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权依法治吏

依法治权依法治吏

发布时间: 2020-12-17 18:04:46

1. 依法治吏是什么意思

“奉法者强,则国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必须实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即依法制约行政权力,使行政权力的行使在法律规定内进行。近年来,由于某些拥有权力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违规批地、违法占地、非法建设,以各种手段侵吞国家和集体资产等等,都显示出依法治权、依法治官的迫切性。
要做到依法治权、依法治官,首先要改变“言大于法”的现象,改变政府官员一言立法、一言废法的行为。在我们身边,官员“言出法随”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种做法与依法治国的理念严重冲突,不利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
依法治国:是建设法治国家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和民主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党要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领导和治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治国方略上,必须选择和运用法治的手段.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首要对象和客体是依法治权、治官、治吏.法治国家应当有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和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具体监督方式。

2. 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区别与联系

“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国,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这是传统的管理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且“以法治国”有法律工具主义的嫌疑。国家的管理者如果把法律当作手中的工具,则有可能任意改变这一工具,或者滥用这一工具。因此,这种观念的实质是法制而不是真正的法治,甚至是人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依法治国”是说治国必须依法,即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在依法治国的观念下,国家的管理者必须依照人民按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出来的法律来行事,并且不得违反这样的法律。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可见,“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

3.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依法治国,第一位的含义是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以此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法定职权、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才能把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办好.

4.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疆的关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日至23日在京举行。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召开的会议。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更好的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全面推进依法治疆;结合乌鲁木齐实际,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氛围、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激发全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栏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五问”,邀请法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从五方面以问答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全会精神,帮助各族干部群众准确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新举措。

受访嘉宾:自治区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陈奇彪

早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提出,要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如何理解“依法治疆”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陈奇彪:简单来讲,依法治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地域性体现。从哲学角度来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依法治疆不仅是依法治国的一个要求,也是落实依法治国重大方针的具体举措。新疆有着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实际“区情”,因此,在具体践行依法治国理念时,要重点考虑到新疆的实际情况。新疆发展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在重点领域的立法等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简言之,就是要从新疆的实际来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

1978年我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截至今年3月,现行有效法律已达242部。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因为我们的法律数量不够吗?

陈奇彪:我所了解的数据可能比你掌握的还要多一些。从数量上讲,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定不算少,但这绝不是一个单纯数量级的问题。应当说,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完成。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都比较健全,但有些不够完善。

其次,随着我国的经济形势、稳定形势、民生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有些方面的问题上升为法治问题。比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到的环保问题。由此引申出来比如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问题、自然资源保护问题等等。还有反腐问题,都要通过形成一整套的法治体系来解决。可以这样理解,宪法是根基,法律是主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对国家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不是说简单的就事论事,遇到哪个问题就出台一部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了之,而是依靠全面的法治体系建设来解决。这就更科学也更严谨。

结合新疆的具体实际来看,怎样依靠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

陈奇彪: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当前最突出的工作就是要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应当说,“去极端化”是自治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重点。

当下,我们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可以简单概况为“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扼制极端、打击犯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导致暴恐案件发生的重要根源,就是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在以往的案件中都得到了证实。

宗教和宗教极端思想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国家还是自治区层面,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正常的宗教事务活动。尤其是自治区层面,目前已有三个不同的条例,分别对宗教活动、宗教场地和宗教人员的管理进行规范和保护。但经过多年的实际适用,这些条例或规定,已明显暴露出不够完善的弊端。比如,现行条例中提到“非法宗教活动”,至于哪些具体行为属于“非法宗教活动”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这就使得具体的基层工作在认识上可能存在模糊。

再如,“宗教极端思想”的认定,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因此,现在亟需制定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自治区级的宗教管理条例,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宗教管理事务需要。但做好“去极端化”工作,也是不能仅仅依靠某部法律法规就能实现的,仍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共同实现,比如就需要同时加强普法宣传和推进教育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等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做支撑。

5. 谈谈依法治国,依法治权,依法治史的看法

依法治国,依法治权,我没感受到,我前妻生了王法官家的孩子做了司法鉴定,天津第二中级法院王法官让我给抚养费21.6万元和楼房300平米,法官家的孩子为什么让我养啊?

