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法治
『壹』 为什么秦朝是“法治”国家,百姓还非常恨它呢
其实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理解一下秦国那个时候的法治和现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我们知道全国是依靠商鞅变法而富强起来的,而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法治因为商鞅本人就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然而商鞅所提倡的法治和现在的法治却有很大的区别。
后来经过商鞅之后几代秦国国君的不懈努力,法家思想在秦国影响更为深远,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法家思想依然是秦国的主流思想。然而在秦朝建立之后,这种法家的治国思想逐渐沦为了百姓的一大负担,究其原因是因为法律过于苛刻。那个时候秦始皇发布了各种严苛的法律包括连坐等制度,这种毫无人性的制度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苛的法律,最终导致了秦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贰』 秦国为什么后来不采用法治
秦国自商鞅以后历来都是酷吏政策,。严刑厉法,,就是秦国的治国之策,。
『叁』 秦国法治于现代法治有何不同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秦国法制的立法导向是富民强国,富国强兵,由于立法导向的不同专,属秦国的法制在富民强国方面,在法制的公平与公正和凝聚国人方面要优于西方法制。
现代西方法制体系的立法基础,是具有独立力量的资产阶级集团。新兴资产阶级集团立法的本来目的,就是要对统治者的权力进行限制,以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其民主制度和人权保护法就成了其法制体系的护法机制,故现代西方法制体系的完善程度高于古时秦国的法制体系。
现代西方法制体系的立法导向是保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目前西方列强各国法制的立法导向莫不如此。而绝非为了什么天赋人权人民大众,人权保护与民主只是法治公平的结果。反过来,人权保护与民主制度又成为其法制系统的护法机制,准确地说,西方的多党制,议会制与民主选举制是其法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5138c10100vzlv.html
『肆』 为何大秦帝国建立后,法治却失灵了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发展的奠基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为了保障国家的宗庙社稷以及发展传承,每一个诸侯国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求变法,而变法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基础政治制度和治国形式的差别,自然对于文明的发展传承,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它们又没有办法实施完全相同的变法策略。
秦国作为诸侯国时,推行法治很顺利
但是,这样的观点有一个漏洞,那就是难道秦国作为一个诸侯国时是爱自己的子民的,但它建立一个王朝之后,就不爱自己的子民了吗?显然是不可能,可是法治在作用于诸侯国时和作用于统一帝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却又是完全不同,那么法治所作用的点一定对它的作用起到了影响。
『伍』 商鞅是不是想建设一个法治的秦国社会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法家的理想就是用法治来治理国,
『陆』 秦朝实行“法治”国家,为何百姓还哀鸣一片
秦国实行的法治和我们现代社会的法治是不一样的。秦国实行的法治讲究的是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现代社会的法治指的是要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在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放到现在陈胜吴广的情况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罪行,而在当时的秦国却要被处以斩首的刑罚。由此可见,秦国的法治完全不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那时的老百姓生活的多惨。
『柒』 秦国最初的法制萌芽在何时
答:
商鞅变法前,可以说秦国是没有明确法制的。整个赢地片区依靠的主要是部落式的思维模式,赢氏家族就是赢地片区的最高统领,类似于部落酋长地位。
在与犬戎数百年争斗中,赢氏家族过着类似原始部落的生活。从关中东部地区迁徙到西部地区,又从西部地区迁回东部地区,直到秦襄公时期,流浪的生活方才得以停顿。
赢氏家族在管理所辖区域时,所用的的办法自然也是原始部族的管理方法,更多依赖于人情,依赖于赢氏族长的权威,以法治国尚且未提上日程。可是秦襄公时期,地界得到拓展,人口得以增加,管理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在管理中出现的群众冲突,越来越难以弥合。
到秦文公时期,秦国更是急切的需要建立中原式的政权,才能确保秦国部族持续向好的发展下去。秦文公收编原周朝的遗民,对秦国的政治制度开展变革,引入原周朝史官体制,秦国历史开始沿着正统方向发展。
移居东部的赢地百姓,也开始大范围耕种农业,秦国经济的发展根基得以奠定。人口越来越多,而战争越来越频繁,如何管理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增强国家凝聚力,依然是秦国的重要问题。如果有史官体制,对朝堂之管理,会越显规范,可是对民间的管理,究竟可以依靠什么方法呢?
