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国的法律角度

依法治国的法律角度

发布时间: 2023-06-10 19:08:07

❶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依法治

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完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律从法律的角度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特别完善了,才能根据法律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依法依规对于各项违法行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完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律从法律的角度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特别完善了,才能根据法律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依法依规对于各项违法行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完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律从法律的角度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特别完善了,才能根据法律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依法依规对于各项违法行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完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律从法律的角度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特别完善了,才能根据法律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依法依规对于各项违法行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完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律从法律的角度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特别完善了,才能根据法律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依法依规对于各项违法行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完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律从法律的角度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特别完善了,才能根据法律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依法依规对于各项违法行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完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法律从法律的角度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的特别完善了,才能根据法律去约束人们的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也充分体现了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依法依规对于各项违法行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❷ 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回志、主张治理答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

(2)依法治国的法律角度扩展阅读:

基本内容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❸ 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深入开展法治建设与活动,积极运用普法和依法治理基本手段,依法管理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篇一

全面依法治国是十几亿人民的社会行动和伟大实践,其实践主体是每个公民。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中的天下观念、仁爱情怀、包容精神等精华,解决制度与秩序问题;另一方面吸收人类制度文明优秀成果,推动形成公平正义、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全球制度文明实体。由此,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让我们这个大国和伟大民族实现自身制度文明的更新和升华,也要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全人类的共同尊严和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本原?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意志,也植根于社会发展进步规律。充分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法律,就是中国的良法。法治中国,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的手段,而且是促进和保障中国现代化的制度文明类型。

认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关于法治中国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知识的来源或依据是什么,如何检验其真理性?这些知识对于新型制度文明提供了哪些理论支持?这些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论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首先源于对我国历史、国情的经验认识。深刻总结我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制度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形成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科学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认清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和成因,也十分必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到各具体问题,在宏观和微观各层面均需形成深刻、系统的认识或知识。这些科学认识,可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提供经验性知识基础,也为检验相关认识、决策、实践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具有深刻、周密的逻辑理性品质。在生活法则、事理逻辑和社会科学层面,人类制度文明的经验教训背后有无、有何通则和逻辑,制度文明演进、发展何以正当和科学,社会问题的成因机理和变革可能、制度供求、系统控制等逻辑性、规律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把握。例如,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制度安排和机制设置等问题,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给出了事理逻辑论证。经济学甚至运用数学模型证明了法治的科学性、正当性、必要性。这些已被证明的生活法则、事理逻辑、社会规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逻辑基础和另一知识来源。

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还可从自然科学等实证科学中获得根据。生命科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找到了人的公平感、同情心、认同能力、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的生理和心理依据,用实验数据和经验性事实证实了社会科学所假设和论证的有关逻辑、规律具有合理性。全面依法治国相关的知识或认识,是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的逻辑、规律的科学抽象和实践经验来证实和深化的。其科学性、正当性、必要性具有经验、逻辑和实证的扎实依据,可以经过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篇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五个原则的提出,回答了社会普遍关心的涉及依法治国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遵循。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问题。《决定》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和基本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与时俱进地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力量源泉问题。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目标。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问题。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公民都不得受到歧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大监督力度,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撑问题。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联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内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问题。法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需求,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推动法治实践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不懈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而努力奋斗!

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篇三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全面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在关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所以是革命,是因为它作为国家治理领域的法治改革,属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同志明确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司法体制改革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立法体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法律监督体制改革、全民守法体制改革等,当然也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推动和保障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发展民主政治的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和运用宪法与法律治国理政,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从法治的内在功能和价值的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不断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同时使这些法律和制度良好有效运行,实现良法善治。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法律的革命”。同志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从多个角度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及其重大意义作出了精辟论述。他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法律上层建筑的重大变法或变革,是具有政治体制改革性质的“法律革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许多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利格局调整的“硬骨头”,都是必须改的。而法治领域的改革涉及公检法司等国家政权机关,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正因如此,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法治保障

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制度基础和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含着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法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在价值层面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有序,充分保障人权与人的尊严;在制度层面追求的是人民主权、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权,努力建成法治中国;在实践层面追求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办事,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实现良法善治。与此同时,全面依法治国通过特有的制度安排、规范手段、教育强制功能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效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姊妹篇,我们要切实抓好落实,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顶层设计。全面依法治国是引领、促进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要用法治思维正确处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坚持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统一,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方面。与此同时,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个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方略和法治这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过程,落实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以及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各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三位一体”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整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才能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解决好道路问题。同志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自己的时空定位和时代特色。相对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们所走的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法治道路和法治模式,决不能混为一谈;相对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们所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国家与法的论述和描绘,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法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相对于历史上中华法系的法文化和法制度,我们今天所走的是一条现代化的法治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践出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理论的继承、创新和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指导、思想基础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价值理论、制度规范理论、实践运行理论、法治相关关系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总目标的提出,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出,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也具有独创性,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志指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这段论述表明,一方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关系而言,前者从属于后者,本质上是后者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在统一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三位一体的,它们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共同引领并保证依法治国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

❹ 从立法执法守法角度谈谈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从立法角度看,应制定完善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而且,指定的法律应当有执版行的权可能,有的法是恶法,有句话就是这样说的:一个好的制度会让坏人变成好人,有的制度却让好人变成了坏人,所以法律的制定不应当仅仅徒留于形式,要有实质有意义的内容。从执法方面来讲,执法者应严格执法,依照法律执行,不能超越法律的要求执法,执法要有度,不能暴力执法,执法的方式应当适当。从守法方面来看,公民应当严格守法,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公民,另外,政府应当,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加强对民众的法律素养的培养,只有知法才能更好的守法。

❺ 从依法治国角度 谈谈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做一个遵章守纪的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❻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说明如何加强环境法治建设

(1)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执法力度,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惩浪费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的行为.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和环保意识,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提高人民的环保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同浪费资源和破环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3)健全环保监督机制.贯彻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明确各自职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积极揭发检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4)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大对科研资金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从国家的角度: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⑵坚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⑶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⑷加大环保科技攻关力度,加强区域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研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⑸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逐步完善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实施有利于节约减排的政策性措施.
2.从青少年的角度(或青少年怎样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践行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积极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律己,同时要敢于并善于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具体说来:⑴节约资源方面: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使用纸张;节约每一粒粮食等.⑵保护环境方面:少吃或不吃口香糖;不乱扔垃圾;自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不乱扔废旧电池等.

❼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但是我们也应该现实点儿,从古至今,那又不徇私枉法的官民呀!能怎么做,那就是要么有耐心有钱把那些违法犯罪的人依法处理,要么就是和电视演的一样,到处去告,一直到告到他们为止.
文科生吗?努力……

热点内容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目的 发布:2025-01-12 01:43:57 浏览:144
劳动法妇女节 发布:2025-01-12 01:37:44 浏览:228
古田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1-12 01:10:23 浏览:489
行政法哪些法规重要 发布:2025-01-12 01:08:44 浏览:407
试论述国际商法的基本作用 发布:2025-01-12 00:03:41 浏览:725
华东政法大学东方法学 发布:2025-01-11 23:36:41 浏览:222
司法部公证管理规章有哪些 发布:2025-01-11 23:03:26 浏览:269
法人变更了还承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22:45:01 浏览:485
关于党支部上墙张贴的规章 发布:2025-01-11 22:11:03 浏览:146
在职法律硕士报名条件 发布:2025-01-11 22:10:51 浏览:764