6. 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容和具体任务结合实际谈谈有哪些亮点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决策的形式,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引导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深化各种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规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思维,基于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认识,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断,基于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落实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总抓手的新高度来把握,把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纳入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范畴中来展开,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置放到维护国家治理权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格局中来落实,把建设法治体系、发挥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引领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发展、构建有序社会、保证长治久安的具体实践中来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国的要义是,通过反腐治权、依法治官和监督制约公权力,通过尊重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人民民主。因此,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政治地位和主权权利,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对依法治国的新期待,不仅表现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享有管理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权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社会民主与社会权利,如自我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经济民主与经济权利,如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获得财产或企业股份、参加工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带薪休假、适当生活水准权、安全生产等。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权利、民主政治参与,更需要具体实在可参与、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权利;不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权利,更需要兑现实在实惠实用的人身财产权利、经济社会权利、环境生态食品安全权利等具体权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制度、体制和机制,已通过立法程序规定在国家法律体系中,表现为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因此,发展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构建完备科学的法律制度体系,实质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归根结底是要增强治理国家的权力(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强化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力、遵守力,提高国家制度体系的运行力、执行力。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社会分工、公平竞争和自由等价交换,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将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过分干预,依法保证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分散决策;必须保护财产权利与人身自由,保证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实现公平竞争;必须贯彻诚实信用原则,降低交易成本;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效解决争议,维护市场秩序。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法治体系,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过民主科学立法,实现初始环节资源配置的分配正义;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实现法律的执行正义和矫正正义功能。司法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可以为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一种缓和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秩序、尊严幸福等法治价值的崇高追求,是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工作法治化的实践过程,是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治理社会、配置资源、保障人权、驯化权力的良法善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不断深化法制改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推进依宪治国,切实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推进民主科学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建设独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推进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军,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努力推进地方法治建设,夯实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推进法治国际合作,完善国际法治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和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公平正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但却见仁见智,没有共识性的最大公约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不宜抽象地主张公平正义,而应当通过法律和法治来表达和实现可操作的公平正义: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功能,重构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评判体系,把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诉求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科学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义诉求转化为具体明确的法定权利或权益;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公众通过法治方式,依法维护和实现自己表现为法定权利或权益的公平正义。二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实体法,合理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和利益、科学配置各类权力与责任,实现实体内容上的分配正义。三要通过民主科学的程序法,制定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程序规则,从程序法上来配置资源、平衡利益、协调矛盾、缓解冲突、规范行为,实现程序规则上的公平正义。四要在发生矛盾纠纷等利益冲突问题时,通过包括司法程序在内的各种法治程序、法治机制来解决,实现法治的实体与程序公正,至少是法治程序的公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死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大障碍。应当更加重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放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切实从体制、机制和法治上遏制并解决权力腐败问题。腐败现象千变万化,腐败行为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公权力的腐败,因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所以各法治国家要依法分权和治权。公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公权力腐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是权力寻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权力的各类主体的腐败,而这些主体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所以各法治国家不仅要依法治权,而且要依法治官、从严治吏。在我国,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维下反腐治权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须治权,治权必靠法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7. 论述谈谈你个人对依法治权 依法治吏的看法

依法治国是建设抄法治袭国家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和民主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党要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领导和治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治国方略上,必须选择和运用法治的手段.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首要对象和客体是依法治权、治官、治吏.法治国家应当有完善的法律监督机制和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具体监督方式.

8. 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区别

1、概念不一样: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版治理国家,而不是依权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以法治国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

2、历史背景不同:

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建国以后,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一度有过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势头急转直下,最终酿成十年“文革”的历史性悲剧。

以法为本是韩非法律思想用语,是秦朝法制的重要思想。

3、意义影响不一样:

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以法作为治国的根本。法家主张“法治”的重要观点,对中国封建法制的确立、巩固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对秦朝法制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对后世封建法制的重视也有深远影响。

热点内容
社会工作中级法规试题 发布:2024-09-20 08:01:39 浏览:13
每个月休息八天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09-20 08:01:05 浏览:69
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发布:2024-09-20 07:35:27 浏览:727
私人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09-20 07:29:00 浏览:61
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4-09-20 07:07:36 浏览:762
司法考试超难 发布:2024-09-20 06:50:01 浏览: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 发布:2024-09-20 06:45:48 浏览:427
罗云法院院长 发布:2024-09-20 04:50:17 浏览:660
人民法院委托鉴定 发布:2024-09-20 04:30:59 浏览:678
如何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发布:2024-09-20 03:29:33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