秦国历经战火洗礼,赢地老秦人多血性。赢氏部族虽然已经成为大家公认之首领,赢氏为壮大部族和富裕百姓,励精图治,数代经营,也便获得百姓之敬,然百姓尚无所畏,这对要作为未来王者的赢氏家族,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于是,为处理国家政权与群众之间的冲突,让百姓们对赢氏部族产生畏惧之心,让百姓有所为有所不为,都遵照一种准绳。那么,这种准绳的最佳选择,便是法制。而法制中最能震慑百姓的,则是刑法。
秦文公所制定的刑法,便是罪诛三族。这也是秦国刑法雏形,秦文公依靠刑法之力,开始将秦国百姓凝聚在一起,秦国百姓的敬畏之心,也便自此萌发,国家法制渐呈雏形。
『捌』 秦国是法治社会吗
秦国法治及秦帝国法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觉的古典法制时代,在中国文明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秦以前,中国是礼制时代。秦以后,中国是人治时代。只有商鞅变法到哦秦始皇统一中国的160年上下,中国走进了古典法治国家。这是中国原生文明乃至整个古典文明时代都具有的历史进步,其总体的文明价值是没有理由否定的。
二,认识秦国是战时法治特质
秦国基于战国社会的“求变图存”精神而生,是古典的战时法治,而不是常态法治。也就是说从商鞅到秦始皇一统中国,中国都处于战时法治的状态,一种战时法治能稳定持续百余年之久,这意味着这种战时法治的成熟和有效。
三,认知战时法治的秦法特质
1.注重激发社会效能
2.注重维护社会稳定性
3.注重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4.注重令行禁止的执法力度
5.注重发掘社会创造的潜力
因此可知秦国法治的创造性无与伦比
第一效能,秦法创立了“奖励耕战”的激赏军功法,使得军功爵位不再仅仅是贵族特权;
第二效能,秦法确立了重刑原则,着力加大对犯罪的惩罚,并严防犯罪率的上升;
第三功效,秦法创立连坐相保法,着力是整个社会同过家族部族的责任连接,形成一个荣辱与共的坚实团体;
第四功效,秦法确立司法权威,极大加强了执法力度,不使法律流于虚设。
第五功效,秦法确立了移风易俗开拓税源的法令体系,使得国家的财力战力在刻意不依靠战争掠夺的情况下,不断地获得自身增长。
重赏,重罚成为战时法治的永恒特征。我们对诸如连坐法等最为后世诟病的秦法,自然会有一定的历史间接。然而后世为何到近代才将连坐法消失呢,期间意义何在?何以历代皆斥责秦法,而又对秦法最为“残苛”的连坐制度继承不驳呢,这种公然以秦法为牺牲而悄悄独享其效能的历史虚伪,值得我们今天肯定吗?
四,秦法的社会平衡性,使其实现了古典时代高度的公平和正义原则
激赏与重刑平衡,尊严与惩罚平衡,立法深度和司法力度平衡,改进现状与发掘潜力平衡,族群利益和个人责任平衡,国家荣誉和个体奋发平衡。法治平衡的很直,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因为秦法具有高度的社会平衡性,所以才成为乐于为秦人接收的良性法治,才能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与激发力的法制体系。
在一个犯罪成本极高,立功效益极大的社会中,人们没有理由对犯罪的压力惩罚,而对整个法治不满。否则,无以理解秦人何以能在一百余年中持续奋发,并稳定强大的历史事实。荀子云:“秦四世有胜,数也。”何谓数?不是法治公平正义之力吗?在中华文明史上,有过以罪犯成军平乱的历史事实吗?可是在秦国,却发生了在70万罪犯中遴选数十万平叛大军的特异事件。而且后来事实是:章邯这数十万刑徒军战力非凡,几乎和秦军主力相差无几,以致被项羽集团认为纯正的秦军而坑杀。
这一历史事实。说明了一个法制基本现象:只有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才能使被惩罚者的对立心态消除。罪犯并不因为自己伸手重刑而仇恨法治,只有在这样的法制下,他们可以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拿起武器,维护这个种种惩罚了他们的国家。
『玖』 为什么秦国成功而秦朝灭亡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史记商君鞅列传》谓:“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经过变法的秦国,出现了富足安定的局面。
这一切都归功于法,在战国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都在进行着相互侵占掠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行是不可能达到能够推行“仁政”的水平的,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子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他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法治”社会蓝图:认为明确的法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确定化,这些都是建立在韩非子的“人性自私论”的理论之上的欲望,“仁政”和“法治”基本上始终是专制统治者不可偏废的、十分有效的统治手段,但在追求君主专制的绝对确定性思想的支配下,韩非子肯定了“法治”功用,同时否定了行“仁政”的现实有效性。
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韩非子还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对贵族世袭制度非常厌恶,“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因此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法治”为秦国带来了强大,也使它有能力把分裂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但是它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它的失败之处。“法治”并不是万能的,正如“仁政”并不是万能的,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和秦朝建立之初需要法治,需要加强人民的管理,法治的核心是获得强大的权力和物质力量,在于控制百姓,使之成为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立足于民意,以民为本。“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素,而民必胜之。”在六国统一后,人民急需得到安宁之时,秦的暴政加以法治的严苛,是百姓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终究使它很快走向灭亡。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之教训,甚至百姓生活在秦暴政统治下的痛苦,实行“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汉王室因时制宜,不断向“仁政”走近,使得汉王室不至于二世而亡,得到百姓拥立。试想,秦朝如果能够在抓住“法治”的同时,也因时制宜的实行“无为而治”,实行“仁政”,那么会是这么短世王朝的命运吗?
从古至今统治王朝“法治”和“仁政”基本上始终是不可偏废的,缺一不可的。如同我们现在的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这样才能够国泰民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拾』 秦朝实行“法治”国家,为何百姓还哀鸣一片
治理国家不能只有法治,法治和德治并行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然而秦始皇到死也没有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就开始使用严苛峻法来约束底层社会人民的行为。李斯成为秦国的宰相之后,更是使用法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底层的人民只要犯了一点点的错误,就会受到很大的惩罚。这种严苛峻法在战乱的时代可以使用,但是在和平时期应该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让百姓得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就采用了宽松的法律,让百姓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刘邦采取了黄老之术,让底层社会的人们自由的发展。刘邦就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能够很快转变角色,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这样的国策让汉朝迅速得到了人们的支持,为大汉王朝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为汉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