机制,创造法治条件;
三要坚持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做到执法必严;
四要保障司法公正,加强司法监督,创新司法氛围;
。。。
问题八:如何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依法执政的重要目的是维护宪法秩序,实现 *** 。宪法与 *** ,有如法制之于法治。宪法是 *** 的基础。体现人民 *** 原则的宪法,规定了施政的基本规则,据此可限制政治权力;同时,规定了公民权利,据此公民可以制约政治权力。但是,有宪法不等于实行了 *** ,只有建立起宪法秩序才能有 *** 。宪法秩序是宪法的实践方面,即在政治关系中执行和实现了宪法。所以,良好的宪法秩序是法治的重要目标和结果,更是是否厉行法治的重要标志。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中国 *** 依法执政的根本依据。我们党坚持依法执政,首先必须自觉地以宪法为根本准则,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的实施。这就要求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为了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健全宪法保障制度。为此,宪法应当进入司法。要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能得到纠正。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依法执政的法制。依法执政要求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目前我们党依法执政所依据的主要是国家政权运作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还不能适应依法执政的法律需求。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制定、健全有关的法律,科学界定执政党的领导职能、执政方式和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执政党对国家政权组织实行依法领导,保证国家政权组织依法行使职能不受非法干涉。这样,可以使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巩固下来,为我们党依法执政提供更为充足的律法保障。
问题九:请就如何推进依法治国提出合理建议 1、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3、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
5、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6、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秩序和风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Ⅷ 依法治国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的联系
法制又称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的联系在于,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二、依法治国与法治的区别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律制度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制度来说的,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
而法治从来都是相对于人治来说的,没有人治就无所谓法治,相反亦然。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2、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等一套法律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怎么指定、怎样执行和遵守等制度;法治与人治则是两种对立的治国理念和原则,即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应寄希望于一两个圣主贤君,而关键在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和制度,这些良好的法律还应得到切实的遵守。
3、与法治相比,法制侧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实行法治。
(8)依法治国法治扩展阅读:
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订的。法治下,行政部门的职责只是执行该等法律,并且受该等法律拘束。
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样,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内涵,与其说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宁更侧重于法律对政府权权的控制和拘束,否则法治即与法制难以区分。
对于社会上常见的违法或脱序现象,尤其是以激烈、游走於法律边缘的手段向政府争取权利的行为,某些政府官员常常会呼吁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这其实是将法治的意义误解和窄化为法制。
Ⅸ 全面依法治国主要体现为
主要体现为五个“发展”。
第一个“发展”,是从“依法办事”向“全面依法治国”发展。1978年,中央倡导“依法办事”,可谓“依法治国”的雏形。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依法治国”的正式确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标志着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渐趋成熟。党的十九大之后,有学者提出中央有“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这9个字结合在一起的新提法,我们认为,标准提法仍然应该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与“全面依法治国”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全面依法治国”在党的十九大后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为紧迫的时代要求。
第二个“发展”,是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发展。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质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统领了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监督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不仅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个环节,也涵盖了从党外到党内、从启动到监督、从本体到配套的全方位。今后的重点,是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使五个子体系统一协调,形成制度的强大合力。
第三个“发展”,是从“法治国家”向“法治中国”发展。2035年建成法治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响亮名片与奋斗目标,这是国家英明决策的结果,也是全世界潮流所趋、全中国民心所向。法治中国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包括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包括法律制度的硬实力、法律文化的软实力,更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理念。法治中国的内涵比法治国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具有时代精神。
第四个“发展”,是从“单一法治”向“全面法治”发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信仰、一种制度,一种全面的生活与生存状态。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既传承了中华法系优秀传统中的德化自修、和谐为贵,又尊重了现代法治文明精髓中的厘定是非、规范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指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统领下,辅之以依法自主的“自治”为基础以及德润人心的“德治”为支撑,是所有合法的显性制度与隐性制度的有机统一。
第五个“发展”,是从“学习借鉴”向“中国特色”发展。中华文明包括中华法系文明,绵延五千年,一直致力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一直有高度的历史自信与使命担当,一直善于学习消化外来文化但从不盲从外来文化,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我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吸收外来法治文明,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下,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推进法治。这种全面依法治国治理模式,体现了高远的国际视野和全新的技术优势,就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中国对世界的独特创